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65800000002

第2章 华佗论病理神方(1)

○○一论人法与天地

人者,上禀天,下委地,阳以辅之,阴以佐之。天地顺则人气泰,天地逆则人气否。天地有四时五行,寒暄动静。其变也,喜为雨,怒为风,结为霜,张为虹;人体有四肢五脏,呼吸寤寐,精气流散,行为荣,张为气,发为声,阳施于形,阴慎于精,天地之同也。失其守则蒸热发,否而寒生,结作瘿瘤,陷作痈疽,盛而为喘,减而为枯,彰于面部,见于肢体,天地通塞,一如此矣。故五纬盈亏,星辰差忒,日月交蚀,慧孛飞走,天地之灾怪也;寒暄不时,天地之蒸否也;土起石立,天地之痈疽也;暴风疾雨,天地之喘乏也;江河竭耗,天地之枯焦也。明于其故者,则决之以药,济之以针,化之以道,佐之以事,故形体有可救之病,天地有可去之灾。人之危厄生死,禀于天地。阴之病,来亦缓而去亦缓;阳之病,来亦速而去亦速。阳生于热,热则舒缓;阴生于寒,寒则蜷急。寒邪中于下,热邪中于上,饮食之邪中于中。人之动止,本乎天地,知人者有验于天,知天者亦有验于人,人法于天,观天地逆从,则知人衰盛。人有百病,病有百候,候有百变,皆天地阴阳逆从而生,苟能穷乎此,则思过半矣。

○○二论阴大要

天者,阳之宗,地者,阴之属。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立于天地之间,而受阴阳之辅佐者人也。得其阳者生,得其阴者死。阳中之阳为高真,阴中之阴为幽鬼。故钟于阳者长,钟于阴者短。多热者阳之主,多寒者阴之根。阳务其上,阴务其下;阳行也速,阴行也缓;阳之体轻,阴之体重。阴阳平则天地和而人气宁,阴阳逆则天地否而人气厥。故天地得其阳则炎炽,得其阴则寒凛,阳始于子前,末于午后;阴始于午后,末于子前,阴阳盛衰,各在其时,更始更末,无有休息,人能从之,是曰大智。金匮曰:“秋首养阳,春首养阴;阳勿外闭,阴勿外侵;火出于木,水生于金,水火通济,上下相寻。人能循此,永不湮沈,此之谓也。”凡愚不知是理,举止失宜,自致自罹。外以风寒暑湿,内以饥饱劳役为败,欺残正体,消亡正神,缚绊其身,生死告陈。殊不知脉有五死,气有五生,阴家脉重,阳家脉轻。阳病阴脉则不永,阴病阳脉则不成。阳候多语,阴症无声。多语者易济,无声者难荣。阳病则旦静,阴病则夜宁。阴阳运动,得时而行。阳虚则暮乱,阴虚则朝争,朝暮交错,其气厥横,死生致理,阴阳中明。阳气下而不上曰断路,阳气上而不下曰断经。阴中之邪曰浊,阳中之邪曰清。火来坎户,水到离扃,阴阳相应,方乃和平。阴不足则济之以水母,阳之足则助之以火精,阴阳济等,各自攀陵。上通三雨,曰阳之神路,下通三寸,曰阴之鬼程。阴常宜损,阳常宜盈,居之中者,阴阳匀停。是以阳中之阳,天仙赐号;阴中之阴,下鬼持名;顺阴者多消灭,顺阳者多长生,逢斯妙趣,无所不灵。

○○三论生成

阴阳者,天地之枢机;五行者,阴阳之终始;非阴阳不能为天地,非五行不能为阴阳。故人者成于天地,败于阴阳,由五行从逆而从焉。天地有阴阳五行,人有血脉五脏;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五脏者,肺肝心肾脾。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生成之道,循环不穷;肺生肾,肾生肝,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上下荣养,无有休息。故金匮至真要论云:“心生血,血为肉之母;脾生肉,肉为血之舍;肺属气,气为骨之基;肾应骨,骨为筋之本;肝系筋,筋为血之原。五脏五行,相成相生,昼夜流转,无有始终;从之则吉,逆之则凶。天地阴阳,五行之道,中合于人,人得之可以出阴阳之数,夺天地之机,悦五行之要,无终无始,神仙不死矣。”

