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46900000007

第7章 有一种学问叫闲扯(1)

学问看不见但很重要

娄老师研究了一辈子理学,满腹经纶,门人广博,培训班开了一茬又一茬,经常传道授业解惑,但娄老师发现求教的学生们,真想做学问的不多,应付考试的不少。所以少年王阳明的到来令娄老师极为兴奋。他被眼前这个帅得不是很明显,但很出众的小伙子深深地吸引了。难能可贵的是王阳明知识面很宽,懂得非常多,提出的问题极为尖锐,往往能切中问题的要害,有种不世出大师之风范。娄老师把跟岁数成正比的学问,一一与王阳明讲授。

娄老师虽是理学家,但他的学术观点略跑偏,师兄胡居仁曾讥笑其学近似陆九渊。娄老师治学严谨,个人道德修养也很高,以“收心、放心”为居敬修养之法门,以“何思何虑勿助勿忘”道德修养为要旨,简言之,仪表庄重,内心坦荡。娄老师对穿衣打扮特别考究,早上起来,梳洗打扮后,先拜家祠,然后接受家人及学生们的请安。搞得内外肃然,培训班气氛跟屠宰场似的。但凡有客人来了,娄老师不管多忙,不管客人多急,他都得整饬襟裾打扮得有板有眼的,再去接见客人。对于学问,他旗帜鲜明,喜欢的往死里推崇,讨厌的往死里批判。黄宗羲《明儒学案》说:“姚江之学(阳明心学),先生(娄谅)为发端也。”作为王阳明开导蒙昧使之明理的启蒙,娄老师绝对够格。

娄谅是王阳明的思想启蒙老师,军事启蒙老师是他在老家复习科举时一个叫许璋的人,教他骑射,正是王阳明这项技术,后来救了南昌城数万民众。

书归正传,单说娄谅。娄老师先谈了一下儒家学术热点话题——格物致知。把他多年研究的朱学关于“格物”的解释,通过自己的理解,用两人都能听明白的普通话给王阳明上了一课。细心的老师在讲课时,会留意学生的一举一动,以此判断学生是否对其所讲的内容感兴趣。他发现王阳明兴趣点不在这上面。而王阳明的问题又非常认真,不像开玩笑。娄老师心里揣摩着王同学,这小子对朱学格物都不感兴趣,难道他有做圣贤之志乎?想及此处,娄老师猛然一震,若王同学真有此心,只能用老夫压箱底的本领了。

娄老师轻咳了一声,以此吸引王同学的注意力,然后漫不经心地说:“圣人必可学而至。”他的观点是说,没什么难的,圣人可以学到,做到。

此言一出,东张西望的王阳明果然来了兴致,急忙问道:“如何学到做到?”娄老师暗自嘿嘿一笑,教了这么多年学,还搞不定你个毛头小子。话题又绕了回来,很简单,两个字——格物!王阳明回过神儿,这不是刚才谈论的话题吗?原来“圣人必可学而至”,刚才没注意听,这会儿又不能让娄老师再讲一遍。王阳明面色茫然,懵懵懂懂。娄老师见把他引上道了,继而举例说明:“你看我与我先师康斋先生,躬身细务,皆以格物成名。天文地理,无所不知,连你此刻心里想什么我都知道,这就是‘格物’的功夫。”

王阳明微微颔首,有所顿悟。做圣贤,有这想法是好的,但那不是一句空话,单凭思维遨游远不够,需要脚踏实地,格物穷理,获得更多知识,并且身体力行踏踏实实地走。知识就是力量,诚然光有知识不去使用,等于白给;没有知识瞎去行动,等于白费。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王阳明早年就已确立要成为圣贤的人生方向,如今娄老师给他讲的这堂课,使之找到了成为圣贤的可能和方法。这堂课没白学,虽然只有短短的七个字,对于王阳明来说足够了。娄老师的教导将他内心做圣贤的小火苗点着了,接下来的人生里,他将用星星之火,燃烧中国思想界的夜空。王阳明虽做不了二代状元,但他能做思想的祖宗。

思想一变,人的性情也会变,变得非常明显。回到余姚老家,王阳明变了,往昔那个嘻嘻哈哈调皮捣蛋让家人不放心的孩子消失了,他更像一个成年人。受到娄老师的影响,王阳明一天到晚“格物”,冥思苦想,格来格去,也没弄出个所以然。看来“格物”还真是一件技术活,没两下子“格”不出来学问。正当王阳明做着“格物”功课时,爷爷竹轩翁王天叙去世了。

