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捕渣滓洞刽子手》这部长篇小说,是根据本人原创的同名电视连续剧改编而成的,而两部作品的问世,却经过了10年漫长的时间……
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歌乐山下“原国民党关押革命志士的两所监狱一渣滓洞“白公馆,已经成为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革命历史教育基地。革命先烈以他们可歌可泣的红岩精神,感染着人们,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几十年来,这两所监狱成为外地来渝旅游的群众参观的重要景点,几十年来这两所监狱门庭若市,节假日期间更是游人如织。人们大都怀着一种好奇“敬仰的心情来到这里,想看看烈士们坐过的老虎凳,想攀登松林坡那洒满烈士鲜血长长的石梯,更想目睹年仅8岁就牺牲的烈士“小萝卜头”住过的牢房。通过这点点滴滴的所见所闻,去领略烈士们坚贞不屈“顽强抗争“视死如归的不朽精神和大无畏的英勇气概……
歌颂烈士的艺术作品层出不穷。以江姐为例,我所知道的就有歌剧“京剧“舞剧“话剧“电影“电视剧,还有其他地方剧种及诗歌“小说等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如果想再写类似的题材,必须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否则只能是拾人牙慧,不仅没有新意,且也很难超越已经出现过的优秀作品。
1995年我调到重庆市公安局后,除了完成日常的事务性工作,我十分注重收集有关刑侦破案方面的案例。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市公安局史志办公室1991年编辑的第一本内部刊物《重庆公安史志资料》,上面有一篇《接管重庆市国民党警察机构“建立人民公安机关纪实》的史料,主要描写重庆解放初期如何组建公安局“如何接管旧警察局“如何治乱“如何肃反肃特“如何挖潜追逃“如何镇反等等,该资料全面“翔实地记载了这些过程。于是,我就萌生了写一部反映解放初期重庆公安工作的电视剧。后来,在《重庆公安史志资料》的第九期上,又刊登了一篇重庆市公安局第一任局长刘明辉的回忆录《在重庆的峥嵘岁月》,文章从刘明辉担任局长的角度,进一步翔实“细致地描写了解放初期重庆公安民警艰苦卓绝“血雨腥风的那段岁月,使我有了创作的欲望和冲动。但是,内容繁多,到底怎么写,从哪个角度去写,心里却没有底。
又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促成了《追捕渣滓洞刽子手》这部电视剧诞生。
为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公安部在全国挑选了10个省公安厅“直辖市公安局,拍摄有关公安重大历史题材方面的史料电视专题片,重庆市公安局榜上有名。
让我没想到的是,这个重任落到了我的头上。2007年初,重庆市公安局国保总队领导请我担当此片的编导和撰稿,根据公安部的要求,重庆市公安局所要拍摄的内容,正好是解放初期抓捕白公馆看守长,杀害罗世文“车耀先及杨虎城父子等多名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的刽子手杨进兴及自首投诚的国民党少将“西南特区副区长李修凯!
开拍前,摄制组在市公安局档案科查阅了大量史料,我的思绪像闪电一样穿越了时空隧道,回到了那血雨腥风“不堪回首的“11·27”大屠杀时期“那一幕幕惨绝人寰的悲壮场面使我义愤填膺“感慨万千……
杨进兴,这个十恶不赦的刽子手,执行完“11·27’大屠杀潜逃后,公安机关用了7年多时间才将他抓捕归案!在这7年时间里,杨进兴是用什么方法“采取怎样的伪装手段潜伏下来的呢?这个问题深深地吸引着我。在实施拍摄中,摄制组来到了杨进兴潜伏的地方一四川省南充市青居乡磬坝和平三村。
我们有幸采访到当年和杨进兴一起抬过滑竿的“82岁高龄的村民滕明清。他告诉我们说,杨进兴刚来的时候,编造的辛酸身世得到了他和村民的同情,才得以在村里居住下来。杨进兴定居后,常常是天还没亮就下地干活“太阳落山还不收工。他们经常外出抬滑竿挣钱,抬滑竿是前轻后重,特别是上坡,重心的三分之二都在后面,可是杨进兴每次都争着抬后面,可分钱的时前候,他不多要一分钱。滕明清老人还说,在修建电站的义务劳动中,杨进兴显言得非常积极,他每次挑泥土“运石头都比其他人多,把筐绳都挑断了好几根。
在土改运动中,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白天夜晚,只要村里开会,杨进兴从不迟到早退。他还用自己伪造的“在重庆当人力车夫的悲惨身世现身说法,进行忆苦思甜教育。
在采访81岁的村民许权时,他说杨进兴平时还乐于助人,不管是哪家哪户有困难,只要杨进兴知道了,他都会去帮忙,且非常能吃苦。杨进兴平时的生活十分朴实,跟当地的村民没有什么区别。由于杨进兴乐于助人“劳动积极,在村里成立互助组的时候,他被选为互助组组长,还被评为乡里的“劳动模范”和三村贫协主席。土地改革后,杨进兴被划为贫农成分,还分了1亩7分自留地和一间半房屋。
杨进兴因为忍辱负重“伪装积极,蒙蔽了村里的干部和村民,才得以在三村长期潜伏下来;可以说杨进兴是进行了一次脱胎换骨的“蜕变”,才得以掩盖杀人如麻“凶残狠毒的本来面目,致使公安机关历时7年之久,才将他抓捕归案。
由此我想到,如果公安民警没有烈士们那种顽强的毅力,没有锲而不舍的斗志,没有为烈士报仇的精神,没有坚定建设新中国的决心,是很难将那些深度潜伏的特务和刽子手抓捕归案的。
过去反映渣滓洞白公馆的艺术作品,大都是表现共产党员面对敌人的酷刑如何坚贞不屈,如何抵制金钱和高官的威逼引诱,如何与敌人作殊死的斗争,如何视死如归。而如何抓捕刽子手的艺术作品却是个空白。于是,我就想写一个表现公安民警经过千难万苦,甚至为保卫新生红色政权不惜流血牺牲,把渣滓洞白公馆的刽子手抓捕归案的作品。向观众交代这些刽子手的下场,这对在天有灵的烈士们是一种慰藉,也是对烈士亲人的一个交代。
在写作时,对国民党高层领导人物及刽子手是使用真实姓名还是化名,也颇费了一番周折。
第一稿使用的真实姓名,结果在写作中常常有捉襟见肘的感觉,因为发挥的余地不大,再创作空间较小。比如原封不动地按照杨进兴那些真实的史料来写,恐怕用一集就写完了,但如果胡编乱造,必将受到有关知情人士的质疑。
创作艺术作品需要突破原有的史料进行二度创作。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百花齐放”的原则,我便把所有国民党的人物全部改用化名,这样在创作中就有了很大的发挥空间,不仅人物个性丰满起来,且精彩的情节和悬念也得以丰富和加强。
经过四易其稿,有了今天呈现给观众的34集电视连续剧《追捕渣滓洞刽子手》。
遵照重庆市委宣传部重点文化项目推进组的指示,我又将电视剧改写成同名长篇小说。
作者201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