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46800000015

第15章 中编2011年高考古诗词鉴赏(3)

这首诗起句先以“新愁”二字点题并统领全诗,接着分别写自己的旅途奔波忙碌之愁,只身在外的孤苦之愁,不胜其沉重的思乡之愁以及知己四散零落的无助之愁。

张弼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吾书不如诗,诗不如文。”李东阳笑他是“英雄欺人之语”。意思是说,张弼的书法艺术成就最好,其次才是诗文。这正如曹植和曹丕,曹植明明诗写得好而不善于从政,却一再于诗中表达济世的雄心而贬低诗文,而曹丕却相反,明明善于治国而诗文欠佳,却偏偏抬高诗文贬低政治,说文章是经国大事可以不朽。这大概皆源自一种潜在的补偿心理吧。

张弼的书法成就自然要比他的诗文成就高很多,有人评价他的书法说:“酒酣兴发,顷刻数十纸,疾如风雨,矫如龙蛇,欹如坠石,瘦如枯藤。”艺术的精神是相同的,张弼的书法如此,其诗文亦如此,我们从他这首《渡江》中就可以体会得出。

4.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明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泊江州①

元·陶安②

江云绀绿夕阳边,江水空明海气连。

一点远帆如白鸟,数声急鼓隔苍烟。

浔阳九派疑无地,庐阜千峰直造天。

清夜开樽酹司马,琵琶亭下月当船。

【注】①江州,今江西九江。②陶安,元末明初诗人。

(1)请赏析“一点远帆如白鸟”这句诗,有人认为是量词用得好,有人认为是比喻用得好,你的看法是什么?

(2)最后一联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何种感情?

(3)这首诗描写了江州哪些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1)“点”字突出了远帆的“远”,因为远,远帆细小,像一个小点一样,所以用“点”较恰切。“如白鸟”,也是因为距离远,而江面又是水天相连,感觉到远帆像一只白鸟在移动。量词和比喻的运用,都突出了江面的寥阔苍茫。(2)运用典故。清夜在浔阳江头,诗人想起了白居易的《琵琶行》,酾酒祭奠,表达了诗人对白居易的凭吊和同情。

(3)诗中描写了江州傍晚的景物。绀绿的江云围绕在夕阳的倒影旁,江水空阔明亮,与水上的雾气相连。远处一只帆船,黄昏的急鼓声在青霭中传过来。江州支流众多,水面广阔,而远处庐山的山峰直插云霄。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江州美景的赞美,又有人在旅途的淡淡的离愁。

5.趣味链接——张弼的趣诗趣事

明代妇女中,“假髻”发式风靡一时。假髻是用铁丝编圈再在外围盘织上头发的待用装饰物,上边可以别上簪钗珠宝,以凸显女子华贵之态。假髻盛行,不过是浮华奢靡成风。为讽“以假为美”之社会之风,张弼写了一首《假髻篇》:

东家女儿发委地,日日高楼理高髻。西家女儿发垂肩,买妆假髻亦峨然。金钗宝钿围珠翠,眼底谁能辨真伪。夭桃窗下来春风,假髻美人先入宫。

这首诗立刻传到了宫中,引来各路嫔妃和高官权贵的对号入座,一时间人心惶惶,都说张弼实在胆大妄为,含沙射影地讽刺嫔妃的美貌和和高官的才学是假冒的。于是乎,这个一度官至兵部主事、晋员外郎的华亭进士让当权者恨得咬牙切齿,终于被排挤出京,不得不远赴江西南安任知府。

五、湖北卷

1.入选理由

诗歌的比较鉴赏是高考诗歌鉴赏每年必考的题型,这类题型设题的角度一般都着眼于比较对象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登城》与《望湖楼晚景》都以登高远望为视角来表现江南雨景,一个写优美的濛濛细雨,一个写壮观的疾风骤雨;两诗的结构上也是同中有异,虽然首句都描写了一幅静止的画面,但刘诗的首句是作为背景呈现的,第三句才是主景,最后一句则对全诗的概括;而苏轼的首句则是主景,经过第三句的衬跌,尾句又接续首句的壮观,使得全诗显得跌宕起伏,曲折有致。

2.真题再现

登城

宋·刘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望湖楼晚景

宋·苏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2分)

(2)两诗第一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2分)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两首诗歌同为写雨佳作,赏析时抓住诗人描写的景物,品味景物的特点,结合诗人的诗歌特点,全面分析。

【参考答案】(1)濛濛细雨。(2)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濛濛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所云“江南水墨图”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3)刘诗用“雨映寒江半有无”作为背景,用“浅深山色高低树”作为主景,虚实结合,浓淡配置,相互映衬,描绘出“一片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苏诗描绘的是由疾风、骤雨、雷电所构成的壮美景观,“横风吹雨”、“电光时掣”先后出现,中间插入“雨过潮平”的短暂平静,跌宕起伏,更凸显其壮观。

