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93000000005

第5章 世纪之问(4)

川端康成富有象征意味的悲剧带给我们无尽的惆怅和遗憾,而茨维塔耶娃凄惨的悲剧则让我们感到万分的痛楚和辛酸。备受俄罗斯诗人和文学史家推崇的女诗人茨维塔耶娃,具有优美绝伦的高贵仪表和气质,她无与伦比的语言天赋和诗歌技巧使她冲破重重困难在真正创作的上空自由翱翔。但她天生耽于幻想,惧怕孤独,一生多次追求心灵的知己,经历的都是不幸的爱情,眼睛往往被幻想蒙蔽,知己很快变成异己,自己陷入绝望,唯一解脱的办法便是将心中的痛苦倾吐于诗中,让绝望爱情的苦水化为晶莹的诗篇。她身上最令人震慑的是她心灵深处的激情,这种激情把她推向了生活的绝境和写作的巅峰,她觉得自己就是一只火凤凰在诗坛上勇敢地高歌。但由于历史环境,她迫不得已最终脱离了俄国文学的主流,和时代失之交臂,在孤绝的状态中女诗人仍然以精神的纯粹和内心的激情战胜了把她碾为粉末的帝国。1941年8月31日在苏联鞑靼自治共和国叶拉布加镇茨维塔耶娃悄悄上吊自杀了,没有惊动任何人,只有房东大婶说了一句话:“她的口粮还没有吃完呢,吃完上吊也来得及啊!”这位天才的女诗人当时她的名字几乎无人知晓,绝大多数苏联读者不知道她,少数知道她的老作家绝口不提她,他们自身有如惊弓之鸟,谁还敢提这位流亡国外17年之久的“白军眷属”呢?女诗人被草草埋葬在叶拉布加山丘上,她的作品在苏联被禁止发表达30年之久,但她的诗魂却一直高翔在帝国疆域的上空。

我不想再一一描述那些着名诗人的悲剧,不论是斯特凡·茨威格、奥拉西奥·基罗加以安眠药悄然结束自己的生命,长眠不醒,还是杰克·伦敦向自己注射过量的吗啡,让自己的心脏停止跳动,抑或是马雅可夫斯基、何塞·玛利亚·阿尔格达斯开枪自寻短见,恐怕都没有海明威的自戕,更让人感到惊心动魄和悲痛。

20世纪美国是一个缺少英雄的时代,但却出现了海明威这样的英雄,一个真正的硬汉,一头顽强的雄狮,但据说他家有四代精神病史,有“自杀俱乐部”之称。

海明威一生都在和自杀的冲动作斗争,直至生命的最后,他一直追求着轰轰烈烈的生。1961年7月2日清晨,海明威把装有两发子弹的猎枪塞进自己的口中,轻轻扣动了扳机,这一来不仅打飞了自己大半个脑袋,而且把整个美国,甚至全世界都给打懵了。在一个总统死了都不会举国悲哀的国家,人们都沉浸在哀痛之中,因为海明威本人及其笔下的人物影响了整整一代甚至几代美国人,人们都争相仿效他和他作品中的人物。他就是美国精神的化身,人们为这种精神而哭泣。

其实,人们应该为诗人感到庆幸,虽然诗人自戕的心路历程充满血泪的残酷,但追求一种大宁静,“在适当的时候死去”(扎拉斯图拉如是说),未尝不是一件幸事,自由而死和死于自由不失为一种明智的人生选择,只要诗人的死不是对人类和大地的谩渎,只要诗人的死使其精神辉灿着如落霞之环照耀着世界,就足够了。我这并不芥川龙之介是赞美死亡,只是想说活着并不一定都是美丽的,而死去并不一定都是罪孽,不要天真地以为诗人活着就能够为这个世界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当诗人的精神翅膀被折断时,他只有回归大地的怀抱。帕斯捷尔纳克在回顾与他同时代自杀的俄罗斯诗人时所说的一番意味深长的话值得我们去体悟:

