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问题一次性解决,是一个人对工作尽职尽责的表现,而对工作尽职尽责不是某一个时段的过程,而应该贯穿于我们的整个工作始末,甚至我们整个人生。如果把一个企业比作一个复杂的机器,那么每个员工就是机器上的零件,任何一个零件出问题,机器都将无法运转。
每个员工把自己遇到的问题一次性解决,实际上就是为其他员工的工作做铺垫,因为上一道工序的结束就是下一道工序的开始。反之,如果每个员工的问题都没有解决,积累起来就会形成严重的安全隐患,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影响。
许多人,尤其是初涉职场的年轻人错误地认为,对简单的问题较真就是一种浪费,不必做得很详细、很彻底。事情真的是这样吗?我们还是用一个真实的事例来说明吧!我们国家在修建大型工程时,很少能一次就把所有的问题都考虑到,总是要反反复复地打“补丁”,不是今天加铺水管,就是明天加建电缆,要一次次将马路挖开,造成重复浪费。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德国在进行相同的工程时,总是坚持一开始就兼顾所有的问题,一开始就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两种做法孰优孰劣,一目了然,不必赘述。
每个人都知道,好习惯能引导一个人踏上成功之路,坏习惯则能将一个人引入歧途。很多人做事都是“点到即止”,工作没完成或只完成了一部分就将其放在一旁,他们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任务了。这显然不符合一个优秀员工的要求:将工作负责到底。
将工作负责到底,不仅要求员工不折不扣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还要求他们竭尽所能为他人的工作奠定基础,提供帮助,将工作的效能提高到最大限度。一个人一旦养成了有始无终或虎头蛇尾的恶习,它将在无形之中吞噬你的进取心,将你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这样的人永远不能出色地完成一项工作任务,也永远不能得到上司的信任和老板的认可。
那么,要怎样才能把问题一次性解决,一开始就把事情做对呢?
首先,你必须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即使是一个能力平平的人,一旦胸中充满了责任感,浑身上下都会散发出迷人、感人的光芒。当他在强烈的责任心的牵引下做事时,一定会一开始就把事情做对。
其次,你必须是一个专注的人。英特尔公司董事长安德鲁·格罗夫认为:“字典里最有用的词汇是专心致志。你若集中全部精力做一件事,而这件事远比本行业其他人干得更出色,那你就不必两面下注,为规避风险去弹精竭力。”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最基础的就是要把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做好,而这必须用心专一。
再次,你必须拥有真才实学。强烈的责任心和专注,只有在真本领的烘托下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否则最多只能把事情做完,而不是做对做好。
最后,你必须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工作中的优良道德,实际上指的是严谨的做事习惯,这直接决定了一个人能否把工作做好。要想把问题一次性解决,一开始就把工作做对,这种美德必不可少,长此以往,必将为你的成功推波助澜。
事实上在很多时候,问题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只要我们多一点信心,多一点责任心,多一点专注之心,多一点恒心,成功迟早会来敲你的门,至少你不会碌碌一生。
决不做无效的“能人”
一个人的工作能力是否有效,并不取决于他有多少才能,而是看他能否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否在团队创造自己的最大价值。只有你将才能转化成价值,工作才会卓有成效!
“有才能的人往往最无效”当你看到这个标题时一定吓了一跳,在我们以往的认识中,才能越高,竞争力越强,工作也越有效。但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却抛出了这个令人振聋发聩的观点:有才能的人往往最为无效!
你觉得他是危言耸听吗?不妨先听听这样一个故事:
前几年,一支由7人组成的业余登山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支队伍之所以引人注目,除了因为要攀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外,还因为登山队伍中有两个响当当的人物:一个是深圳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另一个是比王石小整整十岁的队友。
当时王石已年过50,很多人都质疑:“要想征服世界第一高峰,王石行吗?”而王石的这位队友,在北京怀柔登山基地训练时,一般人登山负重最多只有20公斤,他负重40公斤仍然行走自如;别人走两趟,他能走三趟。
大家一致认为:“他一定会第一个登顶!”可登顶的结果,却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王石是登上顶峰的四个人中唯一没受任何伤的一个,而他那位被大家一致看好的队友,却由于体力不支,在接近8300米的时候不得不放弃攀登。
这时,回过头来看看王石和那位队友在登山过程中的表现,就会发现,成功和失败都不是偶然。
在7个人当中,王石是最受关注的人物,可是他十分低调,甚至在登山前就声明决不接受任何人采访,而且不管上山沿途风景如何美丽,他都不会流连其中,只是默默登山。而他那位实力雄厚的队友却恰恰相反:接受记者采访,每天上网回帖子,全程拍摄登山过程,把相关图片发给家乡媒体,欣赏所到之处的美景……一路上他忙得“不亦乐乎”,等到快到山顶的时候,他的体力已经消耗殆尽,无奈之下,只好放弃登顶。
事后,谈到自己成功的秘诀,王石说了这样一句话:“自从第一脚踏上珠峰,我的心中就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登顶,任何与此无关的事情我一概不做。”“脚踏实地,不做任何与目标无关的事。”我想,这不仅是王石登顶珠峰成功的秘诀,也同样是他事业成功的秘诀!
