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聿键终于出来了,事实证明,他前半辈子的牢没白坐,在阴暗的牢房里,朱聿键炼就了一双明亮的眼睛,他将接下历史赋予他的使命。
朱常淓投降时,朱聿键离开杭州去了福州,陪着他的,还有一个人——黄道周。
弘光元年(1645)六月二十七,朱聿键在黄道周、福建海盗郑芝龙的支持下办理监国,纪元隆武,以本年七月初一为隆武元年。史称“隆武帝”。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这两位。
郑芝龙,字飞黄,福建南安人,海盗。后来被熊文灿招抚,投降明军。此人涉业极广,旗下项目众多,拥有私人武装,私人船只,海上漂的,水里游的,都归他管,是福建的土皇帝。
黄道周,福建漳浦人,天启二年进士,当时他的考官,也是他后来的老师,叫袁可立。
黄道周跟袁可立脾气一样,不吃软,不怕硬,只要是看不惯的一定要说两句,是块硬骨头。
事实证明,这种人在官场混不久。
后来杨嗣昌提议与清军议和,黄道周站了出来,把杨嗣昌狠狠的骂了一顿,据理力争(杨嗣昌当时是内阁大学士)。
崇祯大怒,直接将黄道周赶回了家。终崇祯一朝都没有被重用。
在隆武朝,黄道周将绽放他人生最亮的光芒,光耀青史。
朱聿键登基后,郑芝龙独掌福建兵权,黄道周入阁,成为大学士。
在南明三帝里,说隆武最有作为,很大原因是因为他改变了战略方针。
也正是这个方针,让南明延续了近二十年。
前面说了,弘光的基本战略是“连虏平寇”,甚至还派人去和清朝议和。等到李自成被消灭了,扬州失陷了,南京失陷了,人们才意识到,清朝才是最大的威胁。
所以,方针也从弘光时期的“平寇”变成了“御虏”。
军民统治者开始同仇敌忾,一致抗清,从隆武开始。
而为这一条伟大方针开辟道理的仅是一个小人物——堵胤锡。
在诸多的南明人物里,你听过夏完淳,听过黄道周是很正常的,你听过堵胤锡,是不正常的。
堵胤锡,江苏宜兴人,崇祯十年进士,跟夏允彝与陈子龙是同学。
到此为止,已经出场了许多人物,像史可法、阎应元、夏允彝父子,他们都很有骨气。
但堵胤锡除了有骨气外,有一样东西很多人都没有——战略眼光。
堵胤锡是到隆武朝为止最具战略眼光的一个人,因为后面还有一个人,比堵胤锡更猛,更闪亮。
堵胤锡早就意识到,南明最大的敌人不是李自成,也不是张献忠,而是多尔衮。
弘光朝,堵胤锡与众人意见不合,不得重用。隆武登基,堵胤锡看到了一丝希望。
当时李自成、刘宗敏的主力大顺军被清军击败,还留了一支余部。
这支余部由李过和高一功带领,人数和战力都非常可观。
李过,李自成的侄儿,也有人叫李锦。高一功,李自成的妻弟。
于是堵胤锡建议,联合大顺军余部,共同抗清。
这建议要提给弘光,肯定被驳回,没准儿还丢官。但隆武毕竟是隆武,直接就答应了。
为表示诚意,堵胤锡单人单骑,来找李过。先聊聊天气,再聊聊老婆儿子,然后再聊聊民族大义,这事儿就成了。李过很感动,表示愿意跟着堵胤锡干。
虽然堵胤锡可以放下身份,跟农民军称兄道弟,但有二人,自始自终,都看不起农民军。
接下来要登场的二位,可谓是南明的重量级人物。
第一人,何腾蛟。
我看过《明史?何腾蛟传》,张廷玉把这哥们写得很神。
后来我看了《永历实录》,王夫之把这哥们儿写得很真。
何腾蛟,字云从,贵州黎平人,天启元年中举人,崇祯年间受南阳知县,崇祯十六年担任右佥都御使(四品),巡视湖广,这年何腾蛟五十一岁。
我曾查过天启二年到崇祯十三年的进士名单,看了无数个名字,可以肯定一件事——何腾蛟没中过进士。
三个可能:
一、考了举人后就入社会了。
二、参加过会试,没考中。
三、我眼睛出了问题。
一个连进士也没考中的人也能成为四品大官,实在匪夷所思。右佥都御使袁可立也当过,不过是六十岁当的。
这个世界真的奇妙。
我们先不讨论何同志中没中过进士,就来进度来说,五十多岁混个四品官,也算是一般的水平。
后来就不一般了。
隆武即位后,加封何腾蛟,现在何腾蛟的职业是兵部尚书(正二品)兼副都御使(正三品)兼总督豫、楚、秦、蜀、黔、粤六省军务。
两年时间,何腾蛟从一个四品官员变成了国防部长兼兵马大元帅,升官的速度比开飞机还快。
其实,这其中的奥妙还得回到最初,何腾蛟最初的官是知县对吧,就是这个知县,十分关键。
不是别地的知县,是南阳的知县。
而朱聿键登基前,藩地就在南阳,现在懂了吧!何同志跟上司是有交情的。
第一人就是这样,接下来介绍第二人,瞿式耜。
瞿式耜(名字很绕口),钱谦益的学生,关于这个人……想了想,还是先放着吧,等等再介绍。
至于何腾蛟、瞿式耜为什么看不起李过,就跟史可法看不起高杰的儿子一个道理,读过书的看不起没读书的,长得帅的看不起长得丑的。
李自成死后还留了一支军。
怎么那么多军啊?
别急,听我慢慢讲嘛,前面说的李过带领的那支是余部,就是说是李自成用来守家的部队。现在说的这支是李自成打了败仗后剩下的残兵,为了区分两支军队,我们把这部叫做残部。
这支残部由李自成部将刘体仁、郝摇旗率领,李自成死后,二人便率军归降了何腾蛟。
农民军归顺后,湖广兵力大增(何腾蛟在湖广),但何腾蛟始终对农民军抱有偏见,自然就不能好好合作,具体表现在——没事就骂你几句,看你不爽就不给发粮,饿你几顿。
相反,余部军跟堵胤锡却过得十分融洽,吃一样的,喝一样的,就连裤衩,都穿一样的。
因此很多在何腾蛟处混不下去的残部就转到了余部,跟堵胤锡混(何腾蛟是堵胤锡上司)。
他们将大放光彩。
从此,堵胤锡的这支军队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忠贞营。
何腾蛟虽然没有真心对待农民军,但却做了一件好事儿,十分重要的好事儿。
他将自己麾下的农民军以及堵胤锡的忠贞营在湖广荆襄一带设下布防,仍由原来的农民军统帅指挥。
总号十三镇,当时称荆襄十三家军。
后来,这支军队联合川东的反清势力慢慢发展,有了一个更响亮的名字。
——夔东十三家。
这支军队,坚持抗清二十余年,南明亡了,都还在抗。
从隆武起,南明将真正的进入抗清时代,造就这一切的,只是那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堵胤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