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好吃的,买了想买的,也看尽了一路街景,三人都有些累了。最后决定回到云崖书院。
有宋铭在,姐弟俩顺利的踏进了云崖书院。
云崖书院有一个不小的藏书馆,可以说是云崖书院镇院之宝。里面藏书繁多,对于很多非世家大族出身的读书人来说,能有机会阅读更多的名家大作,是具有极大诱惑的。
在藏书馆前面是一条迂回的长廊。常有书生从馆中借出书,就坐在长廊里一看看整天。
宋铭本是带着姐弟俩去长廊处找一块地方坐下歇息。去到却发现,空荡荡的长廊里一个读书人都没有,偶有一两个人从藏书馆出来也是匆匆往后面走了。
正感诧异就看到自己的同窗何家杰,也是连奔带跑就要往后面跑,急声喊住他:“家杰,怎么回事,你们都往后面跑?”
“啊,宋铭,快去!秦尚书正在芳草亭讲学呢。”何家杰听到熟悉的声音,回头看是宋铭,来不及细说又转头跑去了。
宋铭也是吃一惊,秦尚书难道是祖籍临安的礼部尚书秦源?如果真是,那就怪不得了。不说尚书是朝廷正三品的的官职,礼部更是主管着科举,教育的主要部门。
作为莘莘学子的一员,宋铭毫无疑问也想去现场洗耳恭听秦尚书的讲学,或只是看上一眼对即将参加乡试的自己也是一种激励。但是看着伴在自己身旁的妹妹弟弟,一时踌躇不前。
宋静当然是一眼看穿了自己哥哥的心思,她也好奇古代高官是怎样的一种存在,举手就说:“哥哥,我们可以也去看吗,保证不乱出声。”
宋小弟不是很明白,但是凑热闹什么的他最喜欢了,也跟着期盼的看着兄长。
于是,兄妹三人跟着陆续赶来的书生往藏书馆后面的芳草亭走去。
芳草亭只是一个小亭子,亭子有台阶,略高于周围草地平面。
此时先后赶到的书院学子从内往外扩散,围着亭子,盘腿坐于草地上。兄妹三人来得晚了,只得远远地坐在外围,还没来得及平息急赶来的呼吸,就听那站在亭子上面的人开口。
“何谓君子不器?”
抬头望去,只见一个五十多岁男子,鼻正口方,身形修长,抿着嘴看坐在草地上的众学子,端是有气势。想必就是那礼部尚书秦源吧。
听到君子不器四个字,后面刚来的人还没有适应这节奏。就看前方有人已经站起来,答道:“君子不专攻一才一艺,而应通才达识。'
有人点头,也有大多人摇头,这人回答得快,却只答出了一点,并不是一个让人满意的答案。
又有人站起来了,“君子心怀天下,故君子之思不器,君子之行不器,君子之量不器。”
这次点头的人多了一些。宋静暗暗瞄了一眼自己哥哥,在皱眉细思,似未完全同意这人说法。
在她看来,这人回答比上一人好一些,却还不算答案。
果然秦源接问:“此可谓君子何为,然何谓不器?”
接连两人回答都不算完整,看秦源尚书也是不满意上面答复。众人苦思者有,连通左右低语讨论者有,却暂无人接着挑战答题了。
宋静看着仿佛是一群考试不会做题,正搔首抓腮的众人,甚是有趣。挨着她坐的宋小弟也是好奇,左顾右盼,看着只有他姐姐最轻松,就问了:“姐姐,君子不器是什么意思?”
“就是不要拘泥于形式教条。”要她用文言解释君子不器代表什么,她不会,白话还不会说吗,当年作文也是写过这个命题的。
另一旁听到的宋铭一惊,不拘泥于形式?感觉像是受到了点拨一样,立刻想到了孔子在《系辞》中关于器的说法,一下子恍然大悟。
他也想知道自己想的是不是正确答释,于是站了起来,要答题。
已经有好一会没人能给出其他答案了,后面看到的人,都纷纷提醒左右有人要答题了。
前面的众人听到后面动静也是转头看去,一下子宋铭成为众人焦点,这感觉甚是微妙。
只有宋静姐弟,仰头看着哥哥,满是兴奋。宋静还双手做了个加油的动作“哥哥加油!”
“厄。”宋铭表示我不是很懂。振振神,他目视前方答道:“孔子于《易经·系辞》有句:“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器者,形也。形有度,君子不应受万物之形象所束缚,为具体某一方面所限。”
一直站在秦源下方草地上的书院先生,微微笑着抚须。君子不器可以有很多解释,能用孔子的原话来理解,无疑是最接近孔子本意的。孔子说君子不器正是劝说为政者打破常规,不应拘泥于形式上的东西。
秦源也是微微点头,“你能运用到《系辞》中所说来解释,也算才思敏捷,想是平日读的书不少,甚好。”
众人听到秦大人如此夸道,具是羡慕地看着宋铭。
宋铭自知哪里是自己才思敏捷,应是妹妹才对,只是此时不好说明,低调地作揖就坐下了。
秦源看他并不因自己的夸赞而自傲,倒有了两分欣赏之意。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此乃孟子之言,与君共勉之。”秦源一拱手,朗声道。
“喏。”众人纷纷起身,躬身拱手齐唱喏。
于是,后面匆匆赶来的众人就只听到一个总结陈词,秦源芳草亭讲学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