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玢又问:“邻居占些旧宅地,于我们有何影响?”侄子们说:“没有什么大影响,虽无影响,但他们不讲理,就不应该放过他们!”杨玢笑了。
过了一会儿,杨玢指着窗外落叶,问他们:“树叶长在树上时,那枝条是属于它的,秋天树叶枯黄了落在地上,这时树叶怎么想?”侄子们不明其意。杨玢干脆说:“我这么大岁数,总有一天要死的,你们也有老的一天,也有要死的一天,争那一点点宅地对你有什么用?”侄子们现在明白了杨玢讲的道理,说:“我们原本要告他的,状子都写好了。”
侄子呈上状子,他看后,拿起笔在状子上写了四句话:“四邻侵我我从伊,毕竟须思未有时。试上含光殿基望,秋风秋草正离离。”
写罢,他再次对侄子们说:“我的意思是在私利上要看透一些,遇事都要退一步,不要斤斤计较。”
人的一生,不可能事事如意、样样顺心,生活的路上总有沟沟坎坎。你的奋斗、你的付出,也许没有预期的回报;你的理想、你的目标,也许永远难以实现。如果,抱着一份怀才不遇之心愤愤不平,如果,抱着一腔委屈怨天尤人,难免让自己心态扭曲、心力交瘁。
生活在凡尘俗世,难免与人磕磕碰碰,难免被人误会猜疑。你的一念之差、你的一时之言,也许别人加以放大和责难,你的认真、你的真诚,也许会遭到别人的误解和中伤。如果,非得以牙还牙拼个你死我活,如果,非得为自己辩驳澄清,必然导致两败俱伤。
适时地咽下一口气,让别人一码;潇洒地甩甩头发,悠然地轻轻一笑,甩去烦恼,笑去恩怨。你会发现,天依然很蓝,人生依然很美好,生活依然很快乐。
努力使人感到他的尊严
有一条十分重要的为人处世准则,如果你足够重视这条准则,它能帮助你赢得大家的喜爱,它能帮助你摆脱困难的境地。能成大事的人往往十分重视这条准则。
这条准则就是:“努力使人感到他的尊严。”
如何实行这条准则呢?其要点是:肯定他人的存在,尊重他人的意见,承认他人的优点。
你想得到他人的赞扬,你想让别人承认你的优点,你想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吗?
通常你遇到的每一个人,都会有一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所以有必要让他明白,你承认他的优势并肯定他的存在,并且真诚地承认和肯定——这是打开对方心扉的钥匙。
回想埃默森的话:“我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在某方面超过了我。我努力在这方面向他学习。”
但也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毫无根据地以为自己是杰出的人,还凭空狂妄自大。
如果你想让你的事业走向辉煌,在家里,任何时候都不要批评你妻子不太会做家务,更不要把她是否擅长做某项家务同你的母亲作对比。记得要夸奖妻子,并为自己娶了这样的妻子而感到骄傲。甚至肉煮得过火、面包烤焦了也不要唠叨,只需要说一声,这次做得不如往常香。这样,她将努力做好一切,使你保持以往对她的看法。但是,你不要突然这样做,不然会引起她的怀疑。今天或明天你给她买一束鲜花或一盎糖果,不能只在口头上说:“对,我应这样做”,而是付诸行动。对妻子要时常微笑,要温柔地对待她。如果夫妻双方都这样做,未必就有这么多人离婚。
因为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定有一位贤慧的女人,当然更要有一个温馨的家庭,你从家庭方面入手能做到很好,外界的人际关系自然也就不难解决。
如果,你想让人们高兴,不妨这样做:
其一,不在争论中抢占上风。成大事的人是很少与人争吵的。
本杰明·富兰克林说:“如果你与人争论和提出异议,有时也可取胜,但这是毫无意义的胜利,因为你永远也不能争得发怒的对手对你的友善态度。”
请好好思考思考,你更想得到什么呢?是想得到表面的胜利还是别人的支持,二者兼得的事是很罕见的。
在争论中你的意见可能是正确的,但要改变一个人的看法,却并不容易。
其二,不坐满整张椅子。假如你正在很认真地向一个人解说某件事,对方却深深地靠入沙发中,并且还把上半身也深深地陷入沙发中,你会有什么感受?如果对方是上司,那还没什么话说;如果是同事,你可能就会对他说:“你能不能认真地听我说?”为什么生气呢?因为将身体深深地陷入沙发这一姿势,在别人的眼中,看起来就是一种极不认真的态度。特别是连上半身也深深地陷入沙发中,给人的印象将会更为恶劣。
相反的,只取椅面的前三分之一部分来坐,给人的印象会更好。尤其是采用这种坐姿时,身体的上半身会自然地前倾,可能会给对方聚精会神的感觉,因此会给对方做事积极的印象。好好利用这一效果。可以更有效地表现自我,给对方留下好印象。
其三,边听边记笔记。在你讲演时,或许有一些听众拿着笔记本边听边记,你就会不由得对这些人产生好感。
因为记笔记不但表示想要留下一份记录,还显示了想将对方所说的话纳其精华的积极态度。
当然任何人都不想把没用的话记下来,也就是说,我们做笔记表示已经认同对方说话的内容,是尊重对方的一种表现。
好好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对方感受到我们的诚意。通常上司对我们说话时,就是再无聊的话我们也不得不听,此时若能采用记笔记的方式,不但能消除无聊感,还可以给上司留下好印象。
