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怎么样形成的?宇宙又是怎么样形成的?相信有许许多多的人都思考过这个问题,而不少的科学家和相当数量的哲学家一直在孜孜不倦甚至废寝忘餐地去探求的,就是这个答案。
在寻求世界与宇宙的根本答案之前,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清楚而明确地界定世界与宇宙二者的概念和范围。这是必须的。否则,在世界与宇宙二者的概念和范围都未弄清楚的情况下,就想说清楚世界与宇宙的具体情况,是不太明智的做法。
首先,我会将世界与宇宙划分为两个清楚的概念,我们现在所处的空间称为宇宙,这个空间阔大得似是无限,但实际上仍有边际,而世界则是所有的组成,它包括宇宙以及宇宙之外的一切空间。也就是说,世界要比宇宙大,世界包含了一切包含了所有,没有任何物能存在于世界之外,空间,时间,以及其它的“任何任何”都不存在于世界之外,即使存在空间,或者存在时间,又或者存在其它的“任何任何”,它们都只能是存在于世界之内。由于世界包含了一切包含了所有,每一个空间之外的空间都仍归属于世界的范围之内,因而世界是无限的,绝对没有边界的。假如有谁凭自己的想象认为,无论世界大到如何,它始终不过属于空间的总和,而空间的总和无论如何都应该会有一个边界,这个边界之外也一定必须存在着什么,因此一定要追问世界之外是什么的话,那么我只能再重复地告诉你,根本就没有世界之外,假如有世界之外,世界必然就是有边界和有限的,而我上面已经将世界定为无限,也就是说,这所谓的“世界之外”实际上已经包含于世界之中,而根本不存在和不会存在任何的“世界之外”。
明确了世界与宇宙二者概念和范围的划分之后,下面我们先来讨论一下“有”和“无”这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是相当重要的,所以有讨论的必要。
世界存在而且必然地存在两个绝对概念:有和无。
“有”之所以是绝对概念,是因为一旦具有“有”,则是彻彻底底地具有“有”;“无”之所以是绝对概念,是因为一旦是“无”,则是彻彻底底地“无”。也就是说,“有”则有,“无”则无,不可能是具有“有”而这“有”又“无”,又或者是“无”而这“无”又“有”,“有”和“无”都只能是、而且都只会是绝对性意义的概念,非“有”则无,非“无”则有,二者绝对地无法共存。
我们再推论下去,世界上有物质,有生物之意识,世界一切唯此二者而已。由于生物之意识较为特别,与物质一类分开,列为第二物;而生物之身体则归入物质一类之中。
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我们可以说,生物之意识乃是空无,是世界物质的反映。
二、我们可以说,物质乃是空无,只是生物之意识。
三、我们可以说,物质与意识俱有,均存在于此世界之上。
四、我们可以说,物质与意识俱无,均不存在于此世界之上。
前者我们可以说世界存在着物质,乃是有。
第二者我们可以说世界存在着意识,乃是有。
第三者是二者俱有,亦为有。
第四者则是不可能的,因为物质与意识俱无,我们就不可能思考,不可能存在。
于上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世界一定存在着有,而非绝对地真无。
只要“世界一定存在着有而非绝对地真无”,则世界一定存在着某一种本源性的东西,这种本源性的东西一定存在着“体”,因为没有“体”就只能是绝对性意义的空无,是不可能存在的。
根据上面的推理和分析,我们足以确立几个定理或定义:
定理一:绝对性意义的空无不可能存在。因为“绝对性意义的空无”就是根本没有,既然根本没有当然不可能存在。
定理二:从无不能生有,从有不能变无。这里的“有”和“无”都是绝对性意义的概念。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有”则有,“无”则无,有和无之间根本没有任何的关联,因此不存在互相变化的可能。
定理三:有体才能存在,无体则不能存在。这里的“有体”和“无体”实际上是对绝对性意义的“有”和绝对性意义的“无”的定义。
又再定义:(有)体即物质。因为绝对性意义的无就不能存在,就一定不是物质,而绝对性意义的有就一定有体,而有体就一定“是物”,一定“具质”,故而如此定义。
从上面的定理定义可以得出定理四:
1、有体则是物质,无体则不能存在、不是物质。
2、物质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因为若能生能灭能增能减则所生部分所灭部分所增部分所减部分就是从无变有或从有变无。
3、这个世界之上存在的都是物质,不是物质就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上;因为存在则有体,则是物质,而无体则不能存在,即不是物质就不能存在。
4、既然“无体就不能存在,不是物质就不能存在”,而世界是无限的,那么物质也就同样是无限的,世界由这无限的物质组成,完完全全地充斥着这无限的物质,“世界”与“无限的物质”二者概念上基本能够等同,世界的意思就是“无限的物质”,或把世界定义为“无限物质的整体”。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知道,这个世界不过是一个物质世界,除了物质之外并没有其它的任何“东西”可以存在,物质充斥着整个世界,它们无边无际无限无垠而且“不生不灭,不增不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