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人物:董卿(中央电视台)印象
第一眼:美丽知性、专业干练、机智幽默,她常常带着可爱中有着顽皮的笑容走上荧幕,灿烂的笑容透着亲切与随和。
第二眼:她的美融合了自信、勇敢与智慧,主持风格大方利落,她能够很好的掌控主持现场的气氛,语言幽默而不低俗,表演生动而不矫揉造作,使节目始终保持快乐与真实。
坚定走自己的路
董卿是个个性独立的人,她的生命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巧合,这些巧合点亮了她的人生。她的执著拓宽了她的人生之路。
可以说主持现在已经成了她生命中的一部分。她先后在浙江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东方卫视担任主持人。中央电视台给了她更大的舞台,给了她更上一层楼的机会,也正是在这里,她自己也凭借深厚的功底和独特的主持的风格,让观众记住了这个爱笑的女子。
董卿说,她自己特别迷恋主持这个过程,已经到了飞蛾扑火一样的狂热。多年之前,她特别在乎自己是否出名,去餐厅吃饭恨不得所有的服务生都认识她,但是现在这些都不重要了,她只是在享受着站在舞台上的每个瞬间,她的外表给人感觉十分稳重,内心里的那种力量十分强大。有时候她就如同舞者一样,穿上了红舞鞋,就停不下来了。可能有一天她也会有遗憾,该恋爱的时候没有恋爱,该成家的时候没有成家,身边没有一个人,没有给父母更多的时间,等等。但是,她仍然将名与利抛到了脑后,留下梦想与执著,过着做好主持人的生活,充实而幸福。
这个聪慧过人的女子,既有女性的文静、柔和,又有男性的刚强与独立。去与留,进与退,她总是能够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进行正确的选择,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正能量之一:甩掉青春的迷茫
在主持的舞台上,她的热情、活泼和朝气感染着众人,甜美的声音后面是与众不同的老练和坚韧,她就是董卿。
儿时的董卿生活在上海外公家。那时,她的四个舅舅和阿姨还没有孩子,加上外公外婆,七个大人每天都围着她一个人转。只要闲着没事,舅舅和阿姨就抱着董卿出去玩。喧闹的街市﹑庙会,安静的公园,董卿在上海的许多地方都留下了欢快的笑声。糖人﹑冰糖葫芦﹑爆米花﹑炒豌豆……小伙伴能享受到的美味,董卿也同样享有。
到上幼儿园的时候了,自由自在的孩童生活转变为幼儿园有规律的生活。从幼儿园回家吃过晚饭后,董卿就开始她的“演员”生涯。
她将这一天在幼儿园学到的东西统统表演一遍。这时外公外婆、舅舅阿姨们都围成一圈,充当她的“粉丝”和观众。有时候,董卿还觉得七个观众不够,她就跑到大街上,在傍晚围着闲坐的人群中,继续她的表演活动。看董卿的表演,甚至成为当时很多邻居茶余饭后的娱乐项目。
小学的时候,在母亲的辅导下,董卿就已经把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认真地读完了。为了让董卿更好地阅读,母亲还把《红楼梦》中所有人物的关系列了一张图表。在良好家庭教育的氛围下,董卿的小学仅仅念了四年,她连跳两级,直接升入初中。初二那年,因父母工作调动,她便随他们迁到浙江嘉兴。在那里,她一直读到高中毕业,最后考入浙江戏剧学院话剧系。毕业后,她被分到浙江省话剧团。可惜那些年话剧很不景气,因此,董卿在话剧团是没有什么具体工作的,一年也演不了几场话剧。
这样的现实让太过年轻的董卿一下子有点茫然,她不知道该做什么,更不知道未来在哪里。后来陪同学去浙江有线电视台面试,她当时没做什么准备,就是按照导演的要求随便说了几句,就回去了,结果意外地被录用了,从此踏上了主持道路。