竹轩翁对王阳明的思想影响力微乎其微,几乎没有影响,但王阳明的童蒙学识,大部分来自他。生活中,竹轩翁潜移默化地把学识教给孙子,这种教育是无私的也是高明的。他从未板着脸让孙子背书,爱之不及,何来严肃。竹轩翁有一套方法,因人施教,小孙子天性好动,教只能游戏中求得。每次王华收拾王阳明的时候都是他站出来,甘做孙子的挡箭牌。竹轩翁的任务完成了,他能教的东西,不知不觉地教给了王阳明。他相信,天赋异禀的小孙子将来的成就一定超过那个性格严肃的状元儿子。

按照祖制古礼,父母死后,子女须守丧三年,其间不得婚嫁,不得张灯结彩,不得行吉庆之典,以示哀思。如果朝廷官员的父母亲死去,无论此人官居何职,从得知噩耗那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个月,是为丁忧。明朝规定丁忧(离职)的时间为三年,守丧期满,朝廷召回起复。这是对文官的说法,武官丁忧不离职,时间一百天为限。如果国家离不开某官员,没了他就天崩地裂了,朝廷可以强行招丁忧期间的官员回来工作,称为“夺情”。明代文官夺情起复的主要是阁臣、尚书、侍郎等一些帝国重臣,给他们找个不愿因丁忧而远离政治中心的借口,譬如张居正。

王华回到了老家余姚,受到家乡父老的热烈欢迎。一个地方出大学生容易,出个状元不太容易。王华丁忧对家乡的学子们来说是件好事,有什么不懂的,有什么困惑的,可以向状元请教。王华乐意教人,久而久之,丁忧期间无所事事的日子变得充实起来。再一看儿子王阳明老大不小了,成了家,也该到立业的时候了。王家世代读书,何况王华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王阳明将来必然要学而优则仕。

守仁格竹,大师起步

王阳明为了应付他爹,装模作样地复习,白天看朱熹的《四书集注》等资料。所谓注疏,是对经书字句的注解。有的人看书喜欢在上面乱写乱画,雅称批注,写些自己的理解和心得体会,批得精彩的那就成了另一本著作。将原有著作润色点缀,形成一种新的文学形式,譬如金圣叹的金批本《水浒传》、毛宗岗的毛批本《三国演义》等。有人专门喜欢看批注本,批得好可传世,还能成为官方教材,《四书集注》就这么回事儿。

朱熹看书喜欢批注,写得密密麻麻,批注比原文的字数还多,恨不得把每个字拆开来解释,近乎变态。文章贵精不贵多,点到为止即是佳。诸如前文所说的“格物致知”,本来四个字,经过历代学者批来批去,注解繁多,各有说法,搞不懂谁最能接近原意,后世读者看着迷迷糊糊的。朱熹的批注极为繁杂,当初孔子他老人家说一句话,必经过字斟句酌,将事物的哲理高度概括成一句话,结果朱老师又给拆开了。我们的文化告诉我们有些道理不必说得那么透彻,要不然怎么有“心照不宣”、“心领神会”等成语。纵然朱熹学识广博,未必能与孔子达到相同的思想高度。

王阳明看《四书集注》觉得没啥意思,到了晚上,改看经、史、子、集,顿时眼界大开,豁然开朗。从此之后,白天看复习资料心不在焉地应付老爹,晚上看课外书,相当起劲儿。有对比才有真相,王阳明看课外书学识大进,回过头来再看《四书集注》太小儿科了。忽然有天,他看到了朱熹注疏“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他内心做圣贤的油灯,又被挑亮了。

前者娄老师说圣人可以学到做到,方法是格物,今者朱熹圣人又说“一草一木皆涵至理”,看来这个“理”果然是“格”出来的。人家复习,他心不在焉,脑子里一直想着什么是格物,怎么去格物?可能是盯着一物长时间地看,然后从中能看出“理”,看出学问和知识来。有了这种想法,王阳明魔怔了,整天盯着这个看盯着那个看,双目呆滞,两眼无神。与他一姓钱的同学如厕时,他也盯着人家看。看得钱同学脸红耳赤,叱道:“你……你干什么?”

