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84600000003

第3章 《学而》篇(2)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放在第二位。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原文】

子夏(1)曰:“贤贤(2)易(3)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1)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2)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3)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4)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评析】

上一章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本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上章的进一步发挥。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所以,将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来阅读分析,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原文】

子曰:“君子(1)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3)。主忠信(4),无(5)友不如己者(6),过(7)则勿惮(8)改。”

【注释】

(1)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2)重:庄重、自持。

(3)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4)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5)无:通毋,“不要”的意思。

(6)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7)过:过错、过失。

(8)惮:音dan,害怕、畏惧。

【评析】

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过则勿惮改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可以说,这一思想闪烁着真理的光辉,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对于研究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义。

【原文】

曾子曰:“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矣!”

【注释】

(1)慎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旧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

(2)追远:远指祖先。旧注曰:追远者祭尽其敬。

【评析】

孔子并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他说“敬鬼神而远之”,就证明了这一点。尽管他没有提出过人死之后有所谓灵魂的存在这种主张,但他却非常重视丧祭之礼。在孔子的观念中,祭祀已经被异化,不单是祭祀亡灵,而是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因此,本章仍是继续深化“孝”这一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内容。

儒家重视孝的道德,是因为孝是忠的基础,一个不能对父母尽孝的人,他是不可能为国尽忠的,所以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关于忠、孝的道德观念,在《论语》书中时常出现,表明儒家十分重视忠、孝等伦理道德观念,希望把人们塑造成有教养的忠、孝两全的君子。这是与春秋时代宗法制度相互适应的。只要做到忠与孝,那么,社会与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原文】

子禽(1)问于子贡(2)曰:“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5)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6)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7)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释】

(1)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

(2)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3)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

(4)邦:指当时割据的诸侯国家。

(5)抑: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有“还是”的意思。

(6)温、良、恭、俭、让:就字面理解即为: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赞誉。

(7)其诸: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评析】

本章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画出来。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例如,这五种道德品质中的“让”,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是在功名权利上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件。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孔子认为,好胜,争取名声;夸功,争取名利;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则。据此可知,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就人情而言,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人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前者可以导人于团结、亲睦、向善;后者则诱人嫉贤妒能。二者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

【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1)志;父没,观其行(2);三年(3)无改于父之道(4),可谓孝矣。”

【注释】

(1)其:他的,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2)行:音xing,指行为举止等。

(3)三年:对于古人所说的数字不必过于机械地理解,只是说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间而已,不一定仅指三年的时间。

(4)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

【评析】

这一章谈仍然的是有关“孝”的问题,把“孝”字具体化了。鲁迅曾经说过:“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在本章中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宋儒所作的注说,如不能无改于父之道,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这样,无改于父之道则成了最大的善,否则便是不善。这样的判定原则,正如鲁迅所说的,是歪曲的。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都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代超过前代,这是历史的必然。

【原文】

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3),斯(4)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1)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2)和:调和、和谐、协调。

(3)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评析】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杨遇夫《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孔子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制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对此,有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至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但从理论上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又感到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原文】

有子曰:“信近(1)于义(2),言可复(3)也。恭近于礼,远(4)耻辱也。因(5)不失其亲,亦可宗(6)也。”

【注解】

(1)近:接近、符合的意思。

(2)义:义是儒家的伦理范畴。是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礼”。

(3)复:实践的意思。朱熹《集注》云:“复,践言也。”

(4)远:音yuan,动词,使动用法,使之远离的意思,此外亦可以译为避免。

(5)因:依靠、凭借。一说因应写作姻,但从上下文看似有不妥之处。

(6)宗:主、可靠,一般解释为“尊敬”似有不妥之处。

【评析】

孔子的弟子有子在本章所讲的这段话,表明他们对“信”和“恭”是十分看重的。“信”和“恭”都要以周礼为标准,不符合于礼的话决不能讲,讲了就不是“信”的态度;不符合于礼的事决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态度。这是讲的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1)就:靠近、看齐。

(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3)正:匡正、端正。

【评析】

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1),富而无骄,何如(2)?”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3),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谓与?”子曰:“赐(5)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6)。”

【注释】

(1)谄:音chan,意为巴结、奉承。

(2)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

(3)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5)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6)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