3.深度赏析

雨势不同,情态各异

——古代咏雨诗的比较赏析

诗歌的比较鉴赏也是高考诗歌鉴赏常考的题型:2009年湖南卷选取了以惜春为主题的诗与词让考生进行比较鉴赏,2010年天津卷考的是送别诗的比较鉴赏,2011年湖北卷考察的则是以雨为题材的两首诗歌的比较鉴赏。因此,类型化诗歌的比较鉴赏是高考诗歌鉴赏考察的重要内容,也是考生必须掌握的诗歌鉴赏技能之一。

刘敞的《登城》原名为《微雨登城二首》,这是其中一首,出题人挖去了“微雨”二字也就相当于挖去了第一题的答案,考察的要点在于根据诗歌描写的情景做出概括,还原出诗题中点睛的微雨二字。而苏轼的《望湖楼晚景》原题为《望湖楼晚景五绝》,是一组诗,共五首,分别咏江潮、雨电、秋风、雅客、江景等。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首二句点题,第一句点明微雨,第二句点明登城。“寒空”既含蓄地交代了下雨的季节,同时也写出了秋雨生寒的效果,秋雨过后,万物必生寒意,如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之寒蝉,又如司空曙“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之寒灯,还如崔涂“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之寒塘等等;“半有无”应该化用自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一写微雨,一写山色,山色因远而若有若无,秋雨则因其微而忽隐忽现,用半字修饰有无,并非说天空中一半有雨一半无雨,而是说因为雨微,随着视角的转换而下雨的范围也在不停地变化,写有无变化的著名诗句还有王安石的“草色遥看近却无”;“映”字值得玩味,它十分贴切地抓住了秋天微雨的自然特征,写出“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白居易《微雨夜行》)的微妙感觉。“重楼”言楼之高,也写出观雨的视野比较开阔;“闲上”则言明诗人登楼时的心情状态,也就消释了上句寒空造成的心理上的感觉,因此,上句中的寒空只是为了表现秋雨生寒的清冷之感,其中并不包含诗人的主观情绪,我们不能像通常分析诗歌那样将寒空之寒移入诗人的情感状态中去。这是需要注意的;“城隅”即城楼一角,清静安闲,无人打扰,“倚”字传神地刻画出诗人欣赏秋雨晕染成的江南水墨图的安闲自得的情态。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浅深山色”是若有若无的微雨匀染成的视觉效果,诗例还有邓深的“隐显亭台旧,浅深桃杏新”,白居易的“楼阁高低树浅深,山光水色暝沉沉”等等,都是写物色随视角转化的效果;“树高低”是登楼以后随着视野的伸展出现的景物特征,既然“野旷天低树”,那么近楼树参天就是必然之理了;“杏花春雨”是春天江南的景色特征,那么秋天微雨洗去杏花的艳丽色调,剩下的“浅深山色”的黑白色调就是秋天江南的特征了。“水墨图”正是对微雨江南山色浅深的景色特征的传神表达。

刘敞这首《微雨登城》的结构也值得注意,我们可以称之为绘画结构,诗人先用首句“雨映寒空半有无”勾勒背景,再以第三句“浅深山色高低树”作为主景工笔刻画,两句前后呼应,虚实结合,浓淡配置,共同描绘出水墨江南的诗意画面。

接着我们再来鉴赏苏轼的《望湖楼晚景》。开头我们说过,《望湖楼晚景》是一组诗,我们要赏析的是第二首,诗人吟咏的雨景,只是望湖楼五景之一,作为整首组诗的一个组成部分,东坡只是概略写来,并没有做工笔刻画。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横风,有横冲直撞之感,写风的猛烈;雨借风势,来势亦不同凡响,侵入望湖楼中,也许还打湿了东坡先生的衣衫。东坡并没有继续写雨,而是禁不住发了一声感慨,如此豪雨必须用如椽巨笔方能写出其气势。然而正当诗人搜肠寻句之时,“雨过潮平江海碧”,暴雨已经远去,真有“骤雨拖山过”,来去一霎时之感。虽然风携雨去,但顷刻之间倾盆暴雨已使潮水骤涨,正所谓“潮平两岸阔”,一眼望去全是碧水。从侧面写出暴雨的迅猛之势。“电光时掣紫金蛇”,用紫金蛇比喻电光极为形象,写出了电光一闪而逝的特点,“时”即偶尔,风过雨停,潮平两岸,刚才横风吹雨的景象恍如梦中无处追寻,偶尔一道金蛇似的闪电掣过,才提醒诗人,原来一切都非梦幻。