王阳明认真地说:“我在格物。朱子说一草一木皆涵至理。”钱同学说:“草……”王阳明想到后院有竹子,不如你我同去格竹。钱同学表示欣然同意。于是两人在竹子前面,一天到晚盯着不放,目不转睛,不知道的还以为王阳明受爷爷竹轩翁影响,爱上了竹子。格物,窃以为是一种穷究事物获得知识的方法。比如格竹,要知道它属于哪类植物,生长环境,纲目品种,以及竹子的生长规律,这是事物本身的属性。之后再穷究哲学层面的“理”,譬如竹子在中国人的思想里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文化的象征,岁寒三友之一,君子之代表。按照这种学习方法,时间一长,不成大师最起码也是个学者。

王阳明与钱同学两人异想天开地“格竹”,在他人看来他们两个这就是扯淡。可是人类的文明,都是在看似荒诞的事物中产生的,人类的进步正是由那些古怪、疯子、闲扯淡的人推动。“格”了三天,钱同学受不了了,主动退出。什么道理也没获得,反而累得要死,卧床不起。王阳明对钱同学极其鄙视,我辈少年焉能不具备一点持之以恒的精神。

王阳明继续!六天后,他实在坚持不住了,竹子还是竹子没变成大树,王阳明还是他自己,只是倒了,大病一场。

病愈后,王阳明才弄懂,“格物”并非盯着什么东西一直看,而是要去思考它的来龙去脉,从中总结出来道理,收获知识。可是“穷究事物道理”,难道就一定能“致使知性通达至极”吗?“格”竹格出病来的王阳明对朱熹的观点产生了怀疑,无论从思想上学术上这都是严重的左倾错误。朱熹理学为明代官学,时间久了,思想根深蒂固,读书人养成了不敢质疑权威的思想惰性。生活在理学统治的精神世界里,敢于质疑权威,那本身就是一种进步。王阳明那貌似不经意的质疑,已然指引着他迈向了大师之路,然后往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

王华对儿子不好好复习去格竹闲扯,也没什么好方法。夜深人静的时候,王华会扪心自问,王阳明到底是不是他儿子?子与父怎么一点都不像?对这个问题,王阳明也挺纳闷的。

该复习还得复习,王阳明收回了心,消停看书,因为乡试来了。经过长时间的复习,王阳明参加浙江乡试,考中举人。同年乡试中举的还有绍兴府慈溪人孙燧、杭州府仁和人胡世宁。所谓“三人好做事”,后宁王朱宸濠造反,胡世宁直谏下狱、孙燧忠义死难、王阳明率兵平之,三人同年乡试,一同考中,都是浙江籍。在王阳明看来科举不过如此,稍微一用心就能考中。可是接下来他的表现令人大跌眼镜,没想到在科举面前栽了两个大跟头。

穿越到明朝去科举,六级考试搞死你

王阳明、胡世宁、孙燧等举人,承载父老乡亲们殷切期望,谁能蟾宫折桂继而光宗耀祖,谁能金榜题名然后高官厚禄,在此一举。风萧萧兮科举寒,学子们,上路吧!

科举之路,任重而道远,比今日高考复杂。庆幸没生在明代,否则折腾不死你。有穿越癖的学生千万别去明代学校,那里不好混。假如你真的一不小心穿越到了明朝,看看下面鲜血淋漓的科举之路,有个准备先。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不断变化,由原始社会禅让制、西周世袭制、春秋战国客卿制、两汉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正中制,到隋朝时出现了科举制,这是封建社会最为科学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度源于隋,发于唐宋,成于明清,尤其明朝达到了顶峰。

在明代做官有四种途径:第一学校、第二科举、第三荐举、第四铨选。学校主要是国子监,中央一级学院,进入国子监即可做官。明初时,朝廷对人才需求量较大,进入国子监的学生(监生)五花八门,啥人都有。官僚子弟入监的叫荫监;通过科举考试的叫举人,考不上的,入监的叫举监;投资捐款花钱入学的叫例监等等。明成祖以后,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越来越少,渐渐与科举合并,所以科举考试是主流的必由之路。荐举,类似今天的大学扩招,朝廷除了正常科举外,还增设恩科,把那些七老八十学习不咋着的,降低考试标准,再考一次。这要考不上,那可真对不起组织的行为艺术了。铨选,指那些对组织有巨大贡献的,比如招商引资,捐款捐物,或者丁忧起复的,经过吏部审查合格后授予官职。这些都是非主流途径,最直接最权威也最难的还是科举考试。

先得上学,弄个学籍,找担保人(清代需五人联保),查查祖宗十八代有没有黑五类,成分为贫下中农为佳。明代各府、州、县均有公办学校(官学),此外亦有私塾、书院等民办学校。凡是报名入学的全叫童生,无论年长老幼。即使号称人类史上寿命最长,活了256岁的李庆远来报名上学,也得叫童生。

