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如何演变成为七大洲四大洋的学说中,槽台说与大陆漂移说曾经有过相当大的影响力。槽台说在十九世纪中期已经盛行,一直到二十世纪大陆漂移说未盛行前,槽台说在地球的演变说中都占据着统治地位。
槽台说根据地壳活动的强弱把地壳上种种地带划分为两种情况:地带活动较强的称为地槽,地带活动较弱的称为地台。地槽一般会由于地球内部的能量,例如是热或其它的放射能引起上升或下沉,从而形成高耸的山或低洼的湖和极深的海洋。由于地槽是依靠地球内部的能量而产生剧烈活动,所以,当地球内部的能量令地槽成为高山或深海之后,地球内部的能量就会由于消耗而减少,于是活动性质较强的地槽带就会转变成为活动性质较弱的地台。
支持槽台说的学者认为:地球上的七大洲四大洋就是由于地槽地台的活动而形成的。
槽台说是主张地壳“固定”论和地壳竖直运动的学说,我们要清楚这一点,并以此点与后面的大陆漂移说作分别。
槽台说成功地解释了地球演变史中地质历史的周期性,但是你若问一问地槽是怎样产生的,却没有学者能给你一个统一的答案。还有,这个学说在欧非大陆与美洲大陆上的生物有着亲缘关系这个事实上无法得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1915年,魏格纳在其著作《海陆起源》中完整地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实际上在这部书出版前三年,魏格纳已经把这一思想写成论文并作过演讲。
魏格纳认为,在很久以前,地球上的陆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它的四周都是海洋。较轻的硅铝质组成的大陆,漂浮在重而粘性大的硅镁质组成的大洋壳上。后来月球的潮汐力和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使大陆产生了离裂,美洲与非洲、欧洲离裂,中间就形成了大西洋,非洲的一部分与亚洲离裂,就形成了印度洋。魏格纳还认为,二三百万年前地球的面貌就相似于现在了。
为了让人相信他的理论,魏格纳不断搜集证据。
他首先指出大西洋两岸能够拼揍起来,若二者以前不是曾经相接于一起是不可能有这样的结果的。并指出南半球的大陆上古生物很多都有亲缘关系,这些古生物不仅仅包括动物,植物也是如此。魏格纳还从一些能反映古气候的特殊沉积物上分析,指出古植物的形成物有些可以在今天接近极区的地方找到,而在古代极区的一些产物却能在今天的赤道地区找到,以此推论大陆曾经发生过极大的位置移动。
虽然魏格纳明确地提出了大陆漂移说,但魏格纳将大陆漂移设想为硅铝层漂移在硅镁层之上,实在令人难于认同和信服;将大陆漂移的动力设想为月球的潮汐力和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也缺乏足够的事实依据和理论依据,因为月球的潮汐力和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这两种力量的作用都不大,不足以推动大陆漂移数千里。
由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存在着巨大的漏洞,受到了当时许多人的反对,提出后不久就沉寂了。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美国的地质学家赫斯总结了各个大洋洋底最新的科学资料之后,又提出了一种新的学说,这就是有名的“海底扩张说”。
海底扩张说认为,地球内部的炽热物质会不断从地幔涌出,然后冷凝成为新岩石新海底,在这种过程不断地进行的情况下,洋底的两侧就会不断地被推开,大陆也由于此因不断地移动。
早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科学家就对洋底进行考察并得出了一些新发现。部分洋底温度就像厚几百米的煤层不断燃烧了数百万年。洋底的沉积层厚度平均只有半公里,与固定论计算得出的沉积层厚度数十公里没法相符。洋底最老的岩石年龄也不超过二亿年,比海洋生物的存在还要晚几亿年,这说明洋底岩石在不断更新。洋底的这些新发现,是赫斯提出“海底扩张说”的主要依据。