他们的痛苦是笔墨难以描绘的,他们的痛苦使忧愁变成一种心病。

他们的才能是值得敬佩的,他们的为人是值得纪念的,除此以外,让我们怀着同情的心,再在他们所蒙受的苦难面前低下头颅吧!1当然,仅仅低下头颅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扬起自己的心魂,去寻求诗人自杀的谜底,因为在这谜底中蕴藏着诗人创作的奥秘。但是要把高悬在诗人头上的死亡之剑移去,要让缪斯潜意识幽暗的通道曝光,这无疑是西西弗斯推的那块石头,我深知无论运用现代何种利器,这个古老的问题仍然很难最终得到令人信服的解决。不过,我既已开始推动石头,就义无返顾了,因为直面诗人“临终的眼”,缪斯那充满诱惑的召唤时时在我耳边回响,沉睡久远的诗魂正在苏醒,缓缓地开启着那扇沉重的黑暗的神秘的生死之门。

4、思无所归的命题

存在主义哲学家和文学家加缪在他那本令人惊异的哲学随笔《西西弗的神话》的开篇中就赫然写道:“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自杀。判断值得或是不值得生存下去,便是回答了哲学的最根本的问题。”这绝不是故作惊人之语,这是极富人生智慧的一个命题。

从远古时代一直至今天,人类行为中恐怕没有什么比自杀更特殊的了,因为只有人类才会对自己的存在进行思考(虽然人一思考上帝就会发笑),决定是活着还是结束生命。当一部分人做出了不值得生存下去的决定,并在他们认为的灾难到来之前选择了离开人间。一般人会认为他们是疯子,除了一些少有的英雄式的自杀行为让人称赞认可以外,自杀常常是社会谴责的对象。因此长期以来人们对自杀往往闭口不谈或隐瞒真相,使自杀这一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处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尴尬的境地。1600年莎士比亚通过哈姆莱特之口提出了“生存还是死亡?”这个人类无法回避的根本问题。为什么在不同的时代里,都会有人选择了死亡?如果说自杀是人类的特殊行为,是自由的最高证明,即决定自己生存或死亡。面对他们的选择,我们该怎么尝试着去理解呢?自从1897年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旧译图尔干或涂尔干,1858-1917)着名的论文《论自杀》发表以后,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于是那些享受当代统计学成果的社会学家、精神分析家、医生、文学评论家开始将自杀列入自己的研究范围,有人甚至对古代至20世纪的自杀的历史作了一个综述,即阿尔贝·巴耶1922年出版的《自杀与道德》一书,在此基础上乔治·米诺瓦至20世纪90年代写出了《自杀的历史》

一书,这些都是对自杀现象进行理解的一种尝试。迪尔凯姆从社会学角度认为,所谓自杀,就是“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会知道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现象的增多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变细所造成的社会病态而引起的,它跟种族、遗传因素、个人素质、心理状态、精神病、自然条件、气候变化等关系不大,而跟社会动荡、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工作变迁、生活变化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迪尔凯姆显然强调了自杀的社会因素,忽略了个人对自己生命拥有最高掌握权的选择。1这也许是死亡伦理学中最煎熬人的心灵的问题,还是把它留给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吧。因为我们面对的是特殊的社会现象中的特殊群体——诗人的自杀。诗人为什么自杀?这是自屈原自沉之后形成的诗人自杀的巨大“天问”,也是20世纪以来的世纪之问。我自知我现在无法回答这一思无所归的“天问”,还是先来看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那些运伟大之思的勇者是怎么解答这一世纪之问的。

最先把诗人自杀作为一个严肃而沉重的哲学话题作形而上的探讨的,恐怕要算是刘小枫先生了,一本《拯救与逍遥》因其绪论“诗人自杀的意义”演绎得异常精彩而曾在学术界颇为流行。在绪论中作者非常聪明地赋予诗人以意义,自然也赋予诗人自杀以意义,他极力让人们相信“不管中西方的自杀现象背后隐藏着何等复杂的问题,不管中西方的土地上人间血泪的流淌出于何等不同的原因,在这两个不同的文明世界中,自杀和杀人都曾发展到自己的顶点:根据信念理性地自杀,根据信念合理地杀人(按照加缪的说法)。这不仅逼迫现代人承认,人性并没有随着文明的进步改善多少,在人的天性中仍然还有一个黑暗的罪恶的渊薮;而且迫使我们怀疑,所有现存的信念——传统的也好,传统的衍生也好——是否是合理的,是否是绝对可靠的。‘礼教原来也是要吃人的(鲁迅语)。’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所有传统的价值观念都遭遇到了正当的普遍怀疑。”“在这种普遍的怀疑精神中,诗人自杀了。诗人死于对信念的彻底绝望。”对于诗人们为了寻求终极解答而付出的鲜血和生命已经使他感到沉重得提不起笔来了,他肯定诗人自杀的意义在于“它恳求所有侥幸活下来的诗人们想一想,什么才是终极的意义和价值;想一想自己所具有的信念是否是真实的、可靠的。”他指出诗人可以接受绝望感,但不能够生活在绝望感之中,因此只有三条退路:一、自杀或发疯;二、用钢铁的武器或精神的武器杀人;三、麻木或沉醉。真正的诗人为了探索终极意义而流尽最后一滴鲜血。于是刘小枫先生毅然“站在时代的深渊中向真实的超绝神圣祁告”,为探寻真实的终极意义展开了一场马拉松的诗学意义上的追问。

