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著名编辑朱大路先生讲过一个故事。10年前,张中行老人写过一篇文章,认为生在乱世的知识分子,除了效忠一君,君败亡则竭力致死和灭迹山林之外,可以走冯道的第三条道路。黄裳在《文汇报》“笔会”撰文批评,并以汪精卫、钱谦益等人在家国危亡之际的可耻表现,说明走第三条道路的危险性,话说得很重。朱大路先生猜想:中行老人一定会勃然大怒,写文章反驳。不料,老人不仅没有反驳,还给“笔会”的一位老编辑写信说,“拙作确有不妥之处”,“年来老境颓唐,丢三落四,以至立论时只顾原其不殉节,而说得偏激片面”,并提及自己“失误很多而成就很少,人视为失误,正是人必有中,心是不会不安然的”,并同意公开发表此信。朱大路先生说,他当时很震惊,对中行老人油然而生敬意。
张中行老人对待批评的态度体现了一种哲人的大胸襟。遭受别人毫不留情的批评,而这批评又是发表在非常有影响的媒体上,要做到心平气和非常不容易。毕竟人的本性是倾向于自恋的,我们会潜意识地认为自己做的事无不正确。然而,中行老人却克服了人性的弱点,向我们昭示了一个高尚的生命别样的风景。
有人认为:大胸襟是一种姿态、一种宽容甚至宽恕,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这当然也有道理。生活早已证明:心境开阔的人比心境狭隘的人崇高得多。不过,在我看来,大胸襟更多地反映了一种自信。
自信是胸襟的母亲。人是一种高度智慧的动物,他能想出许多绝妙的主意,干出大量辉煌的事业,但人的经历有限,难免说一些错话、做一些傻事。这个时候,另一些人站出来,指出他的不足,纠正他的缺点。胸襟狭窄的人认为这是别人故意给他难堪、让他出丑,但胸襟宽阔的人则觉得这是别人关心他、帮助他,他始终相信他人出自善意。正因为相信别人是善意的,自己当然要回报以欣赏的微笑,这是为什么有的人面临极为严厉的批评始终保持君子风度的深层原因。
具备大胸襟的人也相信自己的声誉不会因宽容而受损。人都会在乎自己在社会上的声誉,胸襟开阔的人的聪明之处在于:他们不像胸襟狭窄的人一样把声誉看成一种固定不变的东西,而认为声誉是动态的,它是由人干出的事业所“暗示”的,正因为如此,他们总是善待路遇的每一个人,尽最大的努力理解、宽容别人,让人生放射出最大的光辉。生活恰恰在这里显出了它的神奇:特别在乎所谓“声誉”、把心灵的垃圾当鲜花的人,最后却丧失了声誉;把真理看得高过声誉,愿意对批判自己的人付出尊敬和欣赏的人,结果却被声誉紧紧拥抱。“有大胸襟者得大自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世界是由人推动的,人的个体力量非常有限,这就需要我们以博大的胸襟去沟通周围的每一个人。对别人付出你的胸襟,并自信开阔的胸襟可以成就人生,这是一个人抵达杰出的第一步。
马云说男人的胸怀是用委屈撑大的。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就是胸怀大度,他们能以自己开阔的胸襟去对待世间万物,用那颗博大的心去容忍世间的冷嘲热讽。胸怀大度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它容万物于胸襟,萌和善于心田,在博大中显出深沉与完美。在沧海桑田的世上,胸怀大度者在宽容别人的同时也升华了自己,世间也因他们多了些祥和与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