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古代法律的“连坐”制度,赵合德垮台了,赵飞燕应该是要受到牵连的(而且她也确实有罪),但是,没有。原因是,她干革命跟对了人,坚定地站在傅太后、定陶王刘欣的队伍当中,如今刘欣即位,当然少不了她的好处,所以,也就没有追究她的责任。至于赵合德,虽然她当初也和姐姐一起劝说刘骜立刘欣为太子,但她犯了太大的罪,刘欣实在保不住她,所以,她唯有一死以谢天下了。
于是,伴随着刘骜之死,刘欣登基,赵飞燕这个曾经的皇后,也就成功升级成了皇太后。
赵飞燕以为自己安全了,然而她不知道,在她背后,有人向她投去了冰冷而怨毒的眼神。
成帝刘骜驾崩,定陶王刘欣即位,是为汉哀帝。
以前刘欣还是太子的时候,他住在太子府,现在他变成皇帝了,住的地方就变成了未央宫。刘骜尚在之时,出于各方面因素的考虑,只批准让傅太后每十天去太子府跟孙子见一次面,如今刘骜驾崩了,元后就下了一道诏书,让丁姬也获得了跟儿子见面的权利,每隔十天,婆媳二人就可以去一趟未央宫,跟刘欣吃吃便饭,聊聊家常什么的。
元后下了这道诏书,她的出发点是很好的,但无论是丁姬,还是傅太后,都对元后的决定感到非常不满意——她们想要更多。
先说丁姬。
定陶共王的原配夫人,并不是丁姬,而是一个姓张的女子。张氏她老妈名叫郑礼,是傅太后同母异父的的妹妹,傅太后当年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则,就让张氏做了共王的王后。但问题是,张王后是个绝代佳人,无法生育后代,到最后,就让丁姬钻了空子,生下了共王的长子刘欣,也就是现在的哀帝。
虽然丁姬生了儿子,但傅太后对丁姬还是感到很不满意,再加上这孩子关系到自己的宏图大计,能不能让自己重返皇宫,就全指望这孩子日后的表现了。所以,傅太后就夺走了孩子的抚养权,让他常伴自己左右,至于丁姬,她跟孩子的感情反而生疏了。
丁姬的“姬”,就是妾的意思。她做了大半辈子的妾,就算生下了共王的长子,名分也没有丝毫改变,甚至连儿子的抚养权也被婆婆夺去了,一直以来,她对此都是感到愤愤不平的。如今她的儿子成了皇帝,是天下至尊,她是至尊他妈,应该母仪天下,怎么可以再做地位卑贱的妾,不,绝对不行!她要为自己争一个名分,她要做地位尊贵的太后!
再来说傅太后。
她和丁姬真不愧是婆媳,俩人想到一块儿去了。至于她想要的名分,则是从“王”太后变成“皇”太后,毕竟,她这些年来养育孙子也不容易嘛,她扶孙子上位也花了好多钱嘛,如今索取一点回报也是应该的嘛。
很显然,婆媳俩要想如愿以偿,问题的关键在于哀帝。只要哀帝一点头,当然万事OK,而哀帝毕竟是她们的儿孙,对于她们的要求,他是没有理由不答应的。只要平时跟哀帝多沟通沟通,让他明白她们的意思,皇太后什么的,岂不是小事一桩?
在这种情况下,元后下诏让傅太后和丁姬每十天跟哀帝见一次面,表面上是为了她们好,实际上是断了她们的富贵之路:你这死老太婆,没事下什么诏书呀,十天才见一次面?开什么玩笑!你这叫我们怎么跟皇帝多沟通?老太婆,你还是省省吧,我们的事,不用你来管!你儿子死了,你们王氏家族的时代也就过去了,现在轮到我们丁、傅二家掌权,现在是我们的时代!今天,我们要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战!
丁、傅二人野心勃勃,而哀帝大权在握,再也没有人能阻挡她们前进的脚步!
刘骜虽然死了,但他的遗嘱毕竟还是管用的,所以,前将军孔光最后还是成了丞相。
这一天,孔光突然接到上级通知,让他和大司空何武去开一个小型研讨会,讨论的内容是:定陶共王太后(即傅太后)到底应该住在哪里?
