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一个战火连天、民不聊生、鸡飞狗跳的大时代里,已是年过半百的李渊也等到了历史给予他的机遇。
但不幸的是,在当时随便什么人看来,这个机遇的开始不仅不能算作机遇,而且应该说几乎就是个必死之局。
这是一个来得有些莫名其妙的死局。
熟悉中国历史的朋友不难发现,中国历史有个特点:大凡到了改朝换代的时候,总会横空冒出那么几个非常牛逼的预言帝。
这些人就跟前些年网上各种版本的“舅舅”们一样,虽然谁也搞不清他们的真实身份,但他们却总会靠着那些惊人的预言,在史书中给自己的帖子赚上一笔。
鉴于这些预言,尤其是那些被载入史书的那些来历相当之神秘;造成影响相当之大;而命中率又相当之高,所以史学家们便给这些预言起了一个非常拉风的名字:谶语。
说到谶语,我实在觉得这东西堪称是一朵集最富想象力和最缺乏想象力于一身的奇葩。说它富有想象力,是因为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这些谶语准确得简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比方当年周世宗柴荣为了防备小木牌上的那句“点检为天子”,二话不说就搞掉了时任殿前都点检的张永德。然而谁成想这一举动反倒成就了赵匡胤。到头来点检果然做了天子。让人不得不叹上一句“人算不如天算”!
然而谶语同时在我看来又是最缺乏想象力的玩意儿。尤其在中国史书里,这东西简直成了改朝换代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道具。虽然为了求新求变,大家也在绞尽脑汁,变着花样地玩创意,但不管是捏着嗓子学狐狸叫也好,刻到石头人、木头板上也罢,搞来搞去无非就是那么一套把戏。
但偏偏想要把水搞混还就是离不了这套戏码,而且无论这个情节让我们觉得多么老掉牙,现实却是总有很多人愿意去相信。上到天子王公,下到官吏百姓,大家都很拿这玩意儿当回事。
于是,眼见得大隋江山将要变天,一时之间各种版本的谶语便迅速地在这片战火连天的土地上肆虐开来。
这其中流传最广、影响力最大的一句便是:“杨氏将灭、李氏将兴”。
简洁明快,通俗易懂,让人一望便知其意。
可惜如今我们已经无法确切地知道这个牛逼的预言最初是出自哪家的“舅舅”之口,但无论这位“舅舅”是道士天师也好,江湖郎中也罢,起码他爆的这句猛料很快便脱颖而出地火起来了。
由此似乎也可以印证一下,这群众的眼睛那真是雪亮啊!
随着这句谶语的不断发酵,很快它便冲出了瓦肆勾栏,飞进了高墙深宫,并最终由一个名叫安伽陀的术士将其告诉了炀帝杨广。
估计不用我说,各位看官们也都能想象得出小杨先生听到这句谶语时的心情:想当预言帝你就当呗,还非要指名道姓说得这么直白。这何止是在预言啊,这分明就是在顺道侮辱咱小杨的智商嘛!
不过侮辱归侮辱,这句谶语确实也挺厚道,直接告诉了杨广该去找谁的麻烦。
可问题又来了,前半句里的杨氏大家都知道说的就是杨广陛下,可后半句里的李氏究竟是哪一位呢?就算皇帝很强大,但也总不能把天下所有姓李的都干掉吧(虽然他确实这么冲动地设想过)。
但皇帝终归是皇帝,面对这个问题,杨广终于还是机智了一把,超常发挥了自己的政治判断力。
尽管此时李密领导的瓦岗军风头正盛,大有一统天下之势,然而在杨广看来那依旧不过是一帮啸聚山林的土匪强盗。土匪里若有人想要黄袍加身,面南称孤根本就是个笑话。
杨广觉得对自己真正构成威胁的人不在江湖山林,而在萧墙之内。那些占着个破山头,天天喊打喊杀的土匪迟早都会被官军无情地剿灭;而那些站在庙堂之上,天天对他俯首称臣、百依百顺的大臣们,却很有可能会在自己酣睡之际,给自己来上那致命的一击。
不知道杨广是否是得到了一个更加精确的谶语版本,但是从之后的历史来看,他的这个判断却是出奇地准确。
尽管隋末农民起义势头很猛、排场也搞得挺大,但事实却是这帮人里既没有刘邦、项羽,也没有朱元璋、李自成。
对大隋江山和隋炀帝本人的所有致命一击,最终都是由当年那些貌似驯服的臣子们完成的。
既然未来的嫌疑犯已经被锁定到了朝堂之上,那问题便大大地简化了。只要把所有有权势的李姓大臣们搞掉,我这里不就保得太平了吗?
于是,炀帝终日想,想出一张杀人榜。
第一个被拿来开刀的是右骁卫大将军、光禄大夫李浑。很快,这位可怜的开国功臣便稀里糊涂地被安上了一个谋逆的罪名,自己本人连同一家三十二口一夜之间便统统丢了脑袋。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毕竟李浑资格老、威望高,而且最最重要的一点是他还手握重兵。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在当时李浑都是最有实力去印证谶语的那个人。
枪打出头鸟,出檐的椽子先烂,这话真是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