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李晶的生活,我觉得他是个有野心的人。他的野心不是别人的那种野心,而是要把吴越里的美全部享用一遍的,哪个也不放过,哪个都热爱得不得了。团扇对他的吸引力是方寸之间展示各种传统技艺和审美,满足了他的野心。团扇在人前,是微风起,一扫夏日疲困;团扇在人后,诉说的是你我衷肠。
第一次到苏州,是暑假跟母亲去旅行。当时对苏州吃食的最大印象就是甜,苏州人嘴里说的不甜也是甜,若说某样食物是甜,那就是极甜了。对苏州话的印象就是绵软,男人说话也温柔,吵架也没有气势,连交警拦下违规的车,都是用和颜悦色的声调让司机掏出驾照。所有的苏州人就生活在甜软的世界里,风也湿粘,尘土都是甜甜的。
另外一大印象就是,园林门口卖扇子的多,扇子又不只是折扇,而是丝质扇面的团扇,一把一把插在架子上,上面的图案多是描述园林的景色,还有古时美女图,虽然是油印上去的,但都是诗情画意的。这种扇子在北方是不多见的,北方人多用折扇,携带起来很方便,团扇握在手里很容易就遮住了半张脸,有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涩,跟苏州话一样散发着一股妩媚的脂粉气。
离开苏州的时候,自然带了一堆团扇作为旅游纪念品,送朋友,行为是俗的,可又应了夏天的景。不知道那年夏天是格外炎热,还是苏州的夏天一贯如此,在苏州的数日,我竟然也扇不离手了。那些扇子是廉价的,现在还有几把在我家里,翻出来的时候,蒙了一层浅浅的灰尘,穗子也脱了线,丝质的扇面边缘处还碎了几块口子,想想这竟然也是十几前的物件了,反倒不嫌弃它们廉价,舍不得扔。在很多博物馆里见到的团扇,景象就完全不一样了。它们是人间珍品,扇面多为刺绣,用的有金丝也有银线,绣法也都是名家的流派。那些团扇是供在扇架上的,隔着距离去观望,高不可攀。
直到认识了李晶,我才知道还有人在手作团扇,那绝对不是路边上油印的图案的扇子。每一把的扇面都很讲究,有刺绣的,也有绘制的,可又不是高不可攀的。李晶的工作室在苏州桃花坞一带,是间老宅子,据说这里曾经是位苏州御医的旧居,和居民间杂在一起。苏州老城的旧居太多了,连成片,也没有太多的高楼隔断视线,历史也显现得更清晰了。唐寅晚年就隐居在桃花坞,常与文人墨客聚饮,那故居也只是一间在曲曲折折的陋巷中的平凡屋子。读书的时候,我特意来苏州寻过,费了很大力气才找到,非常破败,门口倒是有个荷花池子,石碑上的字也都看不清了。
关于团扇,唐寅画的《秋风纨扇图轴》,一位美人拿着一把大纨扇,旁边有四句题诗:“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虽然这首诗写的是美人与纨扇,却是看透人间冷暖的凄凉,可毕竟让团扇和这里的故事有了联系。
苏州的扇子颇负盛名,团扇只是其中一种,又名纨扇、罗扇,早于折扇出现。虽然叫团扇,可有圆型、椭圆型、桃型,也有方型,圆型最多,每把扇子中置扇柄,将团扇一分为二,扇柄多用湘妃竹、观音竹,也有用洋漆、象牙的。扇面、扇架、扇柄、穗子,都有讲究,但最后要看整体状态。比如我看过一把红木包边团扇,用红木做团扇的外框,扇面是用双面真丝,整个扇子中间象鼓一样是空的,外面一圈再用红木细木条包装好,所以才叫做红木包边。这是苏州古老的传统手工艺之一,现在也只有几个苏州人才会这种扇子。