进入浙江有线电视台,董卿被安排做综艺节目主持人,主持《快乐大篷车》,这档节目就是把小品、相声、杂技串起来在演播室里说一通,和中央电视台的《曲艺杂谈》类似。刚做主持人的时候,董卿自己也不知道主持到底是个怎么样的工作,她仅仅认为,只要主持的节目好看,普通话标准,就是一个好的节目主持人。但是,随着主持的时间久了,她逐渐想去寻求突破了。于是除了主持节目,她开始学习怎么剪片子、编带子。因为她工作很努力,台里让她个人主持了《人世风情》节目,这个节目的所有工作都是她一个人抓起来的。
董卿在那段录制《人世风情》的时间里,为了赶进度,经常要熬夜。很多时候台里的机房,就她和一个技术人员,苦是苦了点,可她在很多方面都有收获和突破,却乐在其中。《人世风情》这个节目出来了,董卿很快就赢得了观众和台领导的认可。
在浙江有线电视台,董卿不断地进步,不断突破自己已有的成绩,从对电视主持一点不了解变成了熟悉主持工作,并且爱上了主持人工作。
命运的确非常眷顾这个幸运的女孩,在身旁无数次偶然的机会经过时,她牢牢抓住了它们,理性地去取舍,这是董卿的幸运,也是她的智慧。
正能量之二:新的难度之后就是新的高度
董卿的性格中有不安分的一面,胆子很大,并且敢于尝试,喜欢迎接挑战。
董卿在浙江电视台工作了两年后,从浙江到上海电视台应聘,最终从几百个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流金岁月》的主持人。
在上海,成就她为当家花旦美誉的栏目是电视台多年前创办的《相约星期六》,全新的节目形式、全新的互动风格、全新的嘉宾阵容令这个相亲类节目一时间红透申城,作为第一位女主持人,董卿更是当红不让。
1998年,事业如日中天之时,董卿却做出了一个让朋友们大吃一惊的选择,放弃自己的黄金栏目《相约星期六》,加盟刚刚起步的上海卫视。其实加入上海卫视,董卿经过了很长时间的考虑,自己也做自己的思想工作:上海卫视是上星的频道,平台更大,对自己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新机会。最终,她做出了选择,毅然放弃了当时收视率极高的《相约星期六》。
一切归零的董卿,在上海卫视,从小栏目做起,脚踏实地。是金子总会发光,五年时间,她相继主持了《视听满天星》《从星开始》
《新上海游记》《海风伴我行》《亲亲百家人》等几档风格迥异的节目。一开始,这些节目的收视率并不理想,但董卿曾告诉自己:年纪轻轻就依赖于一种所谓被市场认可的风格,是危险的,只有大胆尝试主持各类风格的节目,才能分辨清楚自己的最佳定位,最佳风格。
2001年,董卿获得“金话筒”,“如果没有五年前的选择,不可能拿到金话筒”。但是,董卿在这里并没有获得更大的舞台,因为上海卫视当时没有自制的节目,董卿的才华得不到发挥,虽然得了金话筒奖,但是仍然找不到体现自身能力和价值的节目。
而且当时,上海卫视差点儿把董卿调去主持早间新闻,如果主持这个栏目,可以说是快到了转行的边缘。因为在当时的上海卫视,陈榕当家主持综艺节目,而袁鸣从国外留学回归,董卿面临这两大主持人的竞争,压力很大,对她来说也面临着选择。
董卿陷入了深思:自己做幕后的制片人,还是重新找回丢失的激情。这个时候的董卿已经是上海著名的综艺女主持,无论是党政军领导出席的上海市新年音乐会,还是像“上海—悉尼双向传送音乐会”
这样的跨国直播节目,董卿担纲主持的频率最高。经过一番思考之后,她觉得自己还是应该找回激情,继续做好自己的主持工作。
2002年,央视西部频道推出全新节目《魅力12》,“金话筒”的参选评委尹力记住了董卿,觉得即将开播的节目与董卿收放自如的主持风格相得益彰,当时董卿并不认识他,但盛情邀请之下,她欣然前往。像所有新人一样,董卿经过了初试、复试等重重关口,最后频道领导说:“你挺棒的,可以到我们团队。”此时,董卿才真正意识到这并非一次简单的应聘。“最初的兴奋冲动过后,心里变得很忐忑,那是对未来的一种不安全感。我已经不是大学刚毕业的新人了,按常理,一个女人到了二十八九岁,就应该成家立业了,我还要一个人去北京打拼。”那时,董卿几乎见人就问:“这事靠谱吗?我能不能去?去了怎么办?”