【评析】

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原文】

子曰:“不患(1)人(2)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注释】

(1)患:忧虑、怕。

(2)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

【评析】

这段话是孔子对自己学生所传授的为人处世之道。有的解释者说,这是孔子安贫乐道、不求名位的思想。这种解释可能不妥。这不符合孔子一贯的主张。在孔子的观念中,“学而优则仕”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这里的潜台词是: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也使别人了解自己。

同类推荐
  • 梁启超其人其书

    梁启超其人其书

    作者系中国近代史、中国经学史研究名家,长期收集、整理近代思想家文献,对于戊戌变法研究尤为深入,此书系作者近三十年研究梁启超的心得,对梁氏生平与论著的重要侧面进行探索,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史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 纵横家与“合纵连横”

    纵横家与“合纵连横”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纵横家与合纵连横》纵横家指春秋战国时期从事合纵或连横外、交运动的政治家、外交家及军事家。纵横最初只是表方向的概念,南北向称为“纵”,东西向称为“横”。到战国时期,演变成政治概念,当时割据纷争,王权不能稳固统一,需要在国力富足的基础上利用联合、排斥、威逼、利诱或辅以兵法不战而胜,或以较少的损失获得最大的收益。于是,熟悉政治形势,善于辞令和权术,充分利用智谋。思想、手段、策略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纵横家就应时而生。《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纵横家与合纵连横》适合大众读物。
  • 谁终将声震人间:跟尼采学自我激励

    谁终将声震人间:跟尼采学自我激励

    尼采在一首诗中写道:“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他从来都是一个面对世人冷遇及逆境仍能保持意志力强大、内心坚毅的人,而对于身后的声誉他也是充满信心的:“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有的人死后方生。”20世纪的序幕刚刚拉开,尼采在受尽精神疾病折磨后溘然长逝。然而正如他所预言的那样,不久之后,尼采的思想逐渐被发掘并得到重视。
  • 列子原来这样说

    列子原来这样说

    本书阐述列子在思想上崇尚虚无缥缈,被称作“有道之士”列子主张顺从自然之道,内外相应,物我两忘,淡然生死,观行闻声,至言无言,安时顺命。不要太执着于当下“我”的生命,而要从宇宙自然地永恒生命的背景中去体验个体生命的永恒。
  • 中国哲学十讲

    中国哲学十讲

    本书先从整体上对中西方哲学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和代表性思想家加以对比,而后选取了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九个流派思想,深入各派哲学文本,分别作详尽的评述,其援西入中的研究进路和精辟观点在同时期的中国哲学著作中可谓独树一帜。
热门推荐
  • 惑乱天下:跑江湖魅君心

    惑乱天下:跑江湖魅君心

    她云晓恋可是二十一世纪的美少女好不好,竟然只是因为长得漂亮又是高材生被人甩了她已经很倒霉了好不好,竟然还要她传到这个古代来没有电脑吗,她忍,要女扮男装,她忍,要练武艰苦岁月,她忍...但是有谁能够告诉她啊,为什么男装了还会惹出那么的情啊,皇子、王爷...这个世界还让不让她活了好吧,既然这样那么她逃好了,逃到江湖打打酱油,但是...天啊,这又是怎么回事啊,武林盟主你就好好当你的盟主吧,你追着我不放干什么啊,不就是我的武功高了点吗?她云晓恋怎么就那么不幸呢那么好吧,武林正道我呆不下去了,我跑到魔教就可以了吧,但是你你你什么魔教教主啊,我现在长得又不漂亮的,你干嘛要盯着我啊,呜呜~~(>_<)~~~~
  • 梦之魂旅

    梦之魂旅

    有时候,爱一个人要懂得放手,结果不重要,爱的人幸福了才重要。有时候,分离不一定是痛苦,可能是遇见的新开始。有时候,两个人在一起不一定需要承诺,需要的是对方的真心。故事的女主角经历了这种分别,而后,她的生活又发生了什么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呢?---------尽情期待!
  • 凰的诱惑