科举之路,闯关升级,就从这里开始。第一关:县试县试由县教谕(教育局局长)主持,海瑞海大爷曾经当过这个官。多在二月份举行,童生需出示廪生担保书,方可参加考试。一般考五场,也有四场的,变态的达到七场,以八股文为主,贴诗、经论、律赋为辅。考上的即有参加上一级考试(府试)的资格。这次考试相对简单,从穿开裆裤的娃娃到白发苍苍的老青,只要识文断字,手续齐全,皆可考试。

第二关:府试府试内容和流程与县试差不多,考试地点换了,在本县辖区的府衙进行。

比如杭州府就到钱塘(杭州)去考、绍兴府就到会稽(绍兴)去考松江府就到松江(上海市松江区)去考。考试录取有名额限制,录五十人,分甲乙两等,前十名为甲等,考中者有资格参加院试。

第三关:院试经过前面高强度高密度的考试,刷下去两批人,童生们终于在暗夜里看到了一丁点希望。院试由省教育厅厅长主持,考中者叫生员,俗称秀才,第一名叫案首。通过院试仅仅具备了科举考试的资格,能不能去参加省一级的乡试,还得看岁考和科考。

经过层层选拔,成为生员的,待遇明显提高。考取生员资格的,即可享受朝廷发给的每月六斗米的生活补贴,但名额有限,不是所有生员都给。明代规定县学生员定二十人、州学生员定三十人、府学生员定四十人。吃公家粮的这帮生员就叫廪生。随着生员基数不断增加,廪生名额也相对增加。增多的不叫廪生,叫“增广生员”,简称增生。另,额外增补吃公家粮的,叫“附学生员”,简称附生。各种生员等级严明,不同头衔,大米斤两也依次递减。待遇虽然好了,但无法喘息,还得接着考,明代学校里没有混一说,不整死你,都对不起朱元璋那把杀猪刀。

同类推荐
  • 莫里哀(世界历史名人丛书)

    莫里哀(世界历史名人丛书)

    在巴黎热闹的大市场附近,耸立着一幢古老的建筑。这里居住着一对新婚夫妇。丈夫叫做约翰·波克兰,是一位有名的室内陈设商。他在大市场开设了一个店铺,另外,在巴黎其他地区还有几处铺面和作坊。在当时,他算是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人物。
  • 故宫活字典:朱家溍传

    故宫活字典:朱家溍传

    他是一部“历史书”,擅长文物鉴定,被誉为国宝专家; 他主编的《国宝》,成为中国政府官员赠送外国元首的正式礼物;《朱家溍传》讲述他出生相国世家,却蜗居陋室,与家人多次捐赠收藏,一次捐赠即过亿元。
  • 孔氏家族全传

    孔氏家族全传

    本书描述了孔祥熙的传奇人生:孔圣裔孙,基督信徒,反清志士,协理教案,留学美国,铭贤学校校长,民军司令,留日基督教青年会总干事,娶妻宋霭龄,追随孙中山,促使蒋宋联姻,投靠蒋介石。孔祥熙长期主理国民政府财政,主要政绩有改革中国币制,建设中国银行体系,加大国家对资本市场的控制等,但同时以权谋私、贪污腐败,最后被迫去职,离开政坛。
  • 留学僧

    留学僧

    那个罗里巴嗦,看到妖精喊悟空、看到女儿国国王冒冷汗的唐僧,在真实的历史中,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少年聪慧、名满天下的他,为何走上了西行求法的漫漫长路?没有白龙马为坐骑,没有能降魔伏妖的三个徒弟,他是经历了怎样的风霜,多少的生死,才得以完成了十万里的徒步游学?依靠历史文献,《留学僧》作者以不落俗套的见识,妙笔生花的文笔讲述了佛学史上不世出的奇僧玄奘的一生。作者深入史料,运用合理想象,描摹其绚丽多彩、荆棘遍布的传奇人生。语言幽默诙谐,书写言之成理,妙趣横生。
  • 在图书馆遇见南怀瑾