再看看那位队友,其实无论是体能、还是专业技术上,他都比王石强,也比其他所有队员强,但为什么本来最应该成功的人,最后反而失败了?
这就是德鲁克所说的“有才能的人往往最无效”。当自己的才能不能为目标服务时,所谓的才能,就不过是一张废纸。
有才能的人之所以往往最无效,不外乎六个原因:
(1)不能将能力聚焦于目标。王石那位队友,虽然在体能、专业技术等方面都比王石强,但是他错误地觉得自己同时可以做好所有的事情,结果分散了太多的精力,把主目标给丢了,最终反而是所有的事情都没有做好。
所有的事都想做好,结果是所有的事都做不好。
(2)没有认识到才能本身并不是成果。这正是德鲁克指出来的问题:“他们也不知道,一个人的才能,只有通过有条理、有系统的工作,才有可能产生效益。”
(3)将大量时间花在毫无意义的抱怨上。有能力的人很容易觉得自己怀才不遇,于是抱怨环境,挑剔工作,指责同事,埋怨上级,整天牢骚满腹,好像所有人都亏欠他,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如意的人。抱着这种心态去工作,效益低下不说,还会成为给单位添麻烦的人。
(4)想得太多,做得太少。有才能的人往往思维活跃,思想一碰就响,火花一撞就亮,兴奋一点就起来,不管条件成不成熟,计划先列出一大堆,等到真正要实施了,才发现这个有困难,那个行不通,白白做了太多的无用功。
(5)只愿做大事,不愿做小事。遗憾的是,工作中往往不会有什么突如其来的“大事情”,相反,很多“大事情”和“大成果”都是通过一件件小事情累积而成的。大事等不来,手边的小事不愿干,当然就会成为最无效的“能人”。
(6)缺乏团队精神。有能力的人,容易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不需要别人的配合,也不愿意和不如自己的人合作,然而他却没有想到,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
这六种状态,造成了工作中很多“无效能人”的出现。他们要么沉迷于空想;要么穷忙瞎忙,忙不到点子上;要么成为职场中的“祥林嫂”,把时间浪费在与工作无关的喋喋不休的抱怨上。而一个真正想在职场中获得发展的智能型员工,绝对不会让自己成为无效的“能人”。他非常清楚:才能不等于成效,才能只有真正转化成价值,才是一个有效的能人。
要想不做无效的“能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紧紧聚焦于你的目标。
王石从最不可能登顶成功的人变成了成功的登顶者,而他的队友,却因为目标太分散,从最可能成功的人变成了失败者,白白辛苦了一场。一个智能型的员工,一定要善于将“紧紧聚焦于目标”作为自己发展的加速器。做到:
(1)目标清晰。当你问一个智能型员工下个月的目标是什么,他不会回答“这个……我的目标有很多”,而是会告诉你“每天打100个客户访问电话”“和××企业达成合作,并签订合同”“优化流程,将成本降低30%”“完成30万的销售额”……
(2)紧紧围绕目标开展工作。王石的方法是心无旁骛,不做任何与目标无关的事情;应聘女孩的方法是先了解企业文化,并让自己成为这种文化的一部分;我的方法是不仅多写,更是多学,努力将别人的优秀变为自己的优秀……
光有目标,而不围绕目标做工作,目标就可能只是空想;而只有努力没有目标,就是无的放矢,再好的方法也派不上用场。只有目标和努力、方法相结合,才不会做无用功,才能产生最佳的效果。少一点挑剔指责,多一点解决方案。很多有能力的人工作起来之所以“无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将大量的时间花在了指责上。他总在做问题的挑剔者,而不是问题的解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