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93300000011

第11章 “一鸣惊人”楚庄王

如今,当我们一提起“一鸣惊人”、“问鼎中原”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时,总不免联想到2600多年前楚国的一位著名国君,他就是楚庄王(?——前591年)。

公元前614年,楚穆王病逝,楚庄王即位。这一年,他大约20岁。

庄王即位之时,楚国内有权臣,外有强敌,可谓内忧外患。特别是大臣们互相倾轧,勾心斗角,政治极端腐化,政权极不稳定。一些奸臣争权夺利,明争暗斗;另外一些大臣或明哲保身,或有心无力,总之是忠奸莫辨。

在这种情形之下,楚庄王主持朝政,如履薄冰,举步维艰。他经常叹息道:满朝文武大臣虽多,却不知到底谁是真心辅佐自己的贤相良臣?谁是祸国殃民的乱臣贼子?

为了辨识忠奸,楚庄王决定“以静观动”,上演一出宫廷“选秀大剧”。于是,楚庄王开始不出号令,不理朝政,整天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朝政一片混乱。

有的大臣眼看不对,就去劝谏,却被他骂得狗血淋头,并下命:“有敢谏者,死无赦!”一个叫伍举的大夫听说庄王终日坐在钟鼓之间,“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心想这也太不像话了,决心冒死进谏。

楚庄王正在寻欢作乐,听到伍举要见他,一脸不悦地问:“你来干什么?”

伍举说:“有人让我猜个谜语,我猜不着。大王是个聪明人,请您猜猜吧。”

楚庄王听说要他猜谜语,便漫不经心地说:“你说出来听听。”

伍举说:“有一只大鸟,身披五彩,样子挺神气。可是它一停就是三年,不飞也不叫,这究竟是一只什么鸟?”

楚庄王心里明白伍举语义所指,仍不动声色地说:“这只鸟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们就等着瞧吧!”伍举见庄王明白了自己的良苦用心,高兴而退。

但是,接下来几个月发生的事情,让伍举彻底绝望了,庄王不但不飞不鸣,反而变本加厉,更加淫乐放纵。

在中国历史上,是从来不缺少忠介耿直的死谏之士的。这时,楚国大夫苏从又勇敢地站了出来,他不顾宫廷侍卫的阻拦,冲进宫里,冒死进谏。楚庄王问他:“你难道不知道我下的禁令吗?”

苏从说:“我知道。只要大王能够听我的劝谏,即便触犯了禁令,被判了死罪,我也死而无憾!”

楚庄王说:“你和伍举都是真心为了国家好,我哪会不明白呢?”这样,伍举和苏从终于明白了楚庄王的良苦用心,原来他是假装淫乐以考察群臣忠奸。

庄王当即撤掉宴席,赶走歌女,杀掉和罢免了一批奸佞小人,选拔任用了一批忠良贤臣,并委任忠心耿耿的伍举和苏从担任要职,辅助自己处理国家大事。

年轻的楚庄王意气风发,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为了顺利推进改革,楚庄王特别注意广揽人才,知人善任。关于楚庄王爱惜人才,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楚国宫廷有一个名叫优孟的艺人,为人正直,善辩多才。因其擅长模仿和表演,并以乐舞戏谑谋生,故名优孟。优孟经常在谈笑之间对看不惯的现象进行讽谏。有一次,楚庄王最喜爱的一匹马病死了,庄王十分伤心,决定厚葬这匹爱马。众大臣都觉得不妥,但又不敢劝谏。正在这时,只听见宫外传来一阵大哭声,原来是优孟在失声痛哭。楚庄王不解地问:“你哭什么呀?”

“我哭马呀!”优孟边哭边说,“臣请求大王高规格厚葬这匹马,用雕刻花纹的玉石做内棺,用名贵文梓木做外椁,墓前摆放丰厚的祭品,还要邀请各国的使者前来吊唁。这样一来,诸侯们就都知道大王爱马甚过爱人呀!”