去研究团扇、收藏团扇的人不多。李晶之前是喜欢折扇的,后来又爱上了缂丝,然后想把缂丝和扇子结合起来做,之后才开始做缂丝团扇,并且通过收集欣赏一些老的团扇,渐渐对团扇有了自己的理解。扇面糊以绢、纸,绘有花鸟、仕女、山水、人物、楼台,也有在其上题诗作赋的,我们就在这扇面上感受鸟儿鸣啾,花儿芬芳。李晶做的团扇偏爱用缂丝,同是丝织物却大不一样,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纬线并不横贯全幅,而仅在需要处与经线交织,正反两面如一,在不同色彩的轮廓之间并不相连,凭空背光观察可见点点孔隙,色与色之间呈现一些断痕,有如以刀镂刻而成。缂丝能自由变换色彩,因而特别适宜制作书画作品,可以模仿出书法的效果。曹雪芹极爱缂丝,《红楼梦》中描写的服饰大量都是缂丝的,一寸缂丝一寸金。
遇到喜欢的缂丝片子,李晶都会收回来,存在自己的老柜子里,有的做了插屏,合适的就用来做团扇。对于有些想要的图案,他就请苏州老师傅帮忙制作缂丝片子,自己把稿子描绘下来,得按照缂丝的制作工艺来画稿子,和一般的描稿有较大差别。然后去配线,配线好后送去给缂丝师傅制作,制作好要自己修理线头。熟练的缂丝师傅做一片也至少需要两周的时间。
团扇的扇骨,李晶偏爱使用湘妃竹,湘妃竹有好有坏,得挑选上等的湘妃竹。自己打浆糊,趁着浆糊新鲜的时候绷扇面,绷得越紧越好,天气太干燥就不太适合绷团扇了。最后要配上合适的穗子。李晶的穗子也是找传统老师傅打,按照清宫的团扇穗子样式制作的,用的多是回龙须,不易散。
扇子的美一是扇面,可品味其书画和刺绣的美。二是扇骨,竹扇骨的材质和雕刻。不是图案的花样越复杂就越适合做团扇,就算找到了图案美的扇面,也很考验构图,一寸之差,整个扇子的味道就不一样了。李晶选了张素金缂丝面,绷了把紫竹的团扇框,用了最鲜艳的穗子,反倒有出乎意料的效果,文静之中有了贵气。搭配考验的是审美,李晶为琵琶山鸟图缂丝面配紫竹框,为稀底折枝花缂丝面配紫竹框,为稀底梅花缂丝面配罗汉竹框,为稀底茶花梅花缂丝面配紫竹框,为清代提花罗配民国漆扇框,为手工菊花宋锦配黑檀框,为手工宋锦配花型玉竹框……这些都不是非常昂贵的组合,却都好看得出奇。
李晶的生活有点幽居的味道,每天睡到自然醒,有客人来工作室的话就接待一下,下午基本要去拜访各种手工艺的师傅,跟他们订些东西,但是每天都忙到深夜。画稿时要安静,所以通常放在晚上,为了不让浆糊隔夜,打浆糊和绷扇也都是在晚上。有时候遇到喜欢的缂丝,他兴奋得能做通宵。
团扇相对于折扇而言,关注度较低。市面上好的团扇很少,能来工作室找李晶的客人,他都很珍惜,身边的朋友也是喜欢传统工艺的人。朋友们偶尔来工作室小聚,也并非喝茶聊天这么简单,大家一起吹笛子,李晶是要唱上几曲的。李晶唱昆曲是小有名气的,并非玩票而已,而是认真揣摩过的。苏州街道上偶尔也能听到曲子,都是评弹,现在都是从扬声器里出来的。李晶的曲子从院子里飘出去,感觉很不真实,是飘渺的,清白的。
现在男旦已是凤毛麟角,在传字辈时期,好的旦角都是男的,李晶不但唱得了,还能甩水袖,可以长歌舞戏,且歌且舞,将歌唱、表演、舞蹈、技巧、表情等都统一起来。他也算登过台的人,脸上抹了油彩,唱过《牡丹亭》,扇子恰好成了戏中道具,是手中传情的妙物。李晶是个容易痴迷的人,因为爱戏曲,便要把有关的一切都研究透,比如戏曲中最高级的头面就是点翠做的,他便熟知了点翠工艺,还收藏了不少。
看李晶的生活,我觉得他是个有野心的人。他的野心不是别人的那种野心,而是要把吴越里的美全部享用一遍的,哪个也不放过,哪个都热爱得不得了。团扇对他的吸引力是方寸之间展示各种传统技艺和审美,满足了他的野心。团扇在人前,是微风起,一扫夏日疲困;团扇在人后,诉说的是你我衷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