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十一点钟三十分整,列车到达丰台,这里是卢汉铁路和京津铁路的交汇之处,是英军的管辖区。太后到的时候,表达了对所有安排和旅途的时间安排的满意,然而,她依然有些担心不能在两点到达京城,频频看自己的表与列车上的表。杰多先生在丰台与皇帝、太后告别时,太后再次声明,对他的这次出行安排很满意,称自己初次火车之行很成功,承诺日后必定还要乘坐列车出行,还承诺会出席卢汉铁路正式开车仪式,还赏赐杰多先生五千元,用以酬谢铁路线上的中外办事人员,另赏赐他二等双龙宝星勋章一枚。
这段由英国控制的铁路,由丰台直至北京前门,然而,钦天监占卜师称,为了吉兆,遵照祖制,太后应该在马家堡下车,然后坐轿直至永定门。因此,太后于中午离开车站,坐轿进城。一行人浩浩荡荡,盛况空前。欧洲作者称这一景象宏伟壮观,而日本访者则称其为彼国乡村之间粗鄙的戏剧表演,滑稽可笑。皇帝先于太后而行,以便能够提前到达迎接太后圣驾,最后太后在皇帝的迎接下,在钦天监选定的吉时,重新回到了十八个月前自己仓皇狼狈逃离的北京城。蒙尘于外多时,现在终于回归京城,太后后来所发谕旨的口吻多自责,可见明智之人的选择确实无误。
最后,还有一事不得不记,盛宣怀置办的太后车厢中,有一张卧床,乃是欧式卧榻,除此之外,还备有鸦片烟具,装饰豪华精美。
朝廷回到京城不到一周,即按照《辛丑条约》的规定,接见列强使臣。和往常一样,太后坐于殿中最高的宝座之上,皇帝坐在旁边稍低的座位上,显得无足轻重,可有可无。之后,太后在千秋亭接见诸位公使夫人。公使领袖夫人为太后祝辞“欢迎太后回到美丽的京城。”这份祝辞言辞极为诚恳,可谓是真情流露,字字斟酌,由此可见,之前太后谨慎采取的调和列强的政策已经起到了预期的效果。1900年被围之恐惧,所受的侮辱和无礼,洋人们全部都忘到九霄云外去了。这些列强再次故态萌生,彼此猜忌,竞争,以求得中国政府的欢心。
太后听得公使夫人的祝辞后,亲切问候所有洋人以及在场的客人,其回答之辞亦是饱含真情,感人至深。她解释道,正是由于“宫廷政变”自己才不得不逃离京城,对此给她的外国好友及使馆区人民带来的苦难和不便她深感愧疚,并希望能够与外国友人重归于好。看到太后如此屈尊俯就,如此真诚,外国使者夫人离开时,皆非常满意。
之后,太后还多次邀请诸位夫人入宫,这仅仅是个开头罢了。很多讲述太后处理外国关系的作品都曾经提到过这件事,同时也证明了,太后曾经对荣禄所言并无差错。她曾多次称古时经典记载中有对付蛮夷的办法,称只需要谦虚,并对其以礼相待,之前发生的不愉快便很快会被忘却。
之后,京城的生活又回到了旧时的摸样,一切如之前一样按部就班,联军留守北京,成为街上的常见之景,渐渐地人们也习以为常,之前逃走的商人和住户也逐渐搬了回来。列强与中国这个所谓的天朝上国再次开始邦交,列强之间又同往昔一样开始互相猜忌,勾心斗角,阴谋横生,如此一来,中国的统治者得以保持势力的均衡制约。
此时,荣禄在朝廷背后操纵着大权。然而,使馆区的洋人对当年使馆被围攻一事依然耿耿于怀,对义和团运动的起因,只要说法与他们心中所想不同,他们便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荣禄乃是义和团同党之一,应该受到应有的处罚。
然而,实际上,《景善日记》中对那一时期荣禄所为的记载,以及其他的资料,皆可完全可以证明他与此事无关,然而洋人则很难看到这些资料。如此一来,荣禄第一次去正式拜会各个公使时吃了闭门羹。无奈,他只好向一位之前交好的外交团的人保证,以天为证,1900年的灾难中,他所做的仅是极力保护帮助使馆区洋人。然而,竟无一人相信他。荣禄心中非常不平,认为洋人对他不公,请求太后容许他辞去军机大臣一职。但是慈禧太后清楚他是被人误会了,称自己完全信任他。后下谕旨安慰勉励,以示朝廷的信任器重,并驳回了他辞去军机大臣一职的请求,谕旨内容如下:
大学士荣禄奏沥陈下情,恳请开去各项重要差使一折。该大学士公忠体国,谨慎小心,久为朝廷所信任。上年拳匪之变,众口纷呶,该大学士独能坚持定见,匡扶大局,厥功甚伟。今虽时事粗定,而元气大伤,除弊更新,百端待理。正当同心戮力,共济艰难,宫廷振厉不遑,孜孜求治。该大学士受恩深重,更何忍置身事外?独使宵旰忧劳,揆诸鞠躬尽瘁之义,于心安乎?所请著不准行。
慈禧太后宾天前,有两次出行归来是乘坐火车,因此百姓与洋人才有幸一睹其回銮的盛况,每一次,她都和蔼可亲,表现得与洋人很熟络,这样的的事情成为大家谈论的主题。第一件事发生在一年的春天,当时她刚刚从东陵祭祀回来,回到宫中,要到太庙祭祀。一路上她和几位曾经邀请到宫中的贵妇交谈甚欢。从太庙出来后,她命令手下一太监将其观戏时所用望远镜拿来,透过望远镜站在城墙上扫视下面人群,每看到一张熟悉的面孔,就挥挥手绢致意。有一次,她竟然大声呼喊,询问一位外国公使,其女儿是否安康。虽然说之前经历了庚子之难,朝中满族亲王和内阁大臣依然认为洋人乃外族蛮夷。如今看到太后对他们屈尊俯就,便无法压抑心中的愤懑。他们甚至催促继禄,求太后不要再如此,请其赶快入轿。而太后对这样的请求无动于衷,置若罔闻。太后显然对自己违背祖制的行为很满意。而皇帝对洋人则完全不理睬,似乎陷入了无尽抑郁之中。