○○四论阳厥

骤风暴热,云物飞扬,晨晦暮晴,夜炎昼冷,应寒不寒,当雨不雨,水竭土坏,时岁大旱,草木枯悴,江河乏涸,此天地之阳厥也;暴壅塞,忽喘促,四肢不收,二腑不利,耳聋目盲,咽干口焦,唇舌生疮,鼻流清滋,颊赤心烦,头昏脑重,双睛似火,一身如烧,素不能者乍能,素不欲者乍欲,登高歌笑,弃衣奔走,狂言妄语,不辨亲疏,发躁无度,饮水不休,胸膈膨胀,腹与胁满闷,背疽肉烂,烦溃消中,食不入胃,水不穿肠,骤肿暴满,叫呼昏冒,不少人事,疼痛不知去处,此人之阳厥也。阳厥之脉,举按有力者生,绝者死。

○○五论阴厥

飞霜走雹,朝昏暮霭,云雨飘霪,风露寒冷,当热不热,未寒而寒,时气霖霪,泉生田野,山摧地裂,土坏河溢,日晦月昏,此天地之阴厥也。暴哑卒寒,一身拘急,四肢踯挛,唇青面黑,目直口噤,心腹满痛,口颔摇鼓,腰脚沉重,语言蹇涩,上吐下泻,左右不仁,大小便活,舌叶酸渌,悲忧惨戚,喜怒无常者,此人之阴厥也。阴厥之脉,举指弱,按指大者生,举按俱绝者死;一身悉冷,额汗自出者亦死。阴厥之病,过三日不治。

○○六论阴阳痞格

阳气上而不下曰痞,阴气下而不上亦曰痞;阴气下而不上曰格,阴气上而不下亦曰格。痞格者,谓阴阳不相从也。阳奔于上,则燔脾肺,生其疽也,其色黄赤,皆起于阳极也;阴走于下,则冰肾肝,生其厥也,其色青黑,皆发于阴极也,皆由阴阳痞格不通而生焉;阳燔则治以水;阳厥则助以火,乃阴阳相济之道也。

○○七论寒热

寒热往来,是为阴阳相胜;阳不足则先寒后热,阴不足则先热后寒,又上盛则发热,下盛则发寒;皮寒而燥者阳不足,皮热而燥者阴不足;皮寒而寒者为阴盛,皮热而热者为阳盛。热发于下,则阴中之阳邪;热发于上,则阳中之阳邪;寒起于上,则阳中之阴邪;寒起于下,则阴中之阴邪;寒而颊赤多言者,为阳中之阴邪;热而面青多言者,为阴中之阳邪;寒而面青多言者,为阴中之阴邪;若不言者,其病为不可治;阴中之阴者,一生九死;阳中之阳者,九生一死;阴病难治,阳病易医。诊其脉候,数在上,则阳中之阳也;数在下,则阴中之阳也;迟在上,则阳中之阴也;迟在下,则阴中之阴也;数在中,则中热;迟在中,则中寒。寒用热取,热以寒攻;逆顺之法,从乎天地,本乎阴阳也。

