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明朝驻辽东的最高军事长官叫袁应泰。
杨镐萨尔浒战败下课后,来了一位新长官,叫熊廷弼。这个熊廷弼是个猛人,后面讲。
不过这个熊长官刚到辽东没几天就被罢免了。
猛人还被罢免?
是的,说熊廷弼是猛人,不错。猛也有很多方面的。
比如说常遇春,将十万众,横行天下,鼎鼎大名的常十万,你说猛不猛,猛。
再比如说朱文正,独守洪都孤城,抵挡陈友谅六十万大军三个月,你说猛不猛,也猛。
这个熊廷弼就是个朱文正类的人物,他最擅长的是“守”,雷打不动,风吹不倒,所谓“坐如钟,不动如松”。
熊长官来到辽东后,大门紧闭,任凭你努尔哈赤怎么折腾,就是不开门。努尔哈赤也识趣,索性不折腾了。
不过明朝内部就开始折腾了,由于我们的熊长官自上任后就每天闲着(看似),无所事事。朝廷给你官做,就是要你做事,当然这里的事就是收复失地。
没过多久,熊长官就被炒了,罪名是“拿了钱不做事,甚至通敌”等等。
好了,现在熊廷弼走了,袁应泰来了,对努尔哈赤来说又可以继续折腾了。
这个袁应泰以前当过兵部侍郎,从这方面概括他也就三个字——不知兵。
明朝是个重文轻武的朝代,你学文的跟学武的同为一品,那不用说,文官肯定压你武官。所以明朝的人想要有出路,大多都会选择从政,而不从军。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比如说我们的戚继光,就是武状元。等到了明朝中后期,武将越来越少,文官越来越多,怎么办?没办法啊,也只有操着刀子上战场啊。
文官上战场,并不稀奇。所谓弱不禁风、一吹就倒那都是扯淡。那时候当官不像现在,整天坐在办公室,等月底结结工资,日子就这样过去了。他们要想着怎么整人,怎么上位,晚上回家也不能玩儿电脑,因为要到处串门,拉拉关系。这么劳心劳力,身体自然也不会差哪儿去,有些当官的,五六十岁还能上战场砍人。
当然,身体好跟会打仗是两码事。文官上战场,就只有两种可能。
一、成为战神,代表人物:孙承宗、卢象升。
因为这群书呆子平时没少看书,某一天操起刀子砍了几个人,发现刀子挺好用,索性丢下书操刀子去了。说他们是战神,一点儿也不夸张,当他们的军事天赋一旦被发掘,就成为主宰战场的神,用四个字概括就是能文能武。比如说后来的孙承宗,你别看他一副鹤发童颜的姿态,看起来像一位慈祥的老学者,可真要打起仗来,他肯定是冲在最前面砍人的。再比如卢象升,看起来像白白嫩嫩的文弱书生,杀起人来可谓是不眨眼。
二、成为白痴,代表人物:杨镐、袁应泰。
这群人估计平时读书也不怎么努力,随便看了几本兵书就以为自己可以上战场了。等上了战场才发现,理论跟实践差得不是一般的大。这种人的结局不是被罢官就是死在战场上。
很遗憾,我们的袁应泰就是第二类人。
天启元年三月,后金八旗军发动了进攻,目标是辽东最后的两个屏障之一——沈阳。
袁应泰到底是读过书的,知道努尔哈赤来势汹汹,硬碰硬肯定不行,只有暂避锋芒。
关城门,排火炮,将河水放入护城河,一套动作行云流水。
努尔哈赤猛攻东门,打了一会儿,发现打不掉。
沈阳城高墙厚,对袁应泰来说,守个十天半个月的根本没问题,现在明朝的援军正在路上,等到援军就是胜利。
但对努尔哈赤来说,时间就是一切,如果援军一旦到来努尔哈赤将会面对里外包夹的危险,如果再打不下沈阳,就一定要撤退。
关键时候,努尔哈赤接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消息——有人愿为内应。
这个手段,跟努尔哈赤打抚顺很像,不过现在沈阳没马市,也没后金军进城充当内应,那这个内应到底是谁呢?
