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64400000013

第13章 曾国藩与中国近代士大夫的人生哲学(3)

在诚敬方面,曾国藩继承了思孟学派以及周敦颐、程颢等理学家关于“诚”的思想传统。曾国藩明确指出,“窃以为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贤人之德业之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之也。故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冶并且认为,只要心中存有一个“诚”字,万事都能有所结局,也终究可以为人所鉴明。他说:“以人事与天争衡,莫大乎忠勤二字。乱世多尚巧伪,惟忠者可以革其习。”他的确把“诚敬”二字看得很重,认为这是修身养性、处世为人的一大门径。他在曰记中常常提到这个问题,或是反省自己的言行,或是借以约束自己的一举一动。他说:“念此身无论处何境遇,而‘敬、恕、勤,等字无片刻可驰。苟能守此数字,则无人不自得,又何必斤斤计较得君与不得君、气谊孤与不孤哉!”又女口,他痛责自己与人交谈,本不甚“领其语意”,却“妄有所陈”,则是“由心有不诚,故词气虚侨,即与人谈理,亦是自文浅陋,徇外为人,果何益哉?可恨,可耻”!他在家书中也常常以“诚敬”二字告诫其子弟:“无论治世乱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兴,不勤不敬,未有不败者。”又说:“一家能勤能敬,虽乱世亦有兴旺气象,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吾生平于此二字少工夫,今谆谆以训吾昆弟子侄,务宜刻刻遵守。”必须指出的是,曾国藩在这里把本来属于道德范畴的“诚”和“敬”说成是先验的存在,并视之为物质世界的主宰、包医百病的良方,不分场合和对象,一味讲求“诚敬”,从而颠倒了物质同精神的关系,在对外交涉中也就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当然,曾国藩所讲的“诚敬”实际上也有其现实的政治意义。在平定农民起义的过程中,他用“诚敬”号召和吸引了很大一部分封建士子文人来效忠清王朝,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因此,曾国藩所讲的“诚敬”又具有效忠清廷、镇压人民革命的性质。

在谦和方面,曾国藩认为,是否真正谦和,倒不是至关紧要的,但在表面上必须做得像样,以求不露破绽。他说,“谦之存诸中者不可知,其着于外者,约有四端:曰面色,曰言语,曰书函,曰仆从属员。”这就是说,一个人处世为人必须事事谨小慎微,尤其是其言行要使人有一种谦和的感觉。曾氏指出,古人把“勤、谦”二字看得很重,就是因为有修身、治己的大学问体现其中。为什么古人把“谦”字看做是“须臾不可离之道”呢?原因在于“谦”可以“儆傲也”。因此,曾国藩决意将“勤、谦”二字作为自己精神修养的主要内容之一,作为处世治事、待人接物的一个准则。他说:“吾将守此二字以终身。倘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者乎!”无庸讳言,曾国藩所说的“谦和”二字带有鲜明的阶级性。他对下层民众,尤其是被他视为“乱民”的农民起义者,决不讲什么谦和,也决不讲什么孝友慈善。由此可见,曾氏所谨守所坚持的“谦和”主要是针对他那个阶级、那个统治集团的人而言的。曾国藩于1864年主动裁撤湘军的事例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太平军自1851年于金田举义旗后,据永安、围桂林、下湖南、过武昌,势如破竹,所向无敌,旌旗直指江淮,不几年即定都南京。清军当者披靡,仅永安一战,就死四总兵。向荣、乌兰泰号称名将,亦每战辄败。一时朝野大震,束手无策。曾国藩以书生领兵,号召同乡士人募兵成军,终成“中兴”大业。当时,清军腐败无能,清廷不得不事事依赖曾国藩,军国大计,内政外交,都得听他的意见。正当金陵合围、大功将成之际,传闻王阊运从湖南亲赴曾营,劝其借机倾覆清廷,夺回汉人之权。曾国藩听后面色突变,用口水在茶几上连书三个“狂”字。湘军攻下南京后,朝野都对曾国藩刮目相看,都开始对他的一举一动密切关注。贺功之客盈门,欢呼之声震野,曾国藩本人为之喜极而泣,而朝中大臣忌妒之情也更加强烈。朝廷虽颁授崇爵,频加赏赉,但猜嫌之意也同时加深。在野方面,金陵城破,各地追逐巨魁,又多谣传曾所捕获之忠王李秀成乃系伪冒;在朝方面,传闻湘军杀戮抢劫,获钱财无算,因而御使贾铎上疏弹劾,朝廷亦借题发挥,饬谕曾国藩追查实情,以示警戒。面对这种紧张的局势,曾氏忧虑重重,心急如焚。此时,被朝野间猜忌之风激怒的曾国荃、鲍超等人又将昔日王阊运的建议再次提出,要求曾国藩龙袍加身、造反称帝。就当时实情而言,实施这一举措确有成功的可能。不仅湘、淮军实力雄厚,而且七八省的地方政权均掌握在曾国藩的手里,曾幕中能人贤士如云,充分具备佐治之才,且湘军占据江南富饶之地,经费来源不成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不满异族入主中原的大汉族主义在一般士民中间仍很流行。然而,曾国藩不但没有造反当皇帝,反而主动裁撤湘军。他在金陵合围之时,就已察觉到前述那些复杂而险恶的迹象。他虽被朝廷倚为“平江南之中坚”,但他同时也了解和感觉到,卖沂、慈禧太后在军事上早有部署,一向对他有所防范,“终未能推心置腹”,并一直任用满族正白旗出身的大臣官文为钦差,把守武昌,控据长江上游,监视湘军的动向。此外,富明阿、冯子材受命分守扬州、镇江,占据长江下游;僧格林沁屯兵鄂皖之交,虎视南京。这一切意在牵制湘军、防其北进的措施均被老谋深算的曾国藩所识破,因而他对于书生意气十足的王阊运之言实在不屑一顾。他不仅本人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而且早在1862年就已再三告诫曾国荃等人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因一时之私念而失却一生艰苦得来的富贵功名。他说:

余家目下鼎盛之际,余忝窃将相,沅所统近二万人,季所统四五千人,近世似此者曾有几家?沅弟半年以来,七拜君恩,近世似弟者曾有几家?曰中则昃,月盈则亏,吾家亦盈时矣。……吾家方丰盈之际,不待天之来概、人之来概,吾与诸弟当设法先自概之。……吾近将清字改为廉字,慎字改为谦字,勤字改为劳字,尤为明浅,确有可下手之处。

因而,当朝野猜忌之风八面袭来之时,曾国藩经过反复掂量,一方面为表示对朝廷的耿耿忠心,一方面为维护自己及一家之功名利禄,决意以谦退、与世无争为怀,遣撤湘军,终于消弭了朝野众人的种种猜疑情绪。这个行动是纯粹出自内心的意愿,还是外部压力使然呢?依我看来,两者兼而有之,只不过后者所占的比重更多一些而已。前者确是由于曾氏认识到:清王朝是他本人及一家的政治代表,“中兴”大业既已成功,就没有必要拥兵自重,或另起炉灶,割据称雄。后者却又反映出曾氏不敢贸然行动的心理状态。古往今来,有多少文官武将对经过千辛万苦得来的权势紧抱不放,甚至上演了一幕幕胜利后刀戈相见、血流成河、互相残杀的惨剧!曾国藩也是凡人,也有权欲感,何曾不想龙袍加身,让曾氏一门世世代代稳操重权呢?说到底,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形势和环境不允许他采取行动;另一方面则是他平时修养而成的谦退精神所造成的结果,也可以说,这正是他的修养功夫比常人要高明、更讲究实际的表现。在此,我不禁想起台湾作家高阳在《玉座珠帘》一书中有关“修心可以补相”的一段话来。话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被平定后,曾国藩奉命进京陛见。这是他出京十七年以后第一次回京城。朝廷大小官员都想见一见这位统率千军万马、戡平“大乱”的名臣,看他是如何的一种大英雄丰采,于是纷纷相邀,叫嚷着“看曾中堂去”。一看之下,有人失望,有人诧异。失望的是曾氏的丰采实在不能动人,倒像一个十足的“乡下土老儿”。i宅异的是,懂些麻衣相法的人认为:

曾国藩三角眼,倒吊眉,照相法上来说,是“刑杀”之相,谁知不死于菜市口,居然封侯拜相。到了现在这个地位,又立过大功,等于赐了“丹书铁券”,除非谋反,决无刑杀的可能;而曾国藩一向戒慎恐惧,只怕位高招忌,名高致谤,那里会起谋反的心思?看起来,修心可以补相--曾国藩做梦也不曾想到,他的相貌也能教人为善。

在忍让方面,曾国藩也很讲究。退让第一、忍受第一、克制第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是佛教告诉人们的一种人生哲理。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也说过:为了解脱烦恼,为了自己既定的信仰,必须“要自己忍受困乏,招致苦难、酷刑和痛苦,从而显示自己的精神”,一个人所忍受的痛苦越可怕,他也就能获得“愈大的神的光荣”。曾国藩很赞赏佛家的“轮回因果”之说,认为“虽积恶之人,立悔则有莫大之善。其不悛者,虽死而有莫酷之刑”。他觉得人生在世,坚持一个“忍”字,才易平息心中之躁,有利于养身,有利于治事为人。他说:“务观言养生之道,以目光为验;又言‘忿,、‘欲,二字,圣贤亦有之,特能少忍须臾,便不伤生,可谓名言至论。”至于别人是否为善,是否为仁、为贤,也就不必去过分计较,只要对自身严格要求,不把人生的利害得失看得过于重要,对人以诚相见,与人为善,以忍让、谦和为怀,终有被人谅解的时候。他在曰记中说:

思古圣人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以言诲人,是以善教人也;以德薰人,是以善养人也;皆与人为善之事也。然徒与人则我之善有限,故又贵取诸人以为善。人有善,则取以益我;我有善,则与以益人。连环相生,故善端无穷;彼此挹注,故善源不竭。君相之道,莫大乎此;师儒之道,亦莫大乎此。

曾国藩特别强调,处世治事,待人接物,在重视“勤、俭、谨、信”的同时,还必须“取人为善,与人为善”,这样就能“自然寡尤寡悔,鬼伏神钦,特恐信道不笃,间或客气用事耳”。进入中年以后,曾氏一方面甚感“位名显赫”,光阴似箭,“念德业之不进”曰另一方面,他率湘军辗转各地,受尽辱侮,为早日完成镇压农民起义的“救世”重任,他决意“以‘忍,字、‘浑,字,痛自箴砭,以求益炳烛之明作补牢之计”。他根据自己的实际经历得出结论:“孝以施于上,信以施于同列,谦以施于下,浑则无往不宜。大约与人忿争,不可自求万全处;白人是非,不可过于武断,此浑字之最切于实用者耳。”并特“写‘忍敬,二字教诫罗婿”,让其好自为之,不要因一时之得失、一时之荣辱而伤了与他人的和气,坏了自己的声名。

同类推荐
  • 纪伯伦全集(第三卷)

    纪伯伦全集(第三卷)

    从这本书中你可以看到一个慷慨激昂、横眉冷对的纪伯伦;一位细腻、性感的纪伯伦;一位感性、沉默的纪伯伦;一位对未来充满希望、现在充满斥责的纪伯伦……或许这才是他作为20世纪最富盛名的思想家该有的一面。文中饱含纪伯伦对时代、民族、家国的忧思,因为这本书,他足以和鲁迅一起留名青史。
  • 去礼远众:隋炀帝

    去礼远众:隋炀帝

    《去礼远众——隋炀帝》主要内容分为少年时光、功过是非等章节。隋炀帝杨广(569—618)是中国隋朝的第二代皇帝,公元604年—618年在位,年号“大业”,统治中国14年。
  • 我和爸爸丰子恺

    我和爸爸丰子恺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述了丰子恺这位博学多才的艺术家的生平事略。
  • 揭开传染病神秘面纱:巴斯德的故事

    揭开传染病神秘面纱:巴斯德的故事

    本书主要以青少年为阅读对象、介绍巴斯德——这位贡献杰出的医学伟人、法国著名医学微生物学家的故事,介绍他在医学领域的探索、并介绍其为人类创造的一项伟大业绩“狂犬疫苗”。
  • 清太祖努尔哈赤(世界伟人传记丛书)

    清太祖努尔哈赤(世界伟人传记丛书)

    本书介绍了一个足踏北斗天赐神勇的传奇英雄——太祖努尔哈赤。本书在尊重基本史实的基础之上,通过合理的艺术创作,在广阔深邃的时代背景上生动地描绘了这一伟大英雄及其相关的各种人物,勾勒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战争图画、各具性情的人物图画、绘场绘色的风俗图画及柔情蜜意的感情图画。书中人物栩栩如生,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充斥着野心、杀戮、权谋、奇情。从血染黄沙的征战搏杀,到春意躁动的闺中逸闻;从皇亲贵胄的权力斗争,到市井小民的野趣俗情;从女真部落的繁衍兴盛,到明廷的腐败没落,均有力透纸背的笔墨渲染,如果说朝代是证明历史兴衰的元素,那么一代皇帝的传奇人生则为元素的波澜起伏寄予了无穷的韵味。
热门推荐
  • 浮生梦:前世缘今世圆

    浮生梦:前世缘今世圆

    其实这个世上,并没有弱者重要的是是否合适自己的领域发光发亮
  • 有株华现萌草变身记

    有株华现萌草变身记

    一株身世扑朔迷离得仙草,一段跌宕起伏得各界旅程,不断浮现在脑海得画面到底来自哪里?身边徘徊的身影有着怎样得秘密?他,她,它,阴谋!陷阱!诡遇!斗争!尝尽万般滋味终识愁,恨余朱砂泪。再回首,俯瞰碧水青山,恍如隔梦。
  • 法华游意

    法华游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五行:使命之战

    五行:使命之战

    一名平凡的大学生,被神奇的系统所选定,前往一个充满五种力量的国度,然而,跟他那失踪的父亲也有关系,星空战舰,宇宙之战,这一切的一切都与他有所关联。。。
  • 萌系影帝:老婆,来抱抱

    萌系影帝:老婆,来抱抱

    听说林影帝和沐天后在一起了!听说网文界最神秘得作家阿简给林影帝送上祝福,并将出席林影帝与沐天后的新剧发布会,吃瓜群众表示看不懂,发布会的时候,沐天后公布新身份,亮瞎群众的钛合金gou眼,他与她是青梅竹马,十二年的守候,终于在一起。林影帝表示很满足。
  • 重生:血色复仇

    重生:血色复仇

    她欧阳雪同时被两个最亲爱的两个人背叛,上天给了她机会让她回到五年前,她会怎么做是复仇还是……
  • 万雨生骷

    万雨生骷

    我是被这个世界抛弃的人,我本不该存在。。。等等,林雨,你吻我干什么?我说过,我是个会带来不幸的人,为什么还要靠近我?
  • 价值投资的中国式守望

    价值投资的中国式守望

    本书概述价值投资法则内涵,分析价值投资成功案例,预测价值投资的中国背景,配置价值投资核心组合。本书旨在告诉读者:遵循价值投资法则,在伟大的中国投资时代买进中国最伟大的投资标的;用支付合理低价和长捂不放的方式提高投资利润,降低投资风险;运用价值投资法则点石成金,坐享其成。这是一本在中国长牛市和大震荡市道里不可不读的投资理财的必备参考工具书。
  • 冰玉缘之黑冰

    冰玉缘之黑冰

    陈浩天从皇宫盗出一本传说中可以灭神的绝世秘笈,因此遭到大内无数高手的追捕,陈浩天被逼远走天山,在天山北下遇巧救下被沙盗捕下的异族公主,二人因此一见钟情,而就在这时,信奉鬼王的藏王子带着地狱鬼巫前来求婚,国王迫于对方的势力要答应之时,遭到公主的极力反对,后,公主提出比武定亲之法,陈浩天好无悬念的获胜.藏王子怒而回,但其巫师却在临行之时发下咒语;"其子在十八岁时将会被一块来自地狱的黑冰封印"一年后,陈浩天夫妇果得一玉子,起名陈玉洁,然而在玉洁十八岁生日那天,地狱鬼巫出现,一块来自地狱的黑冰突然从地下涌出,要封印了他,但国王的女巫却要关键之时,取出了玉洁的一魂一魄.看到自已的儿子被封印,陈浩天因气吐血,奋追鬼巫,化鹰而却,一瞬间失去了儿子和夫郡的公主痛不欲生,泪血追出,身殁草原,化为草原最美丽的花儿"古丽".....
  • 狼猿传奇

    狼猿传奇

    昨天,我对几位老太婆说:“我这部小说不是换地图的升级流。”她们即刻就捡起地上的石头打我,边打我边骂道:“明明你可以靠脸吃饭,为什么要靠才华?叫你靠才华!叫你靠才华………”然后今天,我摸了摸肿胀的脸,喃喃自语:“现在,我真的只能靠才华了!”非套路,非喜也可以入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