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87700000074

第74章 伟大的统治者慈禧太后(9)

朝廷决定让一名特派员到圣彼得堡与俄国代表商议此事。经过慎重考虑,满族官员崇厚代表清政府出访俄国。此人在天津教案中也曾经出现过。天津教案爆发后,崇厚带领一个代表团代表清政府赴巴黎向法国政府谢罪,虽然他不会讲任何一种欧洲语言,但朝廷却认为他熟知欧洲外交手腕。1878年8月,崇厚启程赴俄交涉归还伊犁事宜,两宫太后满心欢喜地等待他凯旋归来。但十七个月之后,崇厚带着一纸《里瓦几亚条约》?回到北京。

但在他回来之前,流言就已经遍布全城了。流言称他此次赴俄,不仅没有收回伊犁,反而还同意向俄国赔偿所谓代守伊犁兵费及抚恤款五百万卢布(合二百八十万两)。这使得各地民众抗议不断。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爱国人士对该条约的签订也进行了强烈的谴责。

译者注:①亦称《中俄改订条约》

张之洞?成名于一次与贪污官员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这次条约的签订,招致怨声一片,上至醇亲王,下至无名小喽啰都对崇厚恨之入骨。尽管他与恭亲王之妻关系较好,但是恭亲王也无法帮他避过这场风暴。接着,一道圣旨下来,他丢掉了所有官职,并锒铛入狱,经过审判之后,他被判处斩首。

清政府是不会履行《里瓦几亚条约》的,所以,清政府与俄国之间必须要开始新的谈判。如果俄国拒绝重新商议此事,动用武力在所难免。除了恭亲王,朝中几位亲王迫切要求立即开展军事行动。还有谣言称,左宗棠也发表了支持战争的言论。但是李鸿章不带一点犹豫地宣称,一旦动武,大清必输无疑。

李鸿章说出这一番话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因为这些年来,他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已经投入了大量的金钱用于军队以及海军的建设。他如此看低自己军队能力,人们定会强烈谴责他如此之多的“无用支出”,这状况他也早已预料到了。但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却站在李鸿章这一边,这使得他在谩骂声中仍然能够坚持岿然不动。

最后清政府并没有向俄国宣战,那些极端的民族主义者对于崇厚被宣判斩首也不甚满意。一部分是由于俄国和英国政府干涉的原因,一部分是由于恭亲王和李鸿章的原因,崇厚最终没有被斩首。后来俄国同意与清政府进行新一轮商谈,商谈后他们达成了一个新的协议,中国收回伊犁,但“兵费”赔偿数目从五百万卢布增加到九百万卢布。

这是清政府第一次拒绝外国不平等条约,此次事件结束时,虽然不得不赔付巨款,但是清政府还是挽回了一些颜面,这主要归功于李鸿章和慈

注释:① 帕克在《中国人》第215页中这样评价张之洞:“要么流芳千古,要么遗臭万年。”禧太后。李鸿章在众人的指责中仍然认为清政府没有做好作战准备,坚持不宣战,而是把钱用在准备军需上。在这关键时刻,与其他皇亲国戚不同,慈禧太后坚决地站在了李鸿章这一边。但最终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会发现,在他们漫长的政治生涯中,将会不止一次面临这样的处境。

1881年4月9日,东宫太后慈安与世长辞,享年45岁。慈安太后死于心脏衰竭,在以慈安太后名义发布的诏书中写道,希望小皇帝要勤于朝政,对于她的离开不要过于悲伤。如此看来,她早已为她的离开做好了准备。

对于慈安太后的辞世,也许会有人认为是慈禧太后为消除异己而谋划的一场阴谋,因为慈安太后是她独揽大权最大的障碍。她们在一起相处了将近三十年,按常理来说,在后宫中,作为竞争对手,在这些年里,她们理应争吵不断,成为宫中大小官员、后宫佳丽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但实际上,两宫太后却相处得异常的融洽,因此,关于慈安太后是否被慈禧太后谋害而死的讨论是没有必要的。谋害慈安太后对于慈禧太后而言,只不过是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其实对于慈禧太后而言,谋杀慈安太后夺权的说法一点也站不住脚,因为在慈安太后还在世的时候,慈禧太后就已经紧握大权了。