    在图书馆遇见南怀瑾

    本书讲述了青少年如何在国学中汲取为人处世的智慧,找寻精神家园?当代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对此进行了深入浅出、生动风趣的解读,用生动形象的小故事阐释了复杂深奥的智慧和哲理,为青少年理解国学的人生真谛打开了大门。本书汇集了南怀瑾对于《论语》《孟子》《道德经》《庄子》《周易》以及禅理的讲解,集合了儒、释、道、易四家的思想精粹,读来仿佛含英咀华,口舌留香。书中的智慧值得青少年受用一生!
热门推荐
  • 穿越之宠妃难当

    穿越之宠妃难当

    因为贪小便宜一把玉梳把叶婉兮送到一处时空,爹不疼娘不爱,相公还极为操蛋。她相公相公叫个不停,卖萌腹黑无所不能。一代战神本是冷漠正直之人,而在她面前百炼钢化成绕指柔,不知何时,他竟然那么喜欢她……为了回去,她做尽了一切,但是好像把什么东西落下了。比如,她的心……
  • 巫师奥秘

    巫师奥秘

    穿越到哈利波特的世界,变成谁不好,非要变成莱姆斯·卢平?为什么刚刚穿越过来就要承受变身成狼人的痛苦?什么?狼毒就是上天赐给我的金手指?好吧,这操蛋的命运,只能跪了!
  • 天之傲世

    天之傲世

    张云天在游戏不明不白地穿越了,代表着穿越了不一般的世界,一个东方玄气与西方魔法,斗气相互并存的世界。张云天也只以自己曾经网游天下第一高手的智慧去狂傲世间。成为这东,西方两个世界的第一人。
  • 天才家族

    天才家族

    在华夏之巅,存在一古老神秘的天才家族,诸葛家族。家族里有过诺贝尔奖获得者,有商业巨头,有金融寡头……诸葛家族子弟只要存在于这个行业,就将成为这个行业的佼楚。一位被称为千年一遇的天才诞生在了诸葛家族。却因父亲之仇,只身一人来到华夏。华夏之国,终将因他的到来而掀起腥风血雨。他将是成为神的男人!
  • 十世轮回:魔尊溟殇

    十世轮回:魔尊溟殇

    非人类的她,被创造来到这个世界,至少这世上有一个人把自己当做人类,对自己百般呵护,怎知,却是另一场阴谋。一朝重生(穿越),还有更多的阴谋,等待着她!得知自己本是这个大陆,只是遭遇轮回不得回到这个大陆,终于回到自己的”家园“,却有人打自家的主意!这样怎得!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安身之处!怎可给你们肆意破坏!我要成长,强大到无人能够打我的主意!
  • 仙清万古

    仙清万古

    神帝看了眼天门上的龙凤图案,无奈的摇头一步一步朝神界走去,在天门打开的那瞬间,他看到了未来的一角。“只要你好!我已经没有什么不甘了!哈哈哈……长生又能如何!”随之一声仰天长啸,神帝也化成的点点星光消失在混沌中。
  • 摩罗记

    摩罗记

    我若为魔,魔世天下。我若为人,人间魔土。我若为王,天下尊皇。重生孩提,走出一条与前世不同的道路
  • 主宰者:变形金刚

    主宰者:变形金刚

    召唤师游记之瓦罗兰同步上线,请基友们支持科幻粉们觉得不错的话动动手指,给个张票票,给个收藏2033年在中国西北发现了五颗遗落在地球的神秘石头这些与人类文明并存了几万年的石头再次被科学家发现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人类基因缺陷的弥补,另一个存在于人类中的神秘空间,与另一个空间并存的神秘物种,人类的好知欲像是一双庞大的触角慢慢的向这些未知的事物衍伸过去
  • 萌妻有点甜:帝少,你轻点!

    萌妻有点甜:帝少,你轻点!

    某日,她家大姨妈刚走,就被他折腾得浑身瘫软,“薄染寒,已经5次了,你给我住手!”“再来两次!”“凭什么?!”“你大姨妈5天,欠我25次。”我靠,工作上班都有休息日,凭什么她在床上就得一年到头全年无休?!为脱离异母渣妹,完成外婆临终的遗愿,沐时矜嫁给了帝城万人之上的集团总裁薄染寒。传说薄染寒禁欲不近女色,可沐时矜觉得传说果然都是骗人的!沐时矜扶着酸疼的腰背,看着那个霸道又粘人的男人,她后悔了,她能还钱退货吗?
  • 倾世宠女:神王的绝色狂妃

    倾世宠女:神王的绝色狂妃

    神秘的女子拥有着多重惊人的身份,却又为何宁愿隐瞒一切甘心留在一个小小的“病弱”王爷身边?是真情还是另有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