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祐八年(1063年)。
算是流年不利吧,从年初到宋仁宗病重这段时间里,一直有人去世。先是太子少傅田况,接着庞籍紧随其后,宋仁宗看着帝国辅臣一个个先后离开,心里不落忍,一股火上来,生病躺床上,然后再也没能起来。
三月辛未,宋仁宗在福宁殿养病,白天还好好的,午夜时分忽然病重,急召曹皇后。宋仁宗一脸病容,指着心口说不出来话。明道二年(1033年),曹氏正式被立为皇后。她来头不小,是北宋名将曹彬的孙女,身体里流动着名将的机警与果断,见此情景,她急召医官。大内御医前来会诊,开药方抓药,但已经来不及了。
宋仁宗走完了人生最后一夜,这一天是嘉祐八年农历三月辛未丙夜,即公元1063年4月30日,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此时,重要的是如何把皇帝驾崩的消息准确地送达到宰执手里,确保政权交接的稳定。内饰官建议召见宰执辅臣,前来议定此事。
曹皇后看了看天,繁星满天,北斗横斜,夜半时分宫门岂可说开就开。万一消息走漏,心怀不轨的人杀进宫来,那将是一场政变。古代中国但凡皇帝驾崩,在政权交接的过程中最容易产生政变。曹皇后为后宫之首,她自然明白这个道理,于是敛容道:“所有人待在这里,静等天亮。”语气里透着一股凌厉之气,她更清楚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她先要稳住,天下才能不乱。
增派人手守卫宫门,封锁消息。
后半夜,对曹皇后来说异常辛苦,在等待中煎熬,在煎熬中等待,她时刻防范着时刻观察着。她做得很好,非常隐蔽,没有半点儿动静。
一分一秒地熬过去,天终于亮了。
宫门打开,急召宰执入宫。
宰相韩琦等人见宋仁宗驾崩,被这突如其来的现实打得一惊,但政治经验极其丰富的韩老爷子很快冷静了下来:确保政权顺利交接,需要三步走。
第一步,召皇子。
皇子赵宗实不明所以,急忙来到福宁殿,结果告诉他仁宗晏驾,让他来嗣立。
赵宗实吓得掉头就跑:“某不敢为,某不敢为!”
翻译过来是我可不干!很难理解赵宗实当时的心情,或者被突然的幸福打晕,或者对皇权充满恐惧,或者想来一场别样劝进戏。总之,他跑了,义无反顾地逃跑。
好不容易把你召来了,辅臣们焉能放过你。话说关键时刻,辅臣们相当给力,平时一个个老态龙钟的,这会儿行动忽然极为敏捷。宰执们一窝蜂似的冲上,强行黄袍加身。
做好了第一步,韩琦再下令召戍卫部队高级将领进宫,面见新领导。不大工夫,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等高级将领悉数到齐,宰相韩琦宣布仁宗驾崩新君登基,叫大伙来认识认识新领导。
政权过渡三步走,分别是政权、军权交接,前面两步完成,最后才是舆论交接,让天下人知道老皇帝没了,有了接班人,诸位各司其职,按部就班即可。
韩琦召翰林学士王珪草拟遗制,昭告天下,让全国百姓及国际友人知道:我们换皇上了。
王珪,庆历二年壬午进士科榜眼,与王安石同届。闻听宋仁宗驾崩,惊慌失措,吓得两手直哆嗦,竟然拿不起笔来,大脑一片空白,想不起该写什么。韩琦轻轻地拍拍他的肩膀,意味深长地说:“效忠老领导的时候过去了。”王珪恍然大悟,提笔开写。顷刻之间,完成一篇洋洋洒洒的遗制稿子。
经过韩琦的主持,政权顺利交接完成,接下来走程序就行了。
赵宗实更名为赵曙,即皇帝位,也就是北宋第五代皇帝宋英宗。
宋仁宗的时代结束,留下了很多值得称道的政绩和故事。
古代中国有两个政治宽松时期,一是春秋战国时代,二是宋代。宋代为了结束军阀混战的局面采取了重文抑武、强干弱枝的政治策略,解决了安史之乱以来两百年武人作乱的局面,也造就了宽松的政治环境,其中尤以仁宗朝为典型代表。宋仁宗赵祯是位守成之君,有宋一代对他的评价极高,庙号为“仁”,足见其崇高地位。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曾巩、胡安国、周必大、杨万里、刘克庄、叶适、文天祥等宋臣一致认为,仁宗开创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盛世,史称“仁宗盛治”,其文治武功远远超过了前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从经济实力、政治环境等方面来看,的确可以这样对比。
《宋史》评:“在位四十二年之间,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残刻之人;刑法似纵弛,而决狱多平允之士。国未尝无弊幸,而不足以累治世之体;朝未尝无小人,而不足以胜善类之气。君臣上下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余年之基。子孙一矫其所为,驯致于乱。《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
“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能为皇帝上“仁”的庙号,那是对皇帝政绩和道德的最高殊荣。后世中除了王夫之说宋仁宗“无定志”外,其余一路颂扬。但话说回来,宋代社会积弊的形成和加剧也就在仁宗朝。
回过头来说宋英宗赵曙,从小在宫里长大,年幼懵懂无知,长大后终于明白了政治斗争的残酷。这么多年一直提心吊胆地生活,忽然接到被册立为皇子的消息,没多久老皇帝没了,他一下子登上了帝国权力的顶峰,瞬间跳到了风口浪尖。各种因由短时间内不断地刺激着有家族性遗传精神病基因的赵曙,从接受百官朝贺开始一路哭下来,愣是没停过,结果登基第二天疯了!