§§§第9章独自摄政

慈安太后去世后,慈禧太后开始独自摄政,此时的她四十六岁。与皇帝相比,慈禧太后所在之位有所不同,因为她不能像皇帝一样直接掌权,从某种程度上说,她的手中之权是虚的。

在紫禁城内时,慈禧太后看起来似乎很专制、残暴,但是对于紫禁城外的人而言,慈禧太后则不同。

在中国封建统治的理念中,天子对子民进行残暴统治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在宫中,很多满族官员在皇帝面前称呼自己为“奴才”,也许这个称呼我们听起来觉得很不堪,但是对于他们而言,在皇帝面前这样称呼自己是一种荣耀。像任何立宪君主一样,中国皇帝在某些方面的权力也是受到限至的。皇帝对国家命运影响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所选择的幕僚的好坏(这里的观点,为作者个人观点。)。但尽管如此,即使是处于类似于内阁这样人才济济的地方,也不能够遮住有才能的人的光芒。

对于慈禧而言,她的性别会成为她掌权的最大障碍,但处在这尴尬位置上的慈禧太后却享受去努力改变这样的境况。

慈禧太后是第一个敢于蔑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关于女性礼教规则的女子。她知道,想要成就大业,就必须将自己渐渐地从传统的桎梏中解放出来。1898年改良运动失败时,我们才发现慈禧太后已经抛掉传统禁忌,开始与大臣面对面地商议国事,而不用垂帘听政了。四年之后,慈禧太后在冲破礼教方面又迈出了一大步,她开始接见外国使臣,让外国使臣一睹她的尊容。

然而,如果慈禧太后想要摆脱那些恼人的限制,掌控大权,她不得不等待数年,但是现在,她已经迫不及待,她想要尽快实现她野心。因此,她决定先发布诏告,革掉恭亲王一切职务。为了避免遭人非议,慈禧太后早已想好对策,她以恭亲王“萎靡因循”为借口,免去他的一切职务,恭亲王集团全班人马(武英殿大学士宝鋆、吏部尚书李鸿藻、兵部尚书景廉、工部尚书翁同龢)被逐出军机处和总理衙门,但这个过错与恭亲王二十五年来对皇上对大清的忠心耿耿、尽职尽责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就算恭亲王真的犯了错必须遭到谴责,也不至于沦落到这种地步。

同治帝亲政期间,法国入侵距离大清东南边界很近的东京(东京乃是越南北部一地区的旧称)。正如前文所说,法国此举对于大清而言,凶多吉少,因为东京是大清不法之徒逃脱大清法律制裁的避难圣地,与大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太平军余党途经云南、广西地区的时候,为壮大声势,将不少亡命之徒揽入旗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黑旗军(黑旗军是十九世纪末的一支地方武装,前期主要军事行动为抗击清朝统治,后在甲午战争中奉清政府命令重新编组,由刘永福率领,进驻台湾岛。)了。为遏制其势力,大清派出常规部队到边界对其进行镇压,同时在红河北岸的一些村庄里还有一些驻军留守。1874年,法国强迫安南签订了《法安条约》,安南成为法国的保护国。

然而,随着法国殖民主义野心的膨胀,法国想要在安南获取更多的权利。这使得中国很快便卷入与法国的冲突中。首先,法国与黑旗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法国认为中国地方官员与黑旗军之间相互勾结,并暗中给予其经济支持,但实际上,中国地方官员与黑旗军是死对头。接着,法国决定武装占领东京,并逼迫安南新君签署新的保护条约,更加确立了法国对安南的宗主权。

1883年夏天,在短暂占领了安南首都之后,法国率军一路向北直逼中国边境。清政府对法国发出严正警告,一旦法国率军驱逐清政府在安南北宁地区一带的驻军,大清使臣会立即撤离法国。然而,法国无视清政府警告,对北宁地区进行猛烈进攻,并驱逐了清政府驻军。不久之后,大清使臣撤离法国。

