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64400000016

第16章 曾国藩与中国近代官僚士大夫的治军方略(2)

湘军的饷章规定与绿营兵有较大的区别,体现出待遇特别优厚的特点。曾国藩考虑到,清军尤其是那些绿营兵之所以平时缺乏训练,战时士气低下,战斗力很差,原因之一是兵饷太低,待遇微薄,时有后顾之忧。绿营兵平时月饷为马兵二两,战兵一两五钱,守兵一两。这在清初尚可维持生活,但在道咸年间已不够五口之家用了。在这种境况下,兵勇不得不出营做小贩谋生,或离营供差。这样一来,就造成了一个严重的后果:兵勇很少有时间在营内训练。正如张集馨指出:“营中公费,近年益缺。”各种杂出费用“无一不摊派兵饷,是以每月每兵仅得饷三钱有零,不敷一人食用,别寻小本经纪,另有他项技艺,借资事畜”。曾国藩为了改变这种情况,除每营增加长夫一百二十人以减轻士兵的劳役负担外,还设法提高士兵的粮饷供应标准。他参考斟酌先前各路勇营的饷银章程后,于1853年11月正式制定了湘军粮饷章程。规定陆师营官每月薪水银五十两,办公银一百五十两,夫价银六十两,共计二百六十两,凡帮办、书记、医生、工匠薪水及置办旗帜、号补各费用统统包括在内。其他各弁兵每月饷银分别是:哨官九两,哨长六两,什长四两八钱,亲兵护勇四两五钱,伙勇三两三钱,长夫三两。水师兵饷大体与陆师相同,唯哨官薪水为陆师的两倍,每月银十八两。总括起来计算,湘军士兵平均每月饷银六两。这种特别优厚的待遇,无疑极大地调动了农民以及那些绅士、文生从军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曾国藩还制定了如果士兵擅自离营,欠饷、存饷即被没收,不再发给的规章。这就很自然地束缚住了士兵的手脚,即士兵苦无川资,又恋于饷银,以致不能轻易离营归家。至于士兵一旦假归或遣散回家,曾国藩则明确规定人人都可以领到一大笔银两,即平时饷银只发五成,余下者在遣散或假归时进行核对,酌发部分现银以充川资,其余部分由粮台发一印票,到湖南后路粮台一次结算付清淤。这个办法对那些尚未应募入伍的人也可以产生巨大的诱惑力。

在以维护封建纲常伦理为名吸引、招募、约束兵勇的同时,曾国藩更为重视的是对士兵的精神武装,即在治军方略上苦费心机,并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曾国藩治军方略中的一个首要内容就是注意用仁义礼教去陶冶、维系军心,培植绝对服从于自己的私有势力。在这一点上,曾国藩也继承和阐发了戚继光治军的传统精神。戚氏认为,练兵必须从军礼方面的训练入手。他说:“孔子论治,亦只曰正名,名正分定。分定则上下相安,臂指相联。军中名分,须有军礼为始。”“礼不兴,则名分不正,则履加于冠上,太阳倒持……军礼立,则节制严明,指挥得手。”戚氏还亲定军礼数条,强调“凡议过之礼节,定要遵行。谚云:‘军中立草为标。,但一字一言出口就是军令”。这种军礼,显然没有脱离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作为孔孟学说的忠实继承者的曾国藩,对此深信不疑。他明确认识到,农民起义之所以频繁发生,内忧外患之所以纷至沓来,八旗、绿营兵之所以在同太平军作战的过程中望风披靡,一触即溃,主要原因就在于中国固有的纲常伦理已大乱,人心涣散,尤其是清军缺乏为朝廷卖命的忠义血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曾国藩非常重视孔孟的“仁”、“礼”那一套在治军方面的运用。