○○八论虚实大要

病有脏虚脏实,腑虚腑实,上虚下实,下虚上实,状各不同,宜探消息。肠鸣气走,足冷手寒,食不入胃,吐逆无时,皮毛憔悴,肌肉皱皴,耳目昏塞,语声破散,行步喘促,精神不收,此五脏之虚也。诊其脉举指而活,按之而微,看在何部,以断其脏;又按之沉小弱微短涩软濡,俱为脏虚,虚则补益,治之常情耳。饮食过多,大小便难,胸膈满闷,肢节疼痛,身体沉重,头目昏眩,唇舌肿胀,咽喉闭塞,肠中气急,皮肉不仁,暴生喘乏,偶作寒热,疮疽并举,悲喜自来,或自痿弱,或自高强,气不舒畅,血不流通,此脏之实也。诊其脉,举按俱盛者实也;又长浮数疾,洪紧弦大,俱曰实也。观其在何经而断其脏,头痛目赤,皮热骨寒,手足舒缓,血气壅塞,丹瘤更生,咽喉肿痛,轻按则痛,重按则快,饮食如故,是为腑实,诊其脉浮而实大者是也。皮肤瘙痒,肌肉月真胀,食饮不化,大便滑而不止,诊其脉轻按则滑,重按则平,是为腑虚,观其在何经而正其腑。胸膈痞满,头目碎痛,饮食不下,脑项昏重,咽喉不利,涕唾稠粘,诊其脉左右寸口沉结实大者,上实也。颊赤心怯,举动颤栗,语声嘶嘎,唇焦口干,喘乏无力,面少颜色,颐颔肿满,诊其左右寸脉,弱而微者上虚也。大小便难,饮食如故,腰脚沉重,如坐水中,行步艰难,气上奔冲,梦寐危险,诊其左右尺中脉,滑而涩者,下虚也。凡病人脉微涩短小,俱属下虚。

○○九论上下不宁

凡病脾者,上下不宁,盖脾上有心之母,下有肺之子。心者血也,属阴。肺者气也,属阳。脾病则上母不宁,母不宁则阴不足,阴不足则发热。又脾病则下子不宁,子不宁则阳不足,阳不足则发寒,故脾病则血气俱不宁,血气不宁则寒热往来,无有休息,故病如疟也。盖脾者土也,心者火也,肺者金也;火生土,土生金,故曰上有心母,下有肺子,脾居其中,病则如斯耳。他脏上下,皆法于此。

○一○论脉要

脉为气血之先,气血盛则脉盛,气血衰则脉衰,气血热则脉数,气血寒则脉迟,气血微则脉弱,气血平则脉缓。又长人脉长,短人脉短,性急则脉急,性缓则脉缓,反此者逆,顺此者从。又诸数为热,诸迟为寒,诸紧为痛,诸浮为风,诸滑为虚,诸伏为聚,诸长为实,诸短为虚。又短涩沉迟伏皆属阴;数滑长浮紧皆属阳。阴得阴者从,阳得阳者顺,违之者逆。阴阳消息,以经而处之,假令数在左寸,得之浮者,热人小肠;得之沉者,热人心,余仿此。

○一一论五色脉

面青无右关脉,脾绝木克土;面赤无右寸脉,肺绝火克金;面白无左关脉,肝绝金克木;面黄无左尺脉,肾绝土克水;面黑无左寸脉,心绝水克火;五绝者死。凡五绝当时即死,非其时则半岁死耳。五色虽见,而五脉不见,即非死者矣。

○一二论脉病外内证诀

病疯人脉紧数浮沉,有汗出不止,呼吸有声者死,不然则生;病气人一身悉肿,四肢不收,喘无时,厥逆不温,脉候沉小者死,浮大者生。病劳人脱肛,骨肉相失,声散呕血,阳事不禁,梦寐交侵,呼吸不相从,昼凉夜热者死,吐脓血者亦死;其脉急皮数,有根蒂者,及颊不赤者生。病肠澼者,下脓血;病人脉急皮热,食不入腹,目瞪者死;或一身厥冷,脉沉细而不生者,亦死;食如故,脉沉浮有力而不绝者生。病热人四肢厥,脉弱不欲见人,食不入,利下不止者死;食人四肢温,脉大语狂无睡者生。病寒人狂言不寐,身冷脉数,喘息目直者死;脉有力而不喘者生。阳病人精神颠倒,寐而不醒,言语失次,脉候浮沉有力者生;及食不入胃,不定者死。久病人脉大身瘦,食不充肠,言如不病,坐卧困顿者死;若饮食进退,脉小而有力,言语轻嘶,额无黑气,大便结涩者生。凡阳病阴证,阴病阳证,身热大,肥人脉衰,上下交变。阴阳颠倒,冷暖相乘,皆属不吉。从者生,逆者死。治药之法,宜为详悉耳。