对于洋底的情况,其实除了上面的新发现之外,科学家还发现北大西洋、南大西洋、印度洋都有强弱相间的条带状磁场。我们知道,岩石是在地球的磁场下形成的,因而其磁化方向与地球的磁场方向应该保持一致。假如地球的磁极没有发生过逆转,就不可能出现此种情况。于是,在英国剑桥大学就读研究生的瓦因和他的导师马修斯认为,强弱相间的条带状磁场是由于造成海底扩张的熔岩从地幔涌出时,或受到地磁场的正常磁化,或受到极性逆转的地磁场的磁化而形成的。
随着科学的发展,洋底岩石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与瓦因和马修斯的理论相符,也为海底扩张说被承认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后来,又有科学家结合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提出了另一种的新学说,这就是到现时为止,仍为较多人所接受的“板块构造学说”。
我们前面已经讨论过大陆漂移学说不能令人信服的原因:大陆是不可能漂浮在洋面且一漂千里的。假如我们结合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认为大陆是连着海底下的岩石一起移动,那么就可以成为一种新学说,而且会是一种相当合理的学说。上一思想实际上就是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思想。板块构造学说还认为:一整块陆地经过长期运动分裂成为多个大陆,各大陆在未来又会由于不断的运动成为一整块大陆,就这样不断地循环。
对于地球大陆的演变,科学家们经过各自的研究之后,提出了不少的学说,从而总结得出地球演变的大概面貌。在这里,我承概前面学说,提出一种新的理论。
我们知道,地球是一个引力斥力的大集合体,并且地球的引力斥力曾作过转换。于是我们可以推测得到,在某一时期,地球的引力达到了地球物质的极限,物极必反,于是地球物质开始转变为斥力物质,地球的斥力开始不断增大。
地球的引力达到地球物质极限前和极限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地球上面应该会是没有大气层或者大气层是甚为稀薄的,这是由于当时地球引力非常大,气体都在引力的作用下被吸引成为了地球的一部分而形成为别的物质的缘故。但是,地球内部却是贮存了大量的在适当条件下会形成气体的原子物质,这些原子物质主要有三个来源:一、地球形成之初便有或随地球的演变而在适当的引力斥力作用下形成,并由于受到较大的吸引作用而与质量较重的物质产生结合,形成化合物之后贮留在地球内部,并由于其稳定性和适当条件的许可而没有再转变成为另外原子;二、在太阳系内其它斥力较大的星体上以原子分子或化合物等各种形式存在,或在太阳系内的星际空间中和地球表面的空间中以原子分子或化合物等各种形式存在,当地球的引力不断变大,这些物质就会被地球吸引而成为地球球身的一部分,这些物质被吸引之后主要分布在地球球身的中外层和表层;三、当地球内部物质在引力的巨大作用下转变为斥力物质时,有部分斥力物质会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这部分物质的内部粒子会有分离的现象,并会由于另外粒子的吸引而成为一些质量较轻的能够在适宜条件下成为气体的原子,这些原子因为引力的作用而与另外物质结合成化合物并停留在地球的内部。
我们要注意,地球上的气体物质并不是在地球的表面空间由于引力的吸引作用不断结合而形成的,因为这时地球的引力虽然很大,但斥力也不可能太小,因为地球上的物质要保持一定程度的平衡状态,其发出的引力斥力就必须保持相应的平衡,而不可能相差太大,由于受到斥力并不太小的排斥作用,因而地球表面空间中的大量的引力粒子不可能结合成为大量的气体物质。