曾国藩明确指出:“带勇之法,用恩莫如仁,用威莫如礼。”他的所谓仁,即“欲立立人,欲达达人也”。也就是说,“待弁勇如待子弟,常有望其成,望其发达之心,则人知恩矣”。他的所谓礼,即卩“无众寡,无大小,无欺慢,泰而不骄也”。也就是说,“正其衣冠,尊其目詹视,俨然人望而畏之,威而不猛也”;“持之以教,临之以庄,无形无声之际,常有凛然难犯之象,则人知威矣”。总之,就是要求带兵之人“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于是,他满怀信心地得出结论:如能坚持以“仁”、“礼”二字治军,“虽蛮貊之邦可行,又何兵勇之不可治哉”虞很明显,曾国藩治军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孔孟的“仁”、“礼”思想灌输于士兵的头脑之中,把封建伦理观念同尊卑等级观念融合在一块,将军法、军规与家法、家规结合起来,用父子、兄弟、师生、友朋等亲谊关系掩饰、调剂并弥补上下尊卑之间的关系,极大限度地减少湘军内部将帅之间、士兵之间的摩擦和抵触情绪,使士兵或下级易于尊敬官长、服从官长、维护官长,为官长出生入死,卖命捐躯。为顺利达到这一预定的目标,曾国藩非常重视对士兵的思想政治训练和对将领的选拔培养。

在对士兵的思想政治训练方面,曾国藩着重坚持六个字:“勤劳”、“仁爱”、“严肃”。亦即前面所述的“恩威并用”的意思。

曾国藩认为,行军作战本是一件劳苦不堪的事情,或是在冰天雪地里奔走,或是在盛暑烈日下作战,或是在雨雪风霜中露宿,或是在清晨深宵行进,都需要有一种不畏艰难的坚忍不拔的精神。因而,习劳忍苦是治兵的一个重要内容。他常提醒部属们:“治军之道,以勤字为先。身勤则强,逸则病。家勤则兴,懒则衰。国勤则治,怠则乱。军勤则胜,惰则改。惰者,暮气也。当常常提其朝气。”总之,为将者为兵者,既在军营,就须时时戒骄、戒惰。他认为,如兵勇能坚持做到不逸、不懒、不怠、不惰,也就不会去吸食鸦片烟、去赌博、去淫侈扰民了;反之,如平时骄惰之气充盛,当然也就谈不上训练有素,更谈不上为民众所同情和支持。因此,曾国藩殷切希望湘军兵勇、将士能在平时养成一种勤劳习苦的精神,去适应战时各种艰难困苦的环境。

什么是“仁爱”呢?曾国藩认为,军人既以军营为家,那么在这个第二家庭里,家长对子弟,即官长对士兵,就应该讲仁爱,兵勇之间也应该以仁爱相待。平时大家和睦相处,互讲仁爱,建立起一种牢不可破的感情,到了战时就会互相照应,争先恐后,勇往直前。值得注意的是,曾国藩对士兵的训练,特别重视“训”字的作用。他认为,“训”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曰训营规,二曰训家规”。营规是什么呢?就是“点名、演操、巡更、放哨”。家规是什么呢?就是“禁嫖赌、戒游惰、慎语言、敬尊长,此父兄教子弟之家规也”。如果一个营官能“待兵勇如子弟,待人人学好,个个成名,则众勇感之矣”。同时他本身就是一个好官长。曾国藩对部属谆谆诱导,反复强调要以三纲五常为训练士兵的基本内容,而忠君事长则是其核心。他对潘鼎新等人说:“第一教之以忠君,忠君必先敬畏官长,义也。”为此,他在给各将领的书札、批牍中,以自己的实践经验,字字句句用肺腑之言去开导他们,要他们以父母仁爱子弟之心去教育兵勇:“吾辈带兵,如父兄之带子弟一般。无银钱,无保举,尚是小事。切不可使之因扰民而坏品行,因嫖赌、洋烟而坏身体。个个学好,人人成材,则兵勇感恩,兵勇之父母亦感恩矣。”他认为倘若将帅对士兵如父兄对子弟一般仁爱慈祥,那么士兵就会像子弟对父兄那样忠义孝敬。他反复强调,这其间首要的问题是,将帅应以身作则,作出榜样,才能影响兵勇的言行。

什么是“严肃”呢?曾国藩认为,军事不同儿戏,行军作战是一件不寻常的事情。因此,他在强调勤劳、仁爱的同时,主张“恩威并用”,要求在“严肃”二字上痛下功夫。他说:“因思为将帅之道,亦以法立令行,整齐严肃为先,不贵煦妪也。”这里所说的“严肃”,实际上强调的就是军队的纪律性。曾氏考虑到,兵勇有骄气,就是覆败的预兆。所以,他劝导将士要时时体察营中兵勇是否有骄气,有的话则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决不能听之任之,姑息迁就,以免酿成后患。他从见闻中体会到,清朝八旗、绿营兵纪律松弛,时常扰害百姓,因而得不到下层民众的支持。所以他力求在湘军中改变这种风气,反复申说,要求兵勇勿扰百姓。并且规定,兵勇不许此营议彼营之短,彼营议此营之过,以免发生争端。曾氏还认为,严肃军纪应从日用眠食上下手,尤其要脚踏实地,克勤小物,而后才会有成效。为了严肃军规,使兵勇都能遵守纪律,针对兵勇大多不识字的情况,他用浅显的语句将兵勇起居生活、营房驻扎、出阵攻守等方面的规章与告诫之言编制成种种歌词,如《爱民歌》、叶得胜歌》、《解散歌》、《保守平安歌》等,要求兵勇口诵心记,于无形之中印入脑海,在日常言行中自觉约束自己,以期收到积极的效果。