○一三论生死大要

不病而五行绝者死,不病而性变者死,不病而暴语妄者死,不病而暴不语者死,不病而喘息者死,不病而强中者死,不病而暴目盲者死,不病而暴肿满者死,不病而大便结者死,不病而暴无脉者死,不病而暴昏冒如醉者死,此内外先尽故也。逆者即死,顺者二年,无有生者也。

○一四论病有灾怪

病者应寒而反热,应热而反寒,应吐而不吐,应泻而不泻,应汗而不汗,应语而不语,应寐而不寐,应水而不水,皆属灾怪。此乃五脏之气,不相随从而致。以四逆者不治,四逆者谓主客运,俱不得时也。

○一五论水法

病起于六腑者,阳之系也。其发也或上或下,或内或外,或反在其中,行之极也。有能歌笑者,有能悲泣者,有能奔走者,有能呻吟者,有自委曲者,有自高贤者,有寐而不寐者,有不能言而声昧者,各各不同,皆生于六腑也。喜其通者,因以通之,喜其塞者,因以塞之;喜其水者,以水济之;喜其冰者,以冰助之。病者之嗜好勿强予违背,亦不可强抑之,如此从随,则十生其十,百生其百,疾无不愈耳。

○一六论火法

病起于五脏者,阴之属也。其发也或偏枯,或痿厥,或外寒而内热,或外热而内塞,或心腹胀满,或手足挛蜷,或口眼不正,或皮肤不仁,或行步艰难,或身体强硬,或吐泻不息,或疼痛未宁,或暴无语,或久无音,绵绵默默,状如死人。如斯之候,备出于阴,阴之盛也,阳必不足;阳之盛也,阴必不盈。前论云:“阳不足则助之以火精,阴不足则济之以水母”,此之谓也。故喜其汗者汗之,喜其温者温之,喜其热者热之,喜其火者火之,喜其汤者汤之。汗、温、热、火、汤;需视其宜而施之。治救之道,即在是也。

○一七论风中有五生五死

风中有五者,谓心肝脾肺肾,五脏之中,其言生死,各不同也。心风之状,汗自出而偃仰卧,不可转侧,语言狂妄者生,宜于心俞灸之;若唇面青白黄黑赤,其色不足,眼眶动不休,心绝者不可救,过五日即死。肝风之状,青色围目额,坐不得倨偻者可治;若喘目直,唇面俱青者死,宜于肝俞灸之。脾风之证,一身通黄,腹大而满,不嗜食,四肢不收者,或可治,宜于脾俞灸之。肾风者腰脚痛重,视胁下未生黄点者可治,不然测死,肾风宜于肾俞灸之。肺风者,胸中气满,冒昧汗出,鼻不闻香臭,喘而不得卧者可治;若失血及妄言者不可治,七八日死,肺风宜于肺俞灸之。凡诊其风脉,滑而散者风也;缓而大,浮而紧,软而弱,皆属风也。又风之病,鼻下赤黑相兼,吐沫身直者七日死。又中风人口噤筋急,脉迟者生;脉急而数者死。又尽脾俱中风,则舌强而不能言;肝肾中风,则手足不遂;其外有瘾疹者,有偏枯者,有失音者,有历节者,有癫厥者,有疼痛者,有聋瞽者,有疮癞者,有胀满者,有喘乏者,有赤白者,有青黑者,有瘙痒者,有狂妄者,皆起于风也。其脉虚浮者,自虚而得之;实大者,自实而得之,强紧者,汗出而得之;喘乏者,饮酒而得之;癫厥者,自劳而得之;手足不遂者,语言蹇失者,房中而得之;隐疹者,自痹湿而得之;历节疼痛者,因醉犯房而得之;聋盲疮癞者,自五味饮食冒犯禁忌而得之;千端万状,要不离于五腑六腑所生耳。

