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牢关一战,秦王李世民靠着一记漂亮的本垒打,将王世充与窦建德这两个最强的对手彻底击出了逐鹿天下的舞台。
胜利的消息抵达长安后,坐在龙椅上李渊欣喜之余,也前所未有地确信:大唐乃是天命所在,而自己便是奉天承运的真命天子。
武德四年九月,自信心空前爆棚的李渊下诏征发四川地区士兵,同时擢升李靖为行军长史,在另外三路唐军的协同配合下,对南方最大割据势力梁帝萧铣展开进攻。
事实证明,李靖用兵的确堪称神鬼莫测。萧铣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在李靖的各种算计下,基本都成了摆设。
唐军兵锋所到之处,无不摧枯拉朽、势如破竹。
从九月正式出兵,到十月兵围江陵,萧铣主动纳降,李靖带领着他的军队仅仅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便将这个地跨两湖、两广、江西、云贵,坐拥劲兵40余万的庞大政权彻底击溃。
就这样,郑帝王世充、夏帝窦建德、梁帝萧铣,三位当时除李渊外最有实力的帝王,在武德四年都先后领到了由李渊赞助的长安免费游机会。
当这几位大佬坐上囚车启程出发的时候,不知他们会不会猜到,其实无论是主动投降的也好,还是负隅顽抗过的也罢,李渊给他们提供的统统都只是一张单程票而已。
第一拨抵达长安的自然是先一步被李世民押送到的王世充和窦建德。
对于王世充,李渊还算相对比较客气,没有当场砍了他的脑袋,仅仅给了他一个流放蜀地的处理意见。
但王世充的运气也没持续很久。就在一个月后他准备动身前往流放之地的时候,时任唐朝定州刺史的独孤修德以替父报仇为名,设计刺杀了王世充和他的兄长王世恽。紧接着,王世充的儿子王应玄也在流放途中,被以谋反的罪名诛杀。
坑人者,人恒坑之。对于王世充,我确实没什么想要过多评价的。总之,他的经历似乎只在证明一件事情:投机选手根本走不远。
对于窦建德,李渊则没有表现出任何宽宏与仁慈,而是非常果决地将他斩首在了长安城。
从三十三岁正式起兵反隋,到三十九岁死于长安,窦建德虽然最终与一统天下的梦想擦肩而过,但其为人信义,为政仁德,所作所为光明磊落,终不失一代豪杰本色。
至于最后到达长安的萧铣,和窦建德差不多,很快也被李渊判处了斩首。
在处理这三个对手的问题上,李渊之所以会有如此表现,道理也不难理解。
与王世充几乎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不同,唐军在消灭窦建德与萧铣的过程中,其实有着很大的运气成分。
事实上,窦建德与萧铣直到身死的一刻,两人原本的势力并没有遭到彻底的毁灭性打击。换句话说,只要两人存活在世上,那么随时有逃脱之后东山再起的可能。
所以,对于已经是光棍一条的王世充可以不立即处死。但对于窦建德与萧铣,对不起,无论这事儿看上去多么不厚道,最终的结局不单要死,而且要以一种让天下人都看的到的方式处死,为的只是要绝了那些余党们的一切念想。
再引用《教父》里的一句话:“Itisjustbusiness.(一切都只是为了生意!)”
而事实证明,李渊这个看似残忍的决定,对于大唐的江山来说,却是无比明智的。
因为就在窦建德战败被俘仅仅两个月之后,远在山东的夏军旧将刘黑闼便再次举起了叛乱的旗帜。
在这次叛乱中,刘黑闼多次重创唐军,仅仅用了半年的时间,便重新恢复了夏朝原有的势力范围。
直到李世民和李建成先后两次率兵讨伐,才彻底平息了这次历时一年多的叛乱。
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当唐军干掉了刘黑闼,再次恢复了对山东地区的统治后,大唐帝国统一天下的征程也总算画上了句号。
放眼天下,当年那十八家反王、三十六路烟尘一个个终于都偃旗息鼓。
从晋阳起兵到入主长安,从群雄混战到一统江湖,57岁的李渊终于在这一刻真正完成了霸业,登上了人生的顶点。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在为帝国的统一而欢欣鼓舞,所有人都在憧憬着战乱结束、解甲归田的幸福生活时,一场改变包括李渊在内几乎所有人命运的争斗也已悄悄拉开了帷幕。
事后的历史告诉我们,这场争斗最终决定的,不仅仅是一大批李唐皇族的生死成败,更重要的是它几乎影响了整个李唐王朝将近三百年的政治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