在强调士兵思想训练的同时,曾国藩也很重视对兵勇在军事技术方面的训练。前面说到,他首先重视一个“训”字,这主要是在精神、思想方面的训导。那什么是“练”呢?曾氏的解释是“一曰练技艺,一曰练阵法”。“技艺”指的是什么呢?就是“刀矛能保身,能刺人;枪炮能命中,能及远”。“阵法”指的是什么呢?就是“进则同进,站则同站;登山不乱,越水不杂,总不外一熟字”。如果兵勇能把技艺练得极熟,“则一人可敌数十人”曰如果兵勇能把阵法练得极熟,“则千万人可使如一人”。为了使兵勇在技艺和阵法上都练得“极熟”,他在《初定营规二十二条》、《营规》、《晓谕新募乡勇》等规章中对扎营、开仗、行军、守夜、军器、稽查等方面都提出了详细具体的要求。

在将领的选拔和培养方面,曾国藩更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道德伦理观念、儒家的仁义忠信那一套理论从精神上去训导将领,使之成为忠将、良将,以无负君主、国家之望。

我们知道,兵要强,先决于将,因而历代兵家均注重选将。戚继光在《练兵实记》一书中,把“练将”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去进行论述。他认为练将应当“首教以立身行己,扞其外诱,明其忠义足以塞于天地之间,而声色货利足以为人害,以正其心术。其所先读则《孝经》、《忠经》、《语〉》、《孟》,白文,次第记诵;其所先讲,则《孝经》、《忠经》、《语〉》、《孟〉》、《武经》、《七书》。……俟其尚志既定,仍复如前,晓以祸福利害之数、成仁取义之道”。曾国藩很欣赏戚继光这一套选将的主张,首先看重的就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忠义血性”,他反复强调:“今日将欲灭贼,必先诸将一心,万众一气,而后可以言战。”“欲练乡勇万人,概求吾党质直而晓军事之君子,将之。以忠义之气为主,而辅之以训练之勤。”“带勇须智深勇沈之士,文经武纬之才。……大抵有忠义血性,则四者相从以倶至。无忠义血性,则貌似四者,终不可恃。”他已感觉到,满洲贵族、绿营将领几无一人可用。正因考虑到营将积弊不可用,从而他主张“纯用书生为营官,率皆生员、文童,以忠、诚相期奖”,号召封建文人士子不拘一格地充任湘军各级文武将官,以形成“士人领山农”的新局面。

在“忠义血性”的前提下,曾国藩还提出了一些选将的具体标准。这在他的家书、曰记和给友朋的函札中都曾明确论及。他在给曾国荃的家书中说:

凡将才有四大端: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觇敌情,三曰临阵胆识,四曰营务整齐。……贤弟当于此四大端下工夫,而即以此四大端察同僚及麾下之人才。第一、第二端不可求之于弁目散勇中,第三、第四端则末弁中亦未始无材也。

他在给李鸿裔的书信中写道:

军中须得好统领、营官。统领、营官须得好,真心实肠是第一义,算路程之远近,算粮仗之缺乏,算彼己之强弱是第二义,二者微有把握。此外,良法虽多,调度虽善,有效有不效,尽人事以听天而已。

他在给彭洋中等人的书札中指出:

治民之才,不外公、明、勤三字。不公不明,则诸勇必不悦3服曰不勤,则营物细巨,皆废弛不治,故第一要务在此。不怕死,则临阵当先,士卒乃可效命,故次之。为名利而出者,保举稍迟则怨,稍不如意则怨,与同辈争薪水,与士卒争毫厘,故又次之。身体羸弱者,过劳则病;精神乏短者,久用则散,故又次之。四者似过于求备,而苟阙其一,万不可以带勇。……大抵有忠义血性,则四者相从以倶至;无忠义血性,则貌似四者,终不可恃。