本诗为写雨之作,只有首句“横风吹雨”直接描写了暴雨的迅猛之势,第三句则转入“雨过潮平”的雨后景象描写,从侧面表现雨势,为最后一句描写雷电蓄足了气势,诗人在“横风吹雨”与“电光时掣”的壮观景色之间插入“雨过潮平”的短暂平静,使整首诗显得跌宕起伏,变化有致。“往事不回如过雨”(陈师道),这正如诗人坎坷变化的人生一样,令人顿生感慨。

“壮观应须好句夸”只是作者许下的一个心愿,虽然因为组诗整体构思的要求,诗人并没有从正面展开描写暴雨,而他在以后的诗中是遂了此愿的。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其一》:“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黑云翻”、“白雨跳”、“卷地风”句句紧扣暴雨来写,写出急来迅去的动态之美,可谓夸壮观之好句。东坡写暴雨壮观的好句非《有美堂暴雨》一诗莫属,请看:“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蛟室泻琼瑰。”唯有东坡大手笔才能写出如此壮观之暴雨。

“满天风雨助诗忙”,古人喜欢各种状态的雨,抒发各自不同的情志,暴雨中的豪情,细雨里的闲情,秋雨里的凄情,春雨里的闺情,雨态不同,情态自然不同,需要读者细细品味,析其异处,赏其妙处。

4.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寒食①

唐·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寄京师诸弟

唐·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②寒食草青青。

【注】①寒食,我国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前一、二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相传为纪念春秋时的贤臣介之推。②杜陵,在长安东南,是唐代长安人游乐之地,也是作者的故园所在。

请简要赏析《寒食》和《寒食寄京师诸弟》两诗所表达的感情的异同。

【参考答案】同:两首诗都是诗人在寒食节,面对禁火空斋的景象而抒发了一种感伤情怀,都有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异:孟诗抒发的是自己贫居他乡的凄楚之感,侧重于悲身世;韦诗抒发的是离家在外的孤独以及对故乡亲人的一往深情,侧重于思亲人。

5.相关链接——古典诗词的比较鉴赏

1.内容、情感比较

方法指津: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读懂诗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读诗的题目,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主要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

②了解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

③抓关键词语,分析作者的喜怒哀乐等感情。

④注意诗的最后两句,古人写诗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⑤熟悉常用感情基调用语,结合全诗,把握两诗不同的感情基调。

2.意象、意境比较

方法指津:①要把握刻画人物的常用方法,诸如细节刻画、烘托、对比衬托、比兴手法、抒情方式(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寓事于情等)。

②就意象来说,既要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如秋风多写离愁,蝉多喻高洁之士等,又要善于分析意象在特定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

③扣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加以分析,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倾向。

④注意诗歌的不同类别。

3.语言赏析比较

方法指津: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抓两个方面:一是品字析句抓关键字词,首先抓动词,其次抓形容词,再抓数词、副词和其他虚词。弄清要求对比的字词的字面义。分析字词在表情达意及表达效果方面的作用,从而品评出优劣。二是分门别类抓语言风格,或朴素自然,或婉约细腻,或清新明丽,或幽默讽刺,或沉郁顿挫,或悲壮慷慨等。

4.手法、技巧比较

方法指津:①熟知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及内涵。

②把握题干中要考查的表达技巧的角度。

③结合诗句比较分析各自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

六、湖南卷

1.入选理由

从客观题到主观题,从规定角度到任选角度,这应该成为诗歌鉴赏题命题的趋势。本年湖南卷的诗歌鉴赏题就体现了这种趋势。这种综合性开放性命题方式,不仅能考查出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更能反映出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本诗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赏析:一、可以分析总体的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当;二、可以联系诗中意象做具体分析,也可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三、可以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四、可以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

2.真题再现

春暮西园

明·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7分)

【试题解析】本题考古代诗歌鉴赏,角度任选,开放度极大,是本套试卷的最大亮点。它不再是“问什么答什么”,而是“想什么答什么”,给了考生答题的充分自主权。但角度不外乎四个:形象、语言、技巧、情感。

【参考角度】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的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当。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作具体分析;也可以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3.深度赏析

西园春意,蝴蝶菜畦

——高启《春暮西园》赏析

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吴中四杰之一,有“明代诗人之冠”的美誉,因坚辞不受朱元璋授予的户部侍郎一职,被其杀害,年仅三十九岁。不过,这些背景知识和我们赏析本诗并作答相关题目并无直接关系,我们不必深入解读。

同类推荐
  • 小神探智破疑案(青少年挖掘大脑智商潜能训练集)

    小神探智破疑案(青少年挖掘大脑智商潜能训练集)

    潜能是人类原本存在但尚未被开发与利用的能力,是潜在的能量。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 微生物工程原理

