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84600000035

第35章 孔子给管理者的三条忠告(5)

太阳被黑云压住,隐于黑云,太阳终究欲图冲破黑云,驱散黑云,重放光明。孔子退出政治,不是消失于世。所谓孔子之隐,是身隐心不隐,退出直接的政治活动,但并非淡漠天下,而依然心怀天下。删诗书,定礼乐,赓续周代道统,传递精神薪火;授道学,施教化,培养经纬之才,待时拯救天下。退隐不是放弃,可以说是“曲线”救国。以政治“直线”救国看来不可能,故孔子走了一条以传文授徒的曲线道路。但曲线毕竟是曲线,走曲线道路培养人才,无论人才多么杰出,时势也不会自然好转,故终得有部分士君子走直线道路,甚至更需要在“邦无道”的境遇下出仕,从事政治,借政治改变政治,改变无道之邦为有道之邦。若邦无道就不仕,邦无道不就不可能转化成邦有道了吗?

先秦诸家,孔孟荀及老庄,都讲“俟时”。士君子从政,需待时而动,即需要有时势。“时”指什么样的时势?是举贤授能的时势吗?若是,这种时势能自己到来吗?若不能,又如何能到来?太公钓鱼,以待文王,这一方面昭示了隐世不等于出世,同时也透露出了另一个问题:如果不是文王,太公岂不没有施展才干的机会,没世而名不称?如果贤君明主久久不出现,天下之士君子岂不淹没殆尽?更进一步,若天下之士君子都等待,时势怎么能到来?天下又如何能从无道转向有道?士君子岂非终不免于“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即便“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子路》),但贤而不用,又如之何?抑或随意而用,随意而废,又如之何?

时势既不可坐而待之,又不甘心大道颓废,所以,应该追问:是“俟时”还是“造时”?怎么办?

孔子从直线转向曲线拯救天下,是因为时命大谬而做的无奈的退却。这种退却,是委曲求全。一旦委曲求全,即便是暂时的退却,也毕竟是退却。退却,本身便意味着丧失或颓废——因道的颓废而导致人的颓废以及道与人的相互颓废,“道丧世矣,世丧道矣。世与道交相丧也”(《庄子·缮性》)。

是退还是进?是进亦忧退亦忧。进,又如何两全其美,既不杀身,又能成仁,生与义兼得太阳之?这难道仅仅是夫子遭遇的困境?“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孟子·告子上》)

进退之间,更让人牵心的乃是慎终追远而涌动的不可断绝之幽思:前可见古人,后可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我究竟在哪里?

孔子的文化生存与承传意识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与几个弟子在周游列国的途中被困于匡地,生命安全遇到严重威胁。就在这种情况下,孔子说出了上面这段震人心魄的话。丝毫不见面临危难的惶恐焦虑,有的却是乐天知命的从容自信。他坚信“天之未丧斯文”,个人的生死已与“斯文”的存亡紧密相连,文化生存的悲情已与个体生命的感受合而为一,维持和延续“斯文”已成为他生命价值的全部。

有学者曾说:孔子以前的中国文化,都收在孔子手中;孔子以后的中国文化,都是从孔子手中放出来的。此话也许有点夸张,但如果说孔子的一生,是为继承和传播“斯文”而竭尽全力的一生,则不为过分。作为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大贡献与影响的人物,孔子对于“斯文”价值的理解与认识,他对于文化生存发展问题的看法,他为继承和传播斯文而努力不懈的精神,都很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什么是“斯文”?“斯文”就是文化。就孔子的时代而言,就是指唐虞夏商周以来华夏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传统。所谓尧舜“焕乎其有文章”,“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此即孔子所谓“斯文”。

