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第三更送上,渴求月票呀!!!老余的小说全部是真实历史故事!可以上网查证,边看小说边学历史!看完可以考你们的爸妈及老师们喔!哎,好累,老余先睡了,明天大山中找灵感
时至今天,伏羲已教会人们钻木取火,石头取火,结网打鱼。可是天天吃鱼也不是办法呀,然后伏羲就想到了谷物和动物。
有一天,伏羲和大家一起围猎,来到一片林地。林地里,凶猛的野猪正在拱土,长长的嘴巴伸进泥土,一撅一撅地把土供起。一路供过,留下一片被翻过的松土。
野猪拱土的情形,给伏羲留下很深的印象。能不能做一件工具,依照这个方法翻松土地呢?经过反复琢磨,伏羲在刺穴用的尖木棒下部横着绑上一段短木,先将尖木棒插在地上。再用脚踩在横木上加力,让木尖插入泥土,然后将木柄往身边板,尖木随之将土块撬起。这样连续操作,便耕翻出一片松地。
这一改进,不仅深翻了土地,改善了地力,而且将种植由穴播变为条播,使谷物产量大大增加。这种加上横木的工具,在后来大家称之为“耒”。
在翻土过程中,伏羲发现弯曲的耒柄比直直的耒柄用起来更省力,于是他将“耒”的木柄用火烤成省力的弯度,成为曲柄,使劳动强度大大减轻。
为了多翻土地,后来又将木“耒”的一个尖头改为两个,成为“双齿耒”。经过不断改进,在松软土地上翻地的木耒,尖头又被做成扁形,成为板状刃,叫“木耜”。
“木耜”的刃口在前,破土的阻力大为减小,还可以连续推进。木制板刃不耐磨,容易损坏。人们又逐步将它改成石质、骨质或陶质,有的制成耐磨的板刃外壳,损坏后,可以更换,这就是犁的雏形了。为了适应不同的耕播农活,大家伙们又将耒耜的主要组成部分制成可以拆装的部件,使用时,根据需要进行组合。
有了耒耜,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耕”和耕播农业。炎黄帝部落开始大面积耕播粟谷,并将一些野生植物驯化为农作物,如稷、米(小麦)、牟(大麦)、稻、麻等。后来人们将这些作物统称为“五谷”或“百谷”。
这项技术活伏羲就慢慢的教给了炎帝,后来炎帝的子孙出现了一个称之为神农的人并留下许多“神农创五谷”的美好传说。
自从人们栽培谷物以来,各类农作物,尤其是粮食作物、纤维作物和各种蔬果就开始在人类社会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性,看着这些成群,成堆的食物,动物们就不淡定了。
在这一天里“当康”出现了,“当康,这是一种四脚兽,身如猪,有锐利的牙齿,常自呼其名,现身处大丰收。”最后连鸩鸟也来了。“鸩鸟,是一种禽类,身如野鸡,喜吃臭虫,能驱除臭气。吉兽。”各种各样的动物们全都汇聚在部落周边。
最后出现了个庞然大物“兕”,这是一种四脚兽,一身黑毛,只生一只角,体重约三千斤形似牛。还有“蛩蛩”,也是一种四脚兽,似马,锯齿一样的牙齿,头上两只小角,素色,可以日行五千里。到了收成的时候,方圆几十里地的动物们都来了。
这可急坏炎黄部落的人们了,简直是一场兽潮呀,如果全部汇聚过来部落,人类将不复存在,部落将踏成平地。这都是食物链造成的常见现象,有如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微水生物,微生物吃泥土,泥土就只能喝水了。
这个时候伏羲就想到了训化某些动物,想到就行动,不行动这一切都是空想,纸上谈兵有什么用,因此伏羲也不跟大伙解释,事不宜迟。他就嘱咐大伙先抓住一些动物,如当康,鸩鸟,蛩蛩,等等圈养起来。
刚开始仅仅是为了能不用辛辛苦苦打猎就能吃到肉,后来发现某些动物还可以用作其他用途,然后就开始了训练。比如养鸡生蛋,养牛耕田,猪不能干活,只能为了吃!
训练的时候,不听话就打,听话就给吃的,慢慢就把它们的兽性磨灭,安分守己起来。其实就跟现在父母教孩子是一样的。当然动物们可没有我们人类聪明,打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终于,经过伏羲等人的努力下,马、牛、羊、鸡、犬、猪就成了人们口中常谈的六畜了。其中犬就是狗,狗就是狼所训化而成,由于它凶猛团结的猎食习惯,使比他身形大出几倍的动物都极怕它,因此狗在这次谷物保护大行动中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是我们最忠实的朋友。
而马就比较特殊,马除了耕田之外,还善跑,因为农耕马就成了人类最先饲养的动物之一。马以它聪明、勇敢、忠诚、勤劳的品德,成为人类可靠的朋友、得力的助手。
黄帝犹其忠爱这种动物。可谓萧萧马鸣,悠悠旆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