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87800000020

第20章 弘一法师编——说经悟佛及格言别录(1)

(一)弘一法师说经悟佛

(释德禅)

一.若失本心,即当忏悔。忏悔之法,是为清凉。(金刚三昧经)

本心即禅宗讲的真如本性,教下讲的菩提心,《大乘起信论》讲的直心、深心、大悲心,《观经》讲的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儒家讲的诚意、正心。大乘佛法通常讲的四弘誓愿、六度——布施心、持戒心、忍辱心、精进心、禅定心、般若心,这都是大乘菩萨的本心。净宗所讲的清净心、平等心、觉心是本心。就净宗总括来说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心。这个心要是失掉,立刻就要忏悔。忏是忏摩,悔是悔过,此梵华合一名词。忏摩是发露,悔是改过自新。真心悔改,心地即清凉。我们的心若不清净不平等,觉心就失掉了,应立刻忏悔。祖师大德劝我们老实念佛,这一句阿弥陀佛包括宗门教下所讲的本心统统在内,一个也没有除外。佛号断掉了,立刻提起来即是忏悔。忏悔不是叫你天天想已做的事,这个错了,那个错了,如再这样想就是再造罪,每想一次即再造一次。已做的过失知道了,以后不再做叫忏悔,至于究竟圆满彻底的忏悔就是念一句阿弥陀佛,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五逆十恶的罪业都能彻底铲除,怎能不清凉呢?

二.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学佛同修对佛菩萨都愿意随顺供养尊重承事,而对于众生则忽略了。试想泥塑木雕的佛菩萨像只是一个象征,启发我们的本性,见到佛要尊重。《华严经》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无量寿经》说:“一切众生皆成佛。”所以随顺供养尊重承事一切众生就是随顺供养尊重承事诸佛。现在问题来了,假如这个众生无恶不作,思想行为都是违逆本性的,也要随顺吗?佛在世时弟子们已经代我们请示,佛说不可以随顺,善行善事应随顺,恶行恶事不随顺。见其作恶,以真诚慈悲心劝导之,如其不听即随他去,不再说,佛法称之为“默摈”。佛教我们隐恶扬善,心中只记好事,不记恶事,如常记恶事,心就不清净了。我们从佛所学,可以完全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所以它是世出世间最好的教育。

普贤行是建立在六度基础上,如盖一栋大楼有五层,普贤行是第五层,第四层是大乘菩萨六度,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般若度。六度的基础建立在三学戒、定、慧上,三学的基础建立在十善上,十善是人天乘,十善的基础建立在五德上。五德以孔夫子为典范,当年孔门学生谈到夫子的德行有五项,即温、良、恭、俭、让以五德的基础修十善,以十善修三学,以三学修六度,以六度修普贤行。我们净宗学会在行门上提倡的德目即由此而来。另外还加了一个六和,六和最重要,家和万事兴,不和没有前途,个人与团体都要毁灭。果能照以上步骤修行,能使一切众生与一切诸佛欢喜。

三.我若多嗔及怨结者。十方现在诸佛世尊皆应见我,当作是念:云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嗔恚及以怨结?此愚痴人。以嗔恨故,于自诸苦不能解脱,何由能救一切众生?(华严经修慈分)

此段经文值得我们每天随时警惕。嗔恚是三毒之根,起了嗔恚心必与众生结怨。平时对人对事对物常犯此病,必须深自悔责。为什么自己智慧不开,功夫不得力没有进步,其主要原因即是贪、嗔、痴未断。《华严》是佛对法身大士所说,菩萨立志存心是自度度他,如还有嗔恚,结怨于人,则自度度他的目标就达不到了。佛菩萨对于多嗔的人在想,此人欲求菩提为什么还会生嗔恚心与人结怨?这与他的心愿恰恰颠倒,有嗔恚即不能断烦恼,也不能证解脱得自在。怨结另有一解,佛说:“十善厚友,十恶冤家。”怨结亦可以指十恶而言。

四.迦叶白佛:“我等从今,当于一切众生生世尊想。若生轻心,则为自伤。”佛言:“善哉快论。”(首楞严三昧经依宝王论节文)

此文是把一切众生都看作佛,其效果生平等心。有人问我如何修平等心,我说你家里一定有佛堂供有佛像,把你最恨的人写一长生牌位供在佛像旁边,每天香花供养他如佛。他说这样不行,我见到他就讨厌。此乃功夫不够,应再用功修,几时见到此人不觉讨厌,还要尊敬他,自他平等,心就清净了。清净、平等、觉是三而一,一而三,一个得到了,其余两个也得到了。

