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母亲节(五月十一日),正在秀山调研的我接到了同事打来的电话,她在解放碑的新华书店买到了刚刚上架的新书—《孝心不能等待》。
这是我的期待,也是与责任编辑的约定:把这本写给天下儿女的日记献给母亲节。
孝心不能等待,如果说写下这本日记时,这是我的追悔;那么,出版这本日记时,这是我的呼唤。
追悔用泪水书写,呼唤用真情诉说。从第一本新书捧在读者的手中到责任编辑兴奋地通知我:马上开机第二次印刷。桌上的月历仅仅翻过了一页!
时光经历了阴晴圆缺,孝心感动着悲欢离合。这一个多月中,真情时时打动着我,泪水一次又一次流淌在脸上,那是读者流泪的感言对作者真情的回馈。每一天,手机上都有读者发来的让我热泪盈眶的读后感,其情之真,其意之切,让人深感孝心在涌流。深夜里,我经常接到亲朋至友的电话,那是掩卷之时不得不一吐为快的感言。孝心的诉说时常让读者与作者哽咽。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从字里行间汇入心田。作者用泪水与真情写成日记,又还原为读者的真情与泪水。这真情与泪水的源泉,就是天下儿女心灵深处那片纯真的净土,就是人间永世不竭的孝心!
一位有着军旅生涯的重庆汉子在午夜时发来信息说:“昨晚读到凌晨五点,今晚处理好杂务赶紧回家,一气读完。数次流泪,心灵震撼,心情沉重,诸多感悟。谢谢你用真情和泪水,用你最真诚的心灵感受,为当今社会贡献了一部最人性的精神食粮。它是教育我们这些子女们和我们教育我们的子女一部最好的教科书……父母为我们付出太多太多,而我们对他们的尽孝太少太少,这句被人经常挂在嘴上的话,实际很少有人用心去体会。人老了都会去世的,但子女对父母尽孝几分?
《孝心不能等待》真让人内心震撼,对世人有极大的教育意义。”三十年前的一位大学同窗发来了信息:“庆良,书刚收到,才看了前几页就看不下去了。泪水模糊了视线,书中描写医院的情景和当时的心情和我的经历太相似了。此时,我没有勇气再看下去,我已经受不了……这本书又把我带回那些悲伤的日子,简直就是我的心声啊!
随即又赋诗一首:“天堂人间两茫茫,痛失慈母已断肠。初捧日记读孝心,潸然而下泪千行。”我的一位朋友这样告诉我:
“家父辞世,老母仍在田地里劳作不辍,为儿甚担心。两番劝母来城里同住未果。《孝心不能等待》读后,遂携弟周末回乡,再三劝说,终接母来主城安享晚年。”
他在短信的结尾题了一首五言诗,以谢作者:
“严父溘然去,慈母何所依。
兄弟本孝顺,誓报三春晖。拜读孝心书,感恩情更急。回乡驱百里,接母伺殷勤。”一位年轻的同事在半夜时分发来信息诉说:
“这么晚忍不住冒昧打扰,只因实在无法抑制自己心中的澎湃,希望没有对你造成困扰。刚刚在没有经你本人同意下拜读了《孝心不能等待》,一口气读完,甚至忘了吃晚饭!
谢谢,她让我改变了很多想法,在一切都还来得及的时候!”一位女儿在读了作者送给她父亲的赠书后,发来了她的感言:“一天一夜拜读完新作,感谢之情油然心中。这不仅是赠送给父亲的佳作,更是给我们人生的丰厚礼物。有人曾云: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相信看过感受过后才知亘古不变永世流传的就是与生俱来的亲情。很难想象宦海中还有如此真实的情感,还有如此感情深沉的笔触。人生的经历不同,但孝敬的情感类同,相信‘她’应是献给所有母亲的共同礼物!”
一位在异地挂职的交流干部读了此书后,毅然放弃了在端午节外出度假,不顾同事的盛情相邀,回到河南老家去看望他的老母亲。
央视一位曾荣获“金话筒”的著名主持人告诉我,她把书中的日记诵读给办公室的同事听……她还激动地说,她没让孝心等待,她让濒临死亡的母亲获得了新生!
