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郑庄公与周天子打太极的时候,其他的几家诸侯却悄悄联合起来对付郑国,那么郑国在外面都有哪些敌人和哪些朋友,为什么说郑庄公是小霸主,他又如何称霸征战四方的?周天子作为国家元首,天之骄子,是如何一步步降低地位,甚至被人打伤的?郑庄公去世后,郑国的命运又将如何呢?)
当郑庄公收了周天子的麦子的时候,他万万没想到,一年后的公元前719年,他自己的麦子也被别人收了。收他麦子的还是个联军,分别是卫,宋,陈,蔡,鲁五个诸侯的军队。
西周甚至春秋初期,在伟大的周天子的英明领导下,各家诸侯都安守本分的过着吃饭睡觉打豆豆的小日子,有时候打豆豆擦枪走火互相打一架也是经常的事,打完了互相道个歉就完了,毕竟当时诸侯国不是你自己争出来的,而是天子分封的。当初郑庄公的弟弟段叛乱时曾经跟卫国联系过,郑庄公抽空去教训了他们一顿,算结了小仇。宋国的新君宋殇公缺乏自信,自己上台了却老是惦记着一个威胁自己王位的兄弟公子冯,而公子冯正好在郑庄公手里被保护着。陈和蔡两国纯属吃多了撑的,宋国给他们点好处让他们出兵他们就干了。而鲁国国君鲁隐公本来就不想招惹郑国,结果自己一个将军想出风头,本着“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原则就带人冲上去了。
这群人一年前来过一次挑衅,郑庄公巧妙化解,把他们劝回去了,没事打什么仗啊。宋殇公一琢磨不对,公子冯不除自己寝食难安,于是又来了一趟。郑庄公避而不战,五国联军就把郑国的麦子带回去自己尝尝。
郑庄公可不是吃素的。你们人多,我不跟你们硬干,等你们撤了,我挨个收拾。于是郑国扭头就出兵卫国,把卫国打老实了,然后出兵宋国,让宋殇公求饶了自己才回家。对待陈国,郑庄公先礼后兵,和谈遭到拒绝之后,又把陈国揍了一顿,陈国立刻答应和谈。同时,郑庄公意识到,没几个好帮手是不行的,于是郑庄公开始展现非凡的政治和外交手段。
郑庄公交的第一个好朋友是鲁国,这个在我看来春秋战国第一打酱油的东方大国。鲁国跟郑国相比还算是泱泱大国,无论人口还是政治地位都超过了郑国。鲁国是周初名臣周公旦的封地,是诸侯国唯一可以享受天子礼乐的国家,而且鲁国占据泰山之地,要主持封禅典礼。但是当年郑庄公他爷爷陪周宣王爬了趟泰山立了功,周宣王就在鲁国境内的泰山脚下封了一个叫祊的地方给郑国,有点类似于罗马城中有个国家叫梵蒂冈,这样一来郑鲁两家都别扭。郑庄公就跑去找鲁隐公说,咱俩换换,我把祊给你鲁国,你把许田(鲁国另外一个地方,接近郑国,但是位置没那么重要)给我做交换吧。鲁隐公想想就挺高兴啊,心想泰山周边老是有块别的国家的领土也觉得不舒服。但是当两家办理交接手续的时候,郑国使臣把祊的交接工作完成之后,拍拍屁股走人了,似乎忘记了还要拿走许田那回事。这样鲁国拿了郑国的大礼,却又让这行贿工作没那么明显,鲁国自然开心的交了郑国这个好盟友。
郑庄公要交的第二个好朋友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顶头上司周天子。前不久两家因为粮食问题闹的不愉快,但天子毕竟还是老大,天天跟领导对着干总不好吧,而且多跟领导套套近乎对于郑国今后长远发展也有好处。这一次,周天子确实在发愁粮食,倒不是因为三年前麦子被抢走,而是今年周的地盘收成不好。郑庄公一看机会来了,赶快跑来说之前欠你的麦子都是代替保管,现在给您送回来。没想到年轻的周桓王给个台阶不知道下,一本正经的问郑庄公:“你们今年收成怎么样啊?”郑庄公说我这边挺好啊,这不给您送麦子吗。周桓王的答复让郑庄公哭笑不得:“你们收成好就行,那么说我自己的麦子终于可以自己吃了。这样吧,我再多送你几车带回去,以后你们遇到灾荒了用,省的到时候再来抢我的麦子。”这算啥事啊,也难怪周天子的日子一年不如一年。这还不算,周桓王再次把忌父搬出来让他做左卿士(分权和制衡郑庄公),看你郑庄公怎么办。正当朝廷上下如临大敌等着郑庄公报复的时候,人家又来朝见天子了,还以卿士的权利(你不让我****就不干?太容易了吧)向周桓王引荐了郑庄公的第三位朋友,齐国国君齐僖公。
齐僖公和郑庄公算是王八对绿豆,看到郑国的日益壮大,齐僖公向来见见郑庄公,顺路看看周天子。齐国可是姜太公的封地,负有征讨天下任何叛乱诸侯的权利。齐僖公倒不是来征讨,看旁边几家诸侯这两年打个不停,于是也想来凑个热闹,做个调停员,告诉大家打架是错误的。齐国可是真正的大国,而且揍你没商量(人家那才是特权,只要武力跟得上,道义没问题),所以齐僖公把宋,卫两家叫在一起,签了一个瓦屋之盟,告诉大家以后别打架了,大伙还是都给齐僖公面子的。
