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今遇到困难时从不抱怨和逃避,她会马上去寻找可突破、化解的机会。每次遇到困难,她都会用一句话进行自我激励:我决不放弃!我一定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大长今》从虚构的情节中道出了一个其实早已熟知的道理:“一个人之所以会有今天的结果,一定是因为有了过去曾经说过或者做过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会失败,有些人会成功的原因所在。”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细心观察,随处皆能领会这个道理。以个体来说,如果一个人待人诚恳、亲切,那他的人际关系就好;相反,如果一个人冷漠、自私自利,别人也会对他敬而远之。积极进取、工作认真的人,就能学到更多的知识、累积更丰富的经验,自然能得到肯定和提升,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而偷懒、好逸恶劳或不务正业的人,则会懈怠堕落,终究一事无成。
很多人只看到了别人成功的风光,却看不到他们背后的付出。在苹果的再次成功中,很多人对乔布斯所起到的作用持怀疑态度,认为乔布斯只不过是运气好,他正好在一个恰当的时机,接收了注定会成功的iMac、iPod产品,没有他,苹果也照样能够成功。
相信这样的观点连比尔·盖茨都不会认同。比尔·盖茨具有非凡的商业眼光,他总是能够在别人之前提出新的概念。比如平板的概念就是比尔·盖茨提出的,但是,微软却并没有因此领先或占领市场。真正将其发扬光大的是乔布斯,他总是能够在合适的时候推出合适的产品,连比尔·盖茨也不得不服。有人说乔布斯太固执、独裁,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够完全主导产品的发展方向,能够固执的让产品按照他的要求开发下去。在他挑剔的眼光下,苹果推出的产品想不优秀都不可能。
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对乔布斯也很有研究,在一次研究中,他说:“我一直在想,究竟乔布斯为什么能想到iPhone这么一款产品?首先我觉得这肯定不是一个造化于密室,然后用几年时间去实现的灵感。我甚至可以说乔布斯一开始是没有战略的。为什么呢?因为其实战略就是四句话:我是谁?我在哪儿?我做什么?我不做什么?像麦肯锡帮一些公司做的战略规划,往往是在成熟的行业去做同行分析,比如微软也会请专家说你看Google是怎么做的,但这种战略总是对一个已有的成熟套路的总结和改良。但是苹果这种创新是一种颠覆,是在走向一个未知领域。你对什么都是未知的,刚开始一定是摸着石头过河,但乔布斯会尽力把握好每一个环节,再加上他很多年的各种积累——这些积累我相信一开始是存在你脑海里某一个地方,并不起作用,但是你走到这一步的时候它就开始发挥作用了——最后才有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
“你回想一下当初的苹果,它也是没办法,它做电脑实在是卖不过戴尔,做操作系统也打不过Windows,就先做了一个外形很时尚的音乐播放器。”
“我想第一版iPod出来时比尔·盖茨肯定在偷笑,说这兄弟肯定昏了头了,做了一个在中国珠海已经满大街都是,随便几十块钱可以买一个的MP3播放器。”
“但其实乔布斯非常尊重用户的需求。我相信他当时也受到了外界的启发,比如当时已经有了Napster这样的产品,证明年轻人非常欢迎这种东西——其实我们都知道音乐对青少年的重要性,当年我们上大学时谁没一个随身听?说是学英文,主要还是听歌,这是最本质的需求。可如果你不是非常重视用户的需求,你就会忽略它。”
“大公司忽视这个需求,那些做MP3播放器的小公司知道这个需求又没有能力把事情做好。正是这样一个中间地带给了乔布斯一个机会:他能做操作系统,能做硬件,应用软件也能做。这些事儿都能自己干,做个MP3播放器,就像‘杀鸡用牛刀’。”
“我猜苹果做iPod的时候也没想到日后的iPhone和iPad,只是它基于iPod做了很多探索。你看,他先把iPod从黑白屏幕变成一个很小的彩色屏幕,一开始只能看照片,然后这个屏幕再扩大,能看视频。这个时候你再加一个通话模块是不难想到的。等有了iPhone,你再想到把屏幕再放大变成iPad,也是顺理成章的。乔布斯的战略都不是大跨步的战略,而是一步一步的,他每一步都是在不断地捕捉当前的用户需求和市场状况,然后再往前走一步。”
“iPod卖了一亿部之后再做iPhone,你不感觉水到渠成吗?可如果没有这每一步的积累,没有用户的基础,如果第一步出来就是iPad,会怎么样?”