我不知道刘小枫先生是否属于海德格尔所说的那种担当起在世界的黑夜中对终极价值追问的诗人,至少他的勇气是惊人的,让人刮目相看。

90年代当重复发生的诗人自杀事件引起人们的关注时,一些人甚至对“诗人之死”过分赞颂和推崇,发展到关注诗人胜过关注诗本身的地步。诗人自杀的形而上意义再度升温,当然也不乏刘小枫式的追问。北京大学的王岳川先生以其纵横文坛的机智和不相信会抵达终极真理的科学态度再度对诗人自杀问题展开了咄咄逼人的追问。他认为我们面对的诗人自杀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生命意义追问和价值问题,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但同时他又相信诗人有真伪之分,伪诗人每日制作的是缺乏“当代性”的历史本质的无生命之“诗”,是一种患了严重贫血症的诗,他们显露的是世纪末诗界的疲惫的尊容。正因为如此,海子沉重的死亡不仅给每个生者留下了巨大的问号,而且以其鲜明的刻度标明“生命之轻”的不合法,是给90年代“轻飘的生”的一个巨大的反讽和一个寓言。他以海子的知己和知音的口吻不无肯定地说:“一个24岁的生命,他在临终时想些什么?他为什么要如此疯狂地写诗盈箱而又急促地敲响空寂的山海关?为什么就不可以多一些凡夫俗子的快乐和那种‘潇洒走一回’的心肠呢?没有人能知道。在‘走’

之前,他毁掉了全部信件。他的很多朋友只能在事后回忆他,而这种回忆大多是对诗人自杀的某种误读。所以,人们给海子立了很多光环——语言的花圈,想把他捧成一个灿烂夺目的诗人一位被流行消费或崇拜的诗人。我想,海子不愿意加封任何有光环色彩的东西,想孤独地去面对自己的那份真诚和思考,面对天地人神四重根发问,然后孤独地去做自己无法逃避的选择。”

王岳川充满感情和想象的言说让我们似乎对诗人自杀的形而上意义有些心仪,也让我们对吴晓东在他的《阳光与苦难》中所说的诗人的死不是“一般的死”,而是“巨大的死”,“是不可重复的个体所完成和做出的一项无法规避的特殊功业”

似乎也有一种同感,他坚信“死去的诗人们是怀着对生命的巨大的热爱远逝的”,作为幸存者的我们当然也希望这是真的。2不过,就在刘小枫关于诗人自杀的形而上意义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被一些人津津有味地重复时,北京大学另一位新锐思想者章启群先生却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他在谈到当代诗人海子自杀事件时对刘小枫关于诗人自杀的形而上意义进行了坚决的否定。章启群对一些评论家讴歌、赞美、甚至神化海子自杀,将海子自杀的具体事件用一些呓语般的嚷嚷炒作成一个神圣的话题,奢谈诗人自杀的形而上意义,感到滑稽和吃惊,他觉得让这股风吹下去,将是当代中国诗歌界的灭顶之灾,因为“中国当代的有些诗人似乎已经被诱发出了一种死亡的情绪或情结。”他认为不管因反思而自杀还是因绝望而自杀的诗人与其他自杀的人一样并非不食人间烟火,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从逻辑上说,刘小枫先生所谓的诗人自杀是由于对信念的绝望这一命题无法成立。