第二件事则是在1903年4月,发生在慈禧太后自西陵祭祀归来的途中。此时她最忠心耿耿的朋友和辅助大臣荣禄已经去世四天了。这一次,太后情绪低落,缓缓从火车上走下,往日的活力荡然无存。此时,她的弟弟桂祥正跪在月台上迎接,她走上前去,仅短短地说了一句:“你推荐的大夫,真是没用,你害死了荣禄。”说罢,一言不发,径直上轿离去。也就是这次出行,太后在保定府的行宫接待了几位外国公使夫人,其间她直接暗示,城中先前发生的屠杀案与自己完全无关,毫无疑问,慈禧太后不断地重复这样的断言,渐渐地连自己都坚信自己在此事中绝对清白,然而不论如何,毋庸置疑,她通过自己的魅力和言谈举止中流露的诚恳,彻底征服了与她打交道的洋人,完完全全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和支持。
太后渐渐痴迷于通过下发谕旨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在渐渐回归到宫廷按部就班的生活前,她又下一旨,为她赢回了中国各级官员的同情和支持。谕旨照常劝勉忠臣与朝廷同心协力,次第将改革之策付诸实践,认真整顿。痛除粉饰过去因循之习,励精图治。接着她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与皇帝二人在西狩中经历的磨难和困苦。谈完那时心中难忘的震惊和创伤,谕旨如是说道:
兹者銮舆遄返,匕鬯依然,钦懔之余,弥增悚惧,惩前毖后,惟有恐惧修省,庶几克笃前烈,以敬迓天庥。
接着,后文又提到了山西和陕西两省的旱灾,使两地面临饥荒,而百姓则陷入食不果腹的境地。她接着说道:
值此国用空虚,筹款迫切,何一非万姓脂膏,断不忍厚敛繁征,剥削元气,深宫薄于自奉,一切减省,常愿以节俭为天下先。除坛庙各处要工已饬核实估修外,其余可缓之工,应裁之费,皆应力杜虚糜。
§§§第24章慈禧新政
1900年庚子之变,京城陷入一片狼藉,满目疮痍,百姓流离失所。加上离京逃亡,旅途劳顿,太后苦不堪言。慈禧太后恍悟,大清朝软弱之根源现在亟需改革补救,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上一章,我们摘引了慈禧太后颁发的悔过诏书,而早在此前,她就以特有的果敢,向世人宣告想要施行新政,摆脱过去种种陋习。在她眼中,这些陋习乃是国家腐败堕落的根源。尽管她从不承认,但接下来实行的政策本质上正是1898年光绪皇帝锐意改革时期的政策。与光绪皇帝不同,慈禧太后着重调和新旧势力间的权力、利益平衡,消除地方强大守旧势力的反对、抵触,为新政做万全准备。
1901年1月28日,慈禧太后在西安以皇帝名义颁发圣旨,首次向全世界正式宣告改变旧制度,实行新政。荣禄参与、协助了此圣旨的起草。朝廷谕旨一贯冗长啰嗦,这道也不例外。圣旨彰显了慈禧太后的刚毅、睿智和精明。帝国上下士大夫文人看到这道谕旨,欢呼雀跃,即使是历来反对慈禧太后的广东和南方诸省,百姓也是一样的欣喜,拍手称快。
中国的报纸撰文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惹人注目的圣旨。它言辞雄辩,能够说服众人接受改革,同时又巧妙地指出了中国及其民众在世界上的地位,措辞用字极其巧妙,既平复了国内各党派之心,又提高了太后的声誉。
这道圣谕明确废除了几个世纪以来中国政治体系的基石,即绝对专权制度,“少壮派”党人闻知,更是心潮澎湃。1900年庚子之变,慈禧太后吸取了教训,才会选择大清王朝历来传统、与皇亲国戚,与之前坚持的所有信念彻底决裂。
慈禧太后业已花甲高龄,却凭借着如此气魄,重新回到惨遭联军蹂躏的京城,担负起国家政治改革重任,实在令人敬佩。她身担国辱,痛自刻责,承诺会在将来施行更新、更好的政策。慈禧太后以此向世人展现了她的统治热情,对深陷危机的民族既忧患又同情。
然而,根据过往经验,民众及大部分洋人均怀疑她颁布谕旨、宣称改革是否出自真心。他们认为这道谕旨,与之前很多谕旨并无两样,都是“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而已。但自打回到京城,朝廷近侍、高官意识到,太后确实是诚心改革,她不断颁布新政策,强压在不情愿的皇族身上。也因此她赢得了大部分臣民的拥戴,特别是南方民众(1898年慈禧太后打压广东改革派,人们对她心存恶感)。通过这些改革措施,她逐渐令他们回心转意,赢回了他们的拥护和爱戴。自此之后,直到太后宾天,不管她的高级顾问大臣和主要官员是否信任改革,她的每一项改革举措都表明了对改革大业的诚心和执着,这些通过她的言行举止表露无疑。