让我难忘的是,今年的父亲节(六月十五日),恰逢在京开会,利用午后的间歇,我去探望九十三岁高龄的导师甘惜分教授。让我惊异不已的是,刚刚摔伤不久的老人家竟然拄着拐杖,在保姆的搀扶下站在马路边等候我。
师生相见,老先生依然用爽朗和嗔怪的口吻说:“你这么忙,打个电话就行了,何必跑这么远!”我告诉他说:“今天是父亲节,我专门来看望你,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是古训。”听到此话,老人慈祥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他说:“你是我第一个下楼到马路边迎候的学生!”那一刻,我更加感悟到何谓“孝”与“敬”!说起父亲节,甘老师告诉我:“你寄的书,我现在都没有看到,儿子、媳妇看了,都说感人泪下,到现在还在媳妇的同事那里传着看。”我告诉老人再送他们一本给你换回来。老人高兴地拿出他刚刚出版的书与我交换。捧着导师签名赠送的厚厚一本自选文集,心中涌起的是一种无言的感动,就像父子间难以启齿的亲情。
无情未必真豪杰。让我感动的还有一位从军四十多年的将军,在众目睽睽之下抱着我的双肩说:“老弟,你的《孝心不能等待》让我老泪纵横。我已经让办公室给机关的干部每人送上一本,好好地读一读。”望着将军那一脸的动容,听着他复述书中的细节,心中涌起的感动却说不出来……值得铭记的是,《孝心不能等待》刚刚问世一天,举世震惊的“五一二”汶川大地震发生了。在前往四川灾区一线慰问的那些永生难忘的日子里,在汶川、漩口、映秀,在郫县、彭州、都江堰,在什邡、绵竹、德阳,在安县、江油、平武、北川、绵阳……面对那一堆堆的断壁残垣,聆听着那些罹难家庭的悲情,看到那些痛失父母的儿女和孩童,感伤的泪水在我的心底深处涌流……凝望着那一幢又一幢支离破碎的楼房,一处又一处被滑坡的砾石吞噬的院落,一个又一个让堰塞湖水淹没的村庄……我噙着满眼的热泪,向着大地,向着群山,向着苍天发问:
“走在黄泉路上的母亲,昨天,您的儿女为您过上最后一个母亲节了吗?
……假若不曾有过,那就以我这本用泪水和真情凝成的日记去祭奠这些九泉之下的灵魂,以告慰天堂里所有的母亲!”
真情有泪,孝心无疆。国之难、家之殇,当此际,孝心与爱心尤为可贵。孝与爱,不分性别,不论年龄,不分族群,不论地域。它是人类共同拥有、亘古不变的圣洁情感。孝心的真谛是爱,孝心的本质是爱,孝心的源泉还是爱。让孝心永存,让孝心常在,让孝心无价,让孝心无疆。友爱、至爱、慈爱、仁爱、博爱……为了不再有爱的沙漠与荒原—孝与爱,岂能等待!
2008年6月23日子夜于重庆
再版后记
《孝心不能等待》的期待自2008年5月11日(母亲节)《孝心不能等待》(以下简称《孝心》)出版,到今年(2013年)5月11日作者签署再版图书出版合同,恰好是整整五周年。
五年中,《孝心》总共印刷了四十个版次,最集中的时候几乎每月都要加印一次。
五年中,《孝心》曾被重庆作家协会和重庆出版社推荐参加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鲁迅文学奖,并分别于2009年获得重庆第二届读书月“十佳渝版图书奖”和2010年第十一届重庆“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五年中,《孝心》先后被人民日报,人民网,中央电视台《子午书简》,香港凤凰卫视“书途同归”栏目,重庆广播电台,重庆日报,重庆晚报,华商晨报,辽宁青年,辽沈晚报等许多家中央和地方的媒体推荐和选登过。
五年中,《孝心》成为新媒体互联网的两大搜索引擎——百度、谷歌和几大门户网站——新浪、搜狐、雅虎、网易、腾讯的搜索词,它们都设置了专项页面,把来自四面八方、海内境外的各种反响网罗在《孝心》的词条下,林林总总,不断更新……五年中,《孝心》成为众多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民营企业、大学、高职、中学、小学的感恩教材。许多单位开展了读书、征文、演讲比赛活动。更有不少企业家出资购书赠送给客户、学校和灾区。还有不少热心的读者自费购书赠送给亲朋好友,甚至是海外学子或是晚辈人。更有甚者是常年把《孝心》装在车的后备箱里,遇上知音友人就送上一本。在这些忠诚的读者看来,宣传和传播《孝心》是善莫大焉的义举和责任。
五年中,《孝心》曾被一批企业家和有识之士试图改编成其他的文艺形式,如:电影、电视连续剧、歌剧、话剧、交响乐、京剧,甚至于以《孝心》为主题的大型公益晚会,尽管这些尝试由于主客观原因未能如愿。但是,他们为此付出的努力却真心可鉴,令人感叹。
五年中,《孝心》的读者遍及大江南北、男女老少。无数的读者成为《孝心》的知音。他们对《孝心》的感动和泣诉常常让我难能自制。因为在那一刻,他们读懂了我彼时彼刻的心情和哀伤。这种共鸣的心弦是《孝心》拨动的。最让人欣慰的是,许多人讲述自己读过《孝心》之后对父母态度的转变和及时行孝的举动。许多老师和家长惊喜地发现,孩子们读了《孝心》之后真的变了。他们开始学习孝敬父母,感恩师长。独生子女一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是《孝心》的最大收获!
五年中,《孝心》尽管赢得了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内的广大读者的高度认同。但是,由于某些原因《孝心》一直没有走向图书市场,始终是一种订单式的出版物。两位年轻出版人季晟康和张博超几年前就开始筹划在下一个出版周期里把《孝心》通过现代发行渠道和方式推向全国的图书市场,使《孝心》与更多的读者见面,让中华传统孝道文化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一种正能量,让《孝心》成为感恩教育的必读书目,成为人生的教科书。如今,凤凰联动的加入,使这个愿景正逐步走向现实。两位年轻出版人的愿望和为此付出的努力,将是《孝心》的期待!
作者谨记2013年5月12日母亲节于:沈阳皇姑区府兴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