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还是一如既往的穷,但我们觉到从未有过的踏实。
和小张签订协议后,开始“U驾网”2.0微信版本的开发,之前胡东的系统很粗糙,缺胳膊少腿的。这次我们要用心打造精品,优化学员端和后台,开发教练端。我和石头熬了几个通宵把DEMO手稿给画出来,大到逻辑跳转、展示方式、颜色区分;小到按钮大小,字体字号。
鉴于前期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和小张签的协议没有具体的违约处罚等条款。对于我们提出的所有需求,小张一再确认没有问题。我们觉得这个事情压根一点都不难,就只是面对面交待了需求和手稿DEMO,把该有的规范流程,提交需求确认及开发文档等工作全部都省了。
接下来就是出界面,确认之后就进入功能模块的混合开发。和胡东的开发语言不同,除了一些逻辑上的参考,2.0版本代码全部重写。我们预计需要2.3个月的时间,而小张的预估是1个半月左右,看着他如此有信心,我们就放心地等待好了。
许久未联系的阿伟给石头打来电话叙旧聊天,知晓了我们后来的经历,他说:“北京的创业条件确实比江都好很多,我最近听说驾培新政策要出来了,有投资人开始关注这个行业,有合适的,我介绍给你们。”其实我和石头的心思早已不在融资上面,不过还是对他的关心表示由衷感谢。
自新模式上线招生以来,已经过了半年,除了杨宇教练手中已毕业好几个之外,陈教练手下的学员都到了新学期,还是不急不忙得隔三差五约一个学时,看得我们着急,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不可能是巧合,问了好几个学员,陈教练年轻活跃,教学也可以。莫非他手下的学员学业更紧张?不可能,很多学员都是科技大学的学生,哪有这么巧。
再深入与学员聊天,慢慢发现问题所在:陈教练和他们相处很好,该交也交。但是他并不热情,不会像杨教练一样处处为学员着想,经常关心学员。杨教练会有意识地组织学员统一学习理论知识;不计较费用给学员开小灶,一心只想帮学员尽快通过考试;督促学员练车,提出合理建议;和我们积极联系,主动汇报学员情况;更别提送学员去考试,还给学员守电瓶车的事了。甚至在拿证之后,还舍不得杨教练的学员,都大有人在,杨宇就是“U驾网”的宝啊。
陈教练对学员并不会有额外的关心,也难怪,他只是一个教练,车是老板的,说白了,他就一打工的,学员来了就交,但不会主动提供更多的服务。角度不一样,做事自然就不一样。我和石头的分析达成惊人的一致。
张华在开学后不久拿到了驾照,我终于有了机会为“U驾网”正名:“我就喊你不急嘛,你看你科目二学了*学时,科目三学了*学时,总共花费**,不比你们学校里的驾校高嘛,但是你的体验绝对是更好的”。估计他也是心情好,说了一些感谢我们,夸奖杨教练的话,我想顺便让他们我们传播一下,哪知一句话就把我给堵回来了“阳姐,你们这个真的挺好的,但是我后期要去深圳读研,怕是挣不了介绍补贴了”。
我不能死皮赖脸要别人给介绍学员阿。这个用户毕业就流失了,没有办法。
我们统计了新模式毕业的学员的平均学时,和之前统计的基本吻合,甚至更少,一对一的方式大大提高了效率。
我和石头已经决定不再进行任何补贴和“烧钱”,用户的满意和传播用钱买不来。发钱和送礼物是一个技术活,做得不好,只会成为无谓的负担。
等了差不多一年半,经过提交-驳回-再提交,代理公司通知我们,注册商标申请通过审核进入公示阶段,这事久得我们都快忘了。商标对我来说就像一个比市场更加神秘的领域。前段时间正好看过一个新闻《国家工商总局承认“商标注册证因缺纸半年未发”》,我们当时还在调侃,原来商标的审核发放工作流程真的是慢得“令人发纸”啊。我们等个一年半的审核也就正常了。
杨教练那边又出了问题,说要严卡学时,副驾驶必须有人,而且还得分男女,这可急坏了我们,不过转念一想,如果真严卡了,市场都一样,我们也不用急,还是做服务。说不定又是一阵风。果不其然,其他驾校的教练也只是听说,并未执行。
习以为常了,就像去年那个真让我们紧张了一阵的消息。教练们纷纷在朋友圈发信息,官方做了平台,学员可以通过平台预约教练学时,要求学员去平台上给自己的教练和驾校做评价,如果学员在规定时限内没有完成,将无法参加考试。
官方自己做了平台,具有点选教练,付费评价的功能!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致命一击,它拥有先天的优势,获取教练不需要任何成本,江都的驾校和教练一纸文件就可全上,加上对学员的行政约束手段,轻轻松松获得所有用户,这些是所有企业根本无法办到的。
然而,这事也随着时间推移和“突击评价”的完成偃旗息鼓。
这个充满着谣言的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