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368900000051

第51章 高祖篇·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从中原战场上凯旋而归的李世民很快发现,大哥李建成无论在个人班子建设上还是在政治修养上,都已经远远地甩了他几条街。

首先,李世民在朝中缺少有力支援。像尉迟恭、秦叔宝、程咬金等等,虽说搁战场上随便哪个都是万人敌的存在,但放到朝堂之上,尤其在最高权利中枢里,这帮武夫们的影响力完全就是小到负无穷。

而李建成则恰恰相反,由于大部分时间追随在李渊身边协助处理政务,朝中那些元老重臣们几乎个个都认定,太子必然是王朝下一任掌门人。所以论朝中的人脉,李世民已经是输了一大筹。

如果单单人脉比不了也就罢了,问题是在对帝国政务的处理经验上,李世民跟李建成还是没法比。

从十几岁的时候起,李世民便一路追随着父亲东拼西杀。他的所有精力几乎都用在了苦练砍人技术和思考揣摩战争规律上,至于如何打理好国家这种事情,从来都在他的业务范围之外。

相反李建成作为帝国未来的接班人,不仅将大量时间和精力花在了熟悉帝国政务上,而且李渊还早早地就把朝中当时最一流的那些大学问家统统打发到了东宫中,让他们去给太子传道授业解惑。

很显然,作为一个严重偏科的社会青年,李世民在战场上获得的那些资源已经难以支撑他赢下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

当然,千百年来无数故事也在反复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小看了一个能折腾、会折腾的社会青年。因为这帮人有一个很厉害的素质——从不按规矩出牌。

尤其对于常年在战场上搏杀的李世民而言,面对困难,他早已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解决思路:用最少的投入,走最便捷的路径,谋求最大的利益。

这套行为方式简单概括起来其实就四个字——出奇制胜。

在认识到自己和太子之间的差距后,身居长安的李世民迅速、果断地采取了行动。

虽说朝中一流人才都已经被老爹整到东宫去陪太子读书了,但这没关系,东宫的学堂上不了,那就自己搞个民营补习班。

既能以此和朝中的那帮士大夫们搭上话,又能借助他们加深自己对朝政、权术的理解。

一石二鸟,这便是李世民解决问题的方式。

很快,长安城的士大夫圈里几乎人人知晓,秦王府里多了一个别具一格的非正式机构——文学馆。

对于这个独特机构的存在,李世民是这样解释的:眼看天下就要太平了,我这身打仗的本事也没啥用处了。为了让组织放心,同时也让自己能够在和平年代继续发光发热,特设这样一个机构,希望借此为国家的文化建设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弃武从文,还有比这更人畜无害的举动么~~~

所以,当李渊听到这一消息时,不但没有任何反感,反而在心底悄悄松了口气:老二总算学乖了~~~

有了皇帝老爹的默许和二皇子的金字招牌,加之馆内极为优越的生产生活条件,文学馆在长安城的知识分子圈里一时间可谓风头无两。

各路社会名流纷至沓来,不管出名的还是不出名的,大家都将进入文学馆,参加李世民举办的学术沙龙活动看作极高的荣誉。

尤其对于得到李世民欣赏与肯定,成为文学馆正式在编人员的那一小撮人,大家更是怀着无限仰慕之情将他们的成功经历比作是“登瀛洲”。

正所谓“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可见李世民将自己这个文学馆运作得有多成功。

一个常年带兵打仗、见惯了血雨腥风的陕北汉子,玩起文化产业来逼格竟也如此之高,也真是个人才。

当然想拿到文学馆的正式编制,难度也确实不是一般的大。本着宁缺毋滥、优中选优的基本指导思想,这一时期的文学馆编制说起来那真叫一个值钱。

因为,名额实在是太少了。

在李世民的精心挑选下,最后成功入围的仅有十八人。不过,别看人数少,但这十八人却个个都是实打实的饱学之士。

除了一直追随在李世民身边的房玄龄、杜如晦,像前面提到的姚思廉,以及没提到的虞世南、孔颖达等等,随便拿出一个都是中国文学史、思想史、史学史上的重量级人物。

天天和这么一帮子喝墨水、摇笔杆子的宗师级学术专家混在一起,估计就算是块朽木也能被雕成传世佳作了。更何况此时的李世民怎么看都是个勤学奋进的学霸型青年。

每天除了必要的朝会之外,他几乎放弃了一切业余活动,每天不分昼夜地呆在文学馆里,从这些名仕高人们身上孜孜不倦地寻找着那个暴力之外的力量源泉。

之所以如此用功,是因为李世民知道,上天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

要想活下去,要想活得更好一些,那就要对自己狠一些,再狠一些。

现在多流汗将来少流泪,这道理他比谁都清楚。

然而不幸的是,尽管李世民已经有了充分的思想认识,但上天给他的时间,还是比他预料的少了很多很多。

就在李世民勤奋而充实的学生时光刚刚过去了没几天,围绕遥远的洛阳那一亩三分地发生一件事,便让原本就没有任何优势的局面变得更加被动。

同类推荐
  •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小窗幽记)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小窗幽记)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 悲剧的穿越者

    悲剧的穿越者

    古往今来的历史穿越者多得数不清,几卡车都装不完,但都是在小说里面一帆风顺,用在现代学到的知识文化改变历史,成为成功的主人公,而本篇小说里的主人公却是一个不好读书的高中生厌倦了悲剧的生活,每天想着如何穿越到三国里成为一名武将征战沙场,受众人膜拜,终于有一天他与众不同的穿越了,穿越之后﹏﹏还是很悲剧!
  • 西汉之江山美色