后来地球的斥力慢慢变大,而原来处在地球球身较外面的气体原子也就会与其它物质分离,最先分离出来的是质量较轻的斥力较大的原子,逐渐会有质量较重的斥力较小的原子分离出来,并会依据地球的引力斥力和它们本身的引力斥力而结合成为各种各样较为复杂的气体分子。
随着地球越来越多的引力物质转变为斥力物质,地球的斥力在不断的变大,当地球的斥力不断变大并达到一定的程度,地球的球体本身开始有较多物质由于斥力作用而脱离地球引力的控制,于是地球的物质总量就会不断的减少,而斥力的增大又会令地球体积不断膨胀,这实际上是将不断减少的地球物质分布在更大的空间,结果就造成了地球慢慢的裂开。为什么不是爆开不是爆炸呢?别忘了,地球还有引力,由于斥力是缓缓增大的,加上引力的作用,地球只能慢慢裂开。先裂开之处,是引力最小的地方,然后是引力稍小的地方,逐渐地、逐渐地,一步一步慢慢裂开。
与此时间相近,由于氢气氧气的大量合成并在引力斥力的作用下,水也开始形成了。引力的吸引作用可以直接使氢氧合成水分子,从而形成水气。另外,氢氧燃烧之后也能够形成水,而斥力是热物质,太阳的斥力等热物质对氢氧的作用就类似燃烧作用,只是要慢得多,假如经过这种类似燃烧的作用过程,天气又突然出现变化,引力突然变大,氢氧也会在变大的吸引作用下合成水分子和形成水气。水气在天空被大量合成之后,假如又再发生引力突然变大的情形,气温就会剧降,水气就会快速凝聚和下沉,坠向地面。
随着地球斥力的继续增大,一方面地球在不断膨胀,另一方面水不断形成、不断增多,于是形成了海洋、陆地两大部分。
也就是说,地球上各大板块不是漂移形成现在这个样子的,而是由原来一整块陆地由于地球的不断膨胀而裂开形成七大洲,并由于氢氧不断合成为水形成四大洋的。
我们可以用上面理论对一些现象作出解释:地球内部的斥力和其它热物质不断向外运动,就会造成洋底的运动,并形成大山脉;斥力和其它热物质的作用还会令部分洋底温度升高,并对水作用而形成热流;由于洋底是地球膨胀造成的裂面,而洋底也会由于热物质的不断涌出而更新,所以洋底最古老的岩石也不超过二亿年历史,同样由于此因,造成了洋底的沉积层平均厚度只有半公里这么薄。
我们还可以解释各大洲的面貌状况:由于七大洲四大洋是由一整块陆地分裂而成,因而各大洲可以大致地拼揍在一起。
至于魏格纳关于部分大陆的古生物有着亲缘关系这一点,我们可以找到下面几个原因:其一是地球是裂开而形成各大陆的,在未裂开时,这些古生物应该有共同的起源,因此部分大陆的古生物有着亲缘关系是正常的;其二是生物在相似的大环境下会由于物质作用的相似性而具有相似性;其三是生物的物种可以通过某些媒介而传播到其它大陆或其它地方,诸如某些植物种子被动物或飞禽吃进肚子中,去到其它地方,由于消化不了,随粪便而出,再生根发芽,这样就能把某些物种带到其它大陆或其它地方,之外,动物的物种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而被带到其它大陆或其它地方。
在这里,我们也可以根据上面理论作一些推测:由于地球还在不断膨胀,所以洋底现今应该还在不断裂开位置不断下降;还有,若然氢气和氧气继续不断地大量合成为水,在未来的某一个时候,陆地可能会被海水淹没,不过我们不要太担心,因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是不可能随意形成的,它们在地球的物质总量中都只能大致地占据一定的比例,而且氢气和氧气会在地球斥力不断变大的情况下部分地摆脱地球的控制而逃离到宇宙空间中,因此水的合成是会受到限制的,对于地球上水的合成情况,我们既要保持一定的警惕,但又不应太过担心。
至于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由一整块陆地经过长期运动分裂成为多个大陆,各大陆在未来又会由于不断的运动成为一整块大陆,就这样不断循环”的观点,假如排除了“地球爆发之后又再变成引力星体而形成一整块大陆”这种情况之外,则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地球上引力斥力等物质的运动形式和运动规律,早已决定了这种情况是不符合实际情况和不可能成为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