孔光拿着通知,琢磨了半天,总算琢磨明白了:看样子,估计是傅太后想要有所行动了吧。听说傅太后的人品很有问题,她生性暴戾,擅于权谋,不像个女人,倒像个野心家。皇帝还在襁褓之中的时候,傅太后就已经躬亲抚养,等到他长大成人了,又处心积虑帮助他坐上了太子之位,她做了这么多,一定是有目的的。到底是什么目的呢?
该不会,她是想学吕后,呼风唤雨,干预政事吧?对,有这个可能,而且可能性很大。像她这种阴险的女人,要是真的被她掌权了,问题可就大了。该怎么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呢?
只要让她远离皇帝,平时跟皇帝少见面,她对皇帝的影响力应该就会比较小了吧,应该就闹不出什么大事了吧?要想让她远离皇帝,她住的地方就不能离皇帝太近,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到底,她应该住在哪儿才合适呢?
孔光前思后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在远离未央宫的地方,再建一座宫殿,来给傅太后居住。在宫殿建成之前,傅太后就只能在原来的处所居住,这样一来,就能够拖延一段时间。就算宫殿建成了,傅太后住的地方也依然离未央宫很远,她是搅不起什么风浪来的。
至于大司空何武,他提出了跟孔光不同的意见:可以让傅太后住在北宫。
在这两个方案之间,哀帝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而孔光递上来的奏折,被哀帝随手扔进了垃圾桶。唉,这也实在怪不得孔光,毕竟,小弟出主意,老大做决定,这是一条颠簸不破的真理,关键时刻,是由不得小弟做主的。
北宫,是个好地方。为什么好呢?因为从北宫到未央宫,交通非常便利,往车子上一坐,眼一闭,还没做完一个梦,车子就已经到达终点站了。只要愿意,一天随便往来多少次都没问题。
傅太后住进了这么一个好地方,她终于高兴了。十天才跟皇帝见一次面?开什么玩笑!老娘要一天见十次,一次十小时,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果然,傅太后入住北宫之后,每天从早到晚来回于未央宫数次,她跟哀帝的主要谈话内容有两点:第一,她需要由“王”太后升级为“皇”太后,而丁姬,也想获得一个更加尊贵的身份;第二,她希望哀帝任人唯亲,提拔重用丁、傅两家的外戚。
在讲下面的故事之前,先让我们重温一下元后一家的情况。
首先,元后做了十六年的皇后,二十六年的的皇太后,母仪天下四十余年,其身份之尊贵,是毋庸置疑的;再者,成帝在位之时,王氏家族权倾朝野,飞扬跋扈,骄奢淫欲,贪赃枉法,做过的好事比唐僧的头发还少,犯下的罪行比悟空的猴毛还多,有时候成帝实在看不下去,就想把他的舅舅们绳之以法,但每一次都因为元后的袒护,动摇了成帝的决心,结果,什么事都办不成。
成帝时期,西汉国祚衰微,固然罪在刘骜,但是,元后和她的王氏家族同样也难辞其咎。
如今,哀帝即位,本应拨乱反正,重整朝纲,但是,傅太后提出这样的要求,想要做元后第二,再造一个强势的外戚世家,一旦让她得偿所愿,毫无疑问,本来就已经岌岌可危的汉室江山会被加速推向崩溃边缘。
当我看到这段故事的时候,我多希望傅太后的计划落空,但是,我心里也很清楚地明白,哀帝是由傅太后一手抚养长大的,他是不可能拒绝傅太后的要求的。
于是,有一天,得到了暗示的高昌侯董宏,试探性地向哀帝递交了一份奏折。当然了,哀帝其实早就知道了其中的内容,这份奏折,实际上是写给别人看的。哀帝拿到奏折之后,马上就把它交到了大臣们的手上,让他们来讨论一下这套方案的可行性。
有个大臣叫师丹,哀帝还是太子的时候,他被成帝派去当太子的老师,任太子太傅一职。哀帝即位之后,他得以升迁为左将军,总的来说,他是一个贤能忠直而富有才干的人。他拿到董宏的奏折之后,只见上面写了这样的内容:秦始皇之父庄襄王,他的生母是夏氏,但他却是由华阳夫人所养大的,庄襄王即位之后,他的生母和养母都被尊为太后。根据这个先例,应该立丁姬为皇太后。
依我之见,董宏所举的这个例子跟现在的情况其实没多大联系,纯粹是生搬硬套而已,至少,我一开始的时候是很费解的,后来反反复复琢磨了好几遍这份奏折,才总算看出了点苗头。董宏的潜台词大概是说夏氏生而不养,成了太后,而丁姬也是生而不养,依照这个先例,也应该立丁姬为太后,就是这么个意思。
师丹当时看完董宏的奏折之后,马上与大司马王莽一起联名上疏,共同弹劾董宏:皇太后,乃是至尊之号,不是随便什么人都有资格获得的。如今天下一统,我大汉江山岂可引用亡秦之事为比喻?董宏胡言乱语,侮谩圣朝,实乃大逆无道之臣,理应革职查办,免为庶人!