出现的这个局面绝对今古奇观——老皇帝刚死,新皇帝疯了。
政权交接过程中表现极为出色的曹皇后升级为太后,大家一致认为应该暂时由她来执政。
斗争立刻来了!
宋代的皇后等处在权力中心的女人其实权力欲不强烈,终宋一朝也没出个武则天、韦后之类的女强人。曹太后本想帮助皇帝处理政务,没想到宋英宗的疯病时好时坏:自己没事儿总琢磨我都当皇帝了,为什么天下大权在个妇人手里?瞎琢磨,很容易胡思乱想,一乱想就很容易走火入魔。
赵曙本以为压抑多年的生活结束了,看来任重道远。他一发脾气就发在宦官身上,抄起家伙就打。宦官被打得受不了了,遂开始反击:你是皇帝你是爷,咱哥们儿惹不起,但总有人能治得了你。宦官们不白痴,一辈子在宫里生活,无时无刻不活在真实的宫斗片中,斗争经验十分丰富。他们把皇帝的矛头掉转到曹太后那里,从中挑拨离间。赵曙有病在身,一犯病了就写点儿诗词歌赋骂曹太后,宦官们不用怎么出力,直接把御笔亲题的各种“大作”交给曹太后,然后搬出板凳围观。
太后与英宗两人没有血缘关系,地位非常微妙,又在一个特殊时期,缺少沟通,导致关系十分紧张。
曹太后把宋英宗亲笔写的作品送到韩琦那儿:这事你看怎么办吧?
韩老爷子“嘿嘿”一笑,这事儿好办!直接把御笔亲题烧了,然后劝架。宋英宗现在有病,说的都是病话疯话,怎么能以常人之心去相信病人说的呢?那样的话你不也有病吗?宰执纷纷劝说,曹太后才算消停。
而宋英宗这面火气很旺,无法判断他说的话是正常还是病态。
“太后对我不好,刻薄寡恩。”
韩琦说:“不管父母对孩子是否慈爱,但为人子不能不孝。”
宋英宗忽有所悟,在韩琦、欧阳修等人的调和下,与曹太后的紧张关系逐渐缓和下来。
治平元年(1064年)五月,曹太后正式还政宋英宗。
·中国哲学思想史的发展脉络·
嘉祐八年(1063年)里一直未曾露面的王安石中终于出现了,宋仁宗去了,他的母亲吴氏也在这年的八月份去世,享年六十六岁。王安石母亲的墓志铭是由当时的著名文学家兼王安石的铁哥们儿曾巩所作,名为《仁寿县太君吴氏墓志铭》,详细记录了她一生的丰功伟绩。墓志铭是对逝者一生的总结和概括,而吴氏墓志铭更多的是说她的子女情况——每个孩子出息了,母亲当然伟大。
吴氏葬于江宁蒋山,今天的江苏省南京市,具体在哪个位置与本文无关。王安石居丧江宁,这三年里他主要以讲学为主,致力于传播新思想。老王看到了,宋帝国想要彻底翻身的先决条件是要统一思想。而统一思想在中国来说非常艰难,盖因我们在乎小利益,至于国家利益不到民族危亡时刻很少有人会想到。
一方面由于幅员辽阔,民族不断融合,不断落地生根,不断产生地方特色。名义上虽然都是儒家文化,实际上有着很大区别。另一方面,西周时确定了分封制,把天下分封给子女亲戚,称之为诸侯,诸侯再把地盘分给自己的子女亲戚,依此类推,这样的后果是导致了地方高度自治。当初的同宗亲戚出五服之后彼此形同陌路,打来打去也就见惯不怪了。由此,中国更加注重小组织的利益,排外情结极为严重。譬如政坛中的“党派”,结伙的内容是“四同”,即同乡、同窗、同年、同事。要么老乡、要么同学、要么是一届考试的、要么是曾在一个单位工作过的同事。统一思想比变法革新更为困难,但也是革新最重要的一步之一。
这里有个绕不开的问题——北宋思想哲学。
忽略了哲学思想会有很多问题看不透,任何伟大变革之前都是先有思想宣传。
那么哲学是什么,到底有啥用呢?
哲学相当神秘,相当深奥,但也通俗易懂。哲学乃一门严肃学科,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蔡元培说“哲学之思想,与科学及哲学相随焉”完全正确,哲学是自然学科的基础。换言之,人类任何伟大发明,大到核武器、计算机、航天飞机,小到筷子、挂钩、裤衩,都与哲学息息相关。