“其实盖茨很早就有了平板电脑的想法,也早就做了智能手机。但盖茨犯了一个什么错误呢?就是盖茨手里有一个榔头,他把所有东西都当钉子。盖茨有Windows,而桌面上的Windows是针对鼠标和键盘的,他做手机操作系统时也是这么搞。其实平板电脑明明是用手触控的,你非要像用鼠标一样使用‘开始’按钮去点开里面的程序,这不是很傻吗?这就是不考虑用户。”
“但乔布斯非常关注细节。你看乔布斯会趴在电脑上一个像素一个像素的看那些按钮的设计,像他曾经跟他的员工说,你要把图标做到让我想用舌头去舔一下。只有像乔布斯这么关注细节的CEO,才能真正去了解用户的需求。所以我不认为他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一开始就从大方向上想好。相反你看英特尔、诺基亚这些公司做的战略,你会觉得所有的东西都很好,但就是离消费者太远,所以结果要么就是发现不了真实需求,要么就是已经在市场上被证明了的马后炮的需求。”
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乔布斯今天光辉的成就,与他前期的付出是分不开的。他的固执、苛求、勤奋、努力、坚持,都为他后来的成功作了铺垫。正如乔布斯自己所说:“世间所有的事都会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有努力才会有回报,成功绝不是偶然事件。
世间所有的事都会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所谓成功的人,大部分绝不是幸运的结果,他们一定是比别人更努力,比别人付出的更多,经历了更多的磨难,是踩着无数的失败和痛苦走过来的。别人看到的只是他今天的光辉和荣耀,却不知道在他通往成功的路上,有着怎样的艰难与辛酸……
不要迷惑于表象,要洞察事物的本质
在这个纷繁的社会里,真正的陷阱会伪装成机会,而真正的机会有时也会伪装成陷阱。因此,不要盲目的相信一些表面的现象,要从现象中挖掘本质,要有自己的判断。
“人不易知,知人不易”,在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被表象所迷惑,被耀眼的光环蒙蔽双眼,无法正确地认知世界,无法穿越纷繁之表象直达事物之本质。
每个事物都有表象,在表象之下才是本质,有时它们是相符的,不过,大多数时候,它们是不一致的。每个人都有成功的特质,只不过那些不成功的人是因为被表象所迷惑,不能洞察事物的本质,所以才无所建树。
苹果的产品都是以革命性、以改变世界为目标的,其实很多人、很多公司也有这样的目标,也想达到这样的目标,但是却都没有做到,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洞察事物的本质。
苹果产品的设计一向为人称道,令人爱不释手,那么是因为设计苹果公司才成功的吗?市场上也有很多设计杰出的作品,为何得不到人们的认同呢?其实,在乔布斯的哲学里,设计很重要,但设计只是手段,不是本质。
试想,如果设计是乔布斯制胜的关键法则,那么如何解释NeXT电脑的失败?当时的NeXT电脑可谓“酷”的一塌糊涂。同样,丽莎也是苹果公司呕心沥血的产品,也遭遇了败绩。
先看看最近的热点,苹果公司的市值超过微软1000多亿美元,相当于超越了一个惠普,“难以置信”,这是很多媒体的评论,数年前,比尔·盖茨也不相信会有这样的一天。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微软算是乔布斯的第一个大敌,他痛骂微软和盖茨只会生产“三流产品”,还说如果让微软控制市场,将是巨大的灾难,因为微软不创新。而惠普则一度是乔布斯特别想超越的公司,事实上,乔布斯的硅谷之梦就起源于惠普。
苹果公司的超越,有着革命性的意义,这不仅是一个公司的胜利,同时也是一种路径的胜利。相对于微软、惠普这种以技术取胜的公司,苹果公司市值的狂飙,托身移动互联网,依靠iPod、iTunes、iPad、iPhone等终端,在乔布斯的引领下,苹果公司已经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移动帝国。
值得研究的是,近10年来,PC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跌宕起伏,前仆后继,然而并不是技术派先驱的苹果公司基本上都踩对了点,从PC到电子消费品,再到互联网,再到移动互联网。为何苹果公司能够取得如此成就?
乔布斯靠的不是一种技术导向,说要称霸移动互联网什么的,而是基于深度理解“人性”后的殊途同归,是一种基于“人”的竞争力。也就是说,乔布斯抓住了本质。洞察人性,洞察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从而造出了受消费者喜爱的产品。
“不要迷惑于表象,要洞察事物的本质”,这是乔布斯对年轻人的忠告,但这不容易,要锻炼很长时间才能有此本领。而且,现实生活中,总会有很多表象真假难辩,甚至有些时候极其危险,如果不提高觉悟,很多时候难免会落入陷阱。
其实,洞察事物的本质也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因为每个问题的产生,都有其内在原因,只要抓住了这个内在原因,就能将问题一举解决。
起初,乔布斯预计AppleⅡ的销售规模应该与AppleⅠ差不多,因此,在决定AppleⅡ的机箱生产规模时,他大胆决定按照AppleⅠ的机箱生产规模来确定AppleⅡ的机箱生产量,这样一来可以节省不少资金。但是,乔布斯没想到AppleⅡ的销售规模会超出AppleⅠ许多,这就引发了一个严重问题:AppleⅡ的机箱生产线严重不足,而AppleⅡ的购货商和用户在不停地催货,机箱供应商也在索要货款,否则停止供货,苹果计算机公司的资金快无法周转了。
时任CEO的斯科特想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他采用赊账的办法来购买机箱,要求机箱供货商给苹果计算机公司45天或60天的赊欠期,希望这样可以延缓一下资金的流出速度;同时,将发货时间延后30天,争取机箱的生产时间。但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机箱供货商和订购用户都非常不满,机箱的生产量还是跟不上来。
这时,乔布斯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提供给机箱供货商一定的经济奖励。详细地说,就是如果机箱供货商提前交货,那么每提前一个星期,苹果计算机公司将给予1000美元的奖励。
这一招非常奏效。新的机箱生产线很快建成了,机箱被源源不断地供应上来,苹果计算机公司又可以正常供货了,资金问题因而也得以圆满解决。要不是乔布斯这一策略,苹果计算机公司可能真的就撑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