顺治八年(1651)二月,清军由柳州南下,逼近永历的老窝南宁。
永历吓得跳起来,要是南宁都丢了,广西就没地方待了。
孙可望自封秦王后,从云南出兵,路过四川,到达了贵州。
现在永历只有两个选择,去贵州,不去贵州。
去,就要被孙可望管着(这肯定的),成为当年的汉献帝。不去,就要成为孔有德的刀下魂。
永历想了想,还是去吧!
命才是最重要的。
永历立即下诏,要孙可望带兵来救,要么把自己接走。
孙可望趁此机会和永历谈起了条件:正式封我为秦王!
没办法,孙可望的秦王是自封的,没有正规的法律程序,名不正言不顺。说服自己的那帮手下还可以,但要得到永历那帮人的认可,得到天下人的认可,还是需要永历的册封书。
孙可望这一招趁火打劫用得实在是时候。眼看孔有德即将麾下刀子,永历对孙可望说:“好、好,我封,我封还不行吗。”
最后,永历被迫封孙可望为“冀王”。
跟秦王一样,也是一字亲王,除了叫法不一样,别的都一样。
很多人就纳闷儿了,冀王都封了,为什么就是不能封秦王?永历为什么这么在乎这个王位?
其实,这里面是有学问的。
永历打死不封孙可望为秦王的原因只有一个——朱樉的封号也是秦王。
这个朱樉,是朱元璋的第二个儿子,朱棣的二哥。他就是第一代秦王,朱元璋亲封的。
朱元璋的大儿子朱标,是太子,二儿子朱樉就成了众藩之首,传了两百多年。
永历不封孙可望,是为了避免重复,更重要的是出于对老祖宗朱元璋的尊敬。
冀王已经是底线了,孙兄,给点面子。
孙可望的回答只有一个:必须秦王。
冀王跟秦王除了一字之差,其他全部一样,孙可望依然是二把手,依然可以管李定国和刘文秀。而他之所以这么执着于这一个字,两个原因。
一、孙可望是陕西人。
二、不管是多么微小的政治斗争,都有一个目的——权力。失败了,就是打工仔,胜出了,就是主宰者。
所以面对谈判,孙可望一点儿也不妥协,他的回答永远不变:秦王!
永历屈服了。(必须屈服)
一个月后,永历正式承认了孙可望秦王的合法性。
十一月,清军打到南宁城下,永历召开军事会议,讨论一件事——何去何从?
讨论的结果也是五花八门,你想到的,想不到的,当时的人都想到了!
有人主张迁入越南避难(佩服),有人主张驾船去厦门依附郑成功(不现实),马吉翔主张依附孙可望(可行),首辅吴贞毓拿不定注意,犹豫不决。
仔细分析一下不难发现,就算丢了广西全省,永历控制的地区还有贵州、四川、云南三省,所以主张出国的,该杀!去依附郑成功?郑成功的地儿就一块厦门和金门,两座小岛,永历去了,就是吸引火力,失陷是迟早的事儿。
所以当时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出路只有一条——依附孙可望,死守西南三省。
当然,马吉翔之所以给出这条建议,倒不是多么为国着想,纯粹是为了多混几年,多拍几年马屁。
首辅吴贞毓之所以拿不定注意,因为他是极力反对封孙可望为秦王的带头人,现在去依附孙可望,自然不好意思开口。
但一切都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四个字概括——形势所迫。
十二月初十,清军占领南宁,永历出逃。
顺治九年(1652),永历跑到了云南,孙可望接到消息,感叹了一声:
这哥们儿怎么这么能跑?
无语的孙可望将永历接到了贵州,稳定前线军心。
南明出场了太多人物,史可法、瞿式耜、何腾蛟、堵胤锡、郑成功、李定国,对于这些人,可以把他们分为两类——军事家和政治家。
南明最杰出的军事家只有一个,毫无争议(公认)——李定国。
政治家有很多,排名也不好排,我自己排了个,仅供参考。
瞿式耜——第三,堵胤锡——第二。
排第一的,是张苍水。
张苍水者,张煌言也。
也该让大家认识一下这位南明的最后一个大腕了,借此空闲时间,就让这位大腕儿露个面吧。
张煌言,南明最杰出的政治家,没有之一,很多人没听过,这很正常,因为真正有名的,一般都是不为人所知的。
在南明,当个政治家是不容易的,因为政治家也要打仗。好不容易抱着书啃了几十年,啃出了成绩,当了公务员。然后有一天,你的上级告诉你,外面没人用了,公务员都去参军。
所以,南明的政治家,不仅会读书,还要会杀人。
史可法要参军,瞿式耜要参军,张煌言同样也要参军。
当然对于这类人,如果参军参出了名堂,他们将获得一个新的称号——儒将。
儒将,按字面意思来解释就是风度儒雅的将军,按我的意思来解释就是斯文的将军,按大众的意思来解释就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的超级牛人。
张煌言就是这类人。
国学大师章太炎曾这样评价张煌言:
若公者,非独超越史、何诸将,虽宋之文、李犹愧之矣!
这是一个高得不能再高的评价,“史”是指史可法,“何”是指何腾蛟,“文”是指文天祥,“李”是指李庭芝,这句话就不翻译了。
在美丽的西子湖畔,葬了三个人,后世称他们为“西湖三杰”。
宋朝一个,叫岳飞。明朝两个,分别叫于谦、张煌言。
三杰中,岳飞祠前香火鼎盛,于谦墓前人烟稀少,张公墓前无人问津!
实在是悲哀。
张煌言,字玄著,号苍水,浙江宁波人。
万历四十八年,也就是万历皇帝驾崩的那一年,张煌言出生了。
崇祯十五年,二十二岁的张煌言考中了举人。
就在张煌言在家认真复习,准备考取进士的时候,接到一个消息。
——两年后,京师陷落了!
也就是这个时候,张煌言看清了一个事实,光读书没用,现在国家缺的,不是会握笔的文臣,而是能上战场的将军。
张煌言丢下了四书五经,开始研读兵法,练习骑射。
从1642年到1645年,小举人张煌言在家研习了三年兵法。
弘光元年(1645),清军南下,接连攻克扬州、南京、杭州等地,张煌言知道,不能再等了。
这一年,张煌言二十五岁,他选择了投笔从戎,参加了钱肃乐领导的抗清军队。
张煌言是浙江人,很巧,钱肃乐的上司是鲁王朱以海,所以张煌言奉的也是鲁王政权。
在鲁王的麾下,张煌言开始崭露头角,渐渐被人们熟知,成为鲁王麾下十分重要的一股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