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妥协的过程。年轻的时候,总以为自己可以改变整个世界,任何事都可以把握在自己的手掌之间。但是生活总是给人以不断砥砺,它赐予你失意和悲痛,让你一步步地改变对它的态度,消弭对它的无畏,慢慢地将你打造得成熟、理智,直到妥协。
然而,一旦你懂得了妥协,其实何尝不是获得了一种智慧。
王勃说:“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是啊,非无圣主,只是贾谊这个人“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我以为,这里的“识不足”指的便是贾谊缺乏妥协的智慧。他不遵循世代相传的游戏规则,不理睬人们约定俗成的种种禁忌,不但招致了小人的嫉恨,也让原本赏识他的文帝觉得他华而不实。他的感情那么真挚而热烈,不懂也不愿意妥协,离京后深感委屈,哀伤自悼甚而一蹶不振。《吊屈原赋》与《鹏鸟赋》传入京都后,文帝虽赞赏其文采,可更认为此人气量狭小,不堪重用。更让人惋惜的是,在梁怀王不慎坠马身亡后,本无责任的贾谊害怕文帝追究,又追悔自己的疏忽,从而更加郁郁寡欢,哭泣不已,一年后伤感过度而死,时年33岁。
可是,时光走到了几百年后的苏轼身上,妥协却闪现出了它智慧的光芒。因为政治的原因,苏轼落难了,依靠朋友的帮助得了一块荒芜的旧营地来耕植度日,可他并不曾跳着脚咒骂和怨尤,而是欣欣然干脆将自己号为东坡居土。
从得意非凡的苏大才子变成了“竹杖芒鞋”的苏东坡,稍作妥协的他就将命运的乖舛踩在了脚下,从此,他走向了成熟,走向了更广阔的人生空间。面对市井小人的无礼斥责,他竞“自喜渐不为人知”,这种妥协已是有了包容的智慧了。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里的小童仆早已熟睡,鼻息如雷鸣,任凭东坡先生在外把门敲了又敲,小童仆都无法应声开门。算了算了,转身“倚杖听江声”去吧,这种妥协更是有了淡定的智慧了。
若说被宠赏时的东坡如一杯豪酒,那么落难之后的东坡却竟如一盏清荼了。豪酒浓烈,于是难免伤人伤己;清茶淡雅,于是更可养身养心。恰是因为有了对生活的某些妥协,使得他不怨不叹不嗔不怒,到了黄州,尽游赤壁,“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到了苏杭,“写”下了被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称之为他“写得最长最美的一句诗”——苏堤;到了偏远、蛮荒的岭南,竞也“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欣然先做个饕餮者。这样,东坡先生就在每一次被贬谪过后反而更近禅一些,更亲佛一点,所以,他拥抱了清风明月,拥抱了苦境中一丝美味带来的欣喜,筑成了浪漫激情的“诗意工程”,最后,拥有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至臻境界。
妥协,不是消极的退却,而是一种智慧的守护。懂得智慧妥协,即使我们的生活做不到昂扬,但至少会更活泼一些,更有滋有味一些人生需要妥协,因为这就像凤凰涅榘一样,只有通过这样的人生洗礼,你才能够立足。妥协是另一种抗争,不要以为暂时的妥协就是屈服,那只是韩信的胯下之辱罢了。人生需要妥协,也许妥协更是一种忍耐。所有做大事的人都是那些被“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身”之人,忍常人所不忍之人,方能成其常人所不成之事。忍耐是一种修炼、一种锻炼、一种磨炼,要像唐僧一样,劫难过后,方得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