慈禧太后从义和团运动中得到了惨痛教训,并从中吸取经验,指导其新的实践。然而,自始至终,每想起义和团首领的英勇无畏,太后总是难以抑制对他们的赞美,称他们对朝廷忠心耿耿,满怀着对国家的热爱,勇敢无畏地驱逐蛮夷。但通过义和团惨烈的结局,她意识到大清真正强盛起来之前,任何反抗列强蛮夷的壮举都只可能以失败告终,朝廷只能选择镇压。
因此,太后果断向臣民宣布,进行改革,这在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她采取如此剧烈的改革举措,却没有引发严重争论或国家内战,除了她任何一位君主都无法做到这点。想想1898年光绪皇帝维新变法,就明白了。然而,慈禧太后处理国事巧妙,应对局势手段高超,谕旨论据充分,所言极具说服力,士大夫文人看后,不禁叹服。太后暗示,若是孔圣人遇到当前形势又会采取怎样的举措呢?通过如此微妙的暗示,即使是那些最顽固的孔教人士也都为之折服。
以下便为记录了慈禧太后态度及策略转变的谕旨,读来十分有趣,现将全文摘录如下:
谕内阁,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穷变通久,见于大易,损益可知,著于《论语》。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伊古以来,代有兴革。即我朝列祖列宗,因时立制,屡有异同。入关以后,已殊沈阳之时。
嘉庆道光以来,渐变雍正乾隆之旧,大抵法积则弊,法弊则更,惟归于强国利民而已。自播迁以来,皇太后宵旰焦劳?。
朕尤痛自刻责,深念近数十年积习相仍,因循粉饰,以致成此大衅。现正议和,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图富强。懿训以为取外国之长,乃可补中国之短;惩前事之失,乃可作后事之师。
自丁戊以还,伪辩纵横,妄分新旧,康逆之祸,殆更甚于红巾。迄今海外逋逃,尚以富有贵为等票,诱人谋逆。更藉保皇保种之妖言,为离间宫庭之计。殊不知康逆之谈新法,乃乱法也,非变法也。该逆等乘朕躬不豫,潜谋不轨。朕吁恳皇太后训政,乃拯朕于濒危,而锄奸于一旦,实则翦除乱逆,皇太后何尝不许更新?损益科条,朕何尝概行除旧?酌中以御,择善而从,母子一心,臣民共见。
今者,恭承慈命,一意振兴,严祛新旧之名,浑融中外之迹。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文法者,庸人藉为藏身之固,而胥吏倚为牟利之符。公私以文牍相往来,而毫无实际。人才
注释:①“宵旰焦劳”直译的话为“日落之时用膳,和衣而眠。”形容勤于政事。以资格相限制,而日见消磨。误国家者在一私字,祸天下者在一例字。
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居上宽,临下简,言必信,行必果,服往圣之遗训,即西人富强之始基。中国不此之务,徒学其一言一话、一技一能,而佐以瞻徇情面、自利身家之积习。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总之,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
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弊,参酌中西政治,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盛,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精,各举所知,各抒所见。通限两个月,详悉条议以闻,再由朕上禀慈谟,斟酌尽善,切实施行。
自西幸太原,下诏求言,封章屡见。而今之言者,率有两途:一则袭报馆之文章,一则拘书生之成见,更相笑亦更相非,两囿于偏私不化;睹其利,未睹其害,一归于窒碍难行。新进讲富强,往往自迷本始;迂儒谈正学,又往往不达事情。尔中外臣工,当鉴斯二者,酌中发论,通变达权,务极精详,以备甄择。
惟是有治法,尤贵有治人。苟得其人,敝法无难于补救。苟失其人,徒法不能以自行。流俗之人,已有百短,遂不愿人有一长,以拘牵文义为认真,以奉行故事为合例,举宜兴宜革之事,皆坐废于无形之中。而旅进旅退之员,遂酿成此不治之病。欲去此弊,其本在于公尔忘私,其究归于实事求是。又改弦更张以后,所当简任贤能,上下交儆者也。朕与皇太后久蓄于中,事穷则变,安危强弱,全系于斯。倘再蹈因循敷衍之故辙,空言塞责,省事偷安,宪典具存,朕不能宥,将此通谕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