    西汉之江山美色

    西汉末年,皇权旁落,外戚专政,豪门权贵田连阡陌,骄奢淫逸;下层贫民却无立锥之地,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王莽代汉立新后,更变本加厉,一道道虐民诏令伴随天灾不断地向民众头上压去。不堪忍受的劳苦大众纷纷揭竿而起,中原大地迎来了波澜壮阔的农民大起义,锦绣山河在战火中支离破碎。小人物李云站在时代的浪潮上,是随波逐流?还是奋起抗争?
  • 武尊刘子先

    武尊刘子先

    一个热爱三国时代的青年!在穿越时空回到那个英雄辈出!人才济济的三国时代后,会发生什么?是割据一方独自称王?还是统军百万征战沙场?一切尽在武尊刘子先揭晓!
  • 大迁徙之殇

    大迁徙之殇

    在张献忠屠川一百多年之后,清政府施行“湖广填四川”之策,由此形成了一场声势浩大、旷日持久的移民大迁徙。正是这一历史际遇,使得原本生活在湖广一带、无瓜无葛的两氏家族(虚拟的)因为在大迁徙途中的相遇,尔后又比邻相居在川东丘陵上而瓜葛起来了。小说《大迁徙之殇》所讲述的,正是这两氏家族两百多年来所演绎出来的历史,并立足于一个“殇”字,交错现实与历史,在三个彼此交错而又一脉相承的历史片断中,既构成了两个家族的一段恩怨情仇史,更侧重展示出了其中的郑氏家族的一段家族历史的形成、走向,以及族人们的一段心路历程……
热门推荐
  • 守山匠

    守山匠

    相传,龙之九子化作九大山脉撑起了华夏的脊梁,延续着炎黄的香火,承载着九州的气运,庇护着亿万的生灵!又传,在百万茫茫群山中有着一群人,他们世代不涉足尘世,长守多妖之山,多怪之水,守护着一个千古之谜!这些到底是流世的传说,还是自古隐藏的真实?我是一名守山人,带你一步步走进这个光怪陆离,奇诡莫测的世界……
  • 重生之花都修仙

    重生之花都修仙

    大乘期修士苏漠,身怀逆天神鼎,遭遇无数强者围攻,坠入地球绝地九龙池,却一梦三百年重回地球的年少时代。被家族扫地出门,被燕京第一美女退婚,被班花拒绝,更可怕的是,重生回来,他依然还是五行杂灵根。重生三百年前,他的人生是否还会在既定的轨道行驶?
  • 我的奇妙世界

    我的奇妙世界

    很多人都有一个自己的生活,各不相同。有的无聊度日,浑浑噩噩;有的事业小成,前途光明;也有的……可能有着旁人所不知道的奇妙。而我就是其中一个,我不知道这是否改变了我的人生,但这是我的一个故事,一个梦幻之旅……一起走进世上那些不为人知的大门……
  • 异世良缘:腹黑相公你别逃

    异世良缘:腹黑相公你别逃

    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一场穿越,异世姻缘。“张良,你这个大腹黑,本姑娘才不会被你的美貌所迷惑呢,哼!”“娘子?为夫分明肤色白皙,更何况腹部了,娘子不信,为夫现在就给娘子证明证明……”
  • 王俊凯你是我的命中注定

    王俊凯你是我的命中注定

    纯属虚构,不要当真,若有雷同,纯属巧合,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我,爱你们(???(???c)么么哒~(^з^)-☆
  • 案发前夜

    案发前夜

    末世来临,上古时期的恩恩怨怨,逍遥回归,且看末世如何争霸。
  • 刘邦传

    刘邦传

    中国历史名人传记,青少年读本。励志改变命运,读史点亮人生。靠决心屡战屡胜,靠用人适才适所。 他出身布衣,却开创了大汉王朝;他才干平平,却揽尽天下奇才异能之士;他被称为常败将军,却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本书将告诉你,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皇帝——刘邦是怎样走上了成功之路。
  • 谜漠

    谜漠

    一部手机,将我牵涉进一个巨大的谜团之中。雪山之巅的青春不老泉。仙宫里面的长脖子仙人。雾谷的神秘身影。地下深处的未知生物。如此种种让我明白,它们图谋的不只是利益这么简单……
  • 恶魔校草:甜心女仆要小心

    恶魔校草:甜心女仆要小心

    在一个乌漆嘛黑的地方,无缘无故的冤枉了“好人”,还被这个“好人”被迫签下了仆人协议,这主人真难伺候,又要帮他洗衣服,又要早上起来买早餐,买早餐也就算了,居然要挑新纪包子,排队要排几个小时才能买到的早餐啊。这样也就算了,半夜三更被叫起来煮宵夜,不知道这么晚被叫起来会打扰我睡美容觉的,跟重要的是,还要我夜冰雪陪睡,真是个大恶魔啊!
  • 重读《周易》智慧

    重读《周易》智慧

    解读周易古经,开发先贤智慧!继承优秀传统,光大中华文化!《重读周易智慧》从对中华元典——《周易》的认识入手,集中介绍了《周易》中的崇尚自然、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发明创造、彰往察来、循序渐进、革故鼎新、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等哲理。《重读周易智慧》作者刘明武从微小处入手,阐发出做人、做事的道理,具前人所未见,道前人所未道,是当今人们认识中华文化、学习中华经典时的入门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