○一八论积聚癥瘕杂虫

积聚癥瘕杂虫,皆由五脏六腑真气失,邪气并而来,其状各异,有害人与不害人之区。其为病,有缓速痛痒之异。盖因内外相感,真邪相犯,气血熏搏,交合而成。积者系于脏,聚者系于腑,癥者系于气,瘕者系于血,蛊者血气食物相感而化之。积有五,聚有六,癥有十二,瘕有八,蛊有九,其名不等。积有心、肝、脾、肺、肾之异;聚有大肠、小肠、胆、胃、膀胱、三焦之分;癥有劳、气、冷、热、虚、实、风、湿、食、药、思、忧之别;瘕有青、黄、燥、血、脂、狐、蛇、鳖之区;虫有伏、蛔、白、肉、肺、胃、赤、弱、蛲之名。为病之说,出于诸论。治疗方法,皆具于后。

○一九论劳伤

劳者,劳于神气;伤者,伤于形容。饥饱过度则伤脾,思虑过度则伤心,色欲过度则伤肾,起居过度则伤肝,喜怒悲愁过度则伤肺。又风寒暑湿则伤于外,饥饱劳役则败于内。昼感之则病荣,夜感之则病卫。荣卫经行,内外交运,而各从其昼夜。始劳于一,一起于二,二传于三,三通于四,四干其五,五复犯一。一至于五,邪乃深,真气自失,使人肌肉消,神气弱,饮食减,行步难,及其如此,则虽有命,变不能生。故《调神气论》曰:“调神气,戒酒色,节起居,少思虑,薄滋味者,长生之大端也。”诊其脉,甚数,甚急,甚细,甚弱,甚微,甚涩,甚滑,甚短,甚长,甚浮,甚沉,甚紧,甚弦,甚洪,甚实,皆起于劳而生也。

○二○论传尸

凡人血气衰弱,脏腑虚羸,中于鬼气,因感其邪,遂成传尸之疾。其候咳嗽不止,或胸膈胀闷,或肢体疼痛,或肌肤消瘦,或饮食不入,或吐利不定,或吐脓血,或嗜水浆,或好歌咏,或爱悲愁,或颠风发歇,或便溺艰难。或因酒食而得,或因风雨而来,或因问病吊丧而感受,或缘朝走暮游而偶染,或因气聚,或因血行;或露卧于田野,或偶会于园林,中此病死之气,染而为疾,故曰传尸。

○二一论肝脏

同类推荐
  • 病毒性疾病中成药的药理与临床

    病毒性疾病中成药的药理与临床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现代医学对不少疾病逐渐有了有效的治疗方法和康复手段,对于感染性疾病来说,现代医学疗效更是突出。但近年来新出现的一些感染性疾病如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艾滋病等,由于病原体的变化、感染方式的变化等,使现代医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 中西医结合治病宝典(新世纪新生活百科全书)

    中西医结合治病宝典(新世纪新生活百科全书)

    本书内容系统全面,资料丰富翔实,系统地阐述疾病的中医病因、病理,及其常见症状的辨证论治和常用治法方药。对各种常见疾病的中西医诊疗概况作了精要介绍。本书体现了现代中医学的特色,既有传统中医药的治疗特点,又适当介绍了现代医学有关的诊疗知识,使读者在宏观、微观两方面对疾病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丰富了中医的诊疗手段,提高治疗效果。内容编排恰当,理论阐述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对患者及其家属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既具专业性,也具科普性,有较广泛的实用价值。
  • 实用内科疾病的诊治与护理

    实用内科疾病的诊治与护理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医学知识日新月异。医务工作者需要不断用新的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头脑,这样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才能算得上称职的医务工作者,也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
  • 情怀中医 精诚妇科

    情怀中医 精诚妇科

    为纪念金华市名老中医张兆智诞辰100周年,张兆智医师的儿子——金华市名中医张丹山组织汇编了《情怀中医 精诚妇科》一书,几易其稿,终于付梓。
  • 感悟医途

    感悟医途

    本书主要探讨了医患最为关心的纠纷问题,根据医院管理经验提出了解决医患矛盾的办法。
热门推荐
  • 新末世

    新末世

    曾经的文明时期,如今的黑暗时代。无法打破的一切,无法更改的历史。只有面对,才有一线生机,却并未有多少人敢。……唯一重生的叶天,再次行走末世之路。感受非凡力量,踏上王者巅峰!世间万物,归谁所有?是九重帝尊,还是另有其人……群:312382151
  • 凌天独尊