慈禧太后听闻这一消息后,发布了一道措辞强硬的诏书,严厉谴责了恭亲王的失职,并革掉其一切职务。被革职的还有其他一些大臣。对于与这次事件有关的所有军官都予以处罚。

慈禧太后称在法国刚刚开始进攻北宁时,恭亲王并没有将这个消息第一时间告诉她,是严重的失职。显然,慈禧太后这个借口是没有说服力的。最后,恭亲王被慈禧太后从权力中心排挤出来了。在后来的十四年里,恭亲王并没有完全在我们的视线中消失,1898年我们还能看到他在总理衙门忙碌的身影,因为光绪帝在登基时曾经表示过,希望他能够继续为朝廷服务。但是慈禧太后此次罢黜他后,恭亲王就再也没能踏入军机处一步。

对于历史学家而言,恭亲王有着不可思议的一生。在他人生中的两次重大事件中,即1865年和1874年的革职降级中,他让世人知道他并不是一个独断专行的人。咸丰帝去世后,是在恭亲王的帮助下,两宫太后才得以成功夺取政权。作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恭亲王多年来一直为两宫太后尽心尽责地服务,而没有想过取代她们的地位,虽然他拥有无与伦比的才华,但屈才管理外交事务的他也毫无怨言。

同治帝去世时,恭亲王对儿子载澄继承皇位抱有很大期望,但最终事与愿违,载澄落选而载湉继承了皇位,恭亲王虽然失望,但也默默地选择了接受现实,继续做好本职工作。1884年,对于慈禧太后的革职诏书,他没有丝毫反抗,平静地回归到平凡生活中。然而,在其儿子落选皇帝的九年后,被迫退休对恭亲王而言似乎是最坏的结局。

恭亲王或许是没有野心的人,但他却从来没想过夺取,所以对于慈禧太后和同治帝分别在1865年和1874年时给予他的责难,我们并没有找到合理依据。也许他所觊觎的是皇位之后的权力,想将其紧握手中,但辅佐两宫太后摄政这么多年以来,他非但没有夺权之举反而尽心辅佐。在1884年时又是什么让他丢掉官职回归平凡呢?当慈禧太后决定除掉他时,他是不是早就知道反抗是徒劳的所以才选择默默地离开呢?

虽然我们并不知道关于此事的所有细节,但是慈禧太后对恭亲王的忘恩负义之举我们似乎找不到理由为她开脱,对于成就了她的人,按常理说她没有理由落井下石。然而一些评论家却说,慈禧太后最大的优点就是对朋友忠诚。

据说恭亲王被排挤是因为醇亲王在中间作梗。在醇亲王娶慈禧太后的妹妹为妻之后,醇亲王与慈禧太后的亲密关系便不言而喻了。在1889年3月时,慈禧太后公开赞扬醇亲王谦卑的品质以及对国家事务做出的贡献。十五年前,在光绪帝即位之时,醇亲王在一次出行时坚决拒绝乘坐一乘杏黄色(杏黄色为皇家的专用颜色)的轿子,慈禧太后听闻后说道,此事表明醇亲王朴素而谦虚的品质,他把自己看做是国家的公仆而不是国家的统治者。

事实上,醇亲王给大家的印象与慈禧太后所说截然相反。他并非无欲无求,而是野心勃勃。当然,恭亲王落马,就意味着醇亲王的上马。在醇亲王去世前的七年时间里,他尽情地挥霍着原属于其兄弟恭亲王的权力。但最后军机处的首长以及总理衙门的总理大臣并非醇亲王,而是庆亲王奕劻。庆亲王是乾隆帝第十七子永璘之孙,他后来被外国人赋予了极高的评价。在恭亲王下台,醇亲王集大权于一身后,庆亲王的政治影响力才渐渐开始显现。

1886年清政府建立海军衙门后,命醇亲王为海军衙门总理大臣。为了夺得海军衙门总理大臣之位,醇亲王费了不少心力,但是在上任后,也算是尽职尽责,时不时到天津、烟台、旅顺等口岸视察工作。这份差事让醇亲王开阔了视野,启迪了心智,在众大臣谋划着要修建铁路时,他力排众议,坚持将电灯也引入了首都以及他自己的宫殿中。