从上述所引材料可以看出,曾国藩关于将才的标准,不外乎以忠义血性为主,廉明勤俭为用。曾氏在具体选拔将领的时候,始终以这几条标准来衡量其人是否可以当统领、当营官。他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做到“智略深远”,且“号令严明,能耐劳苦,三者兼全,乃为上选”,可成为最好的将官。至于那些口出浮言、夸夸其谈的人,则绝不能选为将官,即使在其他方面有一点半点的才能,也不能予以重任。他说:“将领之浮滑者,一遇危险之际,其神情之飞跃,足以摇惑军心;其言语之圆滑,足以淆乱是非。”总之,将才之好坏,是否可为好将官,在平时则可以观察其言行,战时则可观察其胆识,心中时时存有这个准则,便不愁没有好将才。

对于在选拔将领的过程中以及选拔以后,如何对其进行教育培养的问题,曾国藩看得非常重。他认为,驭将之道在于宽严并济,不可有偏废。绿营兵之所以不堪用战,屡屡吃败仗,就在于对将领缺乏教育培养。他说:“近年驭将,失之宽厚,又与诸将相距过远,危险之际,弊端百出。然后知古人所云作事威克厥爱,虽小必济,反是乃败道也。”他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对下属,对部曲以诚相见。因为,用兵之道,最重要的是“自立”二字,不重在求他人的支持帮助;驾驭将士之道,最重要的是推诚相与、坦诚相见,不要为达到一时控制之目的而玩弄权术。他反复强调,对于部属,重要的不在于教育培养他们如何去猎取地位、金钱,而应开诚布公,细心教导他们如何去成为有用之材,为国家出力卖命。他苦心告诫李鸿章,自己向来“待诸将以诚,不肯片语欺人。不重在保人官阶,而在成人美名”。他又告诫李瀚章,应当注重的是对部属以“保护其令名为第一义,银钱等事不掣肘次之,保奖功名又次之”。总之,教育培养将领的最终目的,就是“一在树人,一则立法”。作为一个好统帅,应该做到“不以不能战胜攻取为耻,而以不能树人立法为耻”。树人之道何在呢?他认为有这两个方面内容:“一曰知人善任,一曰陶熔造就。”此外,关于具体的战略战术,关于军事与民众、军事与吏治、军事与财政、军事与交通、军事与武器等方面的问题,曾国藩都对将士提出了详细的要求,谆谆告诫,循循诱导,希望他们用心去掌握和发挥。正如他自己所指出:“臣昔于诸将来谒,无不立时接见,谆谆训诲,上劝忠勤以报国,下戒骚扰以保民。别后则寄书告诫,颇有师弟督课之象。其于银米子药搬运远近,亦必计算时日,妥为代谋,从不诳以虚语。各将士谅臣苦衷,颇有家人父子之情。”从曾国藩治军的实际情况来看,的确也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曾国藩的治军方略对中国近代官僚士大夫的影响

同类推荐
  • 我创办了共识网

    我创办了共识网

    本书共分为:人生这锅窝窝头、一路驼铃声、智慧的和聪明的、头顶有光环的人若干辑。主要是作者对家乡、亲人、朋友以及儿时的回忆和怀念,对岁月的感慨,以及自己近年来的工作经历等。随着岁月的消逝,这些生命的体验与感悟酝酿出让人唏嘘不已的经典之作。
  • 大唐功臣张士贵

    大唐功臣张士贵

    看过小说《薛仁贵征东》及相关文艺作品的人,恐怕没有人不知道张仁贵其人的,甚至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张士贵是一个嫉贤妒能的“小人”。而当我们翻开史籍时看到的张士贵却是为李唐王朝做出重大贡献的功臣名将。孰是孰非?还是让事实来告诉我们吧。
  • 陆游传

    陆游传

    本书记述了陆游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诗人历经坎坷却又百折不回的一生。
  • 走出化学迷宫:门捷列夫的故事

    走出化学迷宫:门捷列夫的故事

    本书介绍门捷列夫——俄国著名科学家、“元素周期表”发明者的故事,记述其“坎坷不平的求学之路”、及他在化学领域的突出贡献。
  • 图解曾国藩家书

    图解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三十年至同治十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经历和从武生涯,包含书信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的指陈,大到进德修业、定国安邦之道的阐述.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精要总结。
热门推荐
  • 君心何向

