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01500000001

第1章 序

刘小萌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共有1700万以上的城镇知识青年在官方组织下走向农村和边疆。这场被称为“上山下乡”的运动,不仅改变了一代知青的命运,对中国社会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知青这一庞大群体中,除了人们熟知的“文革”中下乡知青,还有一个“无声的群落”,即“文革”前知青。“文革”前知青约有130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群体很少发出自己的声音,以致他们的经历鲜为人知。2006年,重庆出版社出版了邓鹏主编的《无声的群落——重庆1964、1965年老知青回忆录》,作者是“文革”前从重庆前往大巴山插队落户的知青。在沉寂近半个世纪后,他们终于将自己的坎坷经历,汇集为一部催人泪下、真切动人的纪实文本。回忆录一经行世,在各地知青中产生热烈反响,好评如潮,并被《中华读书报》推选为当年中国大陆出版的百佳图书之一。

本书作者并不以此为满足,进而提出编写一部全国老知青回忆录的宏大计划。三年来,包括北京、重庆、成都、长沙、达州的老知青在内的《无声的群落》(续编)编委会齐心合力,在各地知青的积极响应下,完成了一部近百万字的书稿,即将印行。本书作者都是1964年和1965年从北京、上海、重庆、沈阳、武汉、成都、长沙、杭州、西安等地下乡的知青,目前散居在全国二十余个城市和海外,一个共同的夙愿将这些素昧平生的人们凝聚到一起,共同续写了中国知青史中一段起伏跌宕的开篇。

作为上山下乡运动的先行者,“文革”前知青是一个具有特色的群体。他们出生于人民共和国诞生前后,成长于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最纯正,也最具影响力的年代。其中的大多数因家庭出身不好而被剥夺了学习和就业的权利,不得不到农村去“脱胎换骨”。由于背负着为父辈赎罪的十字架,他们的人生经历往往比后来的知青更为曲折和坎坷。因为上山下乡,他们的正常成长道路被打断,人生轨迹发生急剧的转变。正是在愈演愈烈的“阶级斗争”和底层社会令人心悸的残酷现实面前,他们的革命激情和虚幻理想很快消磨殆尽。于是,他们又成为知青群体中最早觉悟的一群。

近年来,知青史已经初见成果,知青学也在有关圈子的酝酿之中。在反映上山下乡史实方面,主要有史书与口述回忆(回忆录)两类性质不同的着述。史书以文本研究为基础,以史学方法为研究手段,作者追求一种客观立场,目前还处在宏大历史的概括和基本事实的还原阶段。回忆与口述则带有更鲜明的个人色彩、引人入胜的情节、强烈的情感倾向和多元的价值判断。它的好处还包括可读性强、叙述自由以及广泛的群众参与。目前,回忆录与口述史学在知青史研究中的应用,已获得广泛认同。以往人们只把这些作品视作普通的回忆,很少谈及它的学术价值和方法意义。经过近些年的努力,一批有学术价值的纪实作品陆续出现,不仅拓展了知青史研究领域,而且丰富了学术研究的手段。

《无声的群落》及其《续编》,就是这方面的经典之作。《续编》收有知青回忆文章近九十篇和近五十首新旧体诗歌。每篇回忆文章基本围绕个人经历或某些历史事件展开。

在记录“可怕的真实”方面,续编保持了前编的特色。老知青董大南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16岁那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1965年在北京大学的社教运动期间,因为邻居诬告被勒令退学。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堂堂北大校方竟拒绝向董大南这个天真幼稚、忠诚老实的青年说明处分的理由(董大南:《通往新疆之路》)。长沙老知青王百明因为出身问题,三次高考落榜,最后抱着“赎罪”的愿望,到湖南省江永县落户。尽管出身卑贱,他却不乏保尔·柯察金的忠诚和牛虻的狂热。1967年8月,他明知江永邻近道县的“革命群众”正在对地富分子及其子女大开杀戒,却义无反顾地从长沙返回江永,不久惨遭杀害。这位向往崇高的青年没有成为“革命”的英雄,却用自己年轻的生命祭奠了一个荒诞、黑暗的时代(郑文斗:《王百明罹难四十周年祭》)。如此惨痛的史事,因本书出版避免了湮没于世。感谢本书编者,由于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不懈努力,当代史中又多了一批真实可靠的宝贵例证。

在相当程度上,这些个性化回忆构成“文革”前老知青那几分绚烂、几分惨淡人生的一个缩影。作者不仅记录史实,还对诸多历史现象(如20世纪60年代初学校中贯彻“阶级路线”、知青中一度弥漫的共产主义乌托邦理想等)的由来、背景、影响加以诠释或评价,从而加强了纪实文本的厚重。除了内容丰富、文字生动外,书中还包括若干珍稀档案和图片,共同构成一段比较完整的历史记忆。

当代史学的一个重要动向,就是试图摆脱传统史学只注重社会上层人物、忽略小人物和弱势群体的精英史观,把眼光向上变为眼光向下。特别在揭示“正史”不敢正视的史实方面,回忆录和口述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无庸赘言,在这方面,本书也是一个典范。

