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没有那么多的“万一”
有一句非常有道理的谚语:我们百分之九十的担心都是多余的,剩下那百分之十也是过分的。那么,你有多少精力耗费在了多余的担忧上?是像我们说的这样吗?所以与其每天为了虚无缥缈的事情担惊受怕,不如等它真正到来的时候来寻求解决的办法。你会发现,有了之前储存下来的这些精力,你完全能够处理任何前进道路上的麻烦。
总之一句话,到底是什么耗尽了人们的精力?是为了解决困难的殚精竭虑,还是如我们所说的杞人忧天?我们总是说“万一如何”“万一怎样”,可是我们所担心的这个“万一”从来没像我们想的那样发生过。“万一”没那么可怕,它给我们带来麻烦的可能性并不比它给我们带来利益的可能性大。上帝保佑,当我空闲的时候坐下来回想那些曾经让我无比担忧,担心会突然降临到我头上的厄运时,我简直会笑出声来!那些让我寝食难安的担忧现在到哪儿去了呢?我不知道——我几乎已经忘了这件事曾经让我惴惴不安,提心吊胆。
你根本没必要去和担心对抗——那不是克服坏习惯的正确方法。你只要练习让自己专心致志,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到眼前的问题上,你就会发现曾经困扰你的那些担忧已消失不见了。我们的头脑一次只能思考一件事情,所以如果你把视线集中到了正确的事情上了,其他不和谐的声音自己就会销声匿迹。比起和它们进行对抗,我们有更好的方法来克服让我们讨厌的想法。学着把注意力集中到另外的方面,你就会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你的头脑里充满了担忧的想法时,你永远都抽不出时间来实践那些对你有益的计划。但是如果你把精力集中到明智的、有益的思考上,你将会发现你从潜意识里就会把精力用在有益的事情上。而一旦你能达到这种境界,你会发现设想中那些大有裨益的计划和方法都会派上用场。你只要保证自己的精神状态端正,所有的事情都会向着对你有利的方向发展。你必须把自己头脑里的担忧完全排除出去,你从它里面得不到任何好处,无论到什么时候,你也不可能从它里面得到好处!明智、愉悦、快乐的思想能为我们吸引明智、愉悦、快乐的事物,而担忧会把它们吓跑。你必须从现在开始,培养自己正确的精神状态。
人生的道路上有许多岔道和歧路,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现实生活往往会逼着我们做出选择,不容我们徘徊迟疑,这便是人生严峻之处。人生的目标一经择定,就必须尽心尽力去达成,如此才不会在纷杂的人生中迷失方向。
古往今来,有成就的人会努力找出自己所钟情的事物,把时间用在这个目标上,专心致志,力求突破,这就是他们的成功秘诀。著名的博物学家拉马克,1744年8月1日生于法国毕加底。他是十一个兄弟姐妹中年纪最小的一个,深受父母宠爱。拉马克的父亲希望他长大后能当牧师,便送他到神学院读书。后来普法战争爆发,拉马克被征召入伍,派往前线对抗普鲁士军队,不久因为生病而提前退伍。退伍后,他没有当上牧师,却迷上了气象学,想当个气象学家,于是整天抬头看着变化万千的天空。后来,拉马克在银行找到了工作,又想当个金融家了;但是不久后他又爱上了音乐,整天拉小提琴,想成为一个音乐家。
这时,大哥劝他不如当个医生,拉马克又听了哥哥的话,学医4年,可是他对医学却没有多大兴趣。24岁的拉马克在植物园散步时,碰巧遇上了法国著名的思想家鲁索。鲁索很喜欢拉马克,常带他到自己的研究室去。在那里,这位三心二意的青年深深地被科学迷住了。
此后,拉马克花了整整11年的时间,有系统地研究了植物学,写成了名著《法国植物志》。后来,他当上了植物标本馆的管理员,又花了15年时间研究植物学。拉马克到了50岁的时候,开始研究动物学。此后,他为动物学付出了35年的努力。他成为著名的博物学家同时也是最早提出生物进化论的学者。
其实,拉马克很幸运,在人生道路上绕了好几圈,还能找到自己最想做的事。但不是每个人都这么幸运。很多人迷迷糊糊过日子,不知道为什么而生活,盲目地追求一时之间让自己感兴趣的新奇事物,最后才感慨自己蹉跎了不少岁月。如果你觉得自己日子过得浑浑噩噩,不妨扪心自问:“现在这样是我想要的吗?”