楚庄王一听,恍然大悟,从此不再贵马而贱人。他挑选孙叔敖作令尹,辅佐自己,就是最为成功的一个例子。

《尸子》记载了楚庄王爱护体恤老百姓的一个故事: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庄王身着皮裘,推窗外眺,顿觉寒气袭人,便长叹一声道:“寡人穿着厚实暖和的貂皮大衣都觉得冷,那老百姓岂不更冷?”于是他派人巡察各地,为受饥寒之困的老百姓提供救济,国人被楚庄王爱民如子的情怀所感动。

楚庄王还深知人才难得,对部下臣属非常宽容,用人不计小过,“绝缨之宴”就是最好的一例――

一天,楚庄王宴请文武百官,宫内的妃嫔们也都出席,大家一起饮酒作乐,听歌赏舞。天色渐黑,楚庄王命令在大厅里点上蜡烛,继续喝酒狂欢。楚庄王还让自己最宠爱的妃子许姬给各位大臣轮流敬酒。

忽然,一阵大风吹过,烛火被吹灭了,顿时一片黑暗。这时,许姬感到有人拉住她的手抚摸了一把。许姬很恼怒,顺手拉下那人帽子上的一束缨饰,然后悄悄地对楚庄王说:“刚才有人调戏我,我已经扯断了他帽子上的缨饰,您马上让人点燃烛火,看看谁的帽子上没有缨饰,就治他的罪。”楚庄王听罢许姬的话,不动声色,高声说:“大家难得这么痛快,不妨都拽断帽缨,尽兴而欢。”大臣们一听,纷纷扯断帽子上的缨饰。这时,楚庄王才吩咐把蜡烛点燃。

宴罢,许姬非常生气,埋怨楚庄王故意包庇调戏她的人。楚庄王微笑着说:“酒后失态,是人之常情。我怎么能为此去惩治一位刚从战场上拼杀归来的勇士呢?”?

后来,楚庄王攻打郑国,有一位将军特别勇敢,冲锋陷阵,冒死护卫庄王。他就是在宴会上被许姬扯断帽缨的人,名叫唐狡。他奋勇杀敌,正是为了报答楚庄王的宽容大度。?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绝缨之宴”。

楚庄王还整饬军事,改革兵制,增强军队的战斗力,为楚国争夺霸业打下基础。

在楚庄王的精心治理下,楚国百废俱兴,国势日盛,成就霸业的时机渐趋成熟。

然而,正当庄王雄心勃勃,正欲大展身手之际,一场危机又不期而至。

这一年,楚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戎人(山夷)乘机攻击其西南境,兵锋直抵楚国腹地。同时,庸国又趁楚国内忧外患,联合群蛮作乱,麇国也率领百濮觊觎楚国。一时间,楚国危机四伏。

楚庄王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大臣贾力排众议,认为只要主动出击,攻打庸国,群蛮百濮自然慑服而退。贾的战略和庄王不谋而合。不出所料,楚国大军刚刚开拔,百濮就纷纷作鸟兽散。

楚军兵分两路,直指庸国,同时,庄王又力劝秦、巴两国同楚军一起攻打庸国,群蛮见风使舵,也加入楚军阵营。在楚、秦、巴、群蛮的联合攻势下,庸国被一举灭掉。

灭庸一役,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楚庄王杰出的军事才能,使楚国转危为安,声威大振。梁启超曾说:“楚庄王即位三年,联秦巴之师灭庸,春秋一大事也。巴庸世为楚病,巴服而庸灭,楚无内忧,得以全力争中原。”年轻的庄王临危不惧,将一场危机消灭于无形之中。人们仿佛已经看到,一个威震天下的霸主就要横空出世了。

公元前606年前后,原本居住在伊水流域的陆浑之戎,趁着天下大乱之际,寻衅滋事,成为周天子的心腹之患。

楚庄王感到北上争霸的时机降临了。他打出讨伐陆浑之戎的旗号,亲率大军,浩浩荡荡地北出方城,直奔中原而去。楚庄王名义上是讨伐陆浑之戎,暗地里想的却是如何向中原各国和周天子展示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因此,当陆浑之戎兵败四散之后,楚庄王并没有停下北上的步伐,一路北进,陈兵于洛河之滨。

周定王惶恐不安,立即派出周大夫王孙满到楚营慰劳庄王。双方施礼后,寒暄不到几句话,楚庄王就话锋一转,直奔主题了:“寡人有一事想请教于您,我想知道周天子的九鼎究竟有多大、多重?”