本书作者多是一些普通知青。说他们普通,是因为他们的经历与绝大多数知青如出一辙,下乡、返城、下岗(或退休),演绎了同样的人生三部曲。但他们的经历又是典型的,在他们的种种坎坷、苦难、磨砺中,实际浓缩着不止一代人的生命体验。因此,当他们讲述这段历史时,已不是简单地就知青谈知青。换言之,正是通过这扇窗口,几十年层出不穷的经济、政治运动(即所谓的“穷折腾”)及其灾难性后果,几代人──包括不同的阶层和人群──遭受的苦难与挫折,都得到了集中展示。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中,史学遗产之系统与丰富,在世界各国中无出其右。

在这种意义上讲,中国人堪称最具“历史感”的民族。耐人寻味的是,同样是这个民族,在对待当代史方面却表现为极度的无知和麻木。包括当年的知青在内,许多人已经习惯于记忆的忘却。还有许多人,基于对官贪吏黩、贫富分化现状的不满,对那段逐渐远去的沉重年代,不恰当,甚至不负责任地赋予了太多的瑰丽色彩。在许多人,包括知识和文化精英分子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遗忘的今天,《无声的群落》的出版就显得尤为可贵。回忆录是写给世人看的。当年的知青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一部属于自己的史书,都有一段五味杂陈的回忆。这些回忆,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色彩斑斓……但属于这一代人的历史记忆,是以悲剧为其底色的。忘记过去,就可能重蹈悲剧。当然,在感慨人们遗忘历史的惊人速度时,我们更需要谴责那种制造历史遗忘的机制。古今中外,好好坏坏的历史总是人写的。秉笔直书的历史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是文明社会的命脉;而无论是人为掩盖历史真相,或是用扭曲的历史误导世人,都是在酿造新的悲剧,并且注定要沦为历史的罪人。

最后,我想用本书主编邓鹏的一段话作为结语:“尊重历史、还原历史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道义。我们尊重历史,是为了从过去的成败中总结经验,避免重复以往的错误;我们还原历史,是为了辨明过去的是非,吸取其中的道德教训。”愿以此话与有识者共勉!

注:作者为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知青研究专家。

同类推荐
  • 赵瑜散文

    赵瑜散文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赵瑜散文的首次集结。赵瑜向以纪实文学力作震荡文坛。其实,他的散文同样深厚、独特而有趣。面对时下散文的疲软与苍白,赵瑜的叙述有现代气象,有北国古风,因事而作,有感而发,是将泥土夯实之后烧制而成的一块块沉砖。我们能体味到作家心灵的率性和真诚。
  • 童心脉脉(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童心脉脉(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这些作品有的字字珠玑,给人以语言之美;有的博大深沉,给人以思想之美;有的感人肺腑,给人以情感之美;有的立意隽永,给人以意境之美。通过阅读本书,引导读者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引导读者从不同角度去品味原文的主旨、情境、意蕴,在给读者以视觉上的愉悦享受的同时,也为读者带来广阔的想像空间。我们诚挚地期望通过本书,能够引领读者领略散文的真貌,同时启迪心智,陶冶性情,进而提高个人的审美意识、文学素养、写作水平、鉴赏能力和人生品位。
  • 北大学子美文

    北大学子美文

    作品以刚柔的审美意识,以细腻优美的笔调,抒发了相思之委婉,情意之缠绵,失意之感悟,理智之潜流等多维多味的心之情结,情理深处蕴含着温馨之感,给人以情的启迪和美的陶冶。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全方位理性的展示了当代高等学府学子的高层次的情感阅历和深层次的人生感悟。作者缘其所好,自由挥笔,或叙事,或阐理,或抒情,坦率地表达了个人思想志趣,淋漓尽致地宣泄内心感受,真实地叙说所见所闻所感,奇思妙想和真知灼见交相辉映,叙事、抒情和说理相得益彰。
  • 韩愈文集1

    韩愈文集1

    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西)。郡望昌黎,称"韩昌黎";曾任吏部侍郞,称"韩吏部";又谥曰"文",称"韩文公"。韩愈一生追求仕进,早年求举不利,仕途生涯曲折、坎壈。陈寅恪先生《论韩愈》一文认为韩愈"卒开后来赵宋新儒学新古文之文化运动",成了"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前启后转旧为新关捩点之人物"。倡导"古文",起八代之衰而取八代之髓,从理论到实践,全面实现了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根本革新。以文为诗,奇崛高古,独创新境,"山立霆碎,自成一法"(蔡绦《西清诗话》),与孟郊诗一起创中唐诗坛的韩孟诗派;从诗歌的发展历史看,与杜甫、白居易、孟郊等一并被认为"实唐人之开宋调者"
  • 散文杂拌

    散文杂拌

    本书作者邓友梅著名“京味作家”,作者本人内心深处坚守的情感,也是他作为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放眼世界的文化积淀,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虚怀若谷、谦德满怀的老作家一路行走一路自立的风骨与精气神。《散文杂拌》收入作者的多篇中短篇作品,各个写作时期的重要作品,基本反映了作者创作的全貌。
热门推荐
  • 公子,快到奴家碗里来