因为外在环境的影响,因为内在的彷徨迷惘,从小我们习惯三心二意,在人生的竞技场上不断转换跑道,到最后才发现自己一事无成。
从今天起,给自己一个独自决定的机会,然后下定决心去做,因为人只有挑一样自己最想做的事,坚定意志努力去做,才有机会在自己醉心的领域成为人人歆羡的翘楚。
千万别为失败找借口
“没有任何借口”是美国西点军校200年来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是西点军校传授给每一位新生的第一个理念。它强化的是每一位学员想尽办法去完成任何一项任务,而不是为没有完成任务去寻找借口,哪怕是看似合理的借口。秉承这一理念,无数西点毕业生在人生的各个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千万别找借口!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缺少的正是那种想尽办法去完成任务,而不是去寻找任何借口的人。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一种服从、诚实的态度,一种负责、敬业的精神,一种完美的执行能力。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能够听到的是各种各样的借口:
“那个客户太挑剔了,我无法满足他。”
“我可以早到的,如果不是下雨。”
“我没有在规定的时间里把事做完,是因为……”
“我没学过。”
“我没有足够的时间。”
“现在是休息时间,半小时后你再来电话。”
“我没有那么多精力。”
“我没办法这么做。”
其实,在每一个借口的背后,都隐藏着丰富的潜台词,只是我们不好意思说出来,甚至我们根本就不愿说出来。借口让我们暂时逃避了困难和责任,获得了些许心理的慰藉。但是,借口的代价却无比高昂,它给我们带来的危害一点也不比其他任何恶习少。
归纳起来,我们经常听到的借口主要有以下五种表现形式。
(1)他们作决定时根本就没有征求过我的意见,所以这个不应当是我的责任。
许多借口总是把“不”“不是”“没有”与“我”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潜台词就是“这事与我无关”,不愿承担责任,把本应自己承担的责任推卸给别人。一个团队中,是不应该有“我”与“别人”的区别的。一个没有责任感的员工,不可能获得同事的信任和支持,也不可能获得上司的信赖和尊重。如果人人都寻找借口,无形中会提高沟通成本,削弱团队协调作战的能力。
(2)这几个星期我很忙,我尽快做。
找借口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容易让人养成拖延的坏习惯。如果细心观察,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在每个公司里都存在着这样的员工:他们每天看起来忙忙碌碌,似乎尽职尽责了,但是,他们把本应一个小时完成的工作变得需要半天的时间甚至更多。因为工作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接一个的任务,他们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拖延逃避。这样的员工会让每一个管理者头痛不已。
(3)我们以前从没那么做过或这不是我们这里的做事方式。
寻找借口的人都是因循守旧的人,他们缺乏一种创新精神和自动自发工作的能力,因此,期许他们在工作中做出创造性的成绩是徒劳的。借口会让他们躺在以前的经验、规则和思维惯性上舒服地睡大觉。
(4)我从没受过适当的培训来干这项工作。
这其实是为自己的能力或经验不足而造成的失误寻找借口,这样做显然是非常不明智的。借口只能让人逃避一时,却不可能让人如意一世。没有谁天生就能力非凡,正确的态度是正视现实,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努力学习、不断进取。
(5)我们从没想过赶上竞争对手,在许多方面人家都超出我们一大截。
当人们为不思进取寻找借口时,往往会这样表白。借口给人带来的严重危害是让人消极颓废,如果养成了寻找借口的习惯,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是积极地去想办法克服,而是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其潜台词就是“我不行”“我不可能”,这种消极心态剥夺了个人成功的机会,最终让人一事无成。
是的,千万别找借口!让我们改变对借口的态度,把寻找借口的时间和精力用到实际生活中来。因为现实中没有借口,人生中没有借口,失败没有借口,成功也不属于那些寻找借口的人!
变“我不行”为“我能行”
说“我不行”容易,说“我能行”却很难。有时候,我们之所以不成功,往往不是由于别人否定了我们,而是自己否定了自己。要成功,就必须在自己的字典里删除“我不行”这句最常见的借口!
3年前,小江是一位即将走出学校大门、走入社会的大四学生;3年后,她成了出版界一位有名的年轻编辑。一位老总的精彩演讲改变了她的生活。
暑假前夕,有家美国机构的中国区总裁,到她所在的大学做演讲。这位老总的演讲才能非常出色。听了这位老总的演讲之后,她激动不已,心中产生了许多想法,顺手就写出了一篇文章。演讲即将结束时,她突然有一种莫名的冲动:把这篇文章送给那位演讲的老总看看。
这个念头一闪而过,她立刻又犹豫了:“我行吗?”转念又一想:“丢脸就丢脸吧,反正以后可能再也见不到他了!”于是,她硬着头皮把这篇由感而发的文章交给了老总。令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两天后,那位元老总打来了电话,告诉她文章写得很好,希望她继续努力,以后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
不久,即将毕业的她必须得联系单位实习了。她又有了一个想法:去北京实习,希望将来可以留在那里发展!可她在北京既没有亲戚也没有朋友,那位元老总是他唯一认识的北京熟人。于是她想:要不要再找找他?随后,畏惧的念头再次涌上她的心头,毕竟跟人家只有一面之缘,那位老总会帮自己吗?实在没有什么别的办法,抱着试试的态度,她再次硬着头皮,向那位老总表达了心中的愿望:希望他能帮她联系一个新闻出版单位实习。
再次让她意想不到的是,那位老总很快帮她联系到了一家著名的报社。不到两个月的实习很快结束,凭借自己的刻苦努力和出色文笔,她发表了好几篇有分量的文章。实习单位对她的实习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毕业时,凭借优秀的实习鉴定和她发表的文章,她被北京一家出版社录用。
从老总的精彩演讲到被出版社录用,对她来说,是一段非同寻常的经历。从这段经历中,她得到了自己的成功体会,那就是永远不要对自己说“我不行”。后来,这位大学毕业生将成功体会全部运用到了工作之中。不论是编稿、约稿,还是处理别的业务,一遇到想打退堂鼓的时候,她总会对自己说:“我行!我行!我一定行!‘我不行’是最容易想到的借口。要成功,就要在自己的字典里删除‘我不行’三个字!”