鼎,在中国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政权的象征。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象征九州,夏商周各朝均奉为传国之宝,是天子权力的标志。如今楚庄王问九鼎之大小轻重,言外之意是要与周天子比权量力,挑战周王室的权威,企图取而代之,完成先祖“窥中国之政”的夙愿,其勃勃雄心,昭然若揭。

王孙满见楚军阵容强大,只得委婉地答道:“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庄王一方面以“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表示蔑视,另一方面也意识到取代周天子的条件尚不成熟,便相机退兵了。楚庄王的狂放与理智,体现得淋漓尽致。

楚庄王陈兵周郊,问鼎轻重,不仅是楚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楚国已进入强盛时期,实际上控制着中原局势。“问鼎中原”这个成语就来自于此。

南天大鸟啼声初试,振翅欲飞了。

公元前599年,楚庄王攻灭陈国。

公元前597年春,楚庄王指挥军队,在邲(今河南郑州西北)地向晋国军队发动突然袭击。晋军措手不及,死亡近半,争渡黄河又淹毙无数。邲之战以楚军大胜、晋军惨败而告终。楚庄王没有乘胜追击,带领楚国将士饮马黄河。邲之战是楚晋争霸具有战略意义的一次大战,楚国一举击败楚国以外最强的诸侯晋国,从此声威大振,晋国一时不敢南向与楚抗衡,为楚国称霸中原铺平了道路。

大捷之后,楚军上下一片欢腾。大夫潘党建议楚庄王把晋国军人的尸体堆积起来,筑成一座大“骨髅台”,即所谓“京观”,作为战争胜利的纪念物,借以炫耀楚国的武力,威慑诸侯。

不料,楚庄王却不同意这种做法,他说:“战争不是为了宣扬武功,而是为了禁止强暴,给百姓带来安定的生活。从文字组成上讲,这个‘武’字是由‘止’和‘戈’两个字组成的,‘止戈’才是‘武’!停息干戈才是真正的武功。武功应该具备七种德行:禁止强暴、消除战争、保持强大、巩固基业、安定百姓、团结民众、增加财富。……这七种德行,我一种也没有,用什么留与子孙后人?晋国的士兵是为了执行国君命令而战死的,他们也没有什么错。怎么可以用他们的尸体堆砌‘骨髅台’呢?”于是,楚国军队按照楚庄王的命令,到黄河边祭祀了河神,班师回国。

回首楚国争霸的历程,庄王数次发动战争,吞并了很多国家,但对于被灭之国,庄王都是迁其公室,存其宗庙,县其疆土,抚其臣民,用其贤能。楚庄王止戈为武,镕剑铸犁,不仅成就了楚国的霸业,而且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内涵。

公元前597年冬天,楚庄王乘胜攻灭萧国。

公元前596、前595年楚伐宋。宋向晋求救,晋国不敢出援,宋遂臣服于楚,出现了楚晋南北并霸的局面。

公元前594年冬,楚、鲁、蔡、许、秦、宋、陈、卫、郑等十四国在蜀(今山东泰安西)开会结盟,正式推举楚国主盟,楚庄王遂成为称雄中原的霸主。

在“春秋五霸”当中,以楚国的地域最大、人口最多、物产最丰、文化最盛。楚庄王称霸中原,不仅使楚国威名远扬,也为华夏的统一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公元前591年,楚庄王因病逝世。他在临死前嘱托群臣:“无德以及远方,莫如惠恤其民,而善用之。”爱民之心,殷殷可鉴。

楚庄王一生戎马倥偬,南征北战,“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称霸中原,威播四方,使楚国霸业进入鼎盛时期,“天下大事尽在楚”。楚庄王在争霸的同时,举贤任能,整顿吏治,以法治国,改善民生。楚庄王傲立春秋五霸,可谓实至名归。

伴着高入云天的飞翔和声干长空的鸣叫,一代明君楚庄王被永远镌刻在楚国崛起的历史天空之上。

(刘玉堂张硕)

同类推荐
  • 月锦绣,锁清秋

    月锦绣,锁清秋

    这是第一本以中国传统节日为线索,并结合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古典诗词,对中国传统节日背后的深蕴文化进行唯美解读的品质读物。这是一本主题明确,风格明媚的古典诗词赏析书。以中国传统节日为经,历代经典诗词为纬,漫谈古今人事沧桑。
  • 弟子规新读

    弟子规新读

    《弟子规》分为五个部分,三字一句,两句一韵,具体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 盛唐见证:大明宫(文化之美)