应该说,哀帝一开始的时候,还是想做一个好皇帝的。在当时,他当时的生活是比较节俭的,工作是比较认真的,态度是比较恭谦的,所以,他就听从了师丹和王莽的意见,免董宏为庶人,让傅太后的计划暂时性地落空了——请注意,是“暂时性地”。
事实上,哀帝初即位之时,所做过的让傅太后不高兴的事,并不止这一件。傅太后刚住进北宫那阵子,她的侄儿傅迁因为犯了罪,就被哀帝罢免了官职,准备将他遣返家乡。结果,傅太后大怒,非得让哀帝收回成命不可,哀帝没办法,只好又让傅迁留下来了。
这件事在朝中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丞相孔光和师丹实在看不下去,就共同上疏奏言:不久之前,皇上您下了一道诏书,说傅迁“巧佞无义,漏泄不忠,国之贼也,免归故郡”,如今您却出尔反尔,将傅迁留在朝中,致使天下疑惑,无所取信。皇上,您作为一国之君,代表着国家的形象,理应注意自己的言行,重视自己的信誉,金口玉言,不可反悔。如若言行反复无常,就会亏损圣德,有辱国体。所以,我们恳请您罢免傅迁,一来可以消灭奸党,二来可以挽回您的信誉,皇上圣明,还望明察!
哀帝看了这份奏折,心里是比较赞同这种说法的,但他奶奶说了不行,就是不行,他总不能为了这件事,去跟奶奶翻脸,所以,到最后,他还是让傅迁留了下来,继续担任侍中一职。
其实,从傅太后躬亲抚养哀帝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了哀帝今后的命运:作为傅太后一手养大的孩子,哀帝是不可能跟傅太后作对的,他是傅太后精心打造的武器,只会砍向傅太后的敌人,而不会伤到傅太后自己。
讲完了前阵子发生的事,下面继续看现在发生的事。
董宏上疏之后第三天,大概是什么吉日吧,所以,哀帝就决定在未央宫开个饭局,邀请皇亲国戚、朝廷重臣们出席。
饭局有饭局的礼仪,要分清长幼尊卑,谁坐首席,谁坐次席,谁坐末席,都是有严格规定的,万一弄错了,可就不太妙了。
安排座位的人考虑了一下,觉得元后是目前朝中辈分最高的女人,而傅太后是哀帝的奶奶,地位最尊贵。一个辈分高,一个地位贵,所以,应该让她们坐在一起。
但是这样一来,王莽不高兴了。他对安排座位的人说:“定陶太后只不过是个藩国的臣妾,有什么资格跟至尊(元后)并坐!”
那人没办法,只好撤去了傅太后的席位,给她换了个地方。
这下子,傅太后也不高兴了。她怒气冲冲地说:“马拉戈壁,王莽你放什么屁!姓王那个老太婆,我才不想跟她坐!不就是个饭局吗,有什么了不起的,老娘不去了!哼!”
王莽见势不妙,生怕惹祸上身,就赶紧辞职回家避风头去了。
傅太后挤走王莽之后,还余怒未消,她气势汹汹地找到哀帝,咆哮道:“你为什么要罢免董宏?”
哀帝说:“董宏说了不该说的话,大臣们说他大逆无道,所以,我就……”
傅太后不耐烦地打断哀帝的话,说:“大臣算个屁!个个都像王莽那样,我也不用混了!我问你,到底是大臣重要,还是奶奶重要?”