    凌天独尊

    地球的一个普通学生,得到上古文明传承,在异界与现实中穿梭,踏上强者之路!
  • 恶魔校草别惹我

    恶魔校草别惹我

    一个平凡的女孩,因为小时候父母订了娃娃亲,被破和男主同居,在一次意外自己的初吻却被恶魔校草南宫辰给抢走了。“白痴女,你要再敢惹我,我会用你一想不到的办法恐惩罚你。”“靠,你不惹本小姐就不错了。”
  • 火澜

    火澜

    当一个现代杀手之王穿越到这个世界。是隐匿,还是崛起。一场血雨腥风的传奇被她改写。一条无上的强者之路被她踏破。修斗气,炼元丹,收兽宠,化神器,大闹皇宫,炸毁学院,打死院长,秒杀狗男女,震惊大陆。无止尽的契约能力,上古神兽,千年魔兽,纷纷前来抱大腿,惊傻世人。她说:在我眼里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强弱之分,只要你能打败我,这世间所有都是你的,打不败我,就从这世间永远消失。她狂,她傲,她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凌驾这世间一切之上。三国皇帝,魔界妖王,冥界之主,仙界至尊。到底谁才是陪着她走到最后的那个?他说:上天入地,我会陪着你,你活着,有我,你死,也一定有我。本文一对一,男强女强,强强联手,不喜勿入。
  • 只愿你的身后总有我

    只愿你的身后总有我

    “啊你啊赛哟,KIMHANBIN,Iamyourfan.........”这是我练习了无数次的话,渴望有一天见到你的时候,我开口的第一句话说的是这个.........
  • 白尾恶魔闯天下

    白尾恶魔闯天下

    一个人与别人不一样,被认定是千年前的恶魔,为了以后的安定所以必须除掉,对此,白千绒表示不服!来吧!我要让你们看看,我要站在世界的巅峰!拥有白色尾巴的恶魔为了站在世界巅峰而奋斗,但时不时变成小猫讨人欢心求抱抱,似乎也不错,怎么办呢~她最后是变成真正的血腥恶魔,还是摇着尾巴时不时讨鱼干的王,还是两者之间?时不时犯傻,小小腹黑.......
  • 至尊土匪

    至尊土匪

    木禾跟阿呆一对兄弟,为了报仇走上了一条通往地狱的路...,就像木禾所说阿呆所想的那样,世界已经变了!是该出手的时刻了...
  • tfboys之盛夏,花开

    tfboys之盛夏,花开

    为了让读者更好理解,此简介采用第一人称写:我叫倪小墨,是一个文艺骚年,平时喜欢逛娱乐圈、听歌、看小说、写小说,2013年的那个夏天,我在娱乐圈新闻里无意间看到了一个刚出道的少年组合——TFBOYS,这是一个奋发向上的组合,于是我处于好奇便百度了一下,从网页上看到了他们的努力,结果就喜欢上了他们……去年我写了一部关于他们的小说,今年好不容易完结了,却发生了一系列让我惊喜的事情……
  • 圆夜仙返

    圆夜仙返

    面对资源过度透支的修仙界带来的威胁--封界休养几千年的五行界终于迎来了一个群星升起的时代,各种灵物宝物出世,机会与死亡并存,看方圆夜如何脱颖而出。
  • 极医

    极医

    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比有文化的流氓更加可怕的是会武术的医生,打又打不过,只能挨打,挨打也就算了,他还能治好你,接着再打你一次。都市年代,看我们的主角如何仗着自己一身高超的功夫和医术,救死扶伤、惩治坏人。但上帝是公平的,在给了我们主角强大的能力的同时,也给了他致命的弱点:害怕女人。且看我们的主角如何被御姐调戏、被少女吐槽、被萝莉嫌弃......看陈振兴如何万花丛中过,叶叶沾湿身。额,其实我想说的是:弘扬中华文化,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