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生物环境一致论”?
生物环境一致论是说,生物必须与环境保持一致,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生物,有什么样的生物就显示着有什么样的环境。而且环境中的物质是不断变化不断复杂的,在环境中的物质不断变化不断复杂的情况下,复杂出什么样的植物,就会存在什么样的植物;复杂出什么样的动物,就会存在什么样的动物;复杂出什么样的生物,就会存在什么样的生物;复杂出什么样的事物,就会存在什么样的事物。
下面我们先来证实生物环境一致论这种理论。
世界一切都是力的组成,宇宙内一切几乎全部都是引力斥力的组成,引力斥力的大小比例就决定了每一种物质会是什么物质和为什么会是这种物质。每一种物质又根据各自的引力斥力组合成物质体,因而每一种物质和每一物质体的形CD是环境中物质和环境中引力斥力的作用形成的。环境中的物质和环境中的引力斥力不同,那么在不同的物质和不同的引力斥力作用下,物质体就会有所不同和有所变化。这就是说,物质体会与环境的变化保持一致。生物同样是物质体,因而生物也会与环境的变化保持一致。
下面我举些例子来说明环境的变化如何引起物质的变化。
譬如甲川,由一个碳原子一个氢原子组成,它就是在有了碳原子氢原子之后,环境变化再引起碳原子和氢原子引力作用变大而形成。
譬如氰基,由一个碳原子一个氮原子组成,它就是在有了碳原子氮原子之后,环境变化再引起碳原子和氮原子引力作用变大而形成。
又譬如水,由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组成,它就是在有了氢原子氧原子之后,环境变化再引起氢原子和氧原子引力作用变大而形成。
有机分子无机分子的形成实际上都是同样的原理:
譬如甲醇,由一个碳原子三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一个氢原子组成,它就是在有了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之后,环境变化再引起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引力作用变大而形成。
譬如甲酸,由一个氢原子一个碳原子一个氧原子一个氧原子一个氢原子组成,它就是在有了氢原子碳原子氧原子之后,环境变化再引起氢原子碳原子氧原子引力作用变大而形成。
又譬如醋酸,由一个碳原子三个氢原子一个碳原子一个氧原子一个氧原子一个氢原子组成,它就是在有了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之后,环境变化再引起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引力作用变大而形成。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物质和物质体怎么样与环境的变化和作用保持一致。
既然物质和物质体是适当的引力斥力形成的结果,而生物是物质体,自然也是适当的引力斥力形成的结果,根据这一点,只要地球出现适当的引力斥力,那么生物体就会出现。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地球环境如何引致生物体出现:
地球形成后,引力越来越大,终于达到了地球上物质的极限,于是引力物质开始转变成为斥力物质,随地球斥力的不断变大,原来贮存在地球球身的各种较轻的物质,就会由于本身具有较大的斥力作用并在地球不断变大的斥力作用下分离到地球表面空间,并由于受到地球的巨大引力作用而不会飘逸到宇宙空间中,于是,在地球表面会逐渐形成大气层,随着地球斥力继续变大,地球的大气层和地球的表层就会越来越丰富地具备一些对生命来说最主要的元素,包括氢、碳、氮、氧等元素,只要有了这些元素,并在适当的环境下,就能合成甲烷、氨气、氢气、水蒸汽和其它一些由上面元素组成的原始地球所具有的最基本物质,只要有了这些元素和这些基本物质,就能合成和形成各种氨基酸、嘌呤、嘧啶、核糖、脱氧核糖、核苷酸、卟啉。根据科学家们的实验,原始地球上的一些基本物质、即上面提到的甲烷等物质,不仅可以形成氨基酸、嘌呤等有机物,而且同一些基本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也可以形成不同的物质,或各种不同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形成相同的物质。这说明,同一种物质的合成可以有多种途径。由于物质的出现是一定环境条件下的产物,环境不同,物质的出现途径就会不同,而在原始地球中,物质多种多样,环境变化万千,所以在原始地球上,同一种有机物的出现途径比科学家们制造有机物的实验途径要多得多。
仅由上面分析我们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地球环境的不断变化,必然会导致有机物的出现,而氨基酸、核苷酸等有机物也就必然会出现。氨基酸、核苷酸形成之后,地球环境仍会不断变化,已形成的有机物也就会不断地变化不断地复杂,于是形成了单体的蛋白质和核酸。单体的蛋白质和核酸在环境的变化下又再不断复杂,形成多聚体的蛋白质和核酸,最后就会形成蛋白体。
在十九世纪,恩格斯已经指出,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蛋白体的形成,已标志了原始生命的出现。
原始生命出现后,又再一步一步地进化,下面我们来找出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我们知道,生物的出现是与环境保持一致的结果,生物的进化同样是与环境保持一致的结果。而地球上生物最必需的水是随着地球引力适当地变小斥力适当地变大而出现的,水出现的相近时间,生物才形成才进化,进化到今天,有了非常高级的生物——人类。水出现直至今天的这一段时间,地球斥力都是在不断地适当变大。这是生物出现和进化所处的环境,而生物的出现和进化是与环境保持一致的结果。由此我们知道,生物出现和进化的主要原因是地球的斥力不断地适当变大。
生物体就是一个物质体,所处环境中有什么物质,在物质的作用下就会产生化学反应,分解或合成为其它物质。生物体身上每一个特征性状,其实都是物质在化学作用下的结果。物质环境的变化越大,生物体的变化就会越大,物质环境的变化越小,生物体的变化就会越小。这是生物进化和变异的原理,是生物与环境保持一致的结果。
在传代和进化中,生物以基因作为遗传的较稳定载体。当物质环境的变化令生物体产生变化并反映在基因上,再没有其它原因改变时,就会通过基因遗传给下一代。但我们未必能察觉到这一点,只有基因的变化较大,我们才能在下一代的特征性状上看到明显的变化。
根据上面的理论,当环境剧变,生物体也会剧变,迅速成为与原来生物不同的另外物种,而不需要经过缓慢的渐变过程;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当生物体相应于环境的变化而发生较大变化,并且这种变化违背了生物应有的正常态状,就成为了畸形。
生物体会与环境的变化保持一致,假如环境引起生物体出现不正常的物质变化,生物体哪一部分出现这种不正常变化,哪一部分就会出现病变。譬如眼盲,就是缺少某一些或多了某一些物质引起眼部物质出现了不正常变化并导致了眼盲。譬如癌症,就是在某一些物质的化学作用下细胞的物质状态由正常转变成为不正常的癌症性病变。譬如肝炎,就是在肝炎病毒作用下肝细胞的物质状态由正常转变成为不正常。其它种种疾病也是如此理解,我们没有必要举出太多的例子,只需要明确地知道,疾病就是在环境变化下身体物质状态出现了不正常的变化,导致了身体功能无法正常运转。
不仅仅只是低级生物会与环境保持一致,近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也发现了不少人与环境保持一致的新资料。例如:满月和新月前后较多孕妇分娩;气压低容易发生冠心病;日蚀发生时容易患溃疡病等等;类似例子数不胜数。这些事例都直接证明了人体会与环境保持一致,并间接证明了生物体会与环境保持一致。
生物世界,也属于物质世界的一部分。而凡是物质都会有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会令环境中有什么样的物质,生物就会受到什么样的作用,这就是生物环境一致论的基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