凡能“忍”者,必能成大事
凡能“忍”者,必能成大事,这是一种典型的成功性格。
勾践能忍,在中国历史上是出了名的,他最终也没有白忍,终于大仇得报。其实,这本算不上什么报仇不报仇,诸侯国之间相互蚕食攻伐在春秋战国时是很正常的事,这里所要探究的是勾践能忍的性格,而最终凭此成就了复国大业。
勾践能忍,是分两个阶段的,一是在吴国为奴时。
吴越两国本为邻邦。吴国趁越国国王允常逝世之际,发兵攻越,结果大败而归,国王阖闾受伤而亡。这样两国就结下了仇怨,其实,这种仇怨的实质并非什么国恨家仇,实则是双方都想吞并对方来扩大自己的领土,增加国势而已。
阖闾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为了替父报仇,他丝毫没有懈怠,经过两年的准备,吴王以伍子胥为大将,伯嚭为副将,倾国内全部精兵,经太湖杀向越国而来,越国一战即败,勾践走投无路,后来走伯嚭的门路达成了议和。
议和的条件是,勾践和他的妻子到吴国来做奴仆,随行的还有大夫范蠡。吴王夫差让勾践夫妇到自己的父亲吴王阉间的坟旁,为自己养马。那是一座破烂的石屋,冬天如冰窟,夏天似蒸笼,勾践夫妇和大夫范蠡一直在这里生活了3年。除了每天一身土、两手粪以外,夫差出门坐车时,勾践还得在前面为他拉马。每当从人群中走过的时候,就会有人嘁嘁喳喳地讥笑:“看,那个牵马的就是越国国王。”
勾践高明之处就是,面对一切屈辱,从容自若,因为他自己非常明白,目前的情况只有忍辱,才有可能日后东山再起,如果不忍,不要说东山再起,恐怕连命都保不住。
勾践的忍性的第二个阶段是回国后的忍。
这一时期勾践的忍是怀着极其强烈的报复心理的忍耐。勾践的性格原来也是很残暴的,仅有一例就可以说明:当他刚刚继承王位时,吴王阖闾带兵来代,兵临城下,他命人组成一群敢死队,皆袒胸露乳,手提利刃来到阵前,面对吴兵,切开胸腹,把肠胃等物尽皆取出。勾践用这种办法吸引吴兵注意力,然后乘机杀出而取胜。这充分地暴露了勾践残暴的性格,以及他后来称霸成功后,杀功臣,无一不是残暴、阴险的表露。
自古以来,哪个君王不好色?哪个君王不喜欢安逸舒适的生活呢?勾践也不例外,但他回国后,想到在吴国受的屈辱,就想报仇,但现在还不是时候,还必须忍耐,努力治理国家,等到兵精粮满时便一举伐吴。于是,他取来动物的苦胆放在座位旁,或坐或卧都要仰视苦胆,每顿饭前尝一点。他为了激发自己复仇的意志,经常自己问自己:“勾践,你忘了会稽山的耻辱了吗?”他还和普通人一样亲自参加农田耕作,让夫人像普通妇女一样亲自纺线织布,吃粗劣的饭食,穿普通衣着,尊重贤才,虚心待贤,救贫吊丧,与老百姓同甘共苦。
坚忍不拔,忍辱负重,其结果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勾践坚韧能忍是为了灭吴兴越,忍到一定程度总有爆发的一天,如果一味地忍下去,则是性格懦弱的表现,勾践终于忍到该向吴国发难的时候了。结果正如勾践所愿,一战便把吴军杀得大败,这次卑躬屈膝的不再是越王勾践了,而是吴王夫差。夫差也想象当年勾践向自己称臣为奴一样,打算投降勾践,勾践很可怜夫差,想答应夫差的请求,但被范蠡劝住了,最终吴国灭亡了,吴王夫差自杀身亡,当时中原的几个大诸侯国,都处于低潮,不少小国投降了勾践,于是勾践俨然成了最后一代春秋霸主。勾践终于一吐胸中二十多年的压抑。
国王、奴仆、霸主把勾践人生命运的轨迹勾画得清清楚楚,难道我们不能从此例中受到启发吗?活的,偏偏乐极生悲,“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偏偏又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这八个字真是把一个人由乐转悲之后的难言心境写绝。饮酒本是一件乐事,但多愁善感的人饮酒,往往会见物生情,情到深处反添恨。正如司马迁所说:“酒极则乱,乐极生悲,万事尽然。”
在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起承转合过程中,人应随时随地、恰如其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位置。孔子说:“贵在时中!”时就是随时,中就是中和。所谓时中,就是顺时而变,恰到好处。正如孟子所说的:“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鉴于人的情感和欲望常常盲目变化的特点,讲究适中,就是要注意适可而止,见好就收。
一个人是否成熟的标志之一是看他会不会退而求其次。退而求其次表面上看是一种胡涂,实际上却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当人生进程的某一方面遇到难以逾越的阻碍时,善于权变通达,能屈能伸,心情愉快地选择一个更适合自己的目标去追求,这事实上也是一种进取,是一种更踏实可行的以屈为伸,以退为进。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自不量力是安身立命的大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