因此,在整体上不存在所谓诗人自杀的形而上意义。从历史和现实的生活来看,诗人自杀与其他人自杀没有本质上的不同。无论是逻辑推论还是经验检验,诗人自杀都不是必然具有形而上的意义。”因此,“一个被说得沸沸扬扬、玄乎其玄的话题,原来是个子虚乌有的假问题!”这显然是一个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新锐思想者,其锋芒之犀利,出语惊人绝不在当年刘小枫先生之下。3章启群和刘小枫孰是孰非?这不是我论述的任务。对他们针尖对麦芒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虽然我觉得都富于哲学家的善辩和智慧,也不乏诗人的才情和想象,但我决不会同意我感到偏颇的其中哪一种说法。要不然,我不过是拾人牙慧或者炒冷饭而已。我感兴趣的是他们思考问题的激情和睿智以及挑战传统的勇气。不管是舍我其谁的一捶定音,还是始终“在路上”的紧紧追问,都是在热情和生命的燃烧中寻找终极的答案。

正是这些运伟大之思之勇者,才使懵懂的我也想思考一下诗人自杀的缘由,尽管我的思考不会有什么结果,也不是什么形而上,只是形而下而已。然而是人就要思考,那怕上帝发笑,我思故我在。因此我虽不能运伟大之思,却可以用我渺小的灵魂去体验诗人那沉重之思,磕开通向诗人心灵的大门。我知道不是所有的人都关心诗人的自杀问题,也明白不是所有的诗人都关注诗人自杀的形而上意义,苟活的个体只有在世俗的忙碌中偶尔获得一次审视灵魂的契机时,或许才能有所思。我以思索来消蚀忙碌无聊的时间,在这迷惘的世界里写下我对世纪之问的随想,写下我的静心思虑,虽踽踽独行,却毫不后悔。

同类推荐
  • 色空书

    色空书

    《色空书》是一本让人重新认识自己身体和心灵的书,它从新的角度谈论性文化,但不仅局限于性文化,它深入到对生命、对心灵自由的思考。同时还从中医和身心修行的角度破除一些西医对性的误解,回归到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上。
  • 天下第一村

    天下第一村

    当我每每看到场凌城南那高大的炎帝雕像时,不尽会想起宝鸡常羊山来,因为,那里是炎帝长眠的地方,那里的清姜流域,有着炎帝生息并倡导稼樯的记忆,所以,我对常羊山的向往也就随之产生。
  • 学国学,用国学

    学国学,用国学

    本书紧紧围绕“本领”和“能力”,通过分析国学与现代社会的一系列问题,让领导干部能够清楚地了解国学知识,学会用国学知识中的精髓来分析当今社会出现的问题,懂得用国学知识来提高自身执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性。可以说这本书所讲的内容,把握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点明了国学精髓的所在,开创性地把当今社会的突出问题与国学联系起来进行探究,是一本既讲得时尚,又要讲得明白;既讲得有深度、有层次,又讲得很管用、很实用的国学经典书籍。
  • 中外名著导读

    中外名著导读

    《中外名著导读(彩图版)》遴选了古今中外近百部优秀作品结成集子。虽然《中外名著导读(彩图版)》是一部导读书,但我们仍然力图为读者打造一个立体的、彩色的、极具文化魅力的阅读空间。中国古人云:“文为道之饰,道为文之本。”文学名著作为人类精神宝库中最灿烂的组成部分,凝聚着作家对人生、社会和时代的思考。
  • 银河相会:七夕节(文化之美)

    银河相会:七夕节(文化之美)

    中国传统节日中有一个十分浪漫的节日,那就是七夕节,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日子,常常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近年来也受到众多年轻人的追捧。本书中,编者全面整理了七夕节的起源与演变过程,它形式多变的“乞巧”方式,还有各地各民族不同的七夕节风俗,相信读者们将对七夕有不一样的了解。
热门推荐
  • 驱雷掣电

    驱雷掣电

    我若不动,晴空万里,我若一动,雷霆万钧!同样的修炼,不一样的故事。
  • 李秀成亲供手迹(线装本)

    李秀成亲供手迹(线装本)

    本书为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的供词。该《供词》记录了太平天国的兴衰过程及人物、战役等。书中有曾国藩杀李秀成后对《供词》的删改痕迹。
  • 金银岛

