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秋的一个早晨,随着长安城门的缓缓打开,一群难民扶老携幼如潮水般从城内涌出。负责把守城门的士兵对眼前这场面早已司空见惯,过去一段时间,几乎每天如此。
在士兵们面无表情的注视下,一个头戴斗笠、脚踩草鞋的和尚混在难民之中,就这样静悄悄地走出了长安城。
当人流涌出城后,很快便向四面八方分散开来。原本夹在人群中的玄奘,也渐渐变成了一个孤单的身影。
转身回望,长安那巍峨的城墙似乎仍然依稀可辨。再用力看上一眼吧,也许这便是最后的分别。茫茫前路,一别便是万水千山、大漠黄沙,但愿今生还有归来之日……
玄奘西行所选择的路线正是那条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当年东汉的张骞整整花了十三年时间,方才凿空西域,将这条路线呈现在世人面前。八百多年后,孤身一人的玄奘又会在这条路上走过几个春秋?除了上天,没人知道答案。
离开长安大约一个月后,玄奘到达了他此行的第一站凉州(今甘肃武威)。
作为河西走廊的门户,当时的凉州既是西北地区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一座军事重镇。
几乎就在走进凉州的同时,玄奘也发现,这里戒备森严,根本就是个进得来出不去的地儿。
于是他只好暂留在一处寺庙中,一面开坛讲经,一面等待机会。
可惜玄奘到底还是低估了朝廷对他的关怀。他这种整日抛头露面的做法,没多久便引起了凉州地方长官的注意。
考虑到此人毕竟是有名高僧,所以当时的凉州最高长官也没为难他,仅仅勒令他立刻返回。
怎么办,自己的西行之路还没开始,难道就要到此打住?
就在玄奘无计可施之时,凉州当地的僧人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在他们的掩护下,玄奘总算是幸之又幸地溜出了凉州。
有了这次教训,以后的日子里,玄奘只能抛弃自己的身份与名望,隐姓埋名、昼伏夜行,将自己彻底变成了一个无法见光的赶路人。
没错,这是玄奘西行之路上的又一次舍弃,但却不是最后一次。
而后,他来到了位于大唐边境最后的一座要塞,瓜洲城。
自此往西,便是他完全陌生的辽阔西域。
当玄奘抵达瓜州时,他依旧遇到了那个在凉州时便一直难以解决的问题——出不去。
而且与凉州不同,这里已是大唐与突厥对峙的第一线。离瓜州不远,就是那座赫赫有名的玉门关。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作为大唐联通西域各国的咽喉,玉门关几乎成了唐代边塞诗的一个象征符号。
通过这样一座重兵把守的关隘,对人生地不熟的玄奘而言,无疑是难如登天。
正所谓福不双至,祸不单行。就在这时,一个突发事件使他的处境更加艰难。
一位名叫李昌的地方官不知从何处得知了玄奘的踪迹,连夜带着拘捕令来到了他面前。
“你打算如何处置于我?”万般无奈之下,玄奘只得试探着开口询问。
“我也是信佛之人,所以不会动你分毫,但圣命难违,你万万不可继续留在瓜州。”说完,李昌当面撕掉了通缉文书,然后转身离开。
既不能留,也不能进,更不能退。玄奘顿时感觉自己像一颗被将死在了瓜洲城的棋子。
《西游记》里的唐僧遇到困难会怎么办?果断召唤大徒弟嘛。
事实证明,即便放到现实里,徒弟这种存在同样相当地靠谱。
就在玄奘几乎已是山穷水尽之际,一个名叫石槃陀的胡人主动找到了他,请求为自己受戒。
得知师傅正为西去之路而发愁,石槃陀立刻告诉玄奘,他知道一条可以绕过玉门关的小路。
转过天,石槃陀按照约定好的时间,在瓜州城外与玄奘准时会面。与他一同前来的,还有一匹瘦小的枣红马。
或许此时玄奘还不会想到,眼前这匹枣红马将会陪伴他走过那段最艰难的道路,在死亡即将来临的时刻,给予他生的可能。
嗯,在即将离开大唐的时刻,装备上了徒弟和马,谁还敢说人家吴承恩是在漫天瞎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