    凰的诱惑

    一次神秘的艳遇,一个不期而遇的绝世美人儿,他不知道,这一切,都只是一个充满了诱惑的陷阱,它是一杯美味的毒酒,就像饮鸩止渴那样,明知有毒却又欲罢不能。她带着一腔仇恨,精心设置了一个局,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当机会到来的时机,意外出现的变故让人措手不及。在另一个不期而遇的世界里,恩怨交织,爱恨情仇,终于,当仇恨消融的瞬间她漠然发现,他,一个她曾经恨到骨髓的家伙,却一直都是她内心深处最最倾心最眷顾的人。仇恨是如何消失的?在另一个世界上演了一场怎样惊心动魄的爱与恨?欢迎走进,这个丰富而神秘的世界!
  • 李秀成亲供手迹(线装本)

    李秀成亲供手迹(线装本)

    本书为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的供词。该《供词》记录了太平天国的兴衰过程及人物、战役等。书中有曾国藩杀李秀成后对《供词》的删改痕迹。
  • 现异公敌

    现异公敌

    人生没有盼头的科学家老乔,因完成死鬼老爸的遗愿后。就急于进入自己所设定的虚拟世界寻求人生,哪想却发生了意外来到一个真实的异世界。因此获得了不一样的力量,成为了其中唯一的魔武双修者。但能力却是伴随着责任而生的,从他出现开始,异世界中的平衡也被彻底的打破,使得他有了用武之地的同时,也被动的担起了那份责任。战异族,破信仰,成了他经常需要做的事。可这真的好吗?他不禁自问。在某一天,他意外的发现了这个奇异世界与之前所在的现代化世界之间的联系。才推断出这根本就不是个意外,而是一个旷世的预谋,以至于深陷其中的他差点无力反抗,没成为英雄救世主不说,还成为了两世追讨的公敌。
  • 星际魔甲狂潮

    星际魔甲狂潮

    刘启明家中祖传纹身技艺,自幼耳熏目染的他,有着一手极好的纹身绝艺。他穿越到三十世纪的宇宙星际,在博瑞星球被文德斯人抓住,沦为苦力。刘启明在工厂的整理垃圾时,意外发现了一块秘密的芯片,梦境为他开启了一扇奇异的大门。这块芯片是博瑞族人秘密制作的,他们怀疑芯片被刘启明藏匿,开始监视接触他。刘启明把芯片还给博瑞族时,对公主特丽尔一见钟情。他发现芯片并不完美,存在缺陷,无意中改进了芯片,并得到特丽尔的青睐。
  • 西施传说

    西施传说

    西施,历史上的一代美人,关于他的种种去向都只是猜测,今天作者在这里描写出一个不一样的西施,不一样的成长过程,不一样的爱恨情仇,
  • 老婆我错了:我们和好吧!

    老婆我错了:我们和好吧!

    “宑(Jing)哥哥,你看我给你买的.......”“滚”“啊,宑哥哥你不喜欢嘛?那我下次送你其他的吧”小时候她跟着他的屁股后面跑,虽然一次次的被嫌弃被严御宑骂的体无完肤可她不相信这世上没有被真诚感动的人。在亿雪默的字典没有放弃这俩字儿,可在经受了严御宑的伤害、折磨她的心碎成了橘子。严御宑在亿雪默离开之后才发现那个小小少女早已住进自己的心里。。。。。女主不是傻白甜!!!!!
  • 邪王盛宠:天才预言师

    邪王盛宠:天才预言师

    穿越而来,她成为拥有白氏一族最正统血液的的大小姐,白氏一族在上古时代世世代代都是巫族,辅佐帝王窥探天地之预言。可她却没有任何的灵力,饱受众人的嘲笑。笑话!她堂堂大小姐怎么可能会没有灵力?不管是谁敢在她的身上动脑筋,都会一并付出代价!幽幽收拾好这些心术不正的家眷,再活的顺风顺水!可咱也是有野心的人,待这山河四分五裂之时,毅然挥兵助他得天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朽墓

    朽墓

    八十年代初期,一群在黄河上做着古老营生的河工,意外的打捞出了一口玉石棺材,却导致了无数人为此陪葬。二十多年后,我每日做着相同的梦,一张古老的照片隐藏着惊人的秘密,在追寻真相的路上,前方会有怎样的危难在等待着我们?是前进还是后退?最后又能否全身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