提到“斯文”,人们往往只想到诗书礼乐。孔子以诗书礼乐教授弟子,诗书礼乐在孔子对传统文化承传中的作用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诗书礼乐只是文化的载体和外壳,并非孔子所谓“斯文”的全部和本质。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孔子所要承传的“斯文”,并非就是几本古代典籍和几种古代礼仪器物,而是超越文献器物层面的、体现于诗书礼乐等文化载体中的内在文化意义和文化精神。

“文化”这个概念,本来就很复杂,加之当今市场上“酒文化”、“茶文化”、“性文化”乃至于“厕所文化”纷纷面世之际,文化的本质更是如坠烟云,面目不清了。要而言之,文化应当是一定的人群(通常为一民族)共有的、社会承传着的知识和观念的总和。文化当然包括各种实用的知识,如科学知识、生产技术等,但体现一种文化特质的,则是其行为标准、价值观念、审美观念、世界观和信仰等等。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应当包括现实关心和终极关心两个层面。所谓现实关心,即关于政治、经济等现实性事务,而所谓终极关心,则是一个民族关于人类生存的根本意义、价值、目标、方向、信仰等共同信念。我们可以把后者称之为深层文化精神。笔者认为,孔子所欲承传的“斯文”,核心就是这样一种深层文化精神。这种深层文化精神在孔子思想中的具体内容就是其“仁”道理想。“仁者人也”,“仁”就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成仁”就是人生的终极目标。“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孔子所理解到的传统深层文化精神的核心。

“斯文”所标示的深层文化精神价值,是超越的而非现世的,是道义的而非功利的,是高尚的而非鄙俗的,是文雅的而非野蛮的。正因为如此,这种价值往往易于被世俗之人所忽视遗忘。尤其是在社会发生巨变,人们普遍迫于眼前政治、经济的具体目标,急功近利,疲于奔命的时候,这种人文精神的价值更是会被人视为“迂阔而远于事情”。孔子所处的时代,情况就是如此。只有少数像孔子这样具有深切的文化生存悲情与文化生命意识的人,才能自觉体悟并高扬人文精神的价值,从而为“斯文”的承传执著奋斗。孔子在当时被人认为迂腐而不被重用,原因就在于此。而孔子在后代越来越赢得人们的敬意,原因也在于此。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当然要受到特定时代经济、政治因素的种种制约和影响,但一种文化传统,尤其是其深层文化精神,一经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主体性,成为一个具有生存、进化、适应能力的文化生命。

孔子正是把文化传统当作一个活的生命来看待的。正因为是一个活的生命,所以孔子认为,文化的发展,“斯文”的承传,应当是有“因”有“革”,有“损”有“益”。“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如果只有“革”而没有“因”,文化就断绝了,生命就死亡了。相反,如果只是“因”而不“革”,文化就停滞了,生命就僵化了。因此,因革损益,乃是一个民族文化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以前人们常说孔子是保守派人物,并常常着眼于政治、经济方面来谈孔子的保守性。其实,从政治、经济问题来看,并没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说明孔子是保守的。对春秋时期从事政治经济改革的大政治家如子产、管仲等人,孔子都曾给予很高的评价。子产不毁乡校,孔子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产去世,孔子为之流涕,称赞他是“古之遗爱”(《左传·昭公二十年》)。孔子虽然批评管仲不俭,不知礼(《八佾》),但却又高度赞扬管仲协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政治业绩,称赞他“如其仁,如其仁”(《审问》)。对于当时以陪臣执国命的新派人物,孔子也并非一贯视如仇雠,墨子甚至说:“孔某为鲁司冠,舍公家而奉季孙。”至少对在鲁国独揽朝政的季孙氏,孔子并没有做过任何直接的批评。可见,说孔子在政治上是保守势力的代表,并无充足的理由。