五.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梵网经)

《梵网经》是大乘菩萨戒经,也是一个大部头的经。传到中国来只把其中之一品翻译过来,即心地戒品,上卷心地观法,下卷讲戒律。学作菩萨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要能承受代众人之毁辱。一切过错自己承当,好事让与别人,可以消除我们无始劫以来的贪嗔罪业,这与世间人恰好相反。如非真正觉悟,很难做到,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锻炼。

六.离贪嫉者能净心中贪欲云翳,犹如夜月。众星围绕。(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台湾有单行本流通。一切众生大的烦恼是贪嗔,嫉妒是嗔恚之一分。佛在一切经论中,常常劝我们把贪嗔痴三毒烦恼断掉,这是修行的根本。心中有三毒才遇到外面的毒害,假如心中无三毒,喝毒药如饮甘露,因心内无毒,它不起作用。若遇毒虫咬伤,应生惭愧心。民国初年印光大师住的寮房中有臭虫跳蚤蚊虫等,都不驱除。小侍者欲为大师清理,大师不许,并说:我的德行不够,留著它们叫我改过自新。大师70岁以后,所住的房间没有一个臭虫跳蚤。大师是作一个样子给我们看,他可以做到,每个人都可以做到。晚间没有浮云,可以看到星星月亮清清楚楚,比喻人若离开贪嫉,则心中清净,见事不逡。

七.生死不断绝,贪欲嗜昧故。养怨入丘冢。虚受诸辛苦。(犬宝积经富楼那会)

生死是大事,能真正知道了生死才算是一个觉悟的人,如不知了生死,学任何法门都脱离不了轮回。就法门说,一律平等并无高下。贪是贪爱,欲是欲望,嗜是嗜好。在这个世间,还贪爱这样,贪爱那样,想离开娑婆就难了,我们生生世世都在修行而没有能出三界,仍在轮回,就是因为贪欲嗜味。若不离开,如养冤家,一生修行全落空。这个偈子就是我们生生世世的写照,始终没有离开辛苦。特别在这个时代,第一,同修贵精不贵多,志同道合,真修实练,不是人多凑热闹。第二,道场重实质,有学风道风,不重形式,香火鼎盛没有用。第三,修行在修清净心,其他神通感应都不重要。

八.是身如掣电,类乾闼婆城,云何于他人。数生于喜怒?(诸法集要经)

此从比喻说,人命无常,如闪电之刹那生灭。《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乾闼婆城是幻象,非真实。世间万法无常,如执著有我有常就痛苦了。起心动念,顺自己意思,生欢喜心;不合自己意思,生嗔恚心。不知道一切事都是假的,一场梦而已。

九.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佛遗教经)

世尊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常常提到嗔恚之害。嗔恚对于修行有莫大障碍,如佛门中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又说:“火烧功德林。”火为嗔恚之火,一发脾气,功德就没有了。功德与福德不同,功德是定慧,一发脾气,定就失掉了,跟著慧也没有了。福德不会失掉。名闻是荣誉,为社会大众所尊重赞叹者,虽有好名闻,也会被嗔恚所破坏,因为人不喜见也。

十.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佛遗教经)

人生在世都希望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生活,然幸福快乐由哪里来呢?绝不是由修福而来,今天的富贵人或高官厚禄者,他们日日营求,一天到晚愁眉苦脸,并不快乐。修福只能说财用不虞匮乏,修道才能得到真幸福。少欲知足是道,欲是五欲六尘,生活不缺,受用够了就行,不必贪多,吃得饱,穿得暧,住得舒适就行了。生活悠悠自在是真幸福,绝不在乎有多少财富与产业。无忧无虑,没有牵挂,所谓心安理得,道理明白,事实真相清楚,’心就安了。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迷,处世待人接物恰到好处,自然快乐。

十一.身语意业不造恶。不恼世间诸有情。正念观知欲境空,无益之苦当远离。(有部律周利槊陀伽尊者,三月不能诵得,即此伽陀也。)

