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公元460年,由当时的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现存的云冈石窟群,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整个石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石窟内的佛龛,像蜂窝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嵌贴在云冈半腰。东部的石窟多以造塔为主,故又称塔洞;中部每个石窟都分前后两室,主佛居中,洞壁及洞顶布满浮雕;西部石窟以中小窟和补刻的小龛为最多,修建的时代略晚,大多是北魏迁都洛阳后的作品。整座石窟气魄宏大,外观庄严,雕工细腻,主题突出。石窟雕塑的各种宗教人物形象神态各异。在雕造技法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期艺术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犍陀罗艺术的有益成分,创建出云冈独特的艺术风格,对研究雕刻、建筑、音乐及宗教都是极为珍贵的宝贵资料。
云冈石窟,始建于北魏建都平城(今大同)的时代,由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大多数石窟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前。历时40年的开凿,加上其余小窟,先后近50年时间。参加开凿人数,多达4万余人。当时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的佛教徒,也参与了这一举世闻名的伟大艺术创作。
至今,仍留有中外文化交流的斧痕。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录了当年云冈石窟的壮景:“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所眺。”
可见,云冈石窟是一处非常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九寨沟
九寨沟被当地藏民尊为神山圣水。海拔4000米以上的尖峭雪山的雄奇之美与多姿多彩的秀水的绚丽之美并存。它以高原钙华湖群、瀑群和滩流等水景为主体的神气风貌,被东方人誉为“人间仙境”,被西方人比作“童话世界”。九寨沟的湖水清澈透底,纯净碧澄,色彩斑斓。蓝天、白云、雪山、树影、泉华给湖泊染上恬美之色,形成层次丰富的组画。随着季节、光照、环境的变化,景区会呈现出不同的景致。九寨沟高高低低、缓缓急急的瀑布也美不胜收。
按规模之巨、景致之多、熟练之众、形态之美、布局之精、环境之佳等指标综合鉴定,区内的水景堪称中国山水之冠。
九寨沟自然遗产丰富
九寨沟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地质构造复杂,碳酸盐岩分布广,褶皱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地壳抬升幅度大,多种外力交错复合,造就了多种多样的地貌。
区内海拔4000米至4800米的山地占总面积的28%,第四纪冰川遗迹,在我国是保存最好的,类型十分丰富。由于区内山地切割较深,高低悬殊,植物垂直分布明显。有高等植物2000余种,低等植物400多种,保存着许多古老孑遗植物。区内还有17种珍稀动物,其中,大熊猫、牛羚、金丝猴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丽江古城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北部,其地理坐标为北纬26°34′—27°26′,东经99°23′—100°32′之间,面积7648平方千米,人口32.9万人。这着居住着纳西、栗栗、普米、汉、白、彝、藏等十多个民族。其中,纳西族18.4万人,占总人口的57%。