    盛唐见证:大明宫(文化之美)

    在大唐几百年的历史洪流中,大明宫始终巍然屹立。王维曾写道“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足以窥见当时之盛况。作为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这里曾经充满了后宫的勾心斗角,朝廷的尔虞我诈,也见证了一代代帝王的文才武略,感受到黎民百姓的悲苦与安康。推开大明宫的斑驳城门,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朝代的恢弘盛世。
  • 民间风情 三百六十行(文化之美)

    民间风情 三百六十行(文化之美)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是我们再耳熟能详不过的话。社会百业,就是我们俗称的三百六十行。所谓三百六十行的行,最早似乎是指街巷所设的贩卖摊和商店的行列,这点可以在唐人小说文献中得以证明。传统的三百六十行,是我国农耕社会中的各行各业,特别是指人们赖以为生产、生活,即与衣食住行用等紧密相联的手工业、商业的泛称。
  • 浪漫要学法国人

    浪漫要学法国人

    本书主要从法国的美食、服装用品、文化、艺术等方面介绍了法国人浪漫的生活、工作方式。
热门推荐
  • 唯爱王源薰衣草之恋

    唯爱王源薰衣草之恋

    四叶草家人可以看看男主是王源第一次写请多多支持
  • 我是芝压

    我是芝压

    就是想到什么写什么,日常感受,短篇小说,吐槽啊之类的
  • 佛说受十善戒经

    佛说受十善戒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指尖上的华尔兹

    指尖上的华尔兹

    《指尖上的华尔兹》作者指尖旋舞的情愫是跟着年龄而走,或是时节、风景,一段心历,一段感悟。人生的味道,揉碎,潋滟于流光飞舞里,静静消融,每一篇,都隐约闪光点点,若以琥珀释之,应是极品。本书包括:琵琶弦上说相思,零度沸腾,不为繁华易素心等内容。
  • 灰姑娘的千亿保镖

    灰姑娘的千亿保镖

    千亿继承人冷语豪,不好好在家吃香喝辣,却屁颠屁颠地做连饭都吃不起的周芸熙贴身保镖?是阴谋诡计还是闲得蛋疼?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冉冉芳华

    冉冉芳华

    一朝穿越,本想一睹潘安风华,岂料天不随人愿,竟让她成了一紫貂,天妒英才,何不逆天而行?与中国古代十大美男子中的潘安、周小史、卫阶结下不解之缘,目睹历史年轮的锯齿,掀起不一样的乱世风云!一念起,万水千山,一念灭,沧海桑田。一个人,一座城,一生心疼!关注冉冉芳华,加入读者群,作者会给读者寄小礼物的哦!古风扇子,簪子、书、风铃……
  • 御妖笔录

    御妖笔录

    你们相信妖怪的存在吗?他们繁衍生存了近千年,早已无声无息的融入了人类社会,他们的平常容貌与人类并无差异,甚至比人类更美丽更聪慧。人类除妖师同样秘密潜入,他们是妖怪的天敌,他们自称是人类的守护者,数百年间在无数个暗夜下与妖怪进行殊死搏斗!苏羽羽从小跟爷爷在远离大城的山林中长大,见识过各方妖怪,懂得各种收妖法术,是一位强大的除妖师。然而从小就远离城市的她因为常年不与生人打交道所以有些性格孤僻和心思单纯,她的父母决定在她十六岁时接回到他们身边抚养。这个不爱说话又善良纯真的女孩在大城市中又将会遭遇什么?会邂逅什么样的人与妖呢?
  • 顺权方便经

    顺权方便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谢谢你给我蓝天

    谢谢你给我蓝天

    在她的青春年华,没有太多的人心温暖,她学到的是人心险恶。她差点掉入泥潭,是他走在她身旁:“你跌倒一次,我就拉你一次”终于,她撑过了那段时光,有了新的人生。她开始拉身边也快掉进深渊的人,像他一样。谢谢你,给了我一片蓝天。(简介无能,本文不虐,真的不虐!)
  • 艺术胎教胎教艺术

    艺术胎教胎教艺术

    本书系统地讲解了孕期母亲和宝宝的变化,以及每个月甚至每周的胎教重点,并提供了科学的胎教素材,涉及音乐、名画、电影、戏剧、诗歌、雕塑、童谣、唐诗宋词、名家散文等多种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