西方言论对醇亲王很多做法并不赞成,他们对醇亲王的肯定不如恭亲王多。最开始的时候,醇亲王在他们眼里仅仅是一个长着一张讨厌的脸?且无足轻重的人。在天津教案爆发时,外国人还发现,醇亲王有着严重的排外情绪。最后他被外国人视为反动分子以及好战者。渐渐地,外国人感注释:① 帕克教授在《古今中国》第131-132页中对醇亲王和恭亲王进行了客观的描述:“皇室中所有的亲王在外表上都有着极强的相似性……最为重要的是,他们都有着一张非常性感的嘴,下唇丰满,但是却总是皱着眉头,满面愁容。他们的样貌却不丑陋,这只不过是皇室亲王想要显示威严而摆出的模样罢了。”约翰在《中国人》第260页中说道:“帕克教授所描述的醇亲王的模样无异于天马行空,其实还是过于理想化了。”受了他的影响力,但是直到他去世后,他在中国的影响力才被外国人真正认同。

接下来,我想我很有必要描述一下,醇亲王在不断地与外面世界接触后,他的思想从封建保守转变到开明自由的表现。醇亲王作为一个名声在外的顽固保守派变得进步、开明,是一件非常令人惊叹的事情,他不仅意识到了铁路和电灯的先进性,还把一些西方思想引入中国,并让一直以来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的官员进行学习。醇亲王在公众眼中原本是淡泊名利、没有野心的,但在如此功利的大环境之中,醇亲王自然也有可能会受到影响成为野心勃勃的人。

当他的儿子被选为皇帝时,他的事业才真正开始。光绪五年,醇亲王任满族陆军统领,四年之后,他淡泊名利、没有野心、不喜争权夺利的虚伪的外衣终于彻底脱掉了。在他儿子过继给咸丰帝,也就是过继给慈禧太后之后,使得他更有底气漠视一切。然而又一个严峻的问题被推上台面,当光绪帝到了亲政的年纪后,醇亲王在其儿子领导之下担任官职是否有悖传统风俗。在极端的传统主义者看来,这对新王朝而言是极大的冒犯,就如光绪帝的辈分根本轮不到他继承皇位一样,这样都是会遭到天谴的,都会给大清王朝带来灾难。

外国人普遍认为,醇亲王排挤掉恭亲王意味着大清的好战分子取得了胜利,那么对法国的敌意将会随之而来。不过最后什么也没发生。为了解释清楚导致这个结果的缘由,我想,现在我们很有必要再回到几个月前看看当时的情况。

清军在北宁省的战争遭遇失败之后,清政府对继续战争缺乏信心,慈禧太后决定派李鸿章与法国人进行接触。不久,李鸿章与福禄诺在天津进行会晤,并在五月时草拟了一份以他们名字命名的协定——《李福协定》。清政府同意将东京的驻军撤离,并承认法国与安南签订的协议。

同类推荐
  • 世界最具领导性的政坛伟人(4)

    世界最具领导性的政坛伟人(4)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希腊罗马英豪列传 Ⅵ

    希腊罗马英豪列传 Ⅵ

    《希腊罗马英豪列传》出自古罗马历史学家普鲁塔克之手。书中记载了包括恺撒、安东尼、梭伦等50名古希腊罗马政治家和军事统帅的事迹,既是一部体例松散的古代史,也开了西方世界传记文学的先河,对之后两千年的西方哲学、史学和文学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 安禄山史思明评传

    安禄山史思明评传

    这是“隋唐历史人物”丛书中的一本,在唐代历史中留下骂名最多的大概就是安禄山和史思明这两个人,二人以“安史之乱”而“名扬史册”。为传统的反面人物客观地立传也是史学界的重要工作。本书文史结合,史实清楚、文字流畅。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杀安禄山,史思明杀安庆绪,史思明之子史朝义弑史思明,都是极为血腥、极为残酷的历史。安禄山、史思明是唐中叶进行叛乱的罪魁祸首,二人不仅是同乡同岁同为藩将,而且同日发动的叛唐战乱,成为唐朝由盛变衰的转折点。通过本书了解安史之乱,认识唐朝统治者居安忘危的危害,历史意义极为深远。
  • 晚清英才张之洞

    晚清英才张之洞

    之洞,少年聪慧,身形似猿,传说为将军山灵猿转世;榜中探花,历任湖北、四川学政,山西巡抚,两广、湖广、两江总督,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在晚清风雨飘摇的政局中,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方略,办实业、造枪炮、勤练兵,为晚清王朝呕尽最后一滴血。
  • 环球科学朝圣:世界著名科学家和科学的故事