    微生物工程原理

    本书内容包括:发酵生产的基础部分、发酵生产的核心部分、发酵生产的下游加工过程和发酵废弃物的利用和处理(清洁生产)、微生物过程的经济问题。
  • 英雄与伟人(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英雄与伟人(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语文新课标指定了中小学生的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广大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培养语文素养,促进终身学习等具有深远的意义。
  • 300字作文直通车(金榜作文通关宝典)

    300字作文直通车(金榜作文通关宝典)

    《300字作文直通车》本书收录了数篇金榜作文,有助于写作的提高。
  • 后进生转优妙招

    后进生转优妙招

    任何一个班级都存在着“后进生”,这就给工作在第一线的老师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转变这些棘手学生,让管理、教育从棘手变为得心应手?本书根据中外名师的实际教育经验出发,结合他们真实、优秀的教育案例,在深度点评之余,提出了在当前新教改的局面下因生施教,扬长避短,长善救失的种种具体办法及操作手段,本书是教师捕捉时代最新、最尖端的教育思想动态、开启后进生智慧天窗的一面窗口。
热门推荐
  • 最强全能先生

    最强全能先生

    新书《大魔王这活不好干》已上传,请各位前去支持。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者,易道也。易道推演古今,包罗万象,无所不能。重生异界,觉醒易道系统,路飞开始了崭新的人生……“和我比武道?武圣呢?有人要挑战你家先生呢?还不出来?”“想和我比医术?医圣呢?死哪儿去了?有人和你先生摆谱呢,快点滚出来。”“想和我较量炼器?器圣呢?把此人给我砸出去。”“和我比画符?我擦,你这手法是从符圣那儿学到的吧?他还没从我这儿毕业呢。”“要比炼丹?我学生丹圣写的《医道丹经》都没看完?赶快滚犊子。”每一个领域的最强者,都被称为圣者,而他则是诸圣之师。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莲生伴夏

    莲生伴夏

    何莲生,命运选择了遗弃她,一步步夺走她的亲人,借着她的敌人,给她各式各样的打击。她却是打不死的小强,从一个瘦弱的丑小鸭蜕变成风华绝代的美女,一步步登上最顶峰,权势、男人、敌人。都被她踩在脚底下。腹黑绝对的腹黑小萝莉!
  • 幻兽真解

    幻兽真解

    一次意外离开家族,却却阴差阳错得其功法,带着幻兽闯三界
  • 出行英语会话想说就会说

    出行英语会话想说就会说

    本书通过真实的对话情景以及旅游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类问题,帮助大家掌握英语口语交流的基本技能,内容涉及交通、旅游观光等。本书借鉴了国内外的实用旅游用书,使读者在学习英语口语的同时,能够充分了解各个国家的国家概况、风土人情、异国礼仪等与旅游密不可分的相关信息。
  • 地狱天堂:放手吧我不值得你爱

    地狱天堂:放手吧我不值得你爱

    彼岸花开之时,刚刚签了地狱契约的紫陌希不免想念起母亲,在人间办事时,遇到了邪魅神秘的墨唯潇,她爱上了他,可是:地狱与天堂、紫陌希与墨唯潇、彼岸花与铃兰花,终究是轮回的……曼珠、沙华,终究不能相见……彼岸花,你可让我怎么办呀?这一切都是阴谋……
  • 孤鸿寄语

    孤鸿寄语

    鸿蒙创世山,九界第一峰。御笔点狂名,天地一孤鸿。白衣舞阴阳,翩翩少年郎。多情花间过,无心尘不染。醉来是非空,劝君莫寻踪。孤胆走万里,黩武斗黄龙。
  • 天地一

    天地一

    活得像狗一样,还是像狗一样活着?这是个问题。两世为人,怎可不活出精彩?郝柯,可能是第一个撸穿的宅者,在陌生的江湖中,偶得一张纸,开启一段传奇,追逐天地一!
  • 至上之道

    至上之道

    前人摸索着掌控了内息的控制,修炼的法门,是为了更好的生存?亦或是更好的互相残杀?修炼是为了生存?那么修道呢?生存?生存!修炼?修炼!修道?修道!修道为何?我要问天,问道,问问这“道”因何如此残忍!问天何道!?不凡仰头而啸。对,我要问天,问天何道!
  • 故事中的科学(人生解密)

    故事中的科学(人生解密)

    科学无处不在,在我们的周围,各类各样的事物中,都隐含着科学。一株花、一棵树、一滴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无论是仰望星空、俯视大地,还是近观我们周遭咫尺器物,处处都可以发现科学原理蕴于其中。从生活中任何的小事物中都能发现科学的闪光。而现在,让我们在故事中去寻找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