在经济问题上,人们用来论证孔子保守的主要证据,是说他反对鲁国用田赋。其实对这件事,孔子当时并未公然反对,更没有阻拦。季康子欲以田赋,主动来向孔子请教。可是问了三次,孔子都没有发表意见。可见他并不想以自己的意见来影响某一项具体经济改革的实施与否。他只是事后私下对弟子冉有谈了自己的个人看法。而他之所以不赞同田赋,其用心并非针对某一种经济措施,而是出于“施取其厚,事取其中,敛取其薄”的爱民思想(见《左传·哀公十一年》),反对加重民众的负担。其出发点是一种超出了经济目的的文化理想的考虑。

总而言之,孔子基本上属于一个文化人,而非政治学家或经济学家,他所关心的重心并不是要阻挠(当然也不是促进)某项具体的政治或经济制度的变革,他关切的是他所理解到的深层文化精神(其核心是仁爱)的存亡断续问题。他用以评价人物或事件的标准,是在于文化本位的仁道精神,而不是我们后人所说的政治或经济上的进步或倒退,革新或保守之类。在孔子看来,文化生存的问题实大于且高于政治、经济层面的问题。孔子虽然也曾一度从政,但从政在他看来只是实现其文化理想的手段而已。作为他从政期间的一大杰作的“夹谷之会”,其文化意义也远远大于政治意义,所谓“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主要还是维护了华夏文化的尊严。

如果说孔子在政治经济上是保守派这个观点很难成立,那么,说孔子在文化精神的承传问题上持相对保守的态度,则是不无道理的。

同类推荐
  • 传习录(传世名著百部第50卷)

    传习录(传世名著百部第50卷)

    王守仁是明代中叶的著名哲学家。他的心学思想,以一种“活泼泼”的自我意识和主体精神,冲破了数百年来中国思想界为程朱理学所垄断的沉闷局面,风靡晚明,启迪近代,影响至今。在《传习录》中,王守仁对程朱理学以外在于主体的“理”为本体的思路进行了抨击,指出:“朱子所谓‘格物’云者,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即物穷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谓定理者也。是以吾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析‘心’与‘理’而为二矣。
  • 听南怀瑾讲《论语》全集

    听南怀瑾讲《论语》全集

    南怀瑾先生是一位学贯古今的国学大师,他潜心研究《论语》几十年,具有很深的造诣,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南怀瑾先生对《论语》的解读因迥异于其他人而独树一帜,其语言通俗易懂,所言之事都是人一生中必须面对的事情,在深入浅出的文字之间将人生道理阐释得清清楚楚,尤其是对做人与做事有着精辟的见解。每一位读者都可以从南怀瑾先生的精彩讲述中,领悟《论语》的思想内涵,从而将《论语》蕴藏的人生智慧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开阔自己的人生视野,在为人处世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成就成功的人生。
  • 荀子(传世名著百部第21卷)

    荀子(传世名著百部第21卷)

    《荀子》是先秦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子的代表作,集中记录了荀子的言论,对于研究荀子及先秦学术思想有着重要的价值。该书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孟子原来这样说

    孟子原来这样说

    经典本是前人鲜活的生命体验,虽经历了千百年,对今天的生活仍具指导意义。《孟子原来这样说》分孟子的经典名句、注释以及对后人的启发三个部分解读孟子,为读者生动地解读了孟子关于王道、用人、仁爱、伦理、挫折、气节、谋略、创新、变通等几个方面的重要思想,帮助读者轻松品味经典的魅力,也为读者深人思考人生指引了一条门径。《孟子原来这样说》是“诸子如是说系列”丛书之一,由姜正成编写。
  • 菜根谭

    菜根谭

    《菜根谭》是明代万历年间隐士洪应明的一部语录体著作,集儒、释、道三家之思想精髓,涉及修身、处世等各方面内容,雅俗共赏,受到了文人学者和市井阶层的广泛欢迎,对后世影响深远。本书按照为学励志、齐家治国、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等若干主题,对《菜根谭》原作进行重新编排,加以现代文翻译和评析,并精心选取任伯年、吴观岱、程璋、徐悲鸿、陈少梅等著名画家的作品作插图。希望读者能在文与画的双重熏染中,获得精神上的升华。 "
热门推荐
  • 前生今世未来