这个时候要董卿做出放弃上海、“漂”在北京的决定很艰难,上海有父母、朋友、同事、自己喜欢的房子、对工作的驾轻就熟、生活的悠闲……而北京除了一份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外,别无其他。做最后的选择之前,董卿在北京和上海间奔波了很长时间,朋友、父母都劝说董卿两边兼顾,离开上海着实可惜,而董卿没有犹豫不决,她不想有“脚踩两只船”的感觉,两边都兼顾可能意味着两边都丢失。最终,董卿选择离开了上海卫视,加盟中央电视台。
董卿刚到《魅力12》剧组时,工作地点在大兴区,好像是根本与中央电视台没有关联的一个节目似的。董卿也不知道大兴在哪儿,拿着大包小包的衣服鞋子,录完节目站在大兴的街道,一个人在寒风中打不到车,“来到央视不能说有落差,只能说和想象中的差不多。”
那个时候她在北京的西边租房住,家里什么都没有,一个衣柜,里面堆满了衣服,董卿是对家具很挑剔的人,她打开装衣服的箱子,望着蹩脚的衣柜半天,还是把衣服压回了箱底。尽管租住环境如此恶劣,但是她依旧选择了留下。
董卿刚开始录节目时,虽然当时心里没底,但是她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她始终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她每天就是拿着台本一个人嘀咕,西部歌王她都不熟,每次录节目之前都要查大量资料,饿了就下楼吃碗面。也是因为如此,在整个节目录制过程中,她没有出任何差错,并且把别人不愿意主持的节目做得有声有色,令人赞不绝口。在一不漂亮、二没名气的情况下,她硬是通过在制作节目过程中的卓越表现赢得了喝彩,也让节目渐渐地有了一定的影响。
经过不断的努力,她获得了观众和台里的领导的认可,成为中央台的重要主持人之一。在台上风采万千,从容闲雅,而在半夜,她还是会莫名惊醒,惧怕自己第二天的表现达不到卓越。
2003年,董卿被调到中央电视台文艺部。此后,央视内部进行调整,当时的文艺中心副主任就把董卿推荐到了央视音乐频道,让她接触文艺,主持《音乐人生》。而这个时候,央视的老牌综艺节目《综艺大观》因为收视率不好,被台里暂停。到了2004年,在停播一年多之后,台里启用沈星和林依轮搭档主持,再次推出《综艺大观》。
两人主持让观众觉得很新颖,但是因为当时的规定不许主持人兼职,所以两人主持半年之后就很快被换下了。接下来,节目收视率一直不好,最后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董卿主持的《欢乐中国行》。
正是因为主持了《欢乐中国行》,才使董卿通过央视获得了知名度,而这一切都源于她的用功和注重细节。在一般人眼里,董卿能称得上是央视著名主持人,但她依然很认真,看重每个细节。
许多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都只注重发型好不好,衣服上不上镜,被安排的位置重不重要;拿到主持台词也只会照本宣科,不下一点儿工夫。有的甚至还会抱怨,稿子太多了,背不过来。但是,这些问题在董卿身上肯定不会发生的。每次录像,节目组都会提前把初稿发给她,让她先有个大概的总体印象;在演出的前一天晚上,导演、撰稿、董卿三人会一起碰一下,逐句逐段地商量最佳的表达方式。与有些主持人不一样,她对于稿件不是大段地删减,而是要求撰稿和导演尽可能多地提供详细的背景资料,她将这些消化吸收后变成自己的语言,自然、顺畅地告诉观众。有时,她在稿子中读到诗文经典,会立刻打电话向古文功底深厚的母亲求助。
她跟撰稿的同事说,观众不喜欢那些空洞无物的形容词,所以希望稿子里尽量多一些实实在在的信息,把事儿说清楚就行,怎样舒服地去表达由她来完成。这让撰稿的弟弟妹妹很开心,因为他们最痛苦的就是在电脑前使劲琢磨怎么去遣词造句,怎么去修饰语言。董卿经常把刚刚读到的某些有意思的话或故事和同事分享,甚至把在飞机上的杂志中发现的有价值的东西都通通倒出,然后一起商量着怎么将其有机地融入节目中。这样的对稿工作经常会持续到深夜。对于节目中非常重要的互动环节,她还会跟剧组就内容及方式提出自己的想法。
有的时候为确保实施顺利,董卿还会邀请设定的相关演员来走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