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明朝那些事儿》的朋友们估计对朱元璋当年对抗陈友谅和张士诚的那段故事比较了解。
从公元1360年到公元1367年,住在长江边上的一个英雄(朱元璋)、一个枭雄(陈友谅)、一个豪杰(张士诚)轮番死磕,最后大英雄干趴了大枭雄和大豪杰,拿到了统一全国的营业许可证。
而此时,黄河边上的形势和几百年后长江边上的形式简直如出一辙。光剧情相似也就罢了,最让我震惊的是,历史大神竟然排出了一个几乎完全一致的演职人员表:
少林方丈李渊饰英雄;
神教教主王世充饰枭雄;
丐帮帮主窦建德饰豪杰……
嗯,如果历史是个厨子,那他的拿手菜一定是炒冷饭~~~
既然剧本已经定好了,那咱们还是来看看这几位即将登场的重量级演员的情况吧。
鉴于男一号李渊同志的奋斗史大家已经比较了解了,咱们就从男二号王世充同志讲起。
之所以要给王世充贴上一个神教教主的标签,主要是在我看来,此人身上确实有那么一股子邪劲。
先说这人的长相,史书记载他是天生一头卷发。怎么样,稍微想象一下是不是有点波斯圣火教的味道了。
啥?您说您也是天生自来卷?不好意思,其实我想说,卷毛的大部分都是教徒,教主上位靠的还真不是那几根毛。
想让自己封神,首先您得能忽悠。不把人忽悠瘸了,人家怎么跪地上拜您啊!
而王世充恰恰就有这个忽悠的本事。
所谓忽悠,说白了其实就是个骗,就是在你饿的时候给你画张大饼,就是在你渴的时候告诉你前方有梅林。而这套把戏的背后,其实隐藏的是这样一套行为逻辑:只要许下足够多的好处,别人就会顺着你的指挥棒行动。
不幸的是,这套看似有些道理的逻辑,本身却存在着一个天然的致命缺陷。至于缺在何处,一切还要等到那场最终的宿命对决中才会揭晓。
而在这之前,王世充靠着这套逻辑混得可谓风生水起。因为他还有一个与此行为方式相配套的看家本事:能言善辩。
早在隋文帝杨坚当政的时候,王世充便在朝廷中给自己赢下了一个巧言诡辩的名头。由于他精通各种律令条文,所以每当遇到麻烦事儿,他总会拿法律作为自己挡箭牌。
当然,这些法律条文都是按照王世充自己的意思来解读的。
可面对王世充这种肆意曲解律令的做法,大家偏偏还真就拿他没辙。原因很简单,每次站到一起拉理儿的时候没人说得过他。
就连史书也不得不给王世充这种理直气壮的诡辩行为单独发明了一个新词儿:明辨。
明摆着忽悠你,这份功力何止是让人醉了,简直是让人瘸了~~~
当然,在隋末那个****的年代,光靠嘴上的功夫就想混成一派掌门基本是不现实的。关键时候,还要能拎起家伙,耍上几趟真把式,如此方能打出一片天地。
讲道理,王世充行军打仗的本事虽然很难挤进一流军事家的行列,但他在这方面也绝对不能算作无能之辈。
大业末年可算是各路豪杰层出不穷的年代。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烟尘,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态势。可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不管别的地方闹腾的多厉害,王世充留守的江都一带一直稳如泰山。
之所如此,倒不是因为这里的人民已经老实到宁肯饿死、累死也不敢公然与朝廷为敌的地步,实在是王世充打闷棍、使绊子的手段已臻化境,许多叛乱武装基本上刚一露头,就被王大人给玩死、玩残了。
整个大业末年,如果单以剿匪的军功而论,王世充即便排不上第一,排进前三是绝无悬念的。这应该是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事实了,别忘了,当时和王世充同台竞争的可都是像张须陀、屈突通之类的猛人。
照此算来,李密最终栽在王世充的手里,貌似还真不能说是委屈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