    前生今世未来

    文萌萌,文家的另类,也是文家的那场灾难中唯一的幸存者。可惜,这不过是从一个火坑跳到另一个火坑里。三个月的她就可以像成年人一样独立思考;五个月的她会开口说话;八个月的她会走,会跑。只有她自己知道这一切是从何处而来。在一场战斗中变为植物人,为让她恢复正常,乐纹不惜一切代价,使她重新经历那段不愿记起的回忆。只可惜在她快要记起那场战斗时,在充满营养液的病房外有个人将输氧管拔掉。[原来你也有今天。不是想为宋铭衍报仇吗,结果呢?你自己还不是落到我的手里。再见了,老朋友。]说完头也不回的就走了。而在监控室的乐纹见此状并未说什么,等到文萌萌的呼吸已停止,这才不紧不慢地按下右手边的警报器。
  • 拒做影帝妻:失忆娇妻不要跑

    拒做影帝妻:失忆娇妻不要跑

    他们相识于懵懂年少,相恋于青葱校园;“这辈子,除了你,我谁也不想要。”“岁月很长,一生太短,只够我爱你。”最踏实的爱大概是经历过最好最坏的时光,留下了你。最幸运莫过于,在最孤单时遇到了你。发出美丽光芒的恒星那么多,我却偏偏只追逐你这一颗。
  • 爱你是我唯一的秘密

    爱你是我唯一的秘密

    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有一个如同阳光般明亮的少年,每每想起不只是酸甜还是苦辣
  • 武尊天道

    武尊天道

    天谴大陆,在这个世界的大部分人都非同一般,因为他们可以逆天而为──修仙,追求长生不死。更有一些特殊的家族,继承了远古混沌世界大能者的血脉,这些家族生来就有着非凡的能力,这种特殊的能力叫做天赋神技,这种传承神技有的可以斩破山河,窥伺自己或别人的未来;有的可以控制他人灵魂,使人丢下神志成为自己的傀儡;更有的神技可狂化实力,使自己的实力提高到数十倍….看我们的主角如何一步步走向天下。
  • 腹黑校草注意:蠢萌甜心来袭

    腹黑校草注意:蠢萌甜心来袭

    外表冷漠,内里腹黑的慕汶轩;外表女神,内里蠢萌的苏依冉。一天,苏依冉背着一书包的作业本来找慕汶轩“阿轩,你的作业借我抄吧”“啧,我怎么记得某人一直说自己是好学生来着,不抄作业的”苏依冉讨好的笑笑“那一定是你幻听”慕汶轩挑眉“那我岂不是幻听了大半个学期”
  • 那时模样小小的我们

    那时模样小小的我们

    不懂爱情的岁月里,遇见那个让你心动的人,还有一群肝胆相照的小伙伴
  • 第九灵劫

    第九灵劫

    讲述了一个宅男穿越到异世界,搜集九灵剑然后日天,饿不,是无敌的故事。
  • 我有一只萌龙灵

    我有一只萌龙灵

    一个巴尔小镇长大的少年,年幼时父亲为了身患重病的妹妹离开了小镇。十年,少年已长,父亲、妹妹依旧是音信全无。默默的生活,只因一场相遇而改变……妩媚的妖精会长;清甜可人的白雪;清冷高傲的绯红……还有最萌的龙灵,鸣鸣!这是一个“妖精”崛起的历程,一段时空迷雾中进行的故事!
  • 幸福没那么远

    幸福没那么远

    人生路上没有太多一帆风顺,只要努力坚持,希望就在前方。幸福也会在不远处等待你的慢慢到来!
  • 梦之光阴逆流

    梦之光阴逆流

    为何光阴滚滚向前无休止?为何岁月流逝匆匆永不休?光阴之谜!两空间重叠并存,一时间向前,一光阴逆流!主角陌西一梦,梦中人,人生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