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四年(公元622年)二月的一天,王世充顶盔贯甲出现在了洛阳宫城。站在他眼前的,是那帮追随他从江南一路杀进中原的将士们。面对着自己这支最后,也是最强的力量,王世充几乎倾尽全身的力气,用异常激昂的语气喊出了他最后的战前动员。
“诸位追随我出生入死,为的便是那万世富贵。今日决死一战,来日必与尔等共享荣华!”
言罢,王世充亲自率领两万大军冲出洛阳城门。
面对郑军的这次主动出击,李世民不仅丝毫不为之惊讶,反而在心底有种奸计得售的快感。事实上,这一切正是他最想得到的结果。
占领洛阳周边据点也好,切断郑军粮道也罢,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逼迫王世充尽早出城决战。
一方面,唐军将士显然已经没有多少耐心继续和王世充在城下耗着了;另一方面,只有让王世充主动舍弃他在城防上的优势,唐军这边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兵种优势,最大限度消灭郑军的有生力量。
看到几乎已是困兽犹斗的郑军气势汹汹地杀来,李世民迅速做出了战略安排。
他命令屈突通率领主力步兵正面对抗王世充,自己则亲率精锐骑兵玄甲军埋伏在主战场不远处的高地上,等待时机对郑军展开侧面突袭。
事实上,这个安排也是李世民指挥大兵团作战的一个惯用套路。先用步兵从正面拖住敌军,再用骑兵从侧面突入敌阵。一旦敌方被冲乱了阵脚,正面的步兵就会乘机全线压上,进而彻底消灭对手。
说白了,这其实就是一种双兵种配合、两方面夹击的进攻方式,给人的感觉多少有点像民间传说中程咬金的三板斧,不求招式华丽,但求简洁、实用、高效。
远远眺望着脚下的战场,站在北邙山北魏宣武帝陵园旁的李世民不由得在心中划过一丝得意。一切都如他设想的那样,向着他最希望的方向发展……
出城的郑军很快便进入阵地、列好队形、站稳了脚跟;
担任主攻任务的屈突通迅速集结起队伍,主动向对面的敌军发动了进攻;
不多时,双方军队便犬牙交错般展开了一场血战,两边互不相让,杀得难分难解;
随后,只见一道火光从唐军阵地里冲天而起。
别激动,这既不是郑军那边打的黑枪,也不是唐军踩了消息机关,而是战前李世民与屈突通约定好的突袭信号。
眼见战事进行得如此顺利,李世民也有些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根据以往的作战经验,只要自己的骑兵一出动,那敌军必然会在短时间内全线崩溃。
感觉胜利似乎就在眼前,李世民一时间不禁热血澎湃。他决定要在这最后的时刻好好秀上一场,亲手将王世充打翻在自己脚下。
于是乎,李世民一马当先,率领一千玄甲军撒开马蹄,如猛虎下山般,直接冲向了对面的郑军阵地。
然而,李世民没有料到,他到底还是低估了自己的对手。毕竟当初人家王世充领兵满世界剿匪平叛的时候,他李世民还一天到晚跟在老爹的屁股后面当孝子呢。
见惯了大风大浪的王世充岂是这区区三板斧子就能撂得倒的。
更何况,在之前与唐军的交手中,王世充已经充分领教了玄甲军的厉害。如今已是押上全身的家当孤注一掷,如果连这一手都不防,那他也就不是王世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