    公子,快到奴家碗里来

    一届学霸穿越,成为最受宠的皇女愿以为可以坐拥天下美男走上人生巅峰,可是,卧槽!这些不明来路的花美男是从哪来的!?[简介无能]
  • 卿本相思

    卿本相思

    i她本是医学世家的天之骄女,应邀在家乡的旅游节上客串舞了一曲《小天鹅》,谁料想竟会莫名其妙的“不翼而飞”。是高科技的舞台设计?是外星人的恶意劫持?还是误入虫洞,进了时光隧道?她竟真的穿越时空来到了三百多年前的康熙年间。风趣、有见识、神医、多计,她一身所学全用在了大清。一边是科技时代亲朋好友的担忧牵挂和青梅竹马的苦苦思恋;一边是奢华宫廷皇族贵胄的万千疼宠和某阿哥的一见钟情。她是该放弃荣华苦寻归路?还是该抛开过去直面现在?某阿哥的柔情攻势轻易就俘获了她的芳心,某闺蜜精心安排的小误会随便又吓跑了她。机缘巧合下,她找到了回家的路,却也同时得知了他将要面对的悲惨遭遇。看着急急追来的他,她是该狠心离开,回到属于自己的地方?还是该留下来,为他不顾一切的改写历史?本文亮点之一,文中含有许多原创诗词;本文亮点之二,史实和传奇交相辉映。
  • The Black Tulip

    The Black Tulip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双面罗刹:灭世妖颜

    双面罗刹:灭世妖颜

    一场妖风邪雨,一阵九天玄雷,谁会想到埋雪世家的“废柴九公子”埋雪云琰竟然引来了当世高手双面罗刹的争夺。原来“他”竟然是阴年阴月阴时出生的玄阴女,她的血是祭炼无上法宝的最佳利器!好在上天有眼,一位隐世不出的高手无意间救了她。回到家族中,谁曾想到终日用头发盖住“陋颜”,每日受人欺凌的废柴九公子躯体早已易主,现在的她是来自异世上海滩的一缕英魂!
  • 穿书末世女配之逆袭

    穿书末世女配之逆袭

    神马情况?_?穿了?穿了?穿了?还是女配?夜笙歌:“月儿,你生是我的人,死是我的鬼。在这末世我护你。”穆篱:“丫头,你可真香啊,你是选择成为我第367个艺术品,还是选择给我暖床。”万澄橙:“姐姐,我害怕,你愿意保护橙汁一辈子吗。”安月溪:“对不起,我爱的是…………”看女主怎么逆袭原文,在末世混的风生水起。
  • 音籁唯世

    音籁唯世

    音乐,是所有生物共同的语言。在一些人的手中,它更能发挥出通天彻地的威能!
  • 十三经开讲:左传开讲

    十三经开讲:左传开讲

    本书解读《春秋左传》,先述先秦史官文化的渊源,从《尚书》《春秋》两部著作的特点揭示《左传》产生的背景与学术继承性。对于《左传》的时代特征和思想倾向,作了细密的评说。对《左传》的人物形象、战争描写、叙事写人、行人辞令,甚至虚构的故事情节等进行了简要剖析。书中还探讨了《左传》与中国古代小说的关系,认为《左传》作为史传文学也是中国古代小说的源头之一。
  • 萧红作品集(三)

    萧红作品集(三)

    全屋子都是黄澄澄的。一夜之中那孩子醒了好几次,每天都是这样。他一睁开眼睛,屋子总是黄澄澄的,而爷爷就坐在那黄澄澄的灯光里。爷爷手里拿着一张破布,用那东西在裹着什么,裹得起劲的时候,连胳臂都颤抖着,并且胡子也哆嗦起来。有的时候他手里拿一块放着白光的,有的时候是一块放黄光的,也有小酒壶,也有小铜盆。有一次爷爷摩擦着一个长得可怕的大烟袋。
  • 魅力实验:灰姑娘巧擒郎

    魅力实验:灰姑娘巧擒郎

    难道爱情真的只是舌尖上灿烂的莲花吗?诺言也真的是无谓之人所做的无谓之事吗?疯子妈妈,暴躁的三哥,不能上大学的自己,面对颓败的人生,二十二岁的夏娃依然乐观坚强的努力着,固执骄傲的追逐着自己的梦想,然而,命运之神似乎有意的考验她,婚礼上劈腿的未婚夫,遭遇莫名绑架,和南氏集团的两大继承人无休止的纠缠,谁又知道将他们连在一起的究竟是爱还是恨呢?当被爱和幸福抛弃的女孩儿举起复仇之剑,又将如何面对自己的身世?如何面对三大家族的恩怨情仇?
  • 裂变传

    裂变传

    诡异的空间,另一个世界。儿时的记忆究竟是潜意识在作怪还是真实存在。探索,寻找,打破常规的观念。未来的迷雾一点一点揭开面纱,它所展现出来的狰狞绝无仅有。在迷茫中前行,一切皆有可能——《裂变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