“自然是奶奶重要。”
傅太后又接着问:“到底你应该听奶奶的,还是应该听大臣的?”
“这……”哀帝一时犹豫了。奶奶的话他自然要听,但大臣们说的话在情在理,是忠义之言,他要是不听,似乎也太不应该。
“说话,快点!”
哀帝考虑再三,心中的天平最终还是倾向了傅太后:“听奶奶的。”
“既然听奶奶的,那你为什么还要跟我作对!你明明知道,让董宏上疏,是我的意思,你却把他给罢免了,你这不是存心要惹我生气吗?”傅太后不依不饶。
哀帝急得抓耳挠腮,说:“奶奶,你知道,我不是那个意思。奶奶,到底你要怎样才能高兴,你告诉我,我全部照办还不行吗?”
傅太后一字一顿地说:“我告诉你,我,要,当,皇,太,后!”
“可是大臣们说了,这不合礼法呀!”
傅太后从鼻孔里“嗤”了一声,冷笑着说:“礼法?什么是礼法?好,既然那帮大臣要玩,我就陪他们玩!不管怎样,我和你妈都要达成目的,成为至高无上的皇太后!现在,让我来教你该怎么做……”
就这样,在傅太后的操纵下,哀帝变得越来越像傀儡了。
这一天,元后王政君突然下诏,宣布了一件大事:由于刘欣现在已经是皇帝,所以追尊他的父亲,定陶共王为“共皇”。
元后这边刚下诏,哀帝那边马上就作出了回应:《春秋》有云,“母以子贵”,既然共王已经称“皇”,那么,相应的,傅太后就应该改称为“共皇太后”,丁后就应该改称为“共皇后”。
过了一年多之后,郎中令泠褒、黄门郎段犹等人联名上疏奏言:皇者,天地之极也;定陶者,藩国之名也。以天地之极,冠以藩国之名,大小不一,尊卑不符,于礼不合。既已称“皇”,则不宜复称“定陶”,因此,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之尊号应再作修改。
应该改成什么样呢?不如叫做“帝太太后”、“帝太后”吧。诸位爱卿,你们意下如何?
好,太好了!这两个称呼既复古又新潮,既高雅又通俗,极具时代气息,非常符合她们现在的身份!虽然总共只有七个字,却蕴含着无限的创意,夺天地日月之精华,集人类智慧之结晶,神工鬼斧,造化莫测!皇上,您真是太英明了,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高举双手双脚赞成,完全没有意见!
既然你们都没有意见,那就……
皇上且慢!我们有意见!
持反对意见的人,一共有三个,分别是丞相孔光、大司空师丹、大司马傅喜。基本上,朝中最大的几个官儿都集中在一起了,阵容不可谓不豪华。前两位都是老熟人了,我就不多作介绍了,至于傅喜,我得简单介绍几句。
傅喜,是傅太后的族人,论辈分,他得叫傅太后一声“姐姐”。他自幼勤奋好学,志向远大,且具有极高的道德素养,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哀帝即位之后,他被任命为卫尉,稍后升迁为右将军。而在此时,由于丁、傅擅权,大司马王莽眼看情况不妙,为了不惹祸上身,所以,他急流勇退,辞职回家休养去了。于是哀帝就让左将军师丹继任大司马一职,后来,师丹转任大司空,傅喜就顶了他的空缺,成了新一任大司马。
傅喜虽然是傅太后的族人,但他心里是对傅太后的所作所为感到非常不满的。简单地说,傅喜是好人,傅太后是坏人,好人不想跟坏人同流合污,就是这么一回事。傅太后会经常做一些不合理也不合法的事,傅喜实在看不下去,就屡次劝谏过她,希望她能有所收敛,然而,傅太后依旧我行我素,她非但不改正,反而把傅喜给记恨上了:老娘做事,哪轮得到你来管?
傅喜除了屡次劝谏傅太后之外,在其他方面,他也让傅太后看他很不顺眼。比如说,傅喜为官清廉,生活比较简朴。本来吧,这是一种优良品德,但是,在傅太后眼里,却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傅太后的生活非常奢侈,你要是在她面前简朴,她会觉得你是在跟她过不去,存心让她没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