由于地处青藏高原南端的横断山脉向云贵高原北部过渡的衔接地带,丽江的气候受南亚高原风影响,干湿季分明,温度变化不大,周围风景秀丽,自然环境优美。
丽江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呈阶梯状递降。海拔最高点在玉龙山主峰为3396米,最低海拔在金沙江河谷,为1219米,高差达4337米。
早在十万年前,已有旧石器晚期智人“丽江人”在这里活动。金沙江河谷洞穴岩画的发现和众多的新石器、青铜器、铁器的出土等证明了丽江是中国西南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据史书记载,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丽江属秦国蜀郡,雨汉置遂久县,唐代先后归属吐蕃与南沼,宋时臣服大理国。到元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设丽江宣慰司,始称丽江。明代(公元1368—1644年),设丽江军民府;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设丽江府;民国时期(公元1911—1949年)设丽江县;1949年7月成立丽江县人民政府,1961年4月改为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丽江古城坐落在玉龙山下一块海拔2400米的高原台地上,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总面积3.8平方千米。旧设土司衙署于城南,周围建宫室苑囿。在一条东西主轴线上,排列着石牌坊、丹池、大殿、配殿、光碧楼、玉音楼等建筑物。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惊叹曰:“宫室之丽,拟于王者。”
城北为商业区,以四方街为中心,四条干道呈经络状向四周延伸,临街均设商业铺面。
城东为旧时流官府衙所在地,现存文明坊、文庙、武庙。
“城依水存,水随城在”是丽江大研古城的一大特色。位于城北的黑龙潭为古城主要水源。潭水由北向南蜿蜒而下,至双石桥处被分为东、中、西三条文流,各支流再分为无数细流,入墙挠户,穿场走苑,形成主街傍河、小巷临水、跨水筑楼的景象。水网之上,造型各异的石桥、木桥多达354座,使大研古城的桥梁密度居中国之冠。
丽江民居极富民族特色,平面布局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多院等多种形式。房屋就地势高低而建筑,以两层居多,也有三层,适用且美观。
作为古城主要居民的纳西族拥有悠久丰富的传统文化,闻名遐迩的东巴文化、纳西古乐、白沙壁画等便是其重要的内涵。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丽江大研古城集中体现了纳西族独特的人居环境、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民俗风情。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蕴,为研究城市建筑史、民族发展史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它不仅是中国,而且也是全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
黄龙
黄龙是一个景观奇特、资源丰富、保存完好、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的世界自然遗产地。它以彩池、雪山、峡谷、森林“四绝”著称于世。壮观地表钙华流蜿蜒于原始林海,酷似一条金色巨龙,腾游天地,故名黄龙。
美国国家公园高级官员欧伯特赞叹道:“这里有似加拿大的大雪山、怀俄明州的峡谷、科罗拉多的原始森林、黄石公园的钙华彩池,多类景观,集中一地,世所罕见。黄龙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迎宾池
