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四年(公元631年)的秋天,三十二岁的玄奘在经历了整整四年的艰苦跋涉之后,终于抵达了他一心向往的佛教圣地——那烂陀。
寺院的僧侣为远道而来的玄奘举办了盛大的欢迎仪式。此时的寺院主持戒贤法师已年近百岁,常年的病痛让他备受折磨。
来自遥远东方的玄奘让他似乎感到了冥冥之中的那个缘字。于是,戒贤法师毫不犹豫地将玄奘收为自己最后的亲传弟子,他似乎已经预见到,眼前这个年轻的僧人未来必能将担负起传承佛法的重任。
那烂陀不愧为古印度最高水平的学术殿堂,整个印度几乎全部的高僧全部聚集在此,多达万人的僧徒主客整日孜孜不倦地学习、探索着包括佛学在内的哲学、语言学以及数学、医学等知识。
寺院不仅为玄奘敞开了知识的怀抱,还给他提供了十分优渥的生活待遇,在一万多人的那烂陀,仅有十人有资格乘坐象舆出行,而玄奘便是其中之一。
有了名师的指引,加上玄奘本人异常用功刻苦,仅仅花了五年时间,他便通晓了包括《瑜伽师地论》在内的一批最高深的佛学经典。
之后的三年玄奘离开那烂陀,遍访印度各地。在游学的过程中,玄奘一面继续研习佛法,一面留心记录了当时古印度各地的风土民情。
有意思的是,在他的记录中,还曾经提到印度西面有个名为西女的岛国,岛上的居民清一色全是妹子。当然,妹子们生娃不是靠喝子母河水,而是每年由东罗马帝国派男人上岛完成这个艰巨的使命~~~
这回那些对女儿国身不能至但心向往之的兄弟们可以开心一下了。如果将来有幸穿越,总算又多了一个看上去不错的备选项~~~
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在印度整整呆了八年,阅尽佛门经典的玄奘开始有了返回故土的打算。然而还没等他将内心的想法告诉戒贤法师,他的导师却提前给他安排了一场难度巨大的结业考试。
戒贤法师请求玄奘代替他参加一场决定其学说生死的辩经大会。要知道,古印度这种辩经可不是今天某些辩论会或者学术讨论会,就算把牛吹上了天,也不用交一毛钱的税。
这种辩经会一旦开场必分高下,失败的一方轻一点名誉扫地、摘牌歇业,重一点就直接要割掉舌头或是割掉脑袋,所以这完全是不折不扣的生死决斗。
为了维护授业恩师在那烂陀的声望,玄奘义无反顾地接下了这次挑战。
辩经会当天,玄奘和他的对手各自坐在讲坛上阐释自己对佛法的领悟。随着时间一点点过去,人们发现,聚集在玄奘身边的人变得越来越多,而他的对手那边却无人问津。
辩经辩到这份上,基本也没啥辩头了。重量级打轻量级,再搞下去那就是欺负人了~~~
这场压倒性的胜利不仅保住了戒贤法师的声望,更让玄奘的大名一时间传遍了整个印度的上层社会。
人怕出名猪怕壮。出了名的玄奘发现,这下他更加没办法离开印度了,因为此时古印度最具实力的统治者,大名鼎鼎的戒日王给他发来了邀请,希望他能到自己身边讲经说法。
十七岁便帅军征战四方的戒日王不仅统治着古印度最广大的领土,而且还是那烂陀的直接资助者。很显然,对戒日王这种大老板那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不买账的。
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玄奘走进了戒日王宫,戒日王以最隆重的礼节接待了他。在与玄奘一番交流后,戒日王很快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要召开一个全印度的宗教学术辩论会。
说是辩论会,其实更像一场擂台赛。作为擂主的玄奘不仅要面对不同佛学流派的诘难,同时还要面对包括印度教在内的其他宗教学者的挑战。
然而此时的玄奘俨然已经有了一派武林宗师的气度。辩论会开始后,他不仅将自己的观点整理成文字,直接挂在了会场门口,而且还主动提出,若有人能破解自己的观点,那他便斩首相谢。
事实证明,玄奘的举动绝无半点自大自负。在长达十八天的辩论会中,从头到尾也没有一人能站出来直面玄奘。在这场有记录的,古印度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辩论会上,玄奘以非凡的智慧和渊博的知识,让整个印度为之折服。
说实话,如果换个人去叙述这样一段经历,估计我多半会回敬一句:把这么大的牛吹上天,施主不怕遭报应吗?但对于玄奘,对于一个信仰如此纯洁的人,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随着辩论会落下帷幕,玄奘感到是到了告别的时刻了。学成归国,报效故土,这是玄奘和之后千百年无数中华优秀儿女们共同的选择,因为无论身在何处,他们始终在内心深处保持着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始终没有忘却对生育自己那片故土的感恩之情。
归来吧,浪迹天涯的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