答案是蒙古人。
鉴于我们的袁应泰袁长官虽然打仗不怎么样,但心地还是不错。当时辽东包括蒙古遭遇大旱,很多灾民都往关内跑,袁应泰看了一时不忍心,就把这些灾民安排在了辽阳和沈阳。由于灾民人口众多,又没有身份证,所以一时间很难查实身份,很多人纷纷劝袁应泰,以为此举有失。
袁应泰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努尔哈赤将要攻沈阳,到时候援军到来肯定需要一段时日,这些蒙古人就可以充当兵员,以对抗努尔哈赤。
袁应泰想得很丰满,但他并不知道,万历四十年,努尔哈赤娶了一个小老婆,两年后,皇太极也娶了个老婆。这两个女人来自同一个地方——蒙古科尔沁部落。
就在袁应泰在城头喝着闲茶,准备看努尔哈赤一无所获、屁颠屁颠跑回去的时候,突然护城河的桥绳被砍断,后金军像蚂蚁一样冲来,破城而入。
砍断桥绳的,正是袁应泰打算用来对付努尔哈赤的蒙古人。
明军猝不及防,大批八旗军进入沈阳,见人就砍,袁应泰下令全军退守辽阳,沈阳城破。
沈阳城破后,明朝的援军才陆续赶来。援军大致来自两个地方,四川和浙江。
本来这一支不足万人的援军十分不起眼,我也不想写,但想了想,还是有必要写。
川军统帅中有一个人叫秦民屏,是秦良玉的弟弟。浙军统帅中有一个人叫戚金,是戚继光的侄子。
川浙援军到来的时候,沈阳已经失陷了,现在这支援军面临了一个问题,还救不救援。不对,对他们来说,没有问题,他们只说了一句话——
“我辈不能救沈,在此三年何为?”
首先遇敌的是川军,面对这支手持白杆长枪的千人军队,多年的战斗经验告诉努尔哈赤,这是一支不简单的军队,跟袁应泰那草包的兵不一样。
努尔哈赤给予了这支军队足够的尊重,派自己的得力儿子皇太极领正白旗出战。
顺便一提,这支川军有个特殊的称呼——白杆军。
关于这支军队,后面再介绍。
这支军队的发明者,就是秦民屏的姐姐,也是中国古代唯一被列为国家编制的女将军——秦良玉。
别说皇太极了,就连打了一辈子仗的努尔哈赤也没见过这种军队。
面对凶悍的八旗军,白杆军毫不退缩,越战越勇,一勾一刀结果一个,很快,正白旗在这诡异的军队面前败下阵来。
努尔哈赤派自己的正黄旗亲自出战,也吃了苦头。
两轮攻击使努尔哈赤损失了两千多人,面对这支小小的军队,努尔哈赤第一次体现出了无耐。
就在努尔哈赤一筹莫展时,李永芳提出了一个建议,打破了僵局——沈阳城头的火炮。
人打不动,炮总能打动了吧。
好了,到这儿可以公布结果了。
秦民屏战死,川军覆灭。努尔哈赤转战浙军。
戚金带来的是戚继光当年训练的戚家军,这支军队跟白杆军就不一样了,不跟你玩儿什么套路,直接上来就砍。
戚金首先摆好了车阵,火炮、弓弩全部准备就绪,就等努尔哈赤来。
白杆军努尔哈赤可能没听过,但戚家军他多多少少一定听过,这支曾经称霸沿海,令倭寇风帆丧胆的军队现在就站在他面前。这种压迫感他从来没有过,应该说到现在为止无人能给努尔哈赤压迫感,给他压迫感的,是已经死去的戚继光,他在这支军队上看见了戚继光的影子。努尔哈赤的骑兵战法有很多都来自李成梁的教授,那个时代最伟大的两颗将星“南戚北李”似乎就这样遇上了,而此时他们已不是战友,而是敌人。
努尔哈赤不敢怠慢,令皇太极领一队人马去阻挡援军,自己率大部队朝戚金发起猛烈进攻。
孤立无援,加上八旗军勇猛的冲锋,戚家军很快就弹尽粮绝了,车阵被攻破。
戚金亲自操刀,冲在最前面杀敌,戚家军看后军声大振,与八旗军展开了肉搏。
此时已经临近傍晚,戚金已经不知道中了多少刀,看着一个个倒下的队友,他知道,已经不行了。
终于,他躺在了茫茫血泊之中,夕阳照在他充满血丝的眼睛上。
这支川浙援军,以不满万的兵力让努尔哈赤损失数万人。有一小队的戚家军存活了下来,后来朝廷问他们需要什么封赏。这支戚家军流着泪说:“请把我们编入部队,我们要为死去的戚将军报仇。”
这场战斗被称为“浑河血战”,也是戚家军最后的绝唱。
由于沈阳的失陷,使辽阳失去了门户,打败了川浙援军后,努尔哈赤立马挥师辽阳。两天后,辽阳城破,经略袁应泰自杀。仅剩下来的戚家军英勇奋战,无一投降,全部战死沙场。
至此,明朝丧失了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