进入黄龙景区,撩开松苍柏翠的帷帐,一组精巧别致、水质明丽的池群以其绰约的风姿,揭开了黄龙景区的序幕。池子大小不一,错落有致。四周山抨环峙,林木翁郁葱茏。春风吹拂之时,山间野花竞相开放,彩蝶舞于花丛,飞鸟啁啾嬉闹,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山间石径,曲折盘旋,观景亭阁,巧添情趣。个个水池,一平如镜,晨晕夕月,远山近树,尽纳池中。行云静水,遥相呼应,正景倒影,对比成趣。真山假山、真树假树、真云假云,含混难分,眼前一片绚丽,使人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
那开头奇特,色彩艳丽的池群,令人想起少女纯真的情怀,想起婴儿明亮的眼睛,也似乎拉开了人们生活中神秘的帷幕。人心和世界都随着透明的大自然敞开了心扉,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热爱与理解,进入了真诚的透明的境界。
飞瀑流辉
告别迎宾池,随着曲折的栈道,蜿蜒而上,千层碧水,冲破密林,顺坡而下,突然从高约10米、宽约60余米的岩坎上飞泻而来。几经起伏,多次跌宕,形成数十道梯形瀑布。有的如珍珠断线,滚落下来,银光闪烁;有的如水帘高挂,雾气升腾,云蒸霞蔚;有的如丝匹流泻,舒卷飘逸,熠熠生辉;有的如珠帘闪动,影影绰绰,姿态万千,令人神往。瀑后陡崖,多为凝垂欲滴的马肺状和片状钙华沉积。透出以金黄为基调的色彩,使整个瀑面显得富丽壮观。纵观全景,飞瀑处处,涛声隆隆,气势不凡,一经朝阳和落日的余晖点染,从不同的角度反射出不同的色彩,远远望去犹如彩霞从天而降,分外辉煌夺目。游人宛如置身于迷人的仙境之中。
瀑顶彩池,好像盛满了顽强的求生的渴盼。一领领飞瀑,生生不息地大声欢唱,一条银线,永不休止地舒畅弹拔。唱给雄浑的群山,唱给蓬勃的森林,唱出了男子汉的粗犷和强悍,唱出了姑娘们的甜美与柔情。让人们在风鸣和水流的音乐般有节奏的撞击声中,默默地感受大自然的恬静与和谐。
洗身洞
洗身洞,是发育于黄龙第二台阶上、一堵40米宽的钙华挂壁下部的一个溶洞。洞高约1米、宽1.5米,进洞1米处,布满了浅黄色、乳白色钟乳石,故洞深不详。据考察,该洞是古代冰川的一个出水口。
洞口水雾弥漫,飞瀑似幕,像轻纱随风飘拂。人入洞中,似淑女闪入珠帘,水珠扑面,身影朦胧。传说是仙人净身的地方,入洞后方可修仙行道,不育妇女入洞洗身可喜得贵子。这些传说给洗身洞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虽无科学道理,然而往往出于好奇,常有妇女羞涩而入,以期生育;或者在对神奇传说的回味中,慢慢涌出一种期待、一种憧憬和一种向往。曾有一位游览黄龙的法国女郎听此传说后竟脱去衣裤与丈夫一起入洞净身,虔求身孕。他们久久地待在洞中,似乎只有这样虔诚地承受森森的寒气,才会感到冥冥中的神明,将他们渴盼的小生命送来。
金沙铺地
金沙铺地是从洗身洞到娑萝彩池,长约1500米,宽70—120米的钙华流。据专家们认定它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同类形态中最壮观、最长、色彩最丰富的“全能冠军”。以金黄色为主间或镶嵌着乳白色、灰色、暗绿色等色块的坡面上,流淌着薄薄的一层水波。水波常因坡面钙华的鳞状层叠而荡漾着银色涟漪,犹如金河泻珏,银水溢流。散生在钙华流上的簇簇水柳、山花,好似河中漂泊的彩船,人游此地,大有飘飘欲仙之感。
爬到山上,居高临下,纵观钙华流那顺势铺开的“金沙铺地”,宛如一条金龙在林莽中翻腾飞跃,蜿蜒逶迤,磅礴霄汉,一扫人世间堕落的人格、肮脏的灵魂、贪婪的欲望、卑鄙的交易……向人们源源送去真诚、博大和对生命的挚爱。
盆景池
在“金沙铺地”左侧面,有一组由近百个水池组成的井然有序、错落有致的池群。池堤随树的根茎与地势而变,堤联岸接,活水同源,顺势层层叠置。池中有池,池外套池。池壁池底呈黄色、白色、褐色、灰色。池面澄净无尘,望若明镜。池旁池中,木石花草,千姿百态。岸畔翠柏,苍虬挺拔,给人以刚毅之美;堤上老木悬爪,盘根错节,给人以古朴感觉;池中山花含笑,显示出生机勃勃之美;池间野果缤纷,丰富充实之美举手可得……
整个湖群有的石山矗立,有的茅草拂水,有的杂树丛生,有的水柳倒垂,充满着诗情画意,俨然天设地造的奇特盆景,每一个都有独立的灵魂,每一个都有满怀的恋情。它们相互依偎、拥抱,拥抱出的这一片绮丽的景观,使园艺师们也叹为观止。