世尊的弟子中有一位名周利粱陀伽者,根机很钝,其兄教他读诵上项偈子,经过三个月之久都背诵不出来,认为不可造就,令其回家,他哭泣不肯去。世尊见到,教他两句偈,后来他证得罗汉,大开圆解,辩才无碍。世尊说周利檠陀伽前生是一位三藏法师,会讲经说法,但是吝法,教人总要留一手,所以今生得愚痴报。身语意三业不造恶不恼害众生。正念观察人生享受五欲六尘与外面境界都是空的,欲属心法,境属色法,二皆非实。《心经》与《百法明门论》都讲到这个问题。百法中前面九十四种属有为法,心法属“欲”,色法属“境”,一切法归纳起来不外心、色二法,亦即此偈中所说的欲、境二字。《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叫我们观想,为什么不要造恶,不要恼害有情,因为万法都是空的。缘生体空,而因果不空,造恶必受恶报。另外还叫我们不要修无益的苦行。小乘人著相修苦行,有时修得很冤枉,大乘则否。但是佛在戒经中常常赞叹苦行,因人肯吃苦,才能断绝一切贪、嗔、痴、慢,不取奢华享受。生活平淡,可以激发道心。佛教周利巢陀伽两句偈是:“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生。”教了上一句,下一句又忘了,教了下一句,上一句又忘了。以周尊者之钝才尚能证到罗汉,我们比他总好一点,若今生不能成就,毋乃太自弃了。

十二.名誉及利养,愚人所爱乐,能损害善法,如剑斩人头。(有部律)

自古以来世间人为了名利,不择手段,不怕因果,造了许多罪恶,此迷惑颠倒之人所喜爱,真正觉悟的人不要。纵然得到也不要,为避免祸害,成全功德,有利与大家享受,仔细想想道理不难明白。人在世间一切享受够用就行了,衣服够穿就行了,吃能吃多少?住房能遮避风雨就行了,不必大厦别墅。在美国我见过很大的住宅,设备豪华,我在里面坐坐很舒服,喝喝茶,享受享受,但是主人苦了。为收拾房子,操心受累,受很大压力,所为何来?聪明人应不做糊涂事。

十三.世间色声香味触,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爱著。(智者大师)

“色、声、香、味、触”是五尘,属于物质,再加上一个“法”,名为六尘,法属于知识。眼所见者为色,耳所闻者为声,鼻所嗅者为香,舌所尝者为味,身所接触者为触。这都是外面的环境,容易迷惑人,令人生起贪嗔痴慢。为了追求物欲享受,使人生起爱著,一爱一执著,毛病就来了。心被境界所转,即是凡夫。佛在一切经论中。常常提醒我们要修行,行是生活行为,在生活行为中难免发生很多错误,修正错误的行为谓之修行。五尘都是虚假的,可以受用,不可以爱著。佛菩萨对五欲六尘亦享受,但不执著,没有爱、取、有,没有分别执著,永远在定。

符按文内提到法字,法师解释为知识,甚为恰当。仍恐初机对于法字之含义,究何所指,尚有疑惑,兹略补充之。法字梵语为达摩,乃通于一切之谓,包罗万象,一切事事物物,不论眼见耳闻,即看不见,听不到,有形无形,真实虚妄,而为心思所想及者均称为法。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均包括在内,故又称一切法。

十四.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坠恶道之因缘。法乐之冤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府藏。(智者大师)

佛在《楞严经》上讲到世间现象比其他经典讲的详细,其他经只讲六道,而《楞严》讲七趣,多一个仙道。七趣经文很长,讲地狱道几乎占了一半,特别详细,叫我们小心谨慎,不要堕地狱。嗔恚是地狱道之业因,贪爱是饿鬼道之业因,愚痴是畜生道之业因。佛法是什么?佛是觉的意思。法是一切万法,对一切万法觉而不迷就是佛法。嗔恚心一起来就迷了,觉性就丧失了,故称失佛法之根本。我这次在圣荷西讲经,有人提出学佛总是进进退退的问题,这是因为在修学过程中,功夫不够,没有得到法喜。古人学佛,最初五年学戒,遵照老师的教诲,依照老师指定的课程用功,第一个阶段成就,即能得到法喜。精神饱满,不易疲倦。俗语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我们看古今大德,修学不疲不厌。吃的是粗茶淡饭,睡眠时间很少,修持不懈,勇猛精进,其精神是由法喜中来的。心里很想修善行,行善事,但被三毒障碍,不能自主。种种恶口之府藏乃是口业的来源,修行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处世、待人接物,时时刻刻要警惕,回光返照,此之谓觉察,也是禅宗的观照工夫。

十五.凡夫学道法,唯可心自知,造次向他道。他即反生诽。谛观少言说,人重德能成,远众近静处,端坐正思惟。但自观身行,口勿说他短,结舌少论量,默然心柔软。无知若聋盲,内智怀实宝,头陀乐闲静。对修离懈惰。(道宣律师)

