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兵的前提自然是要有兵。然而,此时李渊所辖太原境内兵马不过万把人。这点儿家当守个太原尚且捉襟见肘,想要逐鹿中原、问鼎天下还是趁早洗洗睡吧。
就在大家为找不到名头拉壮丁而抓狂的时候,一条来自前线的消息又让事情出现了转机。
驻守在马邑郡的一名叫刘武周的将领干掉了他的顶头上司马邑太守王仁恭,而后又抱着突厥人的大腿公开反叛隋帝国。
长期以来,马邑郡在隋朝名将王仁恭的统领下,一直是太原地区抵挡北方突厥进攻的坚固屏障。刘武周的这次叛乱无疑让整个太原地区直接暴露在了突厥的铁骑之下。
消息传来,身处晋阳城中的李渊马上敏锐地意识到,自己渴望已久的机会终于来了。
面对刘武周与突厥的双重军事压力,太原郡如今已是危如累卵,还有比这更好的扩军理由吗?
孙子曰:“善战者,求之于势。”让原本不利的局势转化成属于自己的机会,李渊再一次向大家展示了他在把握局势上的深厚功力。
从这一刻起,原本的敌人反成了李渊的强大助力。而且,本着物尽其用的原则,在随后晋阳举兵的一系列事件中,突厥人不仅稀里糊涂地被李渊拉去演了各种挡刀角色,还被忽悠成了李渊的坚强后盾。
连敌人都能使唤到这份上,真也是醉了。
很快,李渊以抵御强敌入侵为理由,开始公开招募军队。与以往所带的军队不同,这些招募来的士兵从他们入伍的那一刻起,便成了李渊的私人武装。换句话说,李渊不再是他们的将军,而成了他们的主公。
一切似乎那样顺理成章,一切似乎终于步入正轨,但可惜一切仅仅只是“似乎”。
因为就在李渊大张旗鼓扩军的时候,暗地中杨广留下的那两双眼睛始终默默观察着他的一举一动。
平心而论,在太原地区领导班子搭建这个问题上,杨广做得还是颇有艺术性的。王威、高君雅组成的亲信帮,与李渊父子组成的皇亲帮在相互制衡中形成了一个十分巧妙的平衡。
王高二人在官职地位上比不了李渊,而李渊在皇帝的信任度上又比不过王高二人。王、高要办李渊必须拿出确凿的证据才能向杨广那里交差,李渊若干掉王、高则必然会加深杨广对自己的猜忌。
双方对于这个局面都是门儿清。
所以不管多少猜疑、多少提防,不到最后一刻两边谁也不敢轻易向对方出手。两边都知道,一旦动手,必分生死。
然而即使荆轲的那卷地图卷得再厚,匕首最终还是有被亮出的一刻。
随着李渊军队规模的日渐壮大,王、高二人慢慢察觉到了事态的严重。眼前的局势似乎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正朝着他们最不愿意看到的那个方向疾驰而去。
经过将近两个月的观察,他们已经确信,李渊如今所做的一切正是杨广所担心的,此时消灭李渊便是为帝国消灭一份威胁,而这也正是他们身在晋阳的全部价值。
于是,这两位非著名导演迅速投入到了一场斩首行动的剧本编写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