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水星被不知名的力量推近太阳,每一百年会有43秒的进动是用牛顿力学无法解释的!其实我们再查一查资料就可以发现类似的现象绝不仅仅在水星上出现,在地球上,在其它的星体上也都出现公转自转出现异常的情况,只不过是现象明显与否的问题。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我们熟悉的地球。
根据天文学的理论计算和古生物的测定,在大约5亿年前的奥陶纪,地球上的一年有450天左右,每昼夜有21.4小时,到了距今约4亿年的泥盆纪,一年有400天左右,每昼夜约合23小时。而一年代表地球公转太阳一周,一昼夜即为一日,代表地球自转一周,因此,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其实都在不断发生变化。
这些情况表明,有某种力量在推动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并令其发生变化,比上面所提到的水星情况更加复杂。
为什么会出现水星向太阳靠近和地球上的时间出现变化、公转自转出现变化的情况呢?其实这是由于星体引力斥力的变化造成的。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引起星体公转运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我们假设一个星体受到另一个星体的吸引,这时星体会怎么样呢?由于星体受到吸引,必然会向产生吸引的星体靠拢。假如没有其它作用的影响,被吸引的星体无疑会成一“直线”向产生吸引的星体作靠拢运动。但假如这时又有一种斥力对它作用,把它推开,它想靠拢又不能,想逃脱又不能,这时它是应该引起公转呢?还是应该引起自转呢?很明显,这个星体会引起公转。公转是由引力引起的,但又不仅仅是由引力引起,因为没有斥力,这个被吸引的星体就只会以直线向产生吸引的星体作靠拢运动,而不会以椭圆轨迹向产生吸引的星体作靠拢运动。所以星体的公转是由引力斥力二者共同作用引起,但又主要是由于引力。
假如星体间的引力之和在变大,公转的星体受到变大的吸引作用,自然就会靠近,于是形成近距运动。当星体的公转是近距运动,就显示星体受到了变大的吸引作用,因为只有吸引作用变大星体的距离才会变近。同时,公转的星体由于受到变大的吸引作用,牵引公转的力量就会变得较大,从而公转会变得较快。同理,假如星体间的斥力之和在变大,公转的星体受到变大的排斥作用,自然就会被推远,于是形成远距运动。当星体的公转是远距运动,就显示星体间的斥力之和正在变大,因为只有排斥作用变大星体的距离才会变远。同时,公转的星体由于受到变大的排斥作用,牵引公转的力量就会变得较小,从而公转会变得较慢。
既然星体的公转主要是由于引力,星体的自转是否主要是由于斥力呢?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星体的自转一般都有相对稳定的转轴,转轴实际上是星体主要由于引力,但又是在引力斥力二者的共同作用下适当固定而形成。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结论呢?这个世界只有两种作用,要不是排斥,要不是吸引,排斥作用只会向外排斥,只会推开对方或推动自身的运动,断不能固定星体,也就不可能形成转轴,所以星体的转轴主要是由于引力的吸引而固定和形成,但若没有“适当”的斥力,公转星体又只会由于过大的引力而快速地靠近被绕动星体,或由于过大的斥力而快速地远离被绕动星体,无法形成转轴,所以转轴虽然主要是由于引力而形成,但又必须是在引力斥力二者的共同作用下适当固定才能形成。
假如星体形成了转轴,而又有足够的排斥力量对其作用,那么星体定然会不断运动,并且这种不断运动是在转轴相对固定的情形下,这时又会产生什么现象呢?很明显,这时星体会产生自转。
假如星体形成了自转,斥力又适当地变大,星体就定然会由于推动自转的作用变大和固定力量的相对变小,而自转得更轻松和更快。反之,斥力变小,吸引作用相对变大,星体就定然会由于推动自转的作用变小和固定力量的相对变大,而自转得较艰难和较慢。
可见,自转运动主要是由于斥力引起,但又必须有引力适当地固定星体的转轴,这样,不同的星体在斥力的排斥作用和引力的吸引作用下,就会形成各种各样的自转运动。
我们可以用下面的简单实验来证实上面想法。
把一个球体用微松动的轴固定,用巨大的高速的风不断向它吹去,看它是否与星体的自转运动相似?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此实验中球体的“自”转就类似于星体的自转运动,此实验中的风就类似于星体间的斥力作用,至于轴的松紧就类似于星体间的引力作用。当风加大时,我们可以看到球体自身转动得较快。当风减小时,我们可以看到球体自身转动得较慢。当风不变而轴固定得松一点,我们可以看到球体自身转动得较快。当风不变而轴固定得紧一点,我们可以看到球体自身转动得较慢。
不过,由于星体的转轴未必固定得正规,和星体的引力斥力变化的复杂性,星体的自转会比实验中的现象还复杂得多。
经过上面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知道,公转变快主要是由于引力变大而造成,自转变快主要是由于斥力变大而造成。以这一点去解释水星的运动,那么这个科学界一直以来解释不了的问题就变得简单和容易了!答案是这样的:只要太阳与水星二者引力之和在变大,大于二者之间斥力之和的“变大”,水星自然就必须向太阳靠近,于是出现近距运动的情况。