发心学道,如道业有成。只可自己知道,不必向人家说,说了他未必信,反而生毁谤。他为什么要谤三宝呢?是你给他的增上缘,将来他堕落三途,你也跑不掉。阎王爷问他,你为什么毁谤三宝,他说这是某人引我说的,所以你也有份。佛菩萨教化众生能观机,如不契机,他不能接受即不说,即无过失。凡夫无观机能力,最好少说。谛观是仔细观察,少说话。远离热闹场所,道力不坚,往往不知不觉即被繁华气氖污染,使自己退失道心。古人修道多在深山,不但远离都市,也远离乡村,与外面社会完全断绝,心容易清净,在今天这个时代很难做到。现在大陆丛林都变成观光区,想找一个清净场所已不可能。佛早有预见,他在《法华经》中说,在末法时期要用大乘法度人,不要用小乘法。大乘是开放的,能适应时代潮流,小乘是保守的。

“端坐正思惟”这句话不能看呆,六祖大师在《坛经》中讲“坐禅”并不是打坐,坐是不动,心不动叫坐,对五欲六尘不动心谓之坐。禅是不著相,外不著相曰禅,内不动心曰坐。所以《华严经》鬻香长者在市场中修身,在市场中观赏,样样清楚,样样不执著,不起心动念。真正修行人最要观察自己起心动念,所作所为,是否与佛的教诲相应。少批评人,少说是非长短。身口意三业,口业最易犯,往往障碍了自己与大众的修学。少发议论,心中自然清净慈悲。“无知”即古人所讲的大智若愚,心中有真实的智慧,有觉、正、净自性三宝,生活方面不求享受,喜欢悠闲清净,这叫真正享受。在修持方面,永远精进不退,懈怠堕落都能离开。

十六.处众处独,宜韬宜晦,若哑若聋,如痴如醉,埋光埋名,养智养慧,随动随静,忘内忘外。(翠严禅师)

与大众相处或独处绝不能炫耀自己,显露自己的才华。要做到韬光养晦,必须如痴如聋。修行人不要知名度,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肥。”人一出名,嫉妒、障碍、陷害、诽谤全来了。培养自己的真实智慧,智慧靠养,不是学来的。读书多是知识,儒家说:“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因为不是你自己领悟的。智慧是由定来的,不是外来的,要养。心清净到一定的程度才产生智慧,因定生慧。内不动心,外不著相,内外是二,二都没有就是一,才能达到一真法界。如仍有内外,仍在十法界中。

十七. 我且问你,忽然临命终时,你将何抵敌生死?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迭,前路茫茫,胡钻乱撞。苦哉苦哉。(黄檗禅师)

同类推荐
  • 五百罗汉之谜

    五百罗汉之谜

    《全彩五百罗汉之谜》由云一编著,以罗汉为开端,从介绍罗汉起源一直到佛教的宗派传承,洋洋洒洒间。带出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八百罗汉的相应解释,最后具化为佛陀、菩萨、僧信、与佛结缘的人物和形形色色的佛教人物。作者通过一个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和一个个佛教典故来深入浅出地诠释深奥佛法的传布、佛教宗派的发展与传承。本书对大量的资料进行了筛选,精心构建了一座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跨越的通向佛法之桥。
  • 寻常禅

    寻常禅

    本书从现实社会人们经常遇到的一些困扰出发,试图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去阐释佛陀的智慧,以佛学的理念来提出适合现代人为人处世的方法与对策,帮助世间迷惘的人从心灵的困境中走出。
  • 佛家叫我们豁达点

    佛家叫我们豁达点

    本书分为八章,内容包括: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得失莫叹,随遇而安;忍辱为上,慈悲为怀;佛家的智慧与幽默;欲变其世,先变其身;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等。
  • 净空法师妙语菁华

    净空法师妙语菁华

    当代博古通今的大德净空法师于世界各地弘经演教四十多年,提出“佛教”乃“佛教教育”的正名之说,即他所认为的佛教也是孔教(孔子教育)。本书为净空法师几十年来弘经演教、启迪人类智慧的基础性的妙语菁华要录,包括佛教常识、修行、养生、礼佛仪式等内容。
  • 佛法在世间

    佛法在世间

    本书从佛教史,佛教教义,以及时代发展要求出发切入课题研究,得出“佛法在世间的结论”。
热门推荐
  • 汉宫专宠:皇后之路

    汉宫专宠:皇后之路

    王蘅君穿越了,阴错阳差进了霍府为奴,照顾未来的宣帝皇后霍成君。本以为打个十年工,就可以回家吃自己了。谁料到,竟然又被转送给了昭帝上官皇后当宫女。口胡,就这么进了宫。好吧。进宫就进宫。不过,你是谁啊?刘病已,那不就是未来的汉宣帝吗?你跟着我干嘛?你的真爱叫许平君,在那边呢。当时宫女在,闲话说昭宣。
  • 旷世之恋:人鱼之恋

