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架最早的名称,被称为“熊山”。《山海经?中次九经》云:“又东一百五十里,曰熊山。有穴焉,熊之穴,恒出人神人,夏启而冬闭……熊山,帝也”。有学者认为,《山海经》讲的“熊山“,从名称、地望、方位来看,即今神农架。有趣的是,当代科学家们通过考察后认为:神农架发现的熊不仅数量特多,而且种类最多,不愧是中国“熊的王国”。其中的“神人”,是屈原《山鬼》诗中的“山鬼”,即今轰动全球的神农架高大的“野人”。“熊山,帝也”,是说神农架是古代帝王的圣地,这位帝王,当指炎帝神农氏。
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成王将熊绎封于楚,“熊绎辟在荆山,荜露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左传?宣公十二年》也很赞赏楚先王熊绎“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苦创业精神。当时的古荆山,包括今神农架林区全境及房县、兴山、巴东、秭归、保康等地。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中国成语大辞典》认为:“筚路蓝缕”这句成语,谓架柴车穿破衣去开辟土地,后形容创业艰苦。而比熊绎早约两千年的神农氏,来到神农架创业、采药的处境,肯定更为艰险。神农架作为神农氏驾临、创业的领地,其地位是崇高的,“熊山,帝也”,指的就是这一史实。同时,“神农架”名字本身就寓意着神农氏当年架柴车、穿破衣在神农架、鄂西北一带万山丛中披荆斩棘、搭架采药的艰苦创业历程。
“神农架”的名称直到清代才正式见诸方志,清同治年间编纂的《兴山县志》云:“老君山其最高处曰神农架,悬崖峭立,林木蒙茸,人迹罕至”,“神农架终年有积雪。”随后出版的《湖北通志?舆地志?山川四》记述:“老君山,在(兴山)县西八十里,高三千丈(《清一统志》),山最高处曰神农架,悬崖峭立,人踪不至,每除夕闻爆竹鼓吹声,土人以声多卜来岁丰稔。”民国初年重修的《兴山县志》上也说:“老君山高寒,屋瓦被冻、多坼,居民多以木为之。产赤蛇,长五寸;有独角兽,如羚羊,重千斤,明崇祯初兽见……山上有老君观,观旁有大人(即高大的“野人”)足迹,长一尺,广六寸”;“县西北之神农架,县境第一高山也,神农山脉出自四川……入县境为神农山,一名神农架山。”
“山最高处曰神农架”,就是指今神农架林区老君山、西面的神农顶、大神农架、小神农架等高峰。
民间传说,远古时代太上老君曾从天宫来到神农架炼过长生不老仙丹,并与炎帝神农氏一起建起冶金炉,冶炼钢铁打制农具,为民造福。后来,人们就在这里修建了老君庙(老君观),供奉太上老君神像和神农像,此山便称为老君山;比老君山更高的山就称为神农山。这件事足以说明,在人民心目中,神农氏的贡献是最大的,声望是最高的,远远超过天上的神仙。可惜,这些庙宇寺观均毁于近代。尤其令人感兴趣的是,通过近些年的考察,神农架的老君山到宋洛河一带几十里的山林中,蕴藏着丰富的铜矿、金矿、铁矿等,并且发现了一些古人在此开采冶炼矿物的遗迹。八年抗战时期,日本侵略军未能打进神农架;然而在此之前,日本地质师米山良辉慕名不远万里来到神农架老君山旁的宋洛双箭孔修建采矿井,采用水选法炼出铜和金。后来被当地山民将米山良辉驱逐出境,保护了神农架的资源。总之,传说与现实,基本证实了远古时代神农氏前来神农架冶炼钢铁打制农具一事,并非完全空穴来风。
神农架民间关于神农氏的传说故事极为丰富多彩,炎帝神农氏在这一带搭架采药、惩恶扬善、为民谋利的事迹,在这里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神农氏曾踏遍神农架的千山万水:他架木为巢,供老百姓居住;他搭架采药,编写药书,为民治病;他斗凶兽、惩恶人,弘扬了人间正气;他教民稼穑、养蚕、纺织、种树、采茶、制陶、制末耜、饲养禽畜、创集市贸易、作琴瑟、创歌舞,与民同乐,出现了太平盛世。
在神农架,有一个流传极广的故事:一次,神农氏采药尝百草时中毒,生命垂危,他顺手从身旁的灌木丛中扯下几片树叶嚼烂吞下去,用以解饥疗渴。奇迹出现了,这几片树叶救了神农氏的命。于是,神农氏将这种树叶命名为“茶”,并倡导植茶、喝茶。现代科学证明,茶叶的茶单宁等物质的确能抗菌杀菌、消炎解毒,而且具有防癌功能。
神农架到底是否有野生茶树?国家“七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首项——神农架作物种质资源考察的结果表明:神农架林区红花乡、下谷乡和兴山县万朝山等地原始森林中确有大量野生茶树,最大的茶树高达三米多,属野生灌木型大叶茶,是我国野生茶树的又一新类型,这一重大的发现为远古时代神农氏采药中毒时用茶叶解毒的记载与传说提供了可靠的佐证。
民间传说还认为神农架有“帝女桑”,有特大野生桑树,神农氏之妻借这种大桑树养蚕织布。这种传说同样以极大的魅力吸引了人们前来神农架探谜:“神农架,真的有野生大桑树吗?”
令人惊异的是,相传神农架还生存着独角兽麒麟和药兽白熊这两种传说中的神奇动物,这两种奇异动物的发现均引起了海内外关注,而且与民间传说、史志记载互为印证,启迪人们去思考、推断炎帝神农氏的史事。
总之,炎帝神农氏的英名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万古长存。神农架山高水长,林海苍茫,魅力无穷。炎帝神农氏的高大形象,将同神农架巍巍群峰一起,像丰碑一样伟岸在华夏大地上,永远矗立在亿万炎黄子孙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