    环球科学朝圣:世界著名科学家和科学的故事

    《环球艺术朝圣:世界著名艺术家和艺术的故事》主要内容简介:在璀璨的艺术星空中,闪耀着无数著名艺术家的名字他们留给人类一笔笔宝贵的艺术财富,而广大青少年读者应予以继承,而且将从中得到最大的收益。
热门推荐
  • 天潜凡尘

    天潜凡尘

    虚空中本来空无一物,却在一刹那,突兀地诞生出混与沌。澄清的混变为天,混浊的沌化为地。两种元素相互交融,又衍生出阴与阳,光明与黑暗,物质与非物质等世间的最初本源……随着宇宙不断变化,阴性力量大肆扩张,有吞并阳性力量的迹象。物质的世界顿时陷入混乱,百千万亿邪鬼恶神、魑魅魍魉;突然出现在人世间。群魔共舞,食啖众生。乱世出英雄,荡邪去纷争。各路英雄豪杰,诸侯势力为了天下太平,与百鬼众魅展开了一场史前未有的人魔争霸!
  • 九龙皇者

    九龙皇者

    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宇宙洪荒,九龙为皇。作者QQ群92349777
  • 史记(第五卷)

    史记(第五卷)

    《史记》,是由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编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
  • 月华高中的日常生活

    月华高中的日常生活

    青春恶搞小说。关于一个性别男外表极度女性化的校园生活。
  • 再启神话

    再启神话

    为什么会有君权归于君王,信仰则归于诸神的说法。究竟怎样才算长生久视,是肉体活的够久,还是精神意志一直长存于世为世人所敬仰。如果真有神灵存在,也有末法时代和诸神黄昏的说法,那些古时一直留传的的神圣他们又都到哪里去了!
  • 重生千金:依依向希

    重生千金:依依向希

    苏子依浑浑噩噩过完了第一世,善良纯真却众叛亲离,重来一世,擦亮双眼,又喜得空间,再也不要做圣母,该是我的谁都别想拿走。殷砚希用了七年时间,一步一步让苏子依依赖他,离不开他,算得妻心。只因为他相信这个世界上再也不会有人比他更爱苏子依,所以哪怕不择手段,机关算尽,他也要把苏子依护在自己身边,用尽一生去爱她
  • 做人要有气度 做事要有尺度

    做人要有气度 做事要有尺度

    《做人要有气度 做事要有尺度》内容简介:作为活在社会中的人,始终摆脱不了与人交往。做人要有“雅量”和“气度”,不计前嫌,不抱私怨。有功不自耀,有善不自伐;有怨不计较,有错能容忍。“人”字的构成来自于你的一“撇”与他人的一“捺”的共同支撑,人与人交往可近可远,或疏或密。细节决定成败,如何恰到好处的“把握尺度”是一门值得我们深度思考与研究的“处世艺术”。
  • 吾幻想的世界

    吾幻想的世界

    这是一个我幻想中的世界,可是它对于我来说甚至高于现在我所生活的世界。如果你有兴趣,那么请跟着我粗略的叙述走进那属于我的世界。
  • 神魔录之龙阳传奇

    神魔录之龙阳传奇

    何谓神?何谓魔?有神则有魔,无魔则无神,神和魔是两个对立且不可分割的强大力量,以精神念力为其主要支撑,以人类的七情六欲为营养,在我们这个文明世界里,共生共长,没有神的世界,生命难以延续,没有魔的世界,文明难以前进。神的力量来源于光明,来源于生命,神代表着善良和正真,无私和热爱。魔的力量来源于黑暗,来源于死亡,魔代表着残暴和邪恶,贪婪和冷漠。神和魔从来都是对立统一的,佛家有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指的是无论多坏的人,只要向善,心念一转,即可成佛,那么反过来说,拿起屠刀,转身成魔,亦是对的。所谓正邪一念间,神和魔亦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世界上的很多事,并不是那么能绝对分得清的。
  • tfboys之我们说好的

    tfboys之我们说好的

    一次意外的机会,他们相遇了,缘分让他们慢慢靠近。每个人青春中都有一个扎着马尾辫,脸上挂着一个灿烂的笑容。青春来的快,去的也快,青春中的事终会成为回忆,只因为我们说好不分离,要一直一直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