为什么天文学家最先发现水星向太阳作近距运动,而不是先在其它星体上发现这一现象呢?我们只要稍为思索,就可以知道。
首先我们可以轻易就推理得出:太阳的斥力物质正在不断转变为引力物质。之所以有这样一个结论是因为水星质量只有太阳质量的6023600分之一,假如不是太阳的斥力物质在不断转变为引力物质,而是水星的斥力物质在不断转变为引力物质,相比二者之间的物质相差程度,不可能转变出那么大的引力令水星向太阳作如此明显的靠近运动。
随着太阳巨大的斥力物质不断转变为引力物质,太阳水星二者的引力之和在增大,于是吸引的力量在变大。而我们知道,星体的综合力以椭圆为等一,并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随着太阳斥力减少引力增大,综合力向引力方倾斜,越近太阳引力越大,而水星是最近太阳的行星,因而受到太阳的引力最大。
水星的近距运动之所以如此明显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水星在太阳系中是第二小的行星,仅比月球大一些,它的质量还不及地球的百分之六。
水星如此小的质量却受太阳的引力作用最大,这就是水星向太阳作近距运动比其它星体明显如此多的原因。
现在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情况。在这里我还是以前面已经举用过的资料作分析:在大约5亿年前的奥陶纪,地球上的一年有450天左右,每昼夜有21.4小时,到了距今约4亿年的泥盆纪,一年有400天左右,每昼夜约合23小时。
对于地球上一年的天数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变化,我没有必要再作详细的说明,因为大家应该已经明白是由于太阳引力变大使得地球的公转轨道变小和公转速度变快而形成的。至于地球每昼夜的时间数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变化,我会在下面作出较为细致的分析。
我们知道,太阳的斥力在减少,引力在增大;地球的斥力在增大,引力在减少。而且地球斥力的增大远及不上太阳斥力的减少,太阳引力的增大远大于地球引力的减少。这一点我们只要看一看太阳与地球的对比资料就可以知道了:地球体积只有太阳体积的130万分之一,地球质量是太阳质量的33万分之一。
由于太阳引力的增大远大于地球引力的减少,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推理得出:地球太阳二者引力之和是在增大。假如地球太阳二者引力之和是在增大,那么地球就会向太阳作近距运动。我们再假设地球处于轨道上的某一点,那么可以推理出什么来呢?我们可以推理得出:这时地球太阳二者斥力之和,会相等于地球太阳二者引力之和,否则地球就不可能在那一个轨道位置上出现。而我们知道,地球太阳二者引力之和是在不断增大,于是我们得到,地球太阳二者斥力之和也是在不断增大。这一个结论之所以成立,我们要了解真正的原因:由于太阳与地球二者引力之和的增大令地球到太阳之间的距离缩短了,于是令地球太阳二者的斥力之和变大了。
当我们细心思考上面的推理,就会出现一个新的问题:既然地球太阳二者的斥力之和变大了,而地球自转的形成是斥力在起主要作用,那么地球的自转应该会是变快,地球自转变快那么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应该是不断变小,每一日的小时数也应该是不断变小,而不应该像上面资料所说的由“每昼夜21.4小时变为每昼夜约合23小时”。
这样的推理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它忽略了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第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地球的自转不但与它所受到的斥力有关,而且与它的转轴的固定程度也有很大的关系,由于太阳的引力是在不断变大,因此,太阳对地球的转轴的固定作用也变大了,这个因素对地球自转的变慢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第二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地球的斥力在不断变大,因此造成了地球的膨胀,由于地球的球身变大了,地表转一周的长度也就变大了,如果每一日的时间相同,那么地表的转速必然须要变快,如果地表的转速不能变快并达到足够程度,则地球每一日的时间须要延长,而实际上,随着地球不断膨胀,要它表面的转速能抵销它的膨胀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是十分困难的。
由于上面所提到的两个重要因素,就造成了地球自转的时间在不断延长。
向太阳作近距运动、公转和自转出现变化等现象,不仅仅出现在水星上地球上,太阳系内宇宙内的其它星体,同样都会存在着近距运动或远距运动、公转和自转变快或变慢的现象。这是由星体本身引力斥力的不断变化造成的,只要星体本身引力斥力存在着不断变化这一无可改变的事实,那么星体公转自转中种种不稳定的现象就必然是无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