凭着“我能行”的坚定信念,她做得十分出色,很快成为单位的骨干。
之所以不成功,不是由于别人否定我们,而是自己否定了自己。我们没有被生活打败,却被自己心里的灰暗念头打败!其实,很多时候,只要你带着自信去敲门,就会发现它比你想象的更容易打开。
逃避与借口只能带来更多的危机
在懦夫的眼里,做什么事情都是有风险的,都存在着困难。要知道,人生中如果没有了任何困难,也就丧失了一切潜能和机遇。当你勇敢地迎接挑战,并且克服了困难,就会更加有成就感。其实,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当你勇于尝试,把工作完成后,你就会发现,事情并没有原先想象中的那么困难。
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职场上,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关键的是,我们面对困难时所选择的态度。有的人选择逃避,有的人选择了积极面对,而不同的选择注定了迥异的结果。
有人问一位登山专家:“如果一个人在半山腰,突然遇到暴雨,应该怎么办?“
专家答道:“应该往山顶上走。”
这个人感到有些困惑,不禁问道:“为什么不往山下跑呢?山上风雨不是更大吗?”
专家解释道:“往山顶的方向走,虽然风雨可能会大些,却不足以威胁到你的生命。山下看起来似乎比较安全,却可能遇到山洪暴发,而危及到你的生命。对于风雨,逃避它,你只有被卷入洪流;迎向它,却能获得生存。”
面对困境,很多人选择了逃离风险,以求得暂时的安稳。但是,无数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风险几乎无处不在,困难也比比皆是。当一个人没有危机感之时,正是一个人危险的开始。要想生活在一个没有任何困难、风险的世界,那只能是一个无法实现的幻想。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工作也是一种探险。如果你不去主动迎接风险的挑战,那就只有等待风险的降临。在工作中,不论你喜欢与否,都得去面对各种问题。作为员工,要有面对现实的勇气,在遇到挫折时,应该冷静地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将它变成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机会。
如果在工作中遭遇到难题的挑战,就选择逃避,甚至想要逃跑(转换工作),这能解决问题吗?在哪里又不会遇到问题呢?再遇到问题怎么办?继续逃跑?如果自身的能力没有提高,那么在任何地方都会碰到问题,到时候怎么办?显然,逃避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有正视困难的人,才有战胜困难的希望。
海明威说:人生,就是一场战斗。与谁战斗呢?与自己!其实就是与自己的懒散、退缩、逃避行为进行战斗。一个人能够战胜自己,就能够战胜一切,任何看似巨大的困难、貌似强大的敌人在他面前都会变得很渺小。
很多任务看似不可能,但是,只要你勇敢地接受这项挑战性工作,大多数情况下,“不可能”往往就变成可能了。最大的障碍不是别的,它就来自于你自己!卡耐基在一次演讲中说道:“很多人都比自己想象的更精明能干,可人们却在不知不觉中对自己的智慧进行了贬低。”
有些人遇到稍有难度的工作就忍不住想打退堂鼓,认为自己这也做不了,那也做不了。要知道,做任何工作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难题。即使日后你自己作了老板,也会有更多想象不到的难题。
人都有趋利避害的畏难心理,对那些容易解决的事情愿意承担,而把那些有一定难度的工作推给别人。这种心态如果长期左右着我们的行动,很容易导致我们的一无所成。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安全的农夫》:
有人看到一个农夫在农忙季节什么也不干,感到很奇怪,就问他:“你种小麦了吗?”
农夫回答:“没有,我担心老天不下雨。”
那人又问:“你种棉花了吗?”
农夫说:“没有,我担心虫子吃了棉花。”
于是,那人又问:“那你打算种什么?”
农夫说:“什么也不种,我觉着这样最安全。”
听了这话,那人哭笑不得:“那你就等着挨饿吧。”
是啊,不做任何事情,的确很保险。一个不愿冒任何风险的人,就像那个农夫一样,什么也不去做,到头来,终会一无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