明镜倒映池
明镜倒映池是位于“金沙铺地”左侧面的一组池群,有大小池子80余个。水池紧傍森林,景观雄奇壮丽,恬静素雅,使人油然产生一种空灵、隽永的兴味。池面光洁如镜,水质清丽碧莹,天光云影,雪峰密林,倒映池中,镜像清晰,色泽艳丽。倘若宿寺夜游,月映池,池映月,天上人间,良宵美辰,融为一景,湖光山色,蔚然深秀,洋溢着动人的诗情画意。池中倒影,随池边林莽的季节变化而四时各异春夏清姿雅赏,入秋红晕浮面,时而羞涩含嗔,时而锦装紫红,给景区平添了不少情趣。
大凡青年男女来到这里,都免不了临池整装,对水梳理,有如开镜描眉,别是一番滋味。摄影爱好者,来到这里便再也不吝惜相机里的胶卷,一拍便忘乎所以。画报里有关这里的镜头往往使人难辨倒正。
娑萝映彩池
娑萝映彩池在明镜倒映池上方,整个彩池掩映在一片葱茏艳丽的娑萝花丛中。娑萝花即杜鹃花。这里的杜鹃花品种繁多,据初步调查鉴定有16种,因品种差异花期不同,花色花形纷呈异彩,所以在这里一年可两度见花。春以粉红领衔,夏以粉白为帅。每逢杜鹃盛开之时,深浅浓淡,云蒸霞蔚,有的鲜若桃云,娇丽艳媚;有的素若白绢,雅洁动人。倒映在池中,莹红澜绿,斑斓绚丽,银花羞荡,碧枝融融。微风起处,涟漪荡彩,水波摇红,蔚为奇观。秋季一到,层林尽染,如丹霜叶落归根,倒映雅影,冬季一来,冰花琼枝,与彩池的银装素裹,相映成趣,怡然自得,令人赏心悦目。
当人们面对着这蓝湖繁花交相辉映的美景时,心在这大自然的恬静中变得更加坦然,头脑中也没有了紧张的思想,没有了恼人的迷茫,没有了无名的恐惧,没有了暗自怜惜的凄苦,只感到一种异样的轻松和怡然。
争艳池
争艳池,发育于黄龙沟的左侧,计有彩池五百多个,是黄龙沟内规模最大的彩池群。也是黄龙钙华景观中,色态最丰富的池群之一。据专家们透露,仅此一地即可与南斯拉夫的PLITVICE国家公园媲美。
池堤金甲银鳞,流光溢彩,缤纷耀眼。
池态有的形若荷花,有的状如莲叶,有的小可藏袖,有的大若亩田,形状殊异,参差错落。
就其水质,清丽明辉,透视度高,水底枯枝苔藓,历历入目。因其水池深度各异堤岸池底各具其色,水草分布差别较大,加上太阳光波的折射、反射和吸收,各个池子异彩纷呈,争艳比美,竞秀斗奇,绮丽壮美,各领风骚。有的如天使般圣洁善良,让人自惭形秽,洗去了内心的卑污;有的如春日般艳丽明媚,使人遏止不住挥毫作赋,点染丹青的激情;有的恰似怡和宁静的港湾,让人丢却焦躁、疲惫,卸去忧虑、沉重,然后朝气蓬勃地再次起航;有的如柔美缤纷的乐园,令人昂起了因失败羞愧而低垂的头。也许这才是争艳池真正的魅力和自身的价值。
平原奇观——冉庄地道战遗址
冉庄地道战遗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西南30千米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北抗日斗争中一处重要的战争遗址。这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西有京广铁路、北有京深高速公路、张望公路穿境而过。
1937年“七·七”事变后,冉庄人民为保护自己,抗御外侮,于1938年开始挖地洞,并由单口洞逐步发展成为双口洞、多口洞和地道。最后挖成长达32华里的地道网。整个村落设有各种构思巧妙的地道口,并筑有战斗工事多处,构成一个立体火力交叉网。形成了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冉庄民兵利用地道优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配合武工队、野战军对敌作战157次,歼敌2100余名,曾荣获“地道战模范村”称号。
现仍保留着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环境风貌。还保留着当年构筑的地道及各种作战工事:展厅内珍藏着大批宝贵的地道战文物,辅之以声光电等现代化展览手段展现当年情景;多处旧址的复原陈列,使人如置身于抗日战争岁月。1959年8月,建冉庄地道战纪念馆。1961年3月4日,冉庄地道战遗址被国家定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