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泽普和西门度分手后,又去县衙胡彪哪里一趟,告诉胡彪自己在城里有了房子。胡彪笑道,“我就知道小普你不是凡品,这么快就混得风生水起。你什么时候搬过来,我给你贺新。”
“后天吧,到时候我婶一家人都搬来住。”周泽普道,“你如果不忙,后天就过去帮忙。”
“中。”胡彪没有想到周泽普居然对三婶和三叔如此好,“兄弟你如此仗义,哥哥我没有啥可说的。”
在城里拥有一所新居,对于庄户人家来说,是一件大喜事。
周泽普决定在第一时间把这事告诉三婶和三叔,让他们高兴一下,他们有一个好侄子。
三婶三叔是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长辈和亲人,也是能证实自己的亲人,当初没有他们的关怀和照顾,自己不知道会流落到哪里。
有恩必须要报,现在到了周泽普报恩的时候了。
“兰子,明天就要去县学读书,在这之前,我想回周庄看看。”这回,周泽普破例没有将银子交给朱兰儿保管,“三婶三叔为我的事,劳心伤神,视我如己出,这银子就拿回家去孝敬给他们。”
“那我送你和小秋先回家,明儿一早再接你们,咱们一起去县城。”朱兰儿又取出一封银子给周泽普,“这是我的那份孝敬,你也拿过去。”
周庄。
周贵夫妻见周泽普和小秋回来,心中高兴,做了满满一桌子吃食,还去镇上买了猪头肉和烧鸡。
“来,大孩,喝点酒。”三叔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坛子,“朱兰儿他娘,前些日子,到咱家来了,带了这坛酒。说了一大堆好话,很满意你这个女婿呢。”
周泽普接过坛子,开了泥封,一股酒香扑面而来,“是绍兴的状元红。我丈母娘居然拿出她家珍藏的酒来咱家,看来我这个准女婿还是合格的。”
“大孩,你以前喝过?”周贵端起酒碗,嗅了一嗅,露出陶醉的神色,“端的是好酒。”
“以前跟师父喝过。”周泽普顺口扯谎,“几年前的事了。”
“听朱仝家的说,你在岛上写书了?。”三婶给周泽普夹了一块猪头肉,放在碗里,“我瞧着你就有出息。”
“婶,叔,您稍等。”周泽普放下酒碗,起身回西屋拿过褡裢,取出银子放在桌上,“这是我在岛上写书,人家给的笔润。家里的房子四处透风,这钱留着盖房子,要青砖小瓦,赶上李老歪住的。”村里人做事都拿地主李老歪做标杆,希望自己也能过上衣食无忧,隔三差五能喝一顿小酒的日子。
三婶把银子紧紧地攥在手里,惊喜道,“大孩,这都是咱家的?”
“婶,都是的,你怎么花都可以。”周泽普笑道,“以后我会有更多孝敬你。”
周贵试探着对三婶道,“这钱我来保管吧。咱家的祠堂也该修一修了,那年大水后,祠堂破的不成样子。”
三婶沉了脸,刚才还兴奋的脸上,瞬间乌云密布,对周贵不满地说道,“修祠堂是大家的事情,你出什么头?这可是大孩给我的。”
周贵示意周泽普将碗了添了酒,“这种事情总有人要出头的,咱周家五服之内的宗人,都穷困潦倒,上顿不接下顿的,只有咱家的日子好一些。”
“不行,这钱留着给大孩娶媳妇呢。没有房子,人家闺女嫁过来住哪里?“三婶一把将银子扒拉到自己这边,“耽误了孩子,怎么对得起大哥大嫂?”
“婶,那个娶媳妇的房子不着急。”周泽普忙把西门度送房子及到县学读书的事情,简明扼要说了一遍,“婶,明天我就要去上学了,咱们全家一起搬过去。”
“大孩,那房子留你成亲用吧,我和你叔住过去,有些不合适。”三婶把筷子一放,摇头道,“再说,我也住不惯城里。”
周泽普给周贵敬了一碗酒,“叔,你见多识广。我现在一个人住两进院,十几间屋,就是将来成了家,也不过两人,你觉得合适吗?”
周贵干了酒,“大孩,我知道你的心思。今天就拾掇一下家里,让你福来哥给看几天家,我和你婶都过去。”
三婶不明白一项本分的周贵,怎么就同意搬到城里。他不是经常说,城里的人油滑吗?
“屋大人少,是凶屋。大孩新买的宅子,过于大,需要人气来填充。”周贵看三婶一脸懵懂,解释道,“再说了,五服之内,咱俩是大孩最亲的长辈了。你不去,让别人去?那些外撇子巴不得呢。即便买了奴仆,你能放心吗?”
三婶还要说什么,周泽普道,“婶,您要是为我的前途着想的话,就去城里。将来您侄子有出息了,考中进士,您让朝廷怎么看我?要不我给你跪下了?|”
“别,大孩。男儿膝下有黄金,只跪苍天和娘亲。”三婶忙拉周泽普,却拉不动,“这熊孩子,你起来吧,我去就是了。”
周贵起身拉起周泽普,“大孩,我和你婶,没有白疼你。”周泽普再抬头看时,三婶和三叔的眼里有晶莹闪烁。
大宋朝以孝治天下,朝廷宣扬:“冕百行莫大于孝。”
周泽普想在大宋朝朝廷立足,就必须有清清白白的家世,皇帝和朝廷官员是不会认可一个来历不明的人的。
当然,周泽普对周贵一家也是真心实意的感激。
“农忙的时候,还回家住,农闲的时候,就去城里。”三婶一锤定音,把事情敲定,“过两年,我也能给大孩看孩子。”
“叔,修祠堂的事情,先不着急,那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周泽普看三叔有些失落,“我还要写书,钱也会源源不断来的。到时候,族人不用出钱,出力就可以了。”
“大孩,婶给你说件事情。你和兰子的事儿,我和你叔已经和朱家商量好了,城里安顿下来后,就去岛上上半礼。”
“不是要守孝三年吗?”周泽普问道,他对大宋朝丰城的民俗也不是十分了解。
周贵喝了一口酒,“守孝三年,多为常例。还有一种就是至亲去世,提前在百天之内完婚,称为借孝婚娶。否则等三年后了。。”
三婶笑着给大叶、二叶每人碗里拨了些炒鸡蛋,“快些吃,吃饱了收拾东西,明儿一大早就去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