    金银岛

    故事的主人公吉姆,是一个十岁大的小男孩,吉姆的父母在黑山海湾旁经营一家旅馆名为「本鲍上将」。有一天,旅馆来了一位脸上带着刀疤、身材高大结实、非常引人注目的客人,原来他就是比尔船长。吉姆非常喜欢听比尔船长讲故事,那些听起来挺吓人的经历,像是罪犯被处以绞刑、海盗双手被绑而且蒙眼走跳板、突如其来的海上大风暴、遍地骨骸的西班牙海盗巢穴等,每次都让吉姆又爱又怕,也让宁静的小镇增添了不少新鲜刺激的话题。没多久,比尔船长因为饮酒过量加上受到惊吓而死在旅馆中,吉姆无意间发现比尔身上带着的一张藏宝图,那是海盗普林特船长所遗留下的,于是吉姆和......
  • 黑云沉默的来者

    黑云沉默的来者

    2016年春季在美国阿拉斯加州上空出现巨大的黑色矩形漂浮物,该物体占据了阿拉斯加四分之三的领空,十几万人看到了这不详的来者,伴随着到来的是一系列的社会崩溃,面对未知的来者我们不知所措,我们究竟要如何面对这一切?
  • 红月对决

    红月对决

    为了满足自己那犹如深井般的欲望,人类肆意地破坏地球的环境,大量地贪婪地不断从地球上索取资源,就如同是为取得更多的水源不断地向地下挖深,于是逐渐地球上的秩序失衡了,并走向了崩坏。突然有一天,天空上的月亮不知何时被整个都染成了红色,就像是一个红彤彤的血球,散发出带有寒意的红光。被红月的光照得人类陆陆续续出现了变异,很多人的身体承受不了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异,便死掉了,犹如一场无尽头的瘟疫向人类席卷而来。但是,有极少数人的身体熬过了变异或没有发生变异,政府建有一座上面盖着厚厚防护的避难岛,他们都集中在那里。熬过了变异的人,在变异后的身体上产生了一种能量,这种能量融合成了他们自身的力量,因此他们能随心所欲地使用这份力量,而这种能量称为异能,拥有异能的人则称为异能者。李子叶与张单枫、宋辰亦是青梅竹马,而陈轩寒是他们的同班同学。这四个少年熬过了变异,也成为了有异能的人,而且他们的异能所发出的力量非常的强大,比一般的异能者都大。于是,他们凭着自己的异能毅然地投入到了消除红月的战斗中来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遭受到了“血色王国”千方百计地阻挠。最终他们四人能顺利地消除红月现象吗?且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 暮楚朝秦

    暮楚朝秦

    此文不小白,不玛丽苏,不温馨搞笑,不卖萌毒舌,不治愈系,纯粹是作者想讲个故事。秦暮总是在逃跑,她以为自己遇到的男人会是她的归宿,结果发现只是从一个杯具跳到另一个而已,最终不得不学会了依靠自己。
  • 歌尽仙华:高冷夫君请留步

    歌尽仙华:高冷夫君请留步

    她为复仇而来,耍心机,斗勇狠,修仙法,项项在行。但是,谈情说爱什么的真的不是她强项。喂喂,走开,别靠近我。某人:女人,你是我的。她欲哭无泪,说好的高冷呢。
  • 腹黑妖妃:王爷你过来

    腹黑妖妃:王爷你过来

    一朝穿越,成为腹黑妖女,全天下的男人都得拜倒在她的桃花裙下,可是某个人却在每夜都把她摁在床上,“你给我死开!”“亲爱的,你是要我把你给直接吃了呢,还是一点点吃呢?”变态你给我滚!”“亲爱的,你成了我的王妃,我就给你看看什么叫真正的变态”
  • 转世惊情——穿越清朝

    转世惊情——穿越清朝

    她是个现代社会中的小人物,虽然有显赫的家世,但是却有一个从来对自己都漠不关心的父亲,她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可是这份工作从来没有给她带来过任何卓越的成就感。她曾有个男朋友,即将结婚,却离她而去,对于这个社会,她可以算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一次醉酒之后,不小心掉入了一个被粗心的市政工人忘记盖上的井盖里,睁开眼晴时,她才发现自己回到了清朝初年,成为了一位蒙古格格,在清朝,她拥有了在现代社会没有的一切,但命运会对她如此宽容吗?
  • 蜀记

    蜀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