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走了,走得很安详。虽然经历了太多丧亲之痛,但至少他还是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亲身经历了那个充满希望的时代——贞观。
按照《易经》中的说法,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所谓贞观,简单理解就是昭示天地正道的意思。
无论是出于愧疚,还是为了掩盖,总之李世民最终给自己选了这样一个正义感爆棚的年号。而接下来,他则要凭着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朝代变得真正名副其实。
当家做主人,听上去给人感觉很拉风,但实际干起来,一不小心就容易把人搞抽风。
如果是个小地主,只要看好家里的长工、短工,然后年底记得给大伙儿按时发足工钱,基本就不会出大乱子。
如果是个大地主,那就劳驾再多费点心,除了管好帮自己种地的外,平时还要对家里的管家、佣人们多留个心眼。
而到了皇帝这个级别,作为拥有全天下土地的超级地主,他除了要面对那些整天站在朝堂上的大臣,还要随时掌控那些地方官僚的一举一动。
地主永远只有一个人,但他要管的人却在以几何倍数的形式递增。更要命的是,虽然本质上那些官僚臣子和长工短工们一样,都是地主家的打工仔,可他们的能力、心术显然和大字不识的庄稼汉不可同日而语。
身为孤家寡人,皇帝必须守住这份偌大的家业,必须驾驭无数出类拔萃的人才,而他真正能信任、能依靠的却只有自己,他拥有的也仅仅是手中的权力,这便是千百年来无数帝王的困局。
正因为如此,在封建皇权时代,不仅中国,随便搁地球上哪个国家,皇帝都堪称高风险职业,能得善终的少、死于非命或者被拱下台的多。
所以,无论史书上怎么写,只要当了皇帝还能平安落地的,那就堪称洪福齐天、祖宗保佑,如果顺便还能在史书上给自己捞一个好名声,那就非大智、大勇、大运者不可。
而如今李世民要达成的,却是难度系数比这些还要高出千百倍的挑战,他要团结带领整个朝廷,向着那个登峰造极的高度——千古一帝,发起冲击。
从抢班夺权的第一天起,李世民便开始了对朝中各派力量的整合。简单划分一下的话,大概是这样三波人:一直跟随自己南征北战的老哥们;太上皇李渊留下的大臣元老;当初追随在李建成、李元吉身后的太子党干将。
对于第一帮人自然没得说,大家抛头颅洒热血,押上了身家性命,为的就是今天光明美好的新生活。分红派息必须敞亮,没毛病。
在李世民的亲自主持下,高士廉、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一跃进入帝国最高决策层,成为帝国要害机关的掌门人。而尉迟敬德、程知节、秦叔宝一批武将则迅速被提升为统军大将,执掌唐军主力部队。
对于第二帮人,李世民虽然在最开始保持了必要的尊重,但没过多久便开始了区别对待。像能力比较强的萧瑀,没问题,留下来继续发光发热;像能力不那么强的裴寂,对不起,回家养老才是你最好的归宿。
至于第三帮人,李世民则充分展示了他在识人、用人上的独到眼光以及身为帝王的广阔胸襟。像魏征、王珪、冯立、薛万彻、谢叔方等人,都被重新加以任用,并在以后的日子里,为大唐盛世的创立下汗马功劳。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愿以偿,对于像李神通这种功劳没太有、篓子没少捅的废物,李世民则毫不客气地让他站到一边凉快。
封赏可以,但绝不滥赏。李世民向来不是好糊弄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