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和尚又说,佛说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又说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我是懂非懂地点点头,一一记下了,心里便有几分的喜几分的忧,自是不得说了。转而又想,这只不过是和尚的一面之词罢了,又何其值得去喜去忧,去自寻烦恼呢,还是顺随自然吧。
和尚看我有些迟疑,便又说道:“施主是否还有所不信?”
我不置可否地说:“有些还一时无法理解。”
和尚又说:“那是理解的。相术嘛,信则其有,施主还是随缘吧。相术就是一种经验积累,相由心生,由脸观心,由心知未来。”
我问:“那面相就是天生而然的喽?”
和尚说:“相貌也不是生就的,又有后天的形成。是长期的心与行为的修炼在脸上的映像,这些相貌也在预示着一个人的未来命运。所以说,性格格外粗暴的人,总是一脸的凶相;许多品行不好的中老年妇女,往往一脸的刻薄相,这就是常说的薄命相、克夫相。”
和尚又说:“任何福报都是有其尽然的成因,就像财富来自施舍,美丽的容颜来自柔和善良的性格一样。宽厚之人,多半一脸的福相;性情柔和的人,面相是柔和美丽的。”
我好奇地问:“人的相貌特征大多与父母相似,这该咋解释?”
和尚呷一口茶后,悠悠地说:“相貌特征既受之父母,禀受先生,又形之后世。人的前半生是活在前世的影响之下,下半生更多地活在前半生的影响之下。所以说,人到中年之后,观之脸相,可知其未来。有慈悲之心的人,其脸相让人赏心悦目。有爱心之人,他从内而外散发出一种过人的光华,让人越看越顺眼,越来越喜欢与他接触;而过于自私、狡猾、计较的人,是很不耐看的,甚至丑陋,即使侥幸生得姣好的容貌,也会在脸上逐渐显现出一些不招人喜欢的地方,比如面无和气,仅是第一眼顺眼,稍微接触多了,就毫无吸引力了。”
“那观其相,就能知其心了?”
“是的。施主要相信相貌是能逐渐改变的,尤其是美丽的相貌,是会由内而外散发出一种吸引力,让见者不知不觉心生倾慕,这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道理。所以说,一个人若要相貌美,其先要心灵美。心甘情愿吃亏的人,终究吃不了亏。爱占小便宜的人,终究占不了便宜,捡到一棵草,失去一片森林。心眼小的人,天地大不了。只有惜缘才能续缘。心中无缺叫富,被人需要叫贵。笑看风云淡,坐对云起时。施主,老衲看施主面善,最后送施主几句话:不争就是慈悲,不辩就是智慧,不闻就是清净,不看就是自在,原谅就是解脱,知足就是放下。阿弥陀佛。”
与和尚告辞后,我追上已经去前面游山的朋友。秋天的云台山,景色美得让人不舍离去。不知名的山野花远远近近地开了一大遍,红的紫红的黄的白的,各色都有。枫叶也红得如血,银杏叶子黄灿灿的诱人。云台山中有二三十处景点,我们爬了鸡公石、梳妆台、猿猴石,游了门楼石、如意峰、舍身崖,登了观音岩、象头石。在晴雨台时,我们已经感觉肚子开始叽里咕噜直叫了。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山野岭,见不到一户农家,只有那山上的几间简陋的寺庙,午饭肯定是赶不回去吃了,看来只有返回寺庙去想点办法了。我们商量着每人给寺庙捐点香油钱,与那个给我测过相面的清瘦和尚一起在寺庙里吃顿晌午斋饭。
我们按原路返回寺庙。中年和尚正在寺庙旁的一栋低矮瓦房的厨房里淘米准备午饭。我走上前去,与他商量着能否在寺庙里吃顿晌午斋饭,每人为寺庙捐点香油钱。和尚爽朗地答应了:“就是不捐香油钱,在寺庙里也可吃顿斋饭的,只是没啥蔬菜,饭是管饱的。”
我甚是高兴,走出厨房,把这好消息告诉了同伴们,他们也和我一样的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