但是签约的时候可没有郑庄公,之前你们好端端来打我的帐还没算完呢。于是在公元前713年,郑庄公告诉所有人,宋殇公没有按时觐见周天子(说的好像他自己按时觐见一样),联合了齐国鲁国组成三国同盟,把宋国打了个落花流水。这下可把宋国惹毛了,直接叫上卫,蔡两国来了一个春秋版的围魏救赵,趁着郑国内部空虚(在宋国忙活呢)包围了郑都城新郑。郑庄公只好撤兵回来,把那三家联军轰走,还把占领了宋国的几座城池顺手送给了鲁国,用实际行动教育后人们,亲密友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是需要长期投资的。
就这样,春秋第一联盟郑,齐,鲁形成,在郑庄公的经营下,三国联盟牢牢的控制了中原局势。周围的国家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宋国内部发生了****,生活在郑国的公子冯回到宋国即位,两家化敌为友。南方的陈国几年前还不服,现在抢着送女儿过来结亲。西边周天子本来就是个纸老虎,郑庄公看来终于能过上几天好日子了。但是此时的一个意外却为他创造了一个可以称霸的机会,因为当年干掉西周的犬戎打到了中原,郑庄公准备为中原除害。
郑庄公始终没有忘记他亲爹描述的犬戎是多么野蛮,以及他们在镐京烧杀抢掠的一幕,心有余悸的跟他儿子公子突商量御敌之策。郑庄公是个军事天才,虎父无犬子,公子突也是一名军事家。他准确的分析了战车(春秋时主要作战工具,其实很简单,就是一匹马拉着一辆木头车,三个士兵在车上各司其职,后面跟着一大群拿着木头棒子的农民)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北戎部队的优点和缺点,真正做到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公子突派出小股部队做诱饵,然后派出主力部队在大将祝聃(dan)的率领下,大败犬戎,让这群北方野蛮部落着实老实了几年,郑国北部以及中原地区趋于安定。
到了这个时候,郑庄公该做的都差不多了,尤其对周天子可谓仁至义尽。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犬戎来了平外患,邻国矛盾定内乱,如果我们再不满足去挑剔郑庄公的毛病,实在有点多余。可是就有这么多余的人,就是那位老是不能忘记周郑交恶的周桓王。可能因为他看到了近几年郑庄公的表现,以为自己毕竟是天子,诸侯还是要听话的。于是他正式取消了郑庄公的卿士爵位,让忌父全面取代郑庄公在周朝的地位。在众目睽睽之下,郑庄公还是忍了,起码没动手没抢粮食,但是实在懒得去拜见这位不知好歹的天子。
这下好了,周桓王立刻变身几年前的郑庄公,理由就是当年郑国讨伐宋国的那句“不觐见周天子”,于公元前707年带上陈,蔡,卫几个郑国的仇家,讨伐郑庄公。周桓王倒是要看看,你敢不敢对我这个天子动手。对于郑庄公来说,这可真的是欺负到家门口来了,再不动手实在不行了。双方在襦葛相遇,郑庄公叫上自己那位天才军事家的儿子公子突,再一次分析了周联军的利弊。双方一交锋,郑国军队集中优势兵力突击周天子亲自率领的中军,而那些小国家组成的左右军侧翼则是一击即破。郑国大将祝聃弯弓搭箭,一箭射中周桓王的肩膀,险些要了天子的小命。这可把郑庄公吓了一身冷汗,万一打死了天子,自己这弑君罪过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周联军战败撤退,祝聃还想乘胜追击,被郑庄公一把拉住,说我们只是自卫,打到这个份上可以了,不要再追了。他心里肯定在想,已经弄伤了天子算是罪大恶极了,要是再追上去,万一出点别的差错我可担当不了。到了晚上,郑庄公派大臣祭仲到周天子军中,慰问受伤的天子那颗更加受伤的心,以及各位王公大臣,也算是打了人家一巴掌,再给一颗糖吧。
周天子知难而退,乖乖回家,襦葛之战是周天子在整个东周五百多年里唯一一次主导的战争。从此以后,周天子再也没有主动发起过任何一场战争,最多也就是派几百号人去呐喊助威一下。天子神话彻底破灭。
事业到达顶峰的郑庄公却已经进入了人生的暮年,公元前701年,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郑庄公姬寤生去世。虽然他的霸业没有达到春秋五霸的高峰,但是也在历史上留下了“小霸”的美誉,而且被毛主席称为“很厉害的一个人”。郑庄公为郑国留下了不错的基础和人才,但是他却在继承人的安排问题上出现了失误。他钦点的接班人世子忽刚刚即位(郑昭公),那位军事天才的儿子公子突就来抢了哥哥的位子,就是历史上的郑厉公。接下来的几年里,两位公子交替执政,郑国国力和国际地位迅速下滑。在接下来的百余年,随着北部的晋国和南部楚国的崛起,夹在中间的郑国就像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饱受战乱之苦。直到晋楚百年战争之后两国弭兵,郑国才在名相子产的辅佐下实现中兴。
中原重新陷入混乱,但是我们很快就迎来了新的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