    君心何向

    生命犹如风中的飘絮,或落入明堂,或落入茅厕。无常世间,变幻沧桑。如果,你没有显赫身世,没有如玉模样,没有绝世武功,那么,我问你:你是否依然活的很好?是否,依然潇洒如常?
  • 最美的时光EXO

    最美的时光EXO

    原本是演艺圈最厉害的艺人,在遭遇了男朋友于闺蜜的双重背叛后,她发誓要复仇,因为一次巧合,她遇到了他们,她决定要用他们帮她复仇,她以为她的心已经够狠,可是在决定利用他们时她怎么会心软?
  • 不朽灵座

    不朽灵座

    这是一个人才辈出,群雄争辉的时代.......异位面的邪物觊觎神界这片富饶的大陆已久,密谋筹划千年!利用血祭之术发动上古禁术,试图突破位面的限制,强行入侵!一旦打破结界,这个世界就为生灵涂炭,血流成河!一位灵神察觉了这个阴谋,火速禀告神界五大世家之一,南宫世家最高执权者-----修罗主神。随后修罗主神在千月阁召开了主神会议......为了加速诸神之子成长的步伐,磨砺他们的心智,决定将他们送下灵界,以待成长。而此时南宫世家的混世小魔王南宫子容却已经在灵界开始他的巅峰之路了!风雨欲来,我们都是巨浪中的一叶孤舟,想要保全和守护自己,家人和朋友,就只能踏上强者之路!且看一代妖孽如何蜕变成为不朽之神!
  • 倾世女神天才妃

    倾世女神天才妃

    钟离倾月再次醒来,却变成婴儿,下定决心要活的精彩。为保护家人,隐瞒天赋,被世人称为废物。为退亲而来?那我先休夫。学院内——以多欺少?召唤而来的兽兽分分钟秒杀你。“月儿,倾尽天下只为你一人!”帝倾天深情的道。“不管前世,只管今生,你若仗剑天涯,我便执手相依!”钟离倾月笑答。
  • 网游之我们的梦

    网游之我们的梦

    我们都有一个梦想,那就叫英雄,虽然现实磨灭了我们所有的幻想。但是在这里,我们将无所不能!
  • 原始战纪

    原始战纪

    他是异世的孤儿!他是天降的灾星!魔要强占他的肉身!神要灭杀他的灵魂!“好吧!既然都想我死!那就来战斗吧!”面对神魔,石天星轻轻的抬起手臂,手中的战刀泛起了万丈的金光!
  • 我之道

    我之道

    人之一字,一撇一捺;道之一字,一得一失。大千世界尽是道,方寸之间亦有道。天道是道,人道亦是道。无可为道,无亦不可为道。然则何为大道?何又为吾之道耶?且看穿越而至、聚九九之造化、拥四魂八魄之诡体的前世高富帅如何在异世一步步踏上世界的颠峰,主宰天地,抒定逆天的传奇。“吾之道,便为道!”
  • 心之戰机

    心之戰机

    几年前在深镇市发生了柳絮事件,几年后在尚海市发生了科学院爆炸。有一个组织叫做XFEIN_XIN,是一个以XFEIN战机(又称‘心之战机’)的正义组织,还有一个组织叫做NEWX,是一个以邪念战机(也是XFEIN战机)为主的邪恶组织。一天轩辕月急冲冲的往学校的路上跑去,进入学校后,不小心把在水池边的凤里希推下了水。为此差一点被大卸八块,好在自己逃命的速度一流,没有死在女主角的手里。。。。。。。。。可凤里希偏偏是他的同帮同学,还是他的同桌,倒霉吧!那他以后的日子好过吗?凤里希是喜欢讨厌?还是喜欢他?能否逃过自然的制裁,最后的结果如何,还是个未知数。
  • 金枝攻略

    金枝攻略

    重活一世,她当然不会再受世俗礼教的束缚,喜欢谁就把他抢过来!咱有个执掌天下的父皇,才不会怕某些莺莺燕燕找上门来呢!美男了不起啊,不要仗着长得好看就想诱惑她!新书求支持!求收藏!本书YY之作
  • 我的23岁美艳女总裁

    我的23岁美艳女总裁

    一夜温存之后,杀手之王回归龙城,掀起一场腥风血雨,且看叶尘如何纵横花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