    旷世之恋:人鱼之恋

    她,在海里生存,拥有美丽的鱼尾,拥有美好的人生。却因他的出现,她的人生,注定不同。
  • 君临武道

    君临武道

    这是一个浩瀚无垠的世界,这是一个万族并存的世界,这里有神秘莫测的葬区禁地,亦有俯视众生的诸仙群帝,有教化苍生的圣人出没,亦有神祗陨落的无奈叹息,这个世界是弱肉强食的世界,这个世界是强者为尊的世界。大能者能够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而普通人只能化为蝼蚁任人摆布,这!就!是!莽苍世界!!!
  • 冰心残雪

    冰心残雪

    ‘从前的我,找不到;现在的我,太陌生。’蓝凌兮小声呢喃着。她到底做错了什么,连上天都要改变她。她本是一个天真可爱,纯真善良的孩子,可命运改变了她。她爱上了一个人,深深的爱着,却因没有勇气而不敢告白。再一次相遇,她会勇敢吗?同时,她的友谊也是一波三折,但她就是天之骄子,凭着骨子里的傲气克服了重重困难。这样的她,你心疼吗?在她的身上,发生了许多不可思议的事。你想了解吗?她只知道,她很爱很爱他,而他却努力隐藏自己的爱,他不知道她也爱着他。
  • 契约蜜恋:阔少追妻99次

    契约蜜恋:阔少追妻99次

    在家洗澡时,竟被美男‘巧遇’求收养,怎么破?安以陌无奈:“那就这么定了!”准备习武时,却被美男‘威胁’嫁给他,怎么办?安以陌无奈:“那先写合同吧!”上学时,黎昀说:“准备好了吗?”安以陌囧了:“不,我还没毕业…”毕业时,黎昀说:“准备好了吗?”安以陌囧了:“不,我还没工作…”工作时,黎昀说:“准备好了吗?”安以陌囧了:“不,我什么都没有…”黎昀笑道:“没事,你有我就足够了。”
  • 仙武路

    仙武路

    花开,少年沉浸十五年沧桑花落,少年因情背叛而死去一缕红光,造就少年,混沌起,天地初,以武动乱天地,成道成仙皆为传奇。“我的人生由我来主导。”“生亦何欢,死亦何足,待我归来时,世界为我颤抖吧!”
  • 安琪一笙:一个人的天荒地老

    安琪一笙:一个人的天荒地老

    暗恋是一个人的天荒地老……安琪爱李笙,除了她自己没人知道…安琪爱李笙,宁愿自己一个人直到天荒地老…安琪爱李笙,爱了13年,爱了整个青春,爱尽了一生…古有骑士守护公主,今有安琪守护李笙…为了李笙,安家的小公主把自己伤得体无完肤……且看安琪的爱如何让人心疼……
  • 校园全能奇才

    校园全能奇才

    唐傲到了一个高中生的身上!意外激活全能系统,开启牛叉人生。什么大师,高手,在他面前,都弱爆了!他是音乐之神,文坛泰斗,武学宗师等等。。。这个世界,注定要因为他的存在而变的更加疯狂!
  • 师徒:我有一个怪徒弟

    师徒:我有一个怪徒弟

    双卿努力的跟在男子的身后,口齿不清的说着“小离离”男子转过身来,对双卿温柔一笑,“卿儿,乖,叫师父”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界,但是我喜欢这个世界因为有他,我的师父。我们走过许多城池看见过许多人,也听过许多故事。有的人一生绒马却只为一人展开笑颜。有的人一生无忧却只为一人眉头紧皱……我问师父,这是为什么?师父却说这是爱。我问他们什么是爱,他们说爱是只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爱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爱是想陪在他的身边一辈子,爱是愿意为了他,与全世界背离…
  • 幻神之瞳

    幻神之瞳

    无论你在哪,我都会找到你!这像是一个誓言,一个永远都不会实现的誓言。睁开暮空之眼便可以窥探看不见的东西——奇怪的血色兽埋伏在黑夜之中,飞翔于天空的枭葬如同死神一般的爪子,隐藏于光中的黑猫……他们到底是谁?人类少女的命运被改变,就是因为拥有一双非同寻常的眼睛。这双眼睛看穿隐藏的真相,真相往往是那么遥不可及。见证生与死的守护,感动与沉思默虑,而他只为却心中的那个人许下永远不可能实现的誓言:我所做的一切,全是为了你。苏醒吧,让他不再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