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草籽,首先带着一个大麻袋,一把剪刀和一个大围裙。围裙的下部折过来,两边缝上,这样戴上后在胸前就形成一个大肚兜,剪的草籽随手就能放进去,等到满了,再把它掏出来装到大麻袋里。因为玉兰家的后面是一个草原,所以要先走出四里来路才到庄家地,再找到生草籽的荒地才开始剪。剪了几肚兜后,麻袋里装了一些,要把脚伸进麻袋里使劲的踹,再装一些,再踹,这样能保证装的多而实成。她们在烈日炎炎下嗮着,无处躲藏。脸通红的,汗沿着脸和身上往下流,衣服都湿透了;腿站得都直了,硬了;胳膊也快抬不起来了;渴了,也没带水,嗓子冒烟了。
大半天过去了,麻袋才满,扎好嘴,往起扛,别人都能把麻袋放到自己的肩上,可玉兰拿到一半就举不起来了,不得不再放到地上。其他的人把已经扛到肩上的麻袋放下,过来两个人抬着玉兰的麻袋把它放到她的肩上,人家一撒手,玉兰身体一晃荡,差点没倒了。玉兰赶紧往回来的路上走,只走了几步就扛不动了,麻袋掉在地上,自己一个踉跄,差点倒了。别人只能放下麻袋等她,看着这孩子也挺可怜的。歇了一会儿,玉兰说“走”,也不能总耽误人家呀。又是两个人抬着麻袋,把它再放到她的肩上,这回好点,身体没晃荡,也多走了几步。玉兰都快哭了。就这样走走停停,停停歇歇,因为歇,玉兰恢复了一些体力,扛着麻袋走路的长度也越来越长,但用了很长时间才看到家,边走边盼,心里默念“快了,快了”。要到家时,妈妈在后面正看着玉兰,居然还唱起了歌“归来吧,归来吆,浪迹天涯的游子”,妈妈很少唱歌的,玉兰听到后眼泪止不住哗哗地流下来。这可是真真正正地得到了“锻炼”!
回来后,爸爸把麻袋放到一口大缸跟前,妈妈把草籽一把一把地掏出来,放到缸里,然后又让爸爸进到缸里踩实。弄好后爸妈招呼孩子吃饭,玉兰躺在炕上已经不想起来了。
白天,玉兰该干活干活,晚上,就在自己的小屋里点灯学习,妈妈往往在睡醒一觉后看灯还亮着,就喊玉兰熄灯。妈妈不让她再上学的态度很明确,只是爸爸没有明确的表示。
一天中午,玉兰和爸爸在后园子后面的一块场地上翻凉羊草,爸爸问她的打算,玉兰仰头看看天,叹了口说:“不让我念书,那我干什么呢?向路南的那个独生女一样,也找个养老女婿?挨打受骂?你们也跟着受气?要是那样过一辈子,活着还有什么意思?”爸爸没吱声。